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琛
【摘 要】針對小學階段學生出現的學習壓力大、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緊張等問題,深圳市尚美小學實施指向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心育文化特色新模式——“135心育”模式。通過浸潤式、常態化體驗學習,打造一個跨文學、藝術、社會學,融合心理學的多領域融合的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夠不斷汲取積極能量,緩解心理壓力,明確未來方向,促進心理健康成長。“135心育”模式與“五育”并舉、“五育”融合的教育方向一致,能夠有效促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地、落實。
【關鍵詞】心理壓力 心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 多元融合
深圳市光明區尚美小學立足實際,積極創建能夠滋養每一個學生的學校心育生態,力圖讓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學生學習、生活之中,成為學校運轉、學生成長的“底色”。學校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不斷探索研究,最終形成了“135”心育新模式。該模式面向全校師生,以心理宣傳、心理健康課、心理活動為主導途徑,以“五合一”心體驗活動跨學科融合為輔助方式。
“135心育”模式圍繞一個核心、三個支點、五種體驗,通過系統性、全面性、聚焦性、多元性、專業性等心理健康教育,給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育心空間。如圖1。
一、“1”:圍繞主體課程心建設,立足根本,一心一意抓好課堂主陣地
一個核心即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從心育課程開設至今,保證課程的常態實施,課程根據小學生學齡特點,設計了認知自我、人際關系、學會學習、情緒調適、生涯規劃、生活與社會適應六大課程主題,采用了情境體驗、案例研討、團體輔導、電影賞析四種形式,重點在于培養學生樂觀、堅韌、尊重、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3”:創設多元課程心形式,創新思維,多維度拓寬育人途徑
“三個支點”即心理班會課、心理社團課、心理講座課。
班會課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主選題設計、自主主持討論、自主總結,形成“三個自主”,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學習主動性。
社團課以朋輩為主體,重點在于針對同一特質的團體,利用朋輩輔導,培養相關技能。
講座課以專家為主體,重點突出,從校、家、社三個層面,學生、家長、教師三個角度,生涯、減壓、親子三個系列,打造特色課程。利用學校大講堂,廣邀各界專家為學生、家長、教師舉辦講座,讓他們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同時面向師生家長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微課。多方合力,以最佳育人“工藝”,達閃亮心育成效。
三、“5”:探尋心育活動心體驗,關注學生需求“關鍵點”
針對小學階段學生出現情緒失控、人際關系緊張、學習壓力大等問題,以及個別學生出現抑郁、焦慮等癥狀,結合教育部提出的五育融合新方向,探索并實踐學校的“五合一”心體驗活動。
(一)關注學生需求“關鍵點”,打造“五合一”心體驗
通過觀察、問卷、訪談等方式發現,小學生在學習之余喜歡讀小說、賞音樂、看電影,還特別喜歡聽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歷、知名學府的介紹,愿意聽故事但不喜歡講道理。針對小學生實際需求,學校打造了“五合一”心體驗,在每學期學習期間,“讀十本好書”“品十首名曲”“聽十個名人故事”“曉十所知名大學”“夸十個同學”的育人心體驗。
1.“讀十本好書”——閱讀療法。閱讀療法是指運用各種文字材料進行心理矯治的心理治療方法。學校可以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智力水平、社會水平、行為水平和情緒互評四個方面的干預。
2.“品十首名曲”——音樂療法。音樂療法是指運用一切音樂活動的各種形式、各種手段對人進行刺激與催眠,并由聲音激發身體反應,使人健康的治療方法。音樂療法可以鍛煉運動功能、改善言語功能,還可以分散注意力、緩解緊張情緒、增強自信,讓學生在認知、情緒管控和適應社會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其中,莫扎特效應是指包括莫扎特在內的音樂家的好作品都具有治療功能。情緒決定認知,通過音樂療法可以改變情緒達到影響學生行為的目的。此外,音樂能夠激發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是提升創造力、思考力的重要方法。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美妙的音樂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可以改善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感情,振奮學生的精神。
