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兵
摘要: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以價值鏈視角為基礎,以實現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內成本的最優化為目標,為提高制造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提供了一種綜合性的管理理論。文章從價值鏈管理理論出發,闡述了該理論對制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現實指導意義,繼而從內部價值鏈分析、縱向價值鏈分析、橫向價值鏈分析三個方面理清制造企業價值鏈分析過程,最后為完善價值鏈視角下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價值鏈;制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作為推動制造企業戰略實施保持系統性和全局性的關鍵舉措。它通過整合和協調制造企業的各個環節,實現對產品成本的合理管控和社會成本的充分利用,使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戰略目標和實際操作。此外,產品的多維價值鏈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過程,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多維價值鏈考慮了產品從原材料供應到最終用戶之間的各個環節,并對價值鏈中的每個環節進行優化。通過深入了解和分析每個環節的成本和效益,企業可以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附加值的機會,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運營方面更加精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并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一、理論概況
(一)價值鏈管理理論
價值鏈管理是企業內部各個環節及其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交互作用的整體管理過程。價值鏈管理要求企業通過全面分析和優化其內外部活動,實現價值最大化,同時利用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和客戶關系管理(CRM)系統等信息技術的支持,提高經營效率、減少制造成本、實現活動增值,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企業價值鏈管理主要分為主要活動和支持活動。主要活動直接關聯產品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等核心業務過程,是價值鏈中直接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活動。支持活動為主要活動的順利執行提供基礎設施、技術、人力和物資支持,它們通過價值鏈的橫向連接,增強主要活動的經營效率和質量。邁克爾·波特作為美國哈佛商學院的經濟學專家,于1985年在他的著作《競爭優勢》中首次向世界介紹了價值鏈的理念,他認為:“每個公司都在從事產品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環節內進行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的集合通??梢杂靡粋€價值鏈來表示。而價值鏈則展示了企業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產品交付的完整過程,并揭示了每個環節對于產品的價值創造和成本貢獻”??梢娫趦r值鏈上的每個環節都與產品或服務的質量、成本和客戶滿意度產生關聯,進而影響了公司的利益。
(二)制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論
制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涵蓋了產品的研發、生產、營銷、使用和廢棄等各個階段。它將成本管理的視角從傳統的生產階段擴展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對于增加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產品研發上,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通過制定研發預算和設定成本目標,使企業可以在產品設計中權衡成本與性能、質量、創新等要素的關系。同時,采用先進的設計工具和方法,如價值工程和生命周期成本評估,幫助企業降低研發成本并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是產品生產。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控制,企業實現成本效益的提升。采用精細化的生產計劃和物料管理,可以減少庫存和存貨成本,并降低資金占用。第三,在產品銷售和營銷階段,通過制定合理的市場營銷策略,企業可以在有效地吸引客戶的同時控制成本。此外,消費者購買后的使用成本也是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產品的使用成本包括維護保養費用、能源消耗、耗材成本等。通過產品設計和技術創新,企業可以降低產品的使用成本,提高用戶體驗和滿意度。在產品壽命周期的末期,企業則需要考慮廢棄處理和回收利用的成本。合理的廢棄管理可以降低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同時也可以減少企業因廢棄處理而面臨的法律和環境風險。通過開發可持續的產品設計和循環經濟模式,企業可以降低廢棄成本并創造新的商業機會。
(三)價值鏈管理理論指導下制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重要作用
