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高三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可開展項目化學習,設置項目化學習活動,分解學習任務,設計階段性的具體學習活動,著力引導學生構思情節、斟酌表達、打磨語言、凝練主題,從而出色地完成續寫任務,提升寫作綜合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英語教學;項目化學習;讀后續寫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50-05
【作者簡介】顧建香,江蘇省吳縣中學(江蘇蘇州,215151)教務處副主任,高級教師。
一、高三英語讀后續寫教學現狀
在高三英語教學實踐中,因課時有限,對于讀后續寫的教學教師往往“就事論事”,學生寫一篇,教師評講一篇,對不同文本在語篇布局、語言風格、主題升華方面的共性和獨特性很少予以對比分析。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雖然經歷了創作,并能夠在教師指導下修改某一篇讀后續寫,但在獨立創作新續寫文本時仍一頭霧水,難以舉一反三。此外,課堂教學中教師著重演示如何寫,看似高效的教學實則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與創新,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寫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修改中教師專注于糾正學生習作中的語法錯誤、潤色個別詞句,忽略了寫前、寫中、寫后的過程引導,學生機械地寫、被動地改,教與學的效果不佳。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以項目化學習理論為依據,嘗試將項目化活動運用于高三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指導學生構思情節、斟酌表達、打磨語言、凝練主題,將學習引向深入,最終讓學生獨立并順利地完成寫作任務,全面提高其思維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二、項目化學習的定義與理論基礎
項目化學習指教師將學生的學習任務項目化,指導學生利用相關知識與信息資料開展研究,設計實踐活動,最終解決問題并展示和分享項目成果。[1]項目化學習強調解決實際問題,注重督促學生使用基本的工具和技能進行學習、自我管理。[2]就讀后續寫而言,項目化學習活動的設計,需要教師在主題語境下依據不同文本特點和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項目任務,在每個項目任務下設計一系列實踐性和開放性兼具的學習活動,增強活動的增味性,提升學生的參與度,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這樣的教學,符合英語學習活動觀和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學習理念。
三、項目化學習活動在高三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在高三英語讀后續寫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情境、情節、語言、主題四個項目為抓手,對高三讀后續寫寫作任務進行分解,依次規劃階段性學習活動。“情境”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創作環境,“情節”幫助學生建立有邏輯的寫作結構,“語言”讓學生形成豐富的語言表達,“主題”使學生掌握語言的內涵和外延。四個項目化學習活動環環相扣、互為依托,能夠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實現高三英語讀后續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英語學科素養的提升(見圖1)。
1.第一階段:基于情境描寫的項目化學習活動
高三讀后續寫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應以情境描寫為學習任務,通過圖示法、體驗法創設多種情境,幫助學生激活思維、激發靈感,開展具體的微寫作學習活動。
【課例片段一】圖示法
圖示法是將客觀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外部聯系用直觀的文字、圖形、圖片等更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教學方法。
以動作鏈寫作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賞析語篇Run! Lunch-Delivery Man,文中運用了大量動詞(短語)描繪外賣小哥快速奔跑送餐的場景。然后學生模仿前文完成情境寫作Dash for lunch,考慮學生學情,此處采用填空形式以降低寫作難度;再總結動作鏈描繪的注意點——豐富化而不是復現相同的動詞。最后展示數張校園活動照片(如高三成人禮放飛氣球、學生宿舍早上洗漱等),安排學生選擇其中一張進行創寫。
