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捷
摘 要:大單元教學作為對傳統(tǒng)分散式教學的優(yōu)化創(chuàng)新,一改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學目標分散、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連貫性等缺陷,既能有效滿足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英語教學的要求,也能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本文從分析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意義出發(fā),提出單元目標引領確保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創(chuàng)設單元情境引導學生思維發(fā)展、善用小組合作強化學生綜合素養(yǎng)、立足學科融合拓展單元教學內容、傾聽學生感受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這五條策略,為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開展提供一些思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策略研究
一、引言
英語作為貫穿我國各學段教學始終的基礎課程,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對具備英語溝通能力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擴大,同時英語教學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階段作為學生邁入大學校園的前夕,在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這四個方面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未來的成長發(fā)展。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做好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傳統(tǒng)的高中英語教學由于教學目標分散等問題,對英語知識點間的邏輯聯(lián)系挖掘不足,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緊密的知識結構,大大降低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效率,也制約著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而大單元教學作為教育改革背景下誕生的一種全新教育模式,主張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性,由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和思考,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對學科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教師更多負責引導和監(jiān)督,使得學習主動權重新回到了學生手中,能夠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巨大幫助。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探索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開展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二、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英語教學綜合性
過去在傳統(tǒng)高中英語教學中,課堂教學更集中于對片段知識點的講解,這種零散的教學模式難以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結構,并且片段式的教學也不利于學生挖掘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導致每節(jié)教學活動之間的縫隙較大[1]。而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無論詞匯還是語法知識都十分瑣碎,能否將這些瑣碎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形成緊密的知識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質量。大單元教學模式的開展,將零散的片段知識點進行融合,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學生對新舊知識點融會貫通,大大提升了英語教學的連貫性。并且在大單元教學中,詞匯、語法等英語學習的主要元素,能夠共同呈現在教學活動中,使得學生在記憶英語單詞的同時,也能借助語法對詞匯進行應用練習,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綜合性,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實現共同發(fā)展,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帶來巨大幫助。
(二)有助于教師開發(fā)課程資源
英語是當前世界范圍內傳播最廣的一門語言,其作為國際通用的交際語言,在世界各國的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外貿交易量的增加使得社會在人才培養(yǎng)中更加關注英語技能的提升,因此英語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對單詞、語法等理論知識的簡單講解,而是要在英語應用方面加強對學生的鍛煉。而高中階段作為銜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過渡階段,是深化學生英語學科素養(yǎng),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要階段,該階段的英語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詞匯量的提升和語法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英語的實踐能力,以及對英語的正確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單一性,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時代發(fā)展,對英語課程資源進行深入開發(fā),而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應用能夠為學生構建更加靈活開放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有效拓寬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2]。
三、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單元目標引領,確保教學環(huán)節(jié)銜接
明確教學目標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第一步,科學合理地設置教學目標能夠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并且教學目標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導向,結合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科特點的教學目標,也能有效串聯(lián)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得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緊密[3]。因此,在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明確單元教學主題,并在該主題下科學規(guī)劃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目標的規(guī)劃設計中,教師要圍繞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原則和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體現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全面性。例如,在學習必修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這一課時,該單元主題為“History and traditions”,這一大主題又可以細分為三個子主題,分別是“了解和認識不同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理解和探究不同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意義”以及“描述和闡釋不同文化的發(fā)展歷史”。在這三個子主題的引領下,教師可以從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這四個層面對教學目標進行設計。具體而言,在語言能力方面,教師要重點鍛煉學生對連讀發(fā)音規(guī)則的實踐應用能力,對本單元詞匯和詞組的正確使用能力,以及對過去分詞做定語和賓語補足語這一基礎語法知識點的靈活運用能力。在學習能力方面,教師要重點鍛煉學生在聽力過程中推斷英語習語含義的語感能力。在文化意識層面,教師要重點鍛煉學生對本單元涉及的中國、希臘等多個國家傳統(tǒng)文化和發(fā)展歷史的了解。最后在思維品質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本單元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分析語言文化現象的能力,以及辯證思考歷史與現實間關系的能力。以此通過明確彼此關聯(lián)的教學目標,將大單元整體教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進行串聯(lián),既確保了大單元教學的連貫性,也使得學生的學習探索也更加流暢。
(二)創(chuàng)設單元情境,引導學生思維發(fā)展
