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越 陳陶然
摘 要:國際貿易形勢愈加復雜,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面臨著諸多挑戰。大學作為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正加速轉型以符合數字時代國內外人才市場的最新需求。文章從畢業生就業后的調查、理論課程設置改革、國內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等方面展開分析,從需求端找出國際經貿專業現有的問題與原因,促進國際經貿專業的人才培養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關鍵詞:國際貿易 人才培養 需求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4)05-189-02
中央經濟會議上提出“要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睙o論是“培育外貿新動能”,還是“拓展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跨境電商出口”都需要高質量的國際經貿人才。數字時代,中國經濟逐漸走向新常態,國際貿易的人才市場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需求從原有的數量型轉變為質量型。那么該如何從需求端的角度思考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簡稱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以提升國際經貿畢業生與市場需求的緊密度,激發學生熱情,促進國際經貿專業就業難問題的緩解,并從人才培養上提升中國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促進中國早日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
一、數字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的發展過程
國際經貿專業為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輸送了大批的人才,中國逐步成為貿易大國。國際經貿專業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21世紀初因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迅速壯大,國際經貿專業早已成為了絕大多數高等教育院校必備的專業。國際經貿專業的發展對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貨物進出口國有著積極推動作用。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的營商環境明顯得到改善,大量的民營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權,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旺盛,國際經貿專業的就業率高,也是歷年高考的熱門專業。
近年來,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的影響,國際經貿專業又迎來了繼加入世貿組織后又一重要轉折點。智能化、數字化為國際貿易帶來了許多改變,國際形勢的紛繁復雜也對國際貿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中國只有少量的國貿專業本科生有過國際化的經歷,面向本科生的國際化安排主要集中于留學生聯誼及相關課程和培訓,有針對性的大規模國際化活動較少[1]?;ヂ摼W跨境交易的發展助推了國際貿易轉型升級,對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提出了多維要求[2]。國際經貿專業的人才培養也急需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二、需求端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原因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跨境電商飛速發展,外部環境的變化給國際經貿人才培養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新的要求。
第一,人才需求方面。中美貿易爭端與新冠疫情導致中國2023年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進口17.99萬億元,下降0.3%。進出口增速大為放緩。本土化與短鏈化、數字化是全球供應鏈變化的新趨勢。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主觀性強,與職業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3]?,F在需要的國際經貿人才不僅要了解國外文化環境,還要通曉國際貿易法規,熟悉跨境電商等國際貿易流程,了解國際金融與計算機編程基本知識,具備基本的國際貿易談判溝通和財務分析能力,具備多元化的能力。人才培養規格與行業企業需求產生偏差是現今國際經貿專業人才培養最大的問題。
第二,課程體系。原有的課程體系注重經濟學和國際貿易基礎知識理論培,經濟管理類文獻檢索的方法與技能的掌握。對國際商務英語的運用重視程度有待加強,對財務方面證書的要求不足,對計算機編程類的課程重視度不足。不論是社會招聘還是校招,國際貿易方面許多招聘信息都中對用英語、計算機與財務證書有所要求?,F行中國培養的國際貿易畢業生的讀寫能力較強,但在國際商貿談判中口語水平卻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另外,CFA、CPA、FRM等已不再是國際金融專業的專屬,許多外貿企業招聘信息中都對這些證書有所要求,但較少有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為這些證書設置專門課程。
第三,實踐環節。根據國際貿易方向畢業生的調查問卷顯示,學生在校期間對職業認知不足,畢業前缺乏職業體驗,對將來工作崗位的需求認識不足,導致在初進職場中職業素養有所欠缺。干中學是培養數字型國際貿易人才的必經之路,現今多數高校要求的學生實習僅有大四快畢業時的一次,學生對銀行、外資企業、國內跨境電商企業的了解認識不足,如何在理論與實踐學習中找到平衡,需要中國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思考。
三、數字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改革的建議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離不開高水平的對外開放,而高質量的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礎。從需求端的角度看品德修養、多學科理論、創新能力、實踐應用能力、計算機軟件編程、商務交流合作能力、團隊合作、國際視野,從這些方面共同構建國際經貿人才的培養計劃,設置課程體系,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貿易人才。
因此,教學改革應以專業特點為導向,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踐的學習思路和能力;以職業技能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實踐操作能力;以崗位要求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4];以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為導向,不斷改進實習實踐與職業證書課程比例設置,推進學生實習實踐能力;以國際化為導向,多元化的創新國際合作辦學,靈活的學習制度鼓勵中外學生互訪學習。具體來說:
第一,緊跟國際國內市場變化,完善國際經貿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將畢業要求與培養目標、市場需求、畢業生反饋對應起來,按年度向畢業三年內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總結市場需求變化,不斷更新培養體系設置。根據調查問卷設置符合國際貿易市場的新課程,比如計算機編程類、CFA、CPA、FRM證書類課程。加強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企業需求的一致性,有助于企業在應屆畢業生中找到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和專業知識兼具的人才。
第二,多元化培養。美國高等教育的商科不僅注重專業基礎理論的培養,還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藝術素質,比如在科學、歷史、哲學、藝術等方面[5]。近年來,國際貿易具有本土化趨勢,中國本土企業走出去探索新的市場勢在必行,因此,新型國際經貿人才需要學習主要經濟體的文化和專業領域知識,加強與其他國家學校、企業的國際化交流是新時代國際貿易專業本科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第三,先修后修課程安排要合理,避免交叉重復。大學國際經貿專業僅4年的時間,學生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有許多重疊之處,因此,需要學院整體統籌安排課程設置安排,提高學生選課的先后邏輯型與可操作性。確保學生在新課程(計算機編程、證書類)所學到的知識不遺漏、不重復。
第四,加大實踐實訓環節的訓練力度。提供在校生多元化的實踐實習環節,特別是商務英語的實踐,增大到企業的實習時間與企業專家來學校講座的次數,促使學生在就業前進一步了解未來工作崗位的需求,加大職業體驗、強化職業認知,提升職業素養,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基金項目: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資助“中美經貿協定后上海經濟增長質量的動力機制研究”(編號:20YF1433900)]
參考文獻:
[1] 蔡宏波,蒙英華.國貿專業本科生教育國際化問題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2):70-74.
[2] 杭言勇,嚴莉.協同創新視角下高校教學實訓平臺建設探討——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國際貿易人才培養為例[J].中國高??萍?,2016(08):63-65.
[3] 章安平,方華.基于職業導向的“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與思考——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08(11):58-60.
[4] 趙麗芳.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以山西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4):47-49.
[5] 陳晉,肖東生.美國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外國教育研究,2002(03):20-23.
(作者單位:彭越,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陳陶然,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 上海 200000)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