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英語;深度學習;非故事類文本拓展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39-02
【作者簡介】徐靜芳,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無錫,214001)高中英語教研員,正高級教師。
施曉明老師以 2023 年江蘇省高中英語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的課堂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選擇性必修第二冊Unit 4 Extended reading板塊Virtual reality為例,探索了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非故事類文本的拓展閱讀教學。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新增板塊——拓展性閱讀(Extended reading),是單元主題語境下主閱讀(Reading)板塊在主題意義上的拓展和延伸,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視野,豐富對單元主題的認識,發展思維品質。
該課例的教學設計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的遷移運用。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思考、探究、推理、反思、評價、創造等學習活動直接體驗與感悟,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深度學習。整體上看,本課例做到了以下三個方面。
一、準確把握拓展性閱讀教學的本質特征
施曉明老師準確把握了拓展性閱讀教學的本質特征,即理解、賞析兩個層面的教學活動。這兩個層面的教學活動互為補充、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與學生深度探討虛擬現實這一新興科技,引領學生深度思考虛擬現實和現實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喚起學生崇尚科學、敢于探究的科學精神。本節課中,教師通過對文本和學情的細致分析,確定了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閱讀和賞析兩個層面的教學活動。
首先,教師通過單元主題“Living with technology”創設情境——教師自制運用VR技術云游學校的視頻,引出主題,并借助計算機技術,讓錢學森先生的照片“開口說話”,介紹VR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已知和新知的關聯,自然導入本節課關于VR技術的非故事類文本閱讀內容。學生通過閱讀了解虛擬現實的定義、原理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醫學、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廣泛運用和發展前景。
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從賞析層面對語篇的結構、文體特征和語言特色、語篇主要目的、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探究,從更高的認知層面上對文本信息進行解讀,理清文本內在的邏輯關系,有效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促進其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然后,教師以主題意義為引領,將虛擬現實技術與生活實際相關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進行模擬采訪,采訪主題為“未來VR技術將如何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以此推動學生對本板塊主題的深度思考。同時,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并反思“當虛擬現實能夠創造奇跡時,現實體驗在未來是否仍然重要?為什么”,以此促進學生在新的語境中,基于新的知識結構,構建多元視角,進行多元思維,提高鑒別和評判能力,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體現正確的價值觀,培養科學精神。
最后,教師布置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所學知識,促進學生的知識向能力轉化、能力向素養轉化,從而使學生的思維由低階走向高階。
二、重視引導學生關注語篇文體
施曉明老師在拓展閱讀教學中重視引導學生關注語篇文體,因為每一種文體都有其獨特的結構和語言修辭特點,不同文體的語篇結構及信息組織結構也會不同。非故事類文本拓展閱讀更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信息的同時,教會學生準確分析語篇內在的邏輯關系,從中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態度和情感基調,從而促進學生語言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本課的教學文本是一篇訪談文稿,文章以科技雜志編輯的問題為主線,構成全文的主要框架。施曉明老師引導學生依據采訪稿的文本特點,以構成文章框架的問題為主線,以VR技術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線為副線獲取并梳理與本板塊主題相關的事實信息,解讀文本細節,分析各信息之間的關聯,理解語篇的主要目的,歸納和提煉基于主題的新的知識結構。
三、設計問題鏈開展小組合作
在本課教學中,施老師設計問題鏈,組織學生小組合作,針對話題深入討論虛擬現實技術未來的應用領域及對待虛擬現實技術的正確態度,引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并在思維“爬坡”中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
總體而言,施曉明老師整節課的設計很好地凸顯了Extended reading板塊的課型特點。整節課活動任務明確,聚焦主題層層推進,從三個方面實施了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非故事類拓展閱讀教學:一是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問題的引導下能夠獨立思考,形成知識與能力的自我建構;二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活動中,能通過探索、討論、合作等方式與同伴進行思維碰撞;三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新情境中,能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施曉明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好地體現了學科思政和學科育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