3.“聽十個名人故事”——故事療法。敘事心理治療認為,人類可以通過建構故事和傾聽他人的故事來提取經驗。名人故事深受小學生喜愛,學生能在這些名人故事當中感受自我、認識自我、獲得希望。通過敘事,可以讓學生的心理逐步成長起來。
4.“曉十所知名大學”——SMART原則。SMART原則來源于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的《管理的實踐》一書,其有五個基本原則:目標必須具有明確性、可實現性、可衡量性、有時限性,同時必須和其他目標具有相關性。小學生正處于生涯規劃的啟蒙期和成長期,介紹知名大學指向學生生涯規劃,將學業規劃和未來發展目標聯系起來,讓學生的目標具有明確性和可實現性,使學生在學習目標的引航下,有效緩解學習興趣不足的問題,激發學生發展內驅力。
5.“夸十個身邊同學”——贊美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動機,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當我們去贊美一個人的時候,意味著被贊美的人的觀念和社會價值得到了肯定,被贊美者會因此感到滿足而愉悅。在這個時候,他們也會趨向于滿足你對他們的期待,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贊美效應。在人際關系上,每個人都喜歡對自己作出正向評價的人,討厭和排斥那些對自己有消極評價的人。學會稱贊別人,讓別人感受到肯定,也學著去接受別人的稱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二)關注科學實施“落腳點”,探尋“五合一”心策略
“心育”不只是一個文字的表達,更是注重學生心體驗,激發學生內動力的過程。“五合一”活動就是以體驗式、多樣性、感官化的方式,層層推進,形成有規劃、有亮點的學校心育模式新特色新體系。
1.以“聽”切入,為學生提供感官化體驗過程。“五合一”心育活動為學生創造了靜心的時間,讓學生在聽與說的感官體驗中得到情感共鳴與支持。
具體實施:利用校園廣播的形式,從周一到周五,組織學生傾聽“品名曲”“曉名校”“知名人”等板塊內容。著眼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實際,組織教師專業團隊,精心準備板塊內容,由學生廣播員進行廣播。特別是“夸同學”板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分享,尤其是由學生本人分享,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體驗性。
2.以“說”驅動,為學生提供朋輩互助的暖心環境,獲得分享交流途徑。“說”使人能夠在收獲后付諸實踐探索,真誠分享交流,有利于學生之間思想互通、情感共鳴、彼此相惜、互相溫暖。
具體實施:每周組織各班學生說“讀好書”和“夸同伴”兩個分享板塊內容,引導學生講述自己與同伴間的故事,或者結合聽過的名人故事、音樂、小說等,談談自己的感受。以“夸同伴”板塊為例,學生根據親身經歷,自主組織講述與同伴的故事,夸一夸自己的同學,讓學生通過“夸同伴”的方式,學會贊美、賞識,同時也學會接受他人的贊美,找到人際相處的正確方式,激發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學生在朋輩互助的暖心環境中,獲得情感和策略支持。
3.以“實踐體驗”推進,為學生提供自我實現的心育平臺。“五合一”心育體驗,注重發揮拓展實踐活動的載體作用,推動全校學生積極參與,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獲得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具體實施:學校每學期開展“故事溫潤心靈”“音樂浸潤心靈”“目標引領未來”等活動,為學生搭建自我實現的平臺,使學生在“五合一”心育活動中潛能得以發揮,進一步促使學生關注自我、悅納自我、適應環境,激發學習內動力,積極快樂地生活學習。
(三)注重組織管理“著力點”,凸顯“五合一”心育活動實效
學校成立“五合一”心育活動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下設組織、策劃、實施、管理四個小組,由德育處具體負責,專兼職心理教師、班主任、任課教師及學生自我管理團隊分工合作,以課程為支撐,以拓展活動為載體,以實踐體驗為推動形式,師生共同參與、凸顯心育實效。
學校教育歸根結底就是心育。“以生為本”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心育的歸宿。“五育”并舉、“五育”融合是教育發展的方向,多元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發展的重要依托。學校依托認知心理學、行為心理學和積極心理學等相關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立足于學生發展的特點,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了向上的源動力,營造和諧向上的心育氛圍,支撐學校的心育建設。
【參考文獻】
[1]何妍,俞國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張海燕,李正云,徐玉蘭,吳青芳.上海市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體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