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青 薛明月 林嘯嘯
摘 要: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及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亦是實現教育強國的根基所在。加快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要狠抓教師隊伍建設,推動鄉村教師隊伍現代化;加快鄉村教育政策資源投入,筑牢鄉村教育基石。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羅河鎮
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增加了一條“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全國人大代表鄒聯克明確提出“‘加強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夯實國家富強之基。”中國鄉村地區的振興、農村的現代化離不開鄉村教育的發展。本文選取的案例廬江縣羅河鎮位于合肥市南部。全縣教育資源薄弱,共有3所幼兒園;6所小學,7個教學點;初中2所。文章通過對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羅河鎮進行調研,分析其鄉村教育發展現狀、困境及成因,從而探究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應對之策。
一、合肥市廬江縣羅河鎮教育發展現狀
(一)教師數量不足,學科結構不合理。鄉村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而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基礎和根本。在鄉村教育中,教師數量不足,如表1所示,顯然羅河鎮中心小學師生比例很大,教師數量很少,學生數量很多,四所學校師生比總量分布不均,存在較大差異。
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還需要各學科專業教師的教學,合理的教師梯隊結構可以促進學生各學科均衡發展,為學校發展奠定基礎。而以羅河鎮八嶺小學為例,全校教師語文數學專業偏多,音、體、美、信息技術專業教師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學科均衡發展。
(二)鄉村留守兒童關注程度低,學校優秀生源數量較少。以廬江縣羅河鎮中心小學為例,現有2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177人,留守學生366人,留守兒童占在校人數的33.1%,比例偏大,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輩帶大,教育觀念落后。此外,部分農村家長為了讓子女享受更好的教育資源,把子女送到城區上學,導致學校生源流失。
(三)教學場所簡陋,教學設施落后。教學場所是教育事業開展的基礎,以羅河鎮中心小學為例,僅擁有200米環形跑道,教室23間,學生和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上課場所,基本的教學條件難以保證。學生電腦60多臺,教師電腦4臺,校園網正在建設中,與發達地區的教育設施存在較大差距。
二、合肥市廬江縣羅河鎮教育發展困境
(一)鄉村教育缺乏優質師資力量。從鄉村教師數量來看,羅河鎮鄉村教育師生比偏大,鄉鎮的四所學校離國家標準差距較大;再從鄉村教師質量來看,鄉村教師作為鄉村教育的優秀人力資源,在城鎮化步伐下,不斷被篩選抽離。鄉村學校既難以吸引年輕教師,又留不住優秀教師,在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上加劇了鄉村師資匱乏的現實困境。
(二)鄉村教育生源不均衡。一方面,鄉村經濟難以發展,父母大多數進城務工,留下子女在鄉村,隔代教育存在問題,爺爺奶奶輩對教育關注程度不夠,對國家的教育資助政策不甚清楚,加大了鄉村教育的難度。另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業人口將從農村到城市,大量鄉村教育生源流失,鄉村的“空心”導致鄉村教育的“無人”困境較為嚴峻。
(三)鄉村基礎設施不完備。經過調查發現,廬江縣不少鄉村學校多媒體教學已經實現,網絡覆蓋能夠滿足教學的需要。但是,鄉村教育信息化發展處于起步發展態勢之中。資金投入不全面,基礎的教室、籃球場、音樂教室基礎設施不完備。
三、鄉村教育發展困境原因分析
(一)鄉村教師待遇差,工作環境艱苦。2024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劉希婭建議將現行小學生師比調整為13:1,初中調整為8:1,鄉鎮的四所學校離這個標準還差很多,究其原因,是鄉村教師待遇與城鎮教師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并且鄉村學校存在工作環境艱苦、遠離城市交通不便等問題。
(二)農村學校的“撤點并校”,家庭教育意識薄弱。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城市化推動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并進行從農業向非農職業的轉變。一方面,伴隨農業人口轉移的是大量鄉村教育的流失,鄉村教育生源流失嚴重,導致農村學校的“撤點并校”。另一方面,一部分年輕父母選擇外出務工,在教育孩子方面缺乏時間和精力,從而制約農村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三)經濟發展落后,教育投入少。農村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導致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據有關數據顯示,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增長率由2007年的34.51%降至2013年的8.07%,低于2013年的非農村投入增長率10.05%,這就說明更多的教育經費流向了非農村義務教育,我國教育系統資金投入存在內部不均衡的狀況。
四、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路徑選擇
(一)拓寬鄉村教師補充渠道,強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穩定的教師隊伍是保障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是推動農村教育的基本保障,必須常抓不懈。一方面,是抓鄉村教師隊伍培訓,注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其專業水平的同時,加強對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培養與強化。另一方面,抓好鄉村教師激勵制度,留住教師隊伍,加快鄉村教師工資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財政轉移力度,保障教師收入水平。
(二)優化城鄉教育資源配置,改善農村教育資源現狀。高質量教育發展體系構建的核心在于教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要關注各級各類教育資源配置中可能的不公平與不正義問題。優化鄉村教育資源配置是推動鄉村教育發展的基礎,推動鄉村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既要持續加大落后地區和薄弱學校的辦學經費投入,同時還應探索創新鄉村特色辦學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提升鄉村教育資源的辦學效益。
(三)構建四位一體的教育體系。辦好高質量的鄉村教育需要構建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四位一體共育的教育體系,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和政府的全力配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要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習慣與美好品格,為孩子順利進入學校打好基礎。學校教育不僅要讓學生習得知識與技能,還要促進其品德與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形成。社會為教育提供施展的平臺,學生通過教育獲得了知識技能,可以在社會中運用知識與技能去參與社會實踐。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依靠政府的統籌與保障,政府可以為鄉村教育的發展做好相應的規劃與宏觀政策的指導。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促進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推進學校主導、社會支持、家長參與以及政府調控的育人機制。
參考文獻:
[1]安永軍.生源流動、教育資源重組與城鄉義務教育失衡——基于甘肅N縣的案例研究 [J]. 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1 (05): 39-47.
[2]崔勇前. 鄉村教育振興的基本思路與現實困境 [J].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 (06): 97-99.
[3]安姝.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挑戰和現實路徑 [J]. 農業經濟, 2022, (08): 125-127.
[4]于鐵夫. 鄉村教育振興背景下鄉村教師面臨的困境與對策 [J]. 吉林省教育學院報,2019,35(11):44-47.
[5]杜尚榮,田敬峰.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鄉村教育振興的特征、功能與路徑 [J]. 現代教育管理, 2023, (04): 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