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美育的情感屬性使得對其評價成為難題,評價環節也是當前英語學科教學美育滲透的薄弱環節。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從育人功能、素養提升、渠道多維和主體多元四個方面探索英語教學評價中滲透美育的四個著力點,從評價環節優化初中英語教學美育滲透效果,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的課標理念。
【關鍵詞】初中英語;美育評價;審美素養;英語教學;評價量表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5-0055-05
【作者簡介】周偉,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初中部(南京,210029)英語教研組長,正高級教師。
一、引言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提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1]5。
美育不僅要立德樹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非常注重創造性和個性化。學生對美的事物的感知和欣賞見仁見智,因此美育課程的教學較難評價。[2]此外,現有的學科教學美育滲透研究的視角大都聚焦于教學設計,缺少對評價環節的專門研究。在大力倡導“五育融合”的當下,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各學科蘊含的審美特質?如何利用評價環節優化美育滲透的實際效果,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這些是包括英語教師在內的各學科教師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美育評價的總體框架
美育評價的核心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審美素養指主體對美的事物感知、理解、體驗、評價、表現和創造的基本過程、品質與能力,以及促進全面素質、專業素質發展功能之總和。[3]美育評價內容的核心是評價學生的審美感受(欣賞)能力和審美創造(欣賞)能力,對教學或活動中學生的這些能力進行評價,構成美育教學(活動)內容評價。[4]結合研究文獻和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審美素養一般需具備四種審美能力,即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欣賞能力、審美表現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據此,筆者建構了英語教學美育滲透評價環節的總體框架(見圖1)。
該框架借鑒了逆向教學設計理論,以終為始,以美育預期的結果“提高審美素養”為目標,通過評價收集達成預期結果的證據,最后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安排適切的教學活動,指向評價目標,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理念。
框架中的“教學”包含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充分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通過豐富多彩的評價方式以評促教、以評促學,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欣賞能力、審美表現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除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外,教師還可通過開發和實施美育校本課程,拓寬美育實施渠道。
三、美育評價的四個著力點
(一)突出育人功能,彰顯美育評價目標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指出,教育評價要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確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五育的重要一環,美育首先要突出“育人”的目標定位和導向,探索一條從提高審美素養到提升人文素養,再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育人路徑。
例如,譯林版英語九上Unit 7 Reading板塊的語篇是介紹奧黛麗·赫本的人物傳記,教師為本節課制定的學習目標之一是“理解美的意義和內涵”。教師以“尋美”為主線貫穿整節課,通過呈現劇照和播放視頻營造氛圍,讓學生感受赫本的外在美;通過文本挖掘和師生互動,讓學生透過赫本投身慈善事業的事跡感受其內在美。讀后環節,教師讓學生分組探討以下兩個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Hepburns beauty? What does “beauty” really mean? 通過討論,學生深切意識到赫本真正的美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靈。最后,教師呈現赫本的名言作為結束語,彰顯整節課的育人導向:The beauty of a woman is not in a facial mode, but the true beauty in a woman is reflected in her soul. It is the caring that she lovingly gives, the passion that she shows.
(二)突出能力提升,落實美育評價內容
美育最基本的任務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方案強調,要全面提升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從這四個維度落實學科教學美育評價的主要內容。為了讓美育評價有相對可測的標準和抓手,筆者開發了初中英語教學美育評價量表(見下頁表1)。
該評價量表結合學科實際和學情,其價值追求是對學生個性的培養、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學校特色的彰顯。評價量表的四個維度對學生所需具備的審美素養要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最終完成由“審美”到“立美”的轉變,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和人文素養。評價量表有具體的、可操作的評價內容,便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等級評定,也便于師評和同伴互評。
(三)突出渠道多維,豐富美育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應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和手段,體現多渠道、多視角、多層次、多方式的特點。[1]53在課堂教學實施美育滲透時,其評價要盡量做到多維化,如可采用課堂評價、作業評價和期末評價等方式。
1. 課堂評價:通過師生互動等方式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課堂評價主要指對學生課堂學習行為、學習方式和學習表現的評價[1]54。課堂評價是評價的主陣地,教師要通過多種評價形式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檢驗美育的實施效果。
