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輝
【摘 要】針對當今社會一些青少年價值失落、輕視傳統、重知輕文等現象,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經過認真研究,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探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實施“情性教育”:通過對學生的性情施加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讓學生了解中國經典文化、民族精神、傳統倫理道德,培養既有文化品位、君子風范、儒雅風度,又有現代人格的人才。
【關鍵詞】傳統文化 營造氛圍 誦讀經典 養性怡情
針對當前青少年中表現出來的一些心理問題、人格障礙等現象,深圳市福田區園嶺小學開展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實施“情性教育”的行動研究。通過對學生的情性施加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讓學生了解中國經典文化、民族精神、傳統倫理道德,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增強自我調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既有文化品位、君子風范、儒雅風度,又有現代人格的人才。以下是學校實施過程中采取的具體策略和辦法。
一、營造氛圍,潛移默化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對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它在豐富學生感官刺激的同時,還能起到凈化心靈、升華道德、激勵向上的作用。學校從創建人文環境氛圍入手,充分發揮校園環境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之功能。
學校秉承“教育與生命相伴,學習與快樂同行”的教學理念,在規劃校園文化建設,選擇各種教育教學設施時,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一面墻壁、每一處景物都會“表情達意”,讓學生走進校園“如入芝蘭之室”,接受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達到塑造情性的目的。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上,學校讓師生參與設計、參與創建、參與管理,使優化校園環境的過程也成為一個教育的過程。
各班級建立起班徽、班訓、班風等符號系統,教室文化墻上布置了每周一詩、每日一句、每周一格言,各年級借助于主題班隊會用歌謠、格言、故事等形式來解讀班名,探尋班名的古風余韻。如此既形成個性鮮明的班級文化特色,又讓學生感受到中國的傳統美德和優秀文化。
高尚文雅的校園文化形成一個強大的磁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和認知,促使置身于磁場中的學生與其反復“對話”,逐漸磁化、趨同,形成相應的價值觀,提升修養。
二、誦讀經典,啟迪智慧
中國先哲們的經典名著,無論是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還是唐詩、宋詞等,不僅具有開朗恢宏的氣勢和優雅高尚的情懷,而且蘊藏著豐富的精神財富。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物欲微醺、煩惱潛伏、記性猶強、悟性微弱的時期,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對陶冶其性情,涵養其氣質,啟迪其智慧,培養其福德,具有奠基之功效,能夠成為他們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
課題組組織語文教師、書法教師搜集古今美文100篇編輯成《美文“誦”“書”“畫”100篇》一書,編寫了《國學教育“吟誦”·“習字”》校本教材共12冊,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國學教材分別是《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中庸》《大學》《千字文》。
早讀定為國學吟誦,學校紅領巾廣播站把每周三下午2:30~2:40及每周五下午3:10~3:40這兩個時間段定為經典閱讀與賞析時間。剛開始,我們對學生要求不高,只需誦讀或背誦,不要求解釋。教師只是依照文句教他們“讀”,而學生也只是“跟著讀”“反復讀”。這樣,教師便很容易“教”,學生也很容易“學”。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四至六年級),增加教師的導讀,予以內容的講解、讀法的指導,通過教師準確闡釋、取舍和提煉,讓學生對吟誦內容作進一步的理解、感悟。
為了提高學生的吟誦熱情,教師鼓勵學生“活讀”,如為詩文配樂以及配畫、表演讀、游戲、歌唱等。學校每年的讀書月或“雙語周”都會舉行“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用快板、古箏伴奏來吟誦,多種多樣的詩文誦讀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國學素養。