價值鏈管理理論指導下制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不僅覆蓋從產品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到售后服務等業務運營的全過程,而且還強調對市場動態和客戶需求的深入理解與分析,使企業能夠精準地捕捉市場趨勢和產品定位,進而指導研發團隊和設計師以創新和技術改進為手段,提升產品的性能和質量,創造更高的客戶價值。價值鏈管理理論指導下,企業能夠加強與供應商和分銷商之間的聯系,實現更加緊密的協作關系,不僅有助于及時共享和交流市場信息,還能共同規劃采購計劃和庫存策略。使得企業能夠有效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比如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或消費需求的變化,從而減少因庫存過剩或緊缺而引起的成本損失。
二、制造企業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價值鏈結構
(一)制造企業內部價值鏈研究
制造企業內部價值鏈研究是深入分析企業運營各個環節如何相互作用以創造增值價值的過程。研究步驟如下:第一,詳細分析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例如,產品研發階段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和技術優勢,設計環節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和顧客期望,原材料采購是否具備高效供應鏈和優質供應商,制造過程是否高效、靈活和質量可控,運輸環節是否具備及時交付和物流優化,銷售階段是否具備市場拓展和客戶關系管理能力等。第二,識別增值價值的關鍵性活動。這些活動往往與產品差異化、技術創新、質量控制、客戶體驗和品牌價值等方面相關。識別不必要的審批流程、物料庫存、產品或材料運輸等非增值活動,以便優化或淘汰此類環節。第三,將企業的內部價值鏈與同行業的競爭對手進行比較,確定企業內部價值鏈中的關鍵性活動,尋求提高經營效率和客戶潛在價值的新途徑,從而優化資源配置和制定更加有力的競爭戰略。
(二)制造企業縱向價值鏈研究
制造企業縱向價值鏈研究是指對企業供應鏈中上游(供應商)到下游(分銷和顧客)進行系統分析和優化的過程。該過程旨在通過整合從原材料采購到產品銷售的每一個環節,以實現成本最低化、效率最大化和價值最大化。研究內容如下:首先,供應商價值鏈的研究,需要重點關注原材料采購環節是如何實現增值的。通過對制造企業現有供應商進行評估,識別出能夠提供最優質的原材料、最可靠的交付時間以及最具成本效益價格條件的供應商。其次,經銷商價值鏈的研究,主要是對不同經銷商的分銷、促銷、市場定位、客戶服務、物流與庫存管理等方面進行評估,以識別出銷售額較高、銷路較廣的優秀經銷商,使其能夠為制造企業帶來更多的市場份額和利潤。同時制造企業還應該通過與經銷商合作,共同進行客戶需求的調查分析。通過收集和分析客戶需求,了解市場的變化和趨勢,為產品創新和開發計劃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制造企業在研究處置回收價值鏈時,應深入了解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包括產品的功能、性能、質量、持久性以及對客戶需求的滿足程度等方面。通過分析產品在應用階段所產生的價值,更好地理解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認可度。同時還應了解包括廢品報廢處理時產生的環境污染成本,回收和再利用過程中的人力、物力和技術投入等處置成本。
(三)制造企業橫向價值鏈分析
制造企業的橫向價值鏈分析主要是對業內競爭對手的產品優劣勢和成本費用進行比較研究,以此明確自身的競爭優勢,并根據戰略發展規劃來調整和改進自身的價值鏈。例如,面對實力雄厚且成本較高的競爭對手,企業可以采用低成本策略,通過精細化管理和成本控制來保持競爭力;如果競爭對手提供低價產品,企業可以采取差異化策略,通過品質和個性化服務來吸引客戶。
三、價值鏈視角下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完善
(一)完善內部價值鏈管理
1. 研發設計階段
第一,成立由市場營銷、研發工藝、質量與財務等關鍵部門組成的產品經濟效益目標概算小組,為新產品立項提供全面、細致的經濟效益分析。市場營銷部門負責深入市場進行需求調研,預測未來3到5年內的市場發展趨勢?;诜治鼋Y果,市場營銷部門將預測新產品上市后的目標銷量、市場占有率以及預估售價;研發工藝和質量部門則負責根據市場營銷部門提供的市場需求信息及產品功能價值,制定新產品的配置清單,確定產品的技術規格、性能指標、設計要求等,以確保產品能夠滿足目標市場的需求。同時,研發部門還需要確定工藝制造過程,包括選擇合適的生產技術、設備工具、生產流程等,以及預估項目所需的資源投入,如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等;財務部門則需要綜合市場營銷部門和研發工藝及質量部門提供信息,對新產品的開發成本、生產成本、市場推廣費用以及預期收益等數據進行預測。財務部門的分析結果將為企業提供關于新產品項目的財務可行性和預期經濟效益的關鍵指標,幫助決策者評估項目的潛在價值和風險,以作出科學合理的決策。第二,組建研發工藝質量攻關小組,采用價值工程分析法來綜合考量產品的成本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通過識別和削減產品成本中的非價值增值部分,確保產品設計在滿足核心功能需求的同時,實現成本的最優化。同時,對項目運行實施過程進行風險管理和質量控制。通過設立明確的任務目標和進度節點,配合定期的項目評審和調整,保障整個研發項目的順利進行。第三,在研發項目量產移交環節,研發部門需要根據項目研究開發過程中收集的試驗數據和參數,編制詳細的項目研發報告,并經過相關管理層的審批后,與制造部門進行產品和信息的移交。為了更好地保證產品生產質量,研發部門還需要提供包括損耗率、合格率、工時能耗效率在內的關鍵生產指標參數,便于制造部門和財務部門制定生產計劃和進行成本控制。
2. 采購環節
一是集成制造企業產品原材料需求及供應商的供應能力、品質認證及其原材料價格等各項數據,構建采購信息化平臺,提高采購過程的效率和準確性。通過實時的采購數據分析和監控,及時掌握采購的變化和趨勢,確保采購流程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標準進行,并幫助企業優化供應商選擇,減少因原材料供應不及時或者品質不過關而造成的成本損失;二是在供應商選擇方面,盡可能選擇具備一定研發能力的供應商進行合作,共同參與項目初期的評審和設計過程,充分發揮供應商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供應商可以提出改進意見,為產品設計和制造流程帶來創新和優化,從而降低成本并提高產品質量;三是為了減少成本和提高采購效率,減少中間環節的費用和時間消耗,并更好地掌握供應鏈的信息和動態,可以與生產商直接溝通采購,提高采購的準確性和響應速度。