例如,八上Unit 7 Reading板塊是英文詩Seasons of the year,內容與單元主題Seasons緊密相關,詩中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突出四季之美,使大自然顯得靈動,充滿生機:Whe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Bees and butterflies play among flowers.../Then hide from the April showers.為了讓學生深刻體驗“擬人”修辭的獨特之處,筆者首先把上述三句改為如下語言:When trees and flowers dont grow.../Bees and butterflies fly among flowers.../Then get away from the April showers...然后要求學生進行比較和判斷。在對比中,學生體會到擬人修辭給讀者帶來的愉悅和美好,接著教師追問“What does the poet want to tell readers by using these lively sentences? ”引導學生理解作者使用修辭手段的意圖,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
2. 作業評價:通過創作圖文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立美意識
作業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課堂評價的鞏固和延伸。[1]57豐富的作業形式有助于考查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可通過作業評價及時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水平。
譯林版英語全套教材共有兩個詩歌單元,教師在作業環節可要求學生仿照詩歌范文,嘗試運用所學的音韻美、意象美和文法美創作英文詩歌。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也體現了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的培養。在開展課外整本書閱讀時,教師可指導學生繪制人物關系圖、情節發展圖以及閱讀海報等,檢驗學生閱讀理解達成度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呈現的審美表現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3. 期末評價:通過多樣方式展現學生階段學習成果
期末評價指對學生一個完整學期學習情況的評價。[1]58學習檔案袋是開展期末評價的重要形式之一。檔案袋的建立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評價、比較鑒別,實現個性化發展。因此,教師引導學生既要重視對檔案袋的內容完善,也要重視檔案袋的形式設計,更要充分利用好檔案袋的多元評價效果。
在美育校本課程“英語美文賞析”的實施過程中,筆者運用學習檔案袋真實記錄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審美表現能力及其審美素養的具體形成情況。例如,學生的課堂行為記錄,包括課堂參與朗讀、朗誦和角色扮演的音視頻等;與審美能力相關的視圖作品集錦,包括繪畫、海報、思維導圖、圖表或連環畫等;書面作業,包括中英文詩歌互譯作業、閱讀記錄表等。
除了學習檔案袋的形式外,美育期末評價還可以采用表現性評價的形式。表現性評價是和客觀紙筆測驗相對應的一種評價方式,它要求教師在盡量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的表現做出判斷。[5]教師可通過課堂觀察、師生問答、對話討論、角色扮演等評價手段檢驗美育滲透效果,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開展文學作品整本書閱讀時,筆者對學生的期末測試采用了表現性評價的方式,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戲劇表演,并制定了相應的評價表(見表2)。
表2 整本書閱讀片段表演評價表
[評價項目 等級評分(1-5分) 片段選取合適,情節生動,凸顯價值 劇本改編規范,內容豐富,表達正確 表演傳遞情感,對白熟練,語音純正 課件制作精細,音畫協調,富有美感 道具設計美觀,合理使用,烘托氛圍 ]
(四)突出主體多元,確保美育評價合理
教學評價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認知水平、個性特點,以及發展潛力,選用合理的評價方式。[1]54除了傳統的師評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和家長評價等方式更好地發揮評價的作用。
1.學生自評:發揮主體作用
美育評價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美育校本課程“英語美文賞析”期末評價時,教師讓學生結合本學期所學美文內容,自主選擇評價方式,如配樂朗誦、片段表演、美文配圖、詩歌創作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教師通過量表(見前文表1)讓學生自我評價學習成果,作為期末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在設計表1和表2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和各學習小組組長共同商討評價內容,引導學生成為各類評價活動的設計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盡量滿足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個性需求。
2.同伴互評:全面認識自我
除了自我評價外,學生還要在相互評價中取長補短,總結經驗,規劃學習。[1]53同伴互評的評價模式使學生從同伴的視角給出更加客觀公正的評價內容,促進學生全面地認識自我。如進行整本書閱讀片段表演時,教師增設“大眾評委”角色,由學生民主推選出五名同伴評委,按照表2內容嚴格打分,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合理。
3.家長評價:協同評價育人
教師要充分利用好家長資源,推動家校協同評價共同育人。教師可以把學生創作的整本書閱讀海報、英文詩歌、錄制的美文朗誦作品等作業在家長群進行展示,家長們的鼓勵和贊美會給學生帶來無窮的學習動力。在設計各種美育評價量表時,教師還可增設家長評價欄目(Parents assessment),發揮家長評價的監督和激勵作用。
四、結語
評價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教師應發揮美育評價的“以評促教”功能,將美育評價過程作為進一步優化育人方式和提升美育效果的過程。
從提高審美素養到提高人文素養,最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如何從評價角度推動學科教學美育實施、提升美育效果,如何更加積極有效地以美育人,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杜衛.綜合性:美育課程學生學習評價的基本原則[J].藝術教育,2022(5):36-39.
[3]趙伶俐,文琪.以審美素養發展為目標的美育評價[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3):22-29.
[4]汪宏.中小學美育評價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評價量表的設計與使用為例[J].新教師,2022(7):12-15.
[5]鄭冠群.基于檔案袋評價的中小學美育評價體系建構[J].基礎教育課程,2021(7):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