三、習與性成,從小培養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抓住關鍵期教育學習“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習性、性格的基礎。學校借助于傳統文化精髓中蘊藏著的“文雅、儒雅、典雅、高雅”等人文資訊,借鑒傳統道德中做人做事的仁、義、禮、智、信、溫、良、儉、讓、慈、敬、恭等優良傳統,以《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二十條》為準則,結合“四養工程”(養正、養性、養志、養德),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超文本德育活動,培養既具有科學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蘊的文明新人。
(1)學校推行值周行政、值周教師、值日學生“三級護導”督查制度,充分發揮“衛生紀律檢查員”的作用。每天進行文明禮儀、衛生、兩操、紀律檢查;每周進行“文明班”評比;每學期開展“園嶺好少年”“園嶺五星班級”評選,大張旗鼓地表彰“文明班”等,營造爭當文明學生、爭做文明班級、爭創文明校園的良好風氣,通過激勵手段促進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2)德育處根據各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異同,每年兒童節都舉辦評比“園嶺之星”的活動,涉及文學、禮儀、科技、體健、環保、學習、藝術、勞動等特長小明星,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德育評價要求,分層評價、逐步達標。學校已經形成了每年六一獻給兒童的園嶺精神文化。
(3)學校搭建以體驗為途徑的“紀念日”活動平臺,借助“紀念日”特有的氛圍,策劃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內化,最終促進自我發展。三月的“學雷鋒”活動周,通過尋找身邊的雷鋒,引導學生體驗助人的樂趣,體驗真、善、美;三八婦女節,組織學生開展給母親說一句心里話、做一件家務、洗一次腳、梳一次頭的“四個一”活動,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也受到了家長的普遍歡迎;五月的“愛勞動”活動周,引導學生體驗勞動的樂趣,在各中隊開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班級的事情幫著做”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六月開展“我的童年真幸福”活動,發動學生帶上過時的衣服、看過的圖書,到福利院跟孤兒過生日,讓學生體驗孤兒的苦難,培養愛心;九月結合教師節開展“我心中最尊敬的老師”活動,學生自己設計賀卡贈給敬愛的老師,培養學生的尊師之情;十月結合國慶節開展“祖國在我心中”歌詠比賽,弘揚愛國精神,體驗集體主義情感;十一月設立“讀書節”,引導學生結合傳統文化和經典誦讀,有效激發參與閱讀、全面閱讀的熱情,真正達到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的功效。
四、琴棋書畫,養性怡情
情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對兒童品性、情操、氣質、精神等方面進行引導和教化。如何抓住小學階段的有利時機,在這張純凈的白紙上繪出最優美的圖案,為其一生奠定基礎,實是家長和學校共同關心的重要課題。學校通過開展琴、棋、書、畫活動,充分發揮以美促德功能,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心智,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健康發展。
(1)開設“園嶺四寶”課程。學校將版畫、足球、機器人、閱讀四個“龍頭”項目作為特色德育課程,納入近70門校本課程的品牌課程,學校的“金話筒”社團受邀深圳光電集團,福田區公安局、檢察院、法院等進行“模擬法庭”的表演,深受社會各界的好評。學生通過學習教材內容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書知禮,而通過品牌課程的深入學習,更加自信陽光,端端正正做人,塑造外秀慧中的園嶺學子。
(2)給學生創設展示才華、鍛煉膽量的舞臺。學校每年都舉行規模盛大的“‘展能月暨‘科技、藝術、讀書節”“園嶺藝術小達人”“園嶺之星”“十佳小記者”“最佳小主持人”等風采大賽。這些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的德育活動,學生人人可參與,在活動中體現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
多年來,“情性”教育的研究與實施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國學素養,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而且提高了學生的文明素養,結出了豐碩的教育成果。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校園”“全國紅旗大隊”“全國少先隊體驗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學思想道德建設活動先進單位”“廣東省德育示范校”,學生的品德優良率達99.6%,后進生轉化率100%。
通過研究和實踐我們認識到,“情性教育”是以國學教育為依托,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讓學生了解中國經典文化、民族精神、傳統倫理道德,對培養具有文化品位、君子人格和儒雅風度、舉止得體的新時代少年,其影響和意義都是深遠的。
【參考文獻】
劉東風.教育這些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