3. 生產環節
生產成本控制是企業成本管理工作的核心,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因此,企業可以運用全面預算管理工具,有效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一方面,制造業企業生產成本控制是維持企業競爭力和提升經濟效益的關鍵環節。為此,企業必須綜合考慮自身現金流狀況和經營狀況,運用滾動預算和零基預算相結合的預算編制方法,允許企業根據最新的業務情況和市場動態定期更新預算,保持預算的時效性和適應性,以精細化方式制定生產成本預算方案,合理控制生產過程中各項業務費用。此外,生產成本控制的最終目的是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這要求企業在戰略規劃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全面預算的應用價值,精確識別并優化影響企業經營效益的成本構成、市場定位、產品結構等關鍵要素,為銷售及售后成本控制提供準確的財務數據和管理依據,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持續增長,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需要合理管控材料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等直接成本。企業需要準確識別和區分在生產過程中直接投入使用的材料、能源和人工等,以及這些資源的消耗情況。通過建立獨立的核算體系,清晰地掌握各項直接成本的具體情況,為成本控制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明確成本預算的單位耗用控制目標。為直接材料、能源和人工制定合理的消耗標準,結合產品消耗規律和工藝變化等因素,設定科學的成本控制目標。此外,企業需要對生產過程進行持續的追蹤和控制,建立有效的成本追蹤系統,實時監控直接成本的實際消耗情況,及時發現成本偏差并分析其原因。通過與預設的成本控制目標進行對比,企業可以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和成本管理措施,確保成本控制目標的達成。
4. 市場環節
市場部門應充分深入調研和分析市場前景,了解市場趨勢、行業發展動向以及競爭態勢。通過市場調研,獲取關于用戶需求、競爭對手、新興技術和市場趨勢的信息。幫助企業抓住市場機會,減少風險,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同時,加強與用戶的溝通和了解,準確把握用戶需求,將用戶提出的性能指標和使用環境要求及時反饋給產品開發團隊,幫助產品團隊不斷改進產品,以滿足用戶的需求。此外,市場部門還需要了解市場競爭態勢,包括市場同類產品的價格、銷量等因素,并明確公司的市場競爭策略。根據公司產品的市場定位和競爭對手的情況,制定相應的市場目標,包括市場份額、銷售額、用戶滿意度等指標。這些目標的設定可以幫助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和推廣計劃。
5. 使用維護階段
首先,為了降低售后維修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培訓維修人員,提供技術支持和知識分享等方式,提高維修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維修效率,減少售后維修的頻次和維修時間,從而降低成本。此外,企業還可以關注產品設計和制造質量,減少產品出現故障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售后維修成本。其次,加強售后服務管理,并整合售后服務資源。這包括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務流程和標準化的服務標準,確保售后服務的高效性和一致性。企業可以通過引入信息化系統,進行服務請求管理和故障處理跟蹤,提高服務的響應速度和處理效率。最后,售后投訴是常見的問題,如何高效處理售后投訴可以減少索賠違約或監管部門處罰帶來的損失。企業應建立健全投訴處理機制,包括建立投訴接收渠道、及時回應和解決投訴、總結和分析投訴數據等。通過及時有效地處理投訴,企業可以增強用戶滿意度,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糾紛和監管風險,減少相關的成本損失。
(二)縱向價值鏈管理優化
1. 建立和發展上下游企業戰略合作聯盟
過去,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是通過追求低價來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在這個新時代的環境下,企業需要重新評估其與供應商和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并思考如何共同努力以實現雙方的利益最大化。在上游供應商的戰略合作中,制造企業可以采用量化評估的方法對供應商的生產能力、交貨能力、質量管理體系的健全程度以及是否具有良好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等進行評估,以此考察供應商的生產設備、工藝技術、產能規模以及交貨時間等信息,確保能夠滿足自身的需求。對于下游經銷商,制造企業要評估其銷售渠道、市場份額、銷售團隊、營銷策略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等。選擇具有良好銷售能力和市場影響力的經銷商,可以幫助制造企業擴大產品的市場份額,并降低市場風險。此外,建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也是制造企業與供應商和經銷商之間成功合作的關鍵。通過合作伙伴關系的建立,制造企業可以與供應商和經銷商共同發展、共同創新,實現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2. 縱向并購,降低采購或銷售成本