大單元整體教學的教學目標確定后,根據大單元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更加系統(tǒng)性和條理化的教學活動中,有目的性地進行探究和思考,是確保大單元整體教學實效性的關鍵。對此,教師首先要深入了解當下學生的具體學情,結合當前學生的英語基礎、年齡特點以及認知發(fā)展水平,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4]。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認知發(fā)展水平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社會經驗的不足,對問題的思考仍然要依賴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中,教學也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而是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fā)。教師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熟悉的教學情境,并在情境中設置引導問題,逐步引領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從而在降低高中英語知識抽象性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必修一“Unit 4 Natural disasters”這一單元時,教師首先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自然災害相關的新聞短視頻,并以此為切入點,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自然災害的想法。當下各種類型的自然災害,如洪澇、地震等,雖然是由自然活動引起,但是這些自然活動的背后往往都和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對此,教師可運用多媒體圍繞“the crying earth”這一情境,鼓勵學生思考“人類在地球中索取了哪些資源?”“為什么地球一直在哭呢?”在單元情境下,學生在對引導問題的思考中,能夠更加深刻地掌握自然災害、自然活動、資源等基礎單詞,并圍繞這些單詞在思維發(fā)散中聯(lián)想到礦產、金屬、土地等其他單詞。以此通過創(chuàng)設單元情境的方式,能夠大大鍛煉學生的發(fā)展思維,同時在更加直觀的情境展示下,也能加深學生對單詞和詞組的記憶,在鞏固學習成果的同時,也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聯(lián)系,鍛煉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學科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善用小組合作,強化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在高中階段,雖然學生的學科基礎和認知發(fā)展水平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由于每個學生在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導致學生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化差異。而大單元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在單元教學中自主進行探索和思考。在這一背景下,如果不加干預,學生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并且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在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還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根據學生的英語基礎、性格特點等各方面因素,將學生平均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在教學中設置小組合作任務,鼓勵每個小組以團結協(xié)作的形式進行探索思考,以此促進學生間的互相學習,在鍛煉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同時,也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例如,在學習必修一“Unit 2 Travelling around”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圍繞“Travel”這一主題,通過設置設計景點介紹、旅游攻略以及扮演導游等小組合作任務,鼓勵學生以團隊協(xié)作的形式收集與旅游相關的單詞,并掌握景點介紹的相關句型。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單元作業(yè)的設計上、鼓勵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設計一個景點的宣傳畫報,在課后借助互聯(lián)網搜集圖片素材,并使用英語對海報的主題思想進行總結,以此增強學生間的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學習方法,鼓勵英語基礎較好、學習效率較高的學生向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以此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自己在英語學習方面的不足,并通過促進同學間的相互學習,實現所有學生的共同提升。
(四)立足學科融合,拓展單元教學內容
隨著課程改革工作的推進,高中英語教學不再以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為核心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提出,意味著高中英語教學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對學生思維和情感方面的培養(yǎng)。而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更加強調綜合性的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要以英語教學為基礎,積極聯(lián)系其他學科,組建交叉融合式的課堂內容,為高中英語在大單元教學理念下拓展高中英語教學內涵,從而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同樣以必修二“Unit 4 History and traditions”這一課時為例,本單元提到了英國、希臘等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歷史,并提到了the Romans、the Anglo—Saxons等西方人種,在初始教學時,主要以了解和認識單詞為主,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將英語教學與歷史知識進行串聯(lián),鼓勵學生回顧歷史知識,總結英國、希臘等國的發(fā)展歷史,并從人種特點、歷史習俗等方面與中國的區(qū)別進行思考,提高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歷史知識的感知能力,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在后續(xù)隨著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推進,當學生掌握了基礎的單詞后,開始學習運用詞匯或句式造句時,教師可以再將英語與地理相結合,以愛爾蘭的歷史傳統(tǒng)和美麗風光為切入點,通過了解本單元對歷史和景點的描述,鼓勵學生運用本單元的基礎單詞和句式嘗試描述自己感興趣的景點。以此在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中,以英語知識為核心,通過拓展其他學科的知識,大大增加了大單元教學的趣味性和豐富性,并且在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動中也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知識轉化速度,有效拓展了學生的學科視野,為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五)傾聽學生感受,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和實施者,除了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要做好對教學活動的設計之外,還要在課堂教學結束之后及時對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和總結,以此確保教學活動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正如前文所述,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方法和學科基礎方面存在一定的個體化差異,而大單元整體教學相較于傳統(tǒng)的分散式教學而言,學生需要接受的知識點種類更多,且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教師不能在設計完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后就做“甩手掌柜”,而是要密切跟進學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的表現,尤其要重點關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并廣泛收集學生的學習反饋,對后續(xù)的教學設計進行針對性的優(yōu)化完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在教學評價的主體上進行拓展,不能把教學評價作為教師的“一言堂”,而是要廣泛邀請學生、家長等其他主體參與其中,構建多元化的教學評價體系,從綜合層面了解學生在大單元整體教學后英語學習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變化。同時,在對學生的評價中,教師也要摒棄傳統(tǒng)的以終結性評價為核心的模式,應當構建終結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相平衡的綜合評價形式。在給予學生評價的過程中,教師也要秉持著賞識鼓勵的態(tài)度,對學生的探索和嘗試給予肯定,而不是一味地以消極的態(tài)度批評和催促學生,以此既能避免青春期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也能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自我效能感,以此確保大單元整體教學質量的持續(xù)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單元教學作為我國教育領域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一次全新探索,相較于傳統(tǒng)的分散式教學,大單元教學將單元內的所有知識進行整合,以更加系統(tǒng)和全面的形式向學生展現每個單元的整體知識結構,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系統(tǒng)性和條理性,以此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建立更加緊密的知識結構。并且在大單元教學中,豐富的教學內容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帶來便利。對此,教師要認識到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開展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重要意義,并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設計中,秉持著大單元教學的設計理念,積極探索更加貼合高中英語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發(fā)展需求的設計策略,為打造更加科學高效的高中英語課堂助力。
參考文獻
[1]陳曉鶯.高中英語教學現狀與精準化教學策略的實施探索[J].名師在線,2023(18):51-53.
[2]黃潔.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的開展策略[J].中學生英語,2023(34):43-44.
[3]楊玉寶,黃兆霞.新課標下高中英語大單元教學策略分析[J].家長,2023(26):183-185.
[4]邵妍妍.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英語情境教學的實踐研究[J].校園英語,2023(10):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