本課例片段旨在指導學生進行讀后續寫時,能夠按照時間順序動態展現人物動作,形成情境化畫面和連貫性表達。圖示法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展現校園生活的圖片使學生觸景生情、有感而發、有話可寫,有助于調動其寫作積極性。
【課例片段二】體驗法
體驗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實際、設身處地地感知并理解對象和問題的方法。這種方法使學生在對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產生情感并生成語言文字,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或敘述,把事情寫得具體、生動。
以情緒描寫寫作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模仿凱撒大帝的語氣說出“I came, I saw, I conquered”,體會人物語言與動作的統一性;然后根據具體人物語言,修改“某人說”這種單一表達形式,替換成更具體、更有畫面感的表現形式,如sigh, pray, roar, exclaim等,并且根據話語內容所傳遞的情感,添加表情、動作,表現人物情緒;再總結情緒描寫的方法——展現而不是講述(情緒);最后以“一次數學測試”為題,安排學生對同學們得知即將要舉行數學突擊測試時的語言、神態、動作進行描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描述,筆者在課前與數學老師溝通,將數學課安排在英語課之前,并在數學課上組織一次臨時數學測試。因為有實景體驗,學生對情境有切身感受,因此在寫作時能夠深入思考、吐露真言,寫作過程有趣且有效。
本課例片段旨在指導學生進行讀后續寫時,如何根據人物語言勾勒相應的表情、動作,展現特定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情緒。體驗法使學生感同身受,有助于提高續寫中人物語言、動作、情緒的匹配度。
總之,基于情境描寫的項目化學習活動的第一要務就是為學生搭建真實的情境,通過多種手段賦予寫作活動趣味性,使寫作任務成為學生對真實經歷、切實體驗的記錄。學生一旦從中體會到了寫作的現實意義和真實目的,對寫作的興趣便油然而生,寫作積極性、主動性就被激發出來了。
2.第二階段:基于情節構建的項目化學習活動
學生高質量完成讀后續寫任務,還要學會構建續寫情節。教師在第二階段寫作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掌握構建情節的方法,增強行文的邏輯性、協同性。
【課例片段三】角色互動+1法
角色互動+1法是指不同角色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溝通,可以是直接的對話交流,也可以是非語言的肢體動作和眼神交流。這種方法通過創建角色之間多個輪回的互動,使故事情節得以有序推進和發展。
本教學片段的語篇材料來自2022年1月浙江卷讀后續寫題。教師首先讓學生研讀閱讀材料,理清主要角色和情節,然后采用角色互動的方式,構建續寫情節(見圖2)。
續寫前文為:“我”在完成心理學課程項目時被安排與我最不愿意碰到的搭檔合作,由于隊友高冷、優秀,且喜歡單打獨斗,“我”感到自卑,一度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于是,兩人開始合作。兩段續寫首句如下:(1) We started to meet regularly to draw up our plans.(2) Then one day I got word that he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for a serious disease.
文章的主角分別是“我”和搭檔,根據第一段首句中的“meet regularly”可知,“我”不樂意的心態在慢慢改變。采用角色互動的方式,第一段情節可展開如下。①→②(第一輪互動):“我”在頻繁接觸中對搭檔的看法有了改觀。②→③(第二輪互動):“我”的態度引起搭檔態度的轉變,他不再當我是“小透明”,開始認真聆聽“我”的意見。③→①(第三輪互動):兩人彼此間逐漸建立默契,發揮各自所長,順利推進課程項目。
第二段首句中的“to hospital for a serious disease”可知搭檔因病住院,同樣利用角色互動的方式可以推測情節如下。①→②(第一輪互動):“我”對此事的感受以及應對之策——比之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課題。②→③(第二輪互動):“我”的努力使課題圓滿完成并取得好成績。③→①(第三輪互動):課題結束后,“我”和搭檔收獲了彼此的信任和友情。
本課例片段旨在指導學生在進行讀后續寫情節構建時,根據角色之間的互動,層層展開符合行文邏輯的情節。用角色互動切換的方式推進情節,可以使學生在構思續寫情節時明確方向,避免因時間緊迫而考慮不全,忽視句與句、段與段之間銜接的問題。
【課例片段四】四句定位法
四句定位法是指通過鎖定四個關鍵句,固定故事發展脈絡的寫作方法。這種方法使續寫故事的具體情節建立在四個支點的基礎上,更具邏輯性。
