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英語;Extended reading板塊;深度學習;非故事類文本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35-04
【作者簡介】施曉明,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江蘇無錫,214031)教師,一級教師。
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提升閱讀能力,豐富語言、人文和科學知識,并拓展思維,增強審美、鑒賞和評價能力。廣義的拓展閱讀可在課堂內外開展;狹義的拓展閱讀指基于單元主題,在課堂內進行的主題式拓展閱讀,是對教材主閱讀板塊內容的延伸和內涵的拓展。[1]作為拓展閱讀的素材,非故事類文本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面、增進對世界的認識。然而,教師在非故事類文本教學中常面臨以下困境:缺乏引人入勝的情節,難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偏重信息獲取而忽略文本特征,僅限于淺層理解;學生缺乏相關背景知識,處于被動學習狀態。[2]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深度學習可以使學生積極參與、全身心投入學習,獲得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其具有以下特征:活動與體驗;聯想與結構;本質與變式;遷移與創造;價值與評價;內化與交流。[3]
基于深度學習的六大特征和拓展閱讀的課型特點,本文以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4 Extended reading板塊Virtual reality為例,探索高中英語非故事類文本拓展閱讀教學策略。
一、教學內容分析
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的邏輯起點,因此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文本,挖掘文本蘊含的豐富信息及其邏輯關系。[4]對于非故事類文本的解讀,除了文本本身,教師還需要打破學科壁壘,拓展背景知識,全面了解文本話題,以便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本課教學文本選自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4 Extended reading板塊。本單元的主題語境是“人與社會”,話題聚焦“科技發展”,旨在幫助學生了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和趨勢,領悟科技對世界的深遠影響,培養其適應當下及未來高科技生活的能力。本課內容聚焦虛擬現實技術,文本類型為訪談腳本,是典型的非故事類文本,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主要是通過科技雜志編輯和虛擬現實專家之間的對話展開全文,語言平實,結構清晰。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關注編輯提出的問題,因為問題承上啟下,構成了全文的主要框架;也要引導學生從專家的回答中,厘清虛擬現實的概念、原理,及其在教育、醫療、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發展瓶頸及前景。
二、學生學情分析
本課例授課對象為高二學生。他們通常已具備在閱讀中獲取細節信息的能力,但對于非故事類文本在整合、概括、分析推斷以及批判評價等方面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此外,該年齡段學生對科技類話題興趣濃厚,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其系統了解、深入討論,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
三、教學目標設置
基于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的分析,筆者設置了以下四個教學目標:(1)總結歸納關于虛擬現實的事實性信息;(2)分析文本的寫作技巧和寫作目的;(3)以采訪的形式分享對未來的虛擬現實的看法;(4)表達對虛擬現實和真實生活的態度。
四、教學過程設計
基于拓展性閱讀板塊的課型特征,本課從理解和賞析兩個層面出發,遵循深度學習的六大特征。理解層面上,設置情境化的“活動與體驗”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背景知識;設計分層任務,幫助學生建構對“聯想與結構”的理解和對文本內容“本質與變式”的思考。賞析層面上,引導學生對寫作方法和寫作目的進行“價值與評價”;聯系實際,創設任務,讓學生有機會“遷移與創造”;審視現實,以思辨性問題助力學生“內化與交流”。
(一)理解
理解階段旨在協助學生于激活話題后提取事實性信息。非故事類文本涉及的話題廣泛,教師要設置逐層推進的任務,引導學生拾級而上,為后續的賞析環節奠定堅實基礎。
1.Step 1:創設情境,引發興趣,激活背景知識
教師展示VR眼鏡和自制的利用VR技術云游學校的視頻。觀看視頻后,教師提問:“What technology is used in the video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VR?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VR in China?”隨后,借助計算機技術,讓錢學森先生的照片“開口說話”,介紹VR在中國的發展,呈現教學任務——閱讀本文,深入了解當前的VR技術。
【設計意圖】在本環節的教學中,教師以引人入勝的方式引入話題,與學生建立密切聯系,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借助技術手段將錢學森先生引入課堂,介紹VR在中國發展的歷史背景,學生在了解科技發展史的同時,也深刻領悟到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奉獻精神。這樣的教學基于主題語境,旨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動與體驗”教學為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奠定基礎。
2.Step 2:設計任務,逐層推進,促進深層理解
(1)關注結構,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文前介紹部分,了解本文的體裁和采訪雙方的身份。隨后引導學生關注采訪稿的文本特點,探討如何快速梳理采訪稿的框架。
學生意識到采訪稿的特點是抓住問題來厘清框架,利用回答來獲取細節,確定本文的框架為:Introduction-Applications-Barriers-Future.