縱向并購是指一個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上下游環節之間進行的并購活動。它通常涉及制造企業與其供應商或分銷商之間的合并或收購??v向并購的目的是通過整合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降低成本、縮短采購和銷售周期,并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因此,制造企業需要衡量企業并購的必要性,謹慎評估目標企業的價值,這包括評估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市場地位、運營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合作伙伴關系等。將并購后的運營管理成本,與并購前企業的采購或銷售成本進行對比,以此判斷并購的可行性??v向并購完成后,制造企業還需要根據其發展規劃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化業務流程,并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協作機制。同時,制定明確的整合計劃和目標,確保并購后的運營能夠實現預期的效益。只有在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并進行合理規劃和執行的情況下,縱向并購才能為制造企業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和經濟效益。
(三)完善橫向價值鏈管理
1. 學習并吸收優秀管理實踐
為了提高制造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理論素養,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制造企業可以派遣管理人員到行業內的標桿企業中實地參觀和交流,深入了解標桿企業的管理模式、流程優化和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經驗。激發管理人員的學習熱情,并幫助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更好地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其次,制造企業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目標選擇適合的標桿企業聯合舉辦涵蓋各個管理領域的專題培訓班,如供應鏈管理、質量管理、項目管理等。并邀請業內專家學者進行授課輔導,為企業管理人員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資源和學習平臺,幫助其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理論和實踐技巧,進一步拓寬視野,提高綜合素質。
2. 橫向并購,建立合作共同體
通過并購生產產品或過程相似的公司,制造企業可以更大范圍地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擴展產品線或服務范圍,實現專業化分工和協作,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并加強技術管理和技術改造。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企業應制定科學合理的橫向并購方案。明確并購的具體內容和目標,確定并購對象的選擇標準,如市場份額、技術能力、品牌價值等,幫助企業更加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并購對象,避免盲目并購帶來的風險。同時,評估并購前后的差距,對當前企業狀況與并購目標企業之間在財務、運營、市場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以識別并購后可能面臨的整合挑戰和機遇,為并購后的整合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其次,為了確保并購后的順利運作,企業應分析并購后可能會帶來的財務風險及供應鏈風險,并提前采取相應的預警措施進行風險管理和控制。最后,企業在完成橫向并購后,重新整合供應鏈,統一采購原材料和銷售產品,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實現并購活動使企業增值的目的,并增強其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四、結語
由此可見,制造企業想要以價值鏈為視角,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就需要從自身的內部價值鏈、縱向價值鏈和橫向價值鏈角度細化成本管理的具體措施,在內部價值鏈方面,關注產品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制造、市場和使用維護等各個環節的成本結構,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控制和優化成本;在縱向價值鏈方面,與供應商和客戶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與供應商進行長期合作和與客戶進行需求預測和定制化合作,實現成本的控制和共享,減少庫存和提高產品交付的準確性,從而降低整體供應鏈的成本;在橫向價值鏈方面,關注競爭對手的行動和成本結構,尋求競爭優勢。通過技術創新、流程優化和成本節約等方式,降低產品成本并提高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憲華.糧食企業實施戰略成本管理思考[J].糧食與油脂,2011(07):35-37.
[2]周子琦.基于價值鏈理論的WP車橋企業成本控制改進研究[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7.
[3]劉敏瑩.基于價值創造視角的企業管理會計實務[J].納稅,2021(32):125-126.
[4]王玉.基于價值鏈的戰略性作業成本管理在供應商選擇中的應用[J].財會通訊,2009(20):129-130.
(作者單位:山西晉電電力科技有限公司天億振興招標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