本教學片段的語篇材料來自2022年全國卷Ⅰ讀后續寫題。教師首先讓學生閱讀材料,續寫前文為:David是一個10歲的大腦患有疾病的孩子,他堅持報名參加本次越野賽。而比賽那天“我”沒見到他上賽道,便找到他詢問情況,他支支吾吾說不想跑。于是,“我”又去問他的教練,得知教練擔心其他學校來比賽的孩子取笑他的“笨拙”。續寫段落首句為:(1) We sat down next to each other, but David wouldnt look at me. (2) I watched as David moved up to the starting line with the other runners.四個關鍵句及情節構建如下。
(1)與第一段開頭句銜接:根據sat down next to each other, 可以推測接下來可描寫David和“我”師生間的深入交流,關注心理和動作描寫。(2)引起第二段開頭:根據下一段David moved up to the starting line with the other runners,可見他最終鼓起勇氣參加比賽。(3)與開頭句銜接:第二段首句寫David到了起跑線,可以推測續寫情節為起跑的信號發出,大家像離弦之箭一樣沖出去,而David只能搖搖晃晃地向前跑。(4)與全文主題銜接:堅定的決心和頑強的毅力支持David完成比賽,他獲得了大家的贊許和鼓勵。
本課例片段旨在使學生通過研讀續寫段落的首句,先創作出四個關鍵句,指明情節發展走向,然后再充實具體情節。用四句定位法構建情節,可以使續寫的兩個段落之間前后呼應,學生先從大局入手,再進行細節的推敲和補充。
情節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運用情節推進的具體方法,審慎構思、梳理行文,使寫作過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大大提高了習作情節與行文的條理性和邏輯性。
3.第三階段:基于語言打磨的項目化學習活動
本階段的續寫教學聚焦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通過遣詞造句勾勒人物形象,掌握展現人物性格的不同表達方式。
【課例片段五】匹配法
匹配法是指依據事物特點,選擇相同或相似的對等物,使兩者特征相符的方法,有助于增強人物和情節的真實感。
本課例中教師首先提供人物的語言描寫,讓學生根據話語內容所傳遞的情感,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身份地位,然后匹配人物動作(見表1)。
課例片段旨在引導學生解讀語言,分析人物性格,感受語言表達的張力,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
語言項目化學習活動為學生搭建詞匯和句式多樣化表達的平臺,通過教師示范舉例、學生模仿操練,最終幫助學生自然習得語言,養成字斟句酌的寫作習慣。
4.第四階段:基于主題升華的項目化學習活動
高三讀后續寫的第四階段聚焦主題,通過不同主題的歸類式寫作活動,引導學生對比分析,甄別不同的主題,掌握升華主題的方法。
【課例片段六】歸類法
歸類法是指在分析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條件,對多個事物進行多層次劃分歸類的方法。歸類法不僅可以用于寫作前的啟發創作,也可以用于寫作后的整理匯編。
本教學片段的語篇材料來自2023年蘇州零模考試讀后續寫題和2021年如皋期末考試讀后續寫題。教師首先讓學生對比這兩篇續寫材料,分析共性(見表2),不難發現兩篇續寫有著共同的主題——在奶奶的鼓勵下,孫子(女)堅持不懈,順利完成任務并得到一定回報。最后總結,此類主題雖然人物和情境有不同,但是都圍繞在別人的鼓勵、幫助下完成任務或實現夢想的主題,因此可歸為“永不放棄類”。
本課例片段旨在通過列舉高三常見的續寫主題,如永不言棄、拾金不昧、幫助他人等,指導學生開展歸類式寫作,從而掌握升華主題的方法。
主題項目化學習活動強調歸類整理,不僅提供了多種主題的對比分析,更培養了學生鑒別異同、歸類整理的能力,使學生不僅善寫,更善于修改自己的習作,提高其綜合寫作能力。
四、結語
項目化學習活動通過有效分解寫作任務、系列化設計學習活動、階段性推進學習進程、提供語言實踐機會,營造師生、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讓寫作成為一種具有現實意義、人人參與、相互啟發的學習過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獨立寫作能力的提高。
雖然項目化學習活動的開展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例如,如何設計多樣性學習活動、如何在不同學段開展實施等。此外,學生寫作案例和數據尚不豐富,筆者期望將來能夠廣泛積累學生習作案例,通過對比項目化學習前后差異等方式,更深入地研究其利弊。
【參考文獻】
[1] 楊明全.核心素養時代的項目式學習:內涵重塑與價值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2] 李旭爭,劉菊琳,王麗梅,等.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語項目式學習實踐研究——以北師大版《英語》Module 1 Unit 2“Heroes”為例[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21(6):31-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