【設計意圖】對于采訪稿這一文體,學生接觸較少,本環節的教學旨在引導他們通過觀察文本樣態,梳理文本結構,了解此類文本的閱讀范式。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采訪雙方的身份,因為身份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鼓勵學生關注文體特點,引導他們明確采訪稿通過抓問題來快速厘清結構的特點。
(2)關注內容,培養推斷和發散思維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明確VR的定義,辨別VR和其他視覺輔助技術的區別;整合文本,歸納總結VR在教育、醫療、生活領域的運用。隨后,教師安排小組討論,學生探討VR的應用和益處,如對老年人、自閉癥兒童和消防員等群體的幫助;同時,推斷專家對待VR的態度,并從文中找出細節支持自己的觀點。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梳理、概括、整合信息,促進其邏輯思維的發展。借助可視化信息,學生可以將文本內容結構化。教師組織小組討論旨在啟發學生思考VR技術在現實生活中的使用場景,搭建文本和學生生活之間的橋梁,引導學生從對What的探究走向對Why的思考。此舉符合深度學習“聯想與結構”和“本質與變式”的特征。
(二)賞析
賞析是拓展性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與傳統閱讀教學有所不同。通過前期的閱讀活動,學生對文本內容和主題有了初步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寫作特點、寫作目的等方面賞析文本,為創造性輸出活動做好準備。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思辨性問題,幫助學生真正內化知識,實現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的轉變。
1.Step 1:關注語篇,思考寫作目的,引導價值評價
通過文本中專家介紹VR時所用的寫作手法和編輯采訪時所用的談話技巧,學生可以發現專家善于用舉例來闡述抽象概念,并且每次回答問題都有主題句;編輯在采訪起始需要介紹雙方身份,以問題承上啟下,表明態度,最后需要總結。
在此基礎上,教師追問“What is Susans purpose of having this interview?”板書學生的答案“To introduce virtual reality”,隨后教師板書對比虛擬現實的past,now和future,引導學生發現正是因為有像錢學森先生這樣的科學家的奉獻,才有如今我們師生在課堂上的討論和學習,而未來則充滿了巨大的可能性。教師繼而提出啟發性問題“Why should we, as the young generation, read an article like this?”學生回答“To keep up with the technology so that we can make informed and creative decisions”。
【設計意圖】本環節引導學生關注語篇組織結構和語用信息,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為創造性輸出活動作鋪墊,鍛煉學生的評價思維,符合深度學習“價值與評價”的特征。這樣的教學通過不同視角問題的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采訪的目的和文本閱讀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閱讀科技類文章不僅是為了做知情的消費者,更要在將來做有想象力的創造者。
2.Step 2: 關注學生,創設真實任務,培養創造性思維
首先,教師布置任務:If you are the editor of your school newspaper, conduct an interview with your fellow classmate focusing on “What will VR do in the future to make our life better?”請兩組學生上臺分享他們的采訪內容,以同伴互評的方式給予反饋。隨后,教師播放一則關于VR的視頻:一位母親通過VR技術與已故的女兒重逢,情節感人,為科技注入一抹溫情色彩。請學生評價該視頻中VR的用途。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置校園生活情境,引領學生內化文體知識,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輸出和表達,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舉體現了深度學習中的“遷移與創造”。在分享觀點和同伴互評中融入情感元素,突破了非故事類文本本身欠缺情感共鳴的局限性,助力學生進一步體會虛擬現實這一科技的無限可能,體現了深度學習的“價值與評價”特征。
3.Step 3: 關注現實,設置思辨問題,發揚科學精神
在學生暢想VR技術的未來發展之后,教師追問“Are real-life experiences still important in the future when VR could work wonders? Why?”以板書記錄學生的答案,并指出一些現實生活中不能被VR技術取代的事物。隨后,教師帶領學生賞析本單元卷首語——比爾蓋茨的話“The advance of technology is based on making it fit in so that you dont really even notice it, so its part of everyday life.” 回扣導入,提問“What would I have missed if I hadnt come here in person?”教師呈現前一天與學生見面時所拍攝的學生笑臉的照片,現場與學生擁抱和握手,表示這些都是目前VR技術還不能取代的。
最后布置作業。If you are Xiaoming, your school newspaper is to launch a special issue about “How will VR make our lives better in the future?” Please subscribe a passag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points:(1) Your understanding of VR;(2) Your ideas of future VR;(3) You attitude towards our relationship with technology.
【設計意圖】在學生完成創造性輸出任務之后,教師圍繞本課話題或單元主題,設計具有思辨性的問題,讓學生在情感體驗后進行思維碰撞。此舉旨在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虛擬現實和現實的關系,培養批判性思維。回歸單元卷首引言,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大單元主題——科技和未來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崇尚科學、敢于探究的精神。呼應開頭視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中無法被VR取代的部分,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符合深度學習“活動與體驗”“價值與評價”的特征。課后布置作業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VR,整合當堂所學的文體知識和語篇內容,進一步深入思考大單元主題。
【參考文獻】
[1]徐靜芳,沈婷.主題式拓展閱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42(8):8-13.
[2]王書珊,蘇天儀.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非故事類文本教學的實施途徑[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3(11):44-48.
[3]王薔,孫薇薇,蔡銘珂,等.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1,4(1):17-25,87-88.
[4]葉恩理,葛炳芳.“綜合視野”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目標定位[J].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2022(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