潘彪

[摘? 要] 數學知識是復雜且抽象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提升教學有效性,教師應重視課堂有效提問. 在有效問題的引導下,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力性.
[關鍵詞] 有效提問;主動性;積極性;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互動交流的主要途徑,其在教學中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提問不是簡單地問“會了嗎”“為什么”. 課堂提問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啟發(fā)性、探究性,能誘發(fā)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為了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認真地研究教學、研究學生、研究教材,順應學生的思維精心設計問題,并根據學生的活動反饋調整教學策略,以此打造優(yōu)質的、高效的數學課堂. 不過,在實際教學中,因教學任務重、教學壓力大,教師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設計問題,于是習慣性地將知識和經驗以講授的方式“灌輸”給學生,使得有效的互動過程缺失,嚴重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提出有效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以此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有效性. 那么,課堂有效提問有何價值?常見的課堂有效提問有哪些方法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供參考.
課堂有效提問的價值
課堂提問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形象、生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品質和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筆者從應用效果上進行了歸納總結.
1. 有利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高中數學知識復雜、抽象,學生在學習中難免出現畏難情緒,出現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比較淺顯,對教師過度依賴等情況. 究其原因,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息息相關. 在教學中,為了追求“容量”和“速度”,部分教師喜歡用“填鴨”的方式將知識拋給學生,由于獨立思考過程的缺失,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限于淺層,當學生獨立面對抽象問題時會求解困難,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 而有效提問的實施和應用,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指引學生走上數學探究之路,讓學生能更加深入地、全面地、牢固地掌握知識.
2. 有利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品質
高中生雖然具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但是在面對復雜的、抽象的數學知識時,大部分學生依然會出現理解困難的情況. 在課堂教學中,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內化所學知識,大多數教師嘗試應用“重復講、反復練”的方式加以落實. 然這樣的方式主要是圍繞知識點實施的,忽視了學生的真實反饋,不利于學生的個體成長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若要打破這一局面,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采用課堂提問無疑是一個有效的教學途徑. 通過課堂提問,把圍繞知識點的教學轉移至圍繞學生的教學,關注學生的反饋情況和表現情況,從而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取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3. 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單一的講授教學會增加學生的枯燥感,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從傳統(tǒng)課堂教學實踐來看,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不高,師生有效互動缺失,課堂教學低效. 要知道,學生的關注度和感興趣的程度是他們能否學好這門課的關鍵,因此數學教學中要重視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學習興趣. 運用課堂有效提問可為師生提供更多互動交流的機會,使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索中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課堂有效提問的實施策略
1. 懸念式提問,激發(fā)探究欲
懸念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見提問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巧設懸念問題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懸念問題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主動建構新知,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時,教師引入國際象棋的故事,然后提出問題:“如果你是國王,你會答應嗎?”這樣看似不經意的提問,卻巧妙地植入了懸念,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2. 觀察式提問,誘發(fā)思考
直觀觀察是進行數學猜想、提出數學問題的主要渠道.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實際學情給出一些圖片、實物等讓學生去觀察,并讓學生通過觀察去感知、去思考、去提煉. 教師圍繞學生的觀察提出一些具體問題,讓學生在自我提問、自我思考中更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建構穩(wěn)固且完善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函數概念的教學中,教師給出圖1讓學生去觀察,同時提出如下問題.
(1)圖1是用火柴拼成的正方形,你能找到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嗎?
(2)若按照這樣的規(guī)律拼到第8個圖形,它們的數量關系又如何?
這樣通過觀察讓學生直觀感受一個量隨著另一個量變化而變化的關系,既淡化了函數的抽象感,又讓學生在直觀觀察的過程中獲得了對函數的深刻理解. 這樣借助問題引導學生積極觀察、主動思考,促使學生不斷提煉、抽象,培養(yǎng)學生的直觀想象能力和數學抽象能力,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
3. 類比式提問,引導分析
類比是重要的數學方法,通過對相似或相關內容的類比,可以凸顯問題的本質,這對學生掌握和理解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類比式提問的運用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知識點的分析和實踐中去,讓學生在鞏固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新思想、新能力. 類比式提問以知識點的共性特征為分析前提,讓學生在有效類比中明晰兩者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對內容的理解更加完整深刻,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等比數列教學之前,教師通過類比提問讓學生回顧聯(lián)想等差數列相關知識,從而將兩者建立聯(lián)系,通過知識與經驗的正向遷移讓學生掌握新知識.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這樣提問:“你們認為今天學習的知識內容與之前學過的哪些知識內容相似呢?”在這樣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自然能夠想到等差數列,主動與等差數列進行類比. 如在探究等比數列概念時,學生通過類比等差數列概念,得到“等比數列從第二項開始,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比等于同一個常數”;在探究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有學生提出利用倒序相加法進行探究,然通過具體應用發(fā)現此路不通,由此引出了錯位相減法. 這樣通過類比讓學生明晰了倒序相加法與錯位相減法的本質,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對知識的有效遷移有重要意義.
4. 發(fā)散式提問,培養(yǎng)思維
在教學中,若想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問題,自然離不開發(fā)散式提問. 在教學中,為了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鍛煉和強化學生的解題能力,并讓學生在多種解法的探究中深入理解知識,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
例如,在高三復習教學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已知a2+b2=1,x2+y2=1,求證:ax+by≤1.”問題給出后,教師提問:“對于該題,你可以用幾種方法來求解?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此類題目的求解方法較多,如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三角換元法、數形結合法等,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有效提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以此利用多解強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發(fā)散學生的數學思維. 另外,經歷多解探究后,教師要預留時間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幫助學生積累解題經驗.
總之,課堂提問的方式雖然有很多,但教師要結合實際學情提問題,以引導學生在問題探究中獲得知識、發(fā)展思維、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