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浩然
摘? 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百年來領導人民探尋“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成果,開創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從理論維度來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相關原則性闡述,為中國共產黨探索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理論指引;從歷史維度來看,中國共產黨人在開辟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中,不斷認識和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性的進程,實質上正是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軌跡;從實踐維度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經濟新常態,在新時代治國理政中回答了如何守正創新,將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性與中國特色相結合,并由此確定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具體走向。科學認識和把握這三個維度,有助于我們更加堅定“四個自信”。
關鍵詞? 中國式現代化;科學社會主義;《反杜林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盵1]這一論述內在地反映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世界意義。對此,可以從三個維度來領會其中的精髓要義。從理論維度來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相關原則性進行了闡述,詮釋了人類歷史本質是有意識地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并指出社會主義的具體形態有賴于無產階級付諸具體的實踐。從歷史維度來看,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逐漸認識到必須將科學社會主義的相關原則性與中國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擘畫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軌跡。從實踐維度來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經濟新常態的具體實際,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提出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從經驗層面內在地喻示了未來如何繼續取得成功的根本指向——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立場,從自身國情出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即在守正創新中推進中華民族復興,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理論維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源頭
在《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了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2]這一具有指導意義的原則,在隨后的《反杜林論》中得到了進一步深化與拓展,一定程度上為如何“走自己的路”,實現社會主義及其現代化擬定了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言之,恩格斯在分別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庸俗經濟學和“冒牌”社會主義的基礎上,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著力點,提出了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的綱領性原則,寓意社會主義的構建必須基于“現實性”“特殊性”“開放性”。這不僅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政治智慧,而且為指導無產階級在實踐中開辟本國社會主義的具體形態提供了理論指引。
(一)現實性:立足于現實基礎之上的具體實踐
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的具體描繪必須立足于現實基礎之上的具體實踐的總結,一定意義上為“走自己的路”,實現社會主義及其現代化設定了“現實性”的原則。首先,在《反杜林論》的準備材料第十章中,恩格斯對于這種“現實性”有具體的說明:“現實的人過去和現在如何行動,都始終取決于他們所處的歷史條件?!盵3]他提出只有把社會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才能變為科學。其次,在《反杜林論》第三編的歷史部分,恩格斯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之所以有一個從空想到科學的過程,是由于空想社會主義者所處的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生產發展還很不發達,潛伏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矛盾尚未明顯暴露,因而無法在舊社會本身中找到已普遍且明顯表現出來的新社會要素。換而言之,空想主義者們無法在現實中找到推翻資本主義的物質力量和革命途徑。因此,他們對社會主義要素和基本特征的認識和把握,只能是借助頭腦來構想。在此基礎上,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是最新的空想主義者,因為他“不是根據現有的經濟材料,而是從自己至上的腦袋中硬造出一種新的空想的社會制度”,[4]因而是完全脫離實際的臆想。最后,恩格斯指出了將社會主義變為科學的行動方向,即必須立足于現實,從實際出發,到有關時代存在的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中去尋找,而不是停留在大腦對永恒真理和正義的認識中,一定意義上為無產階級運動從理論到實踐指明了方向。
(二)特殊性:立足于一定的物質生產生活條件
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潛在的必然走向必須立足于人類社會每個發展階段的物質生產生活條件的闡述,一定意義上為“走自己的路”實現社會主義及其現代化設定了“特殊性”的原則。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運用生產力理論闡釋世界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規律,從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層面論證了人類社會每個發展階段存在的差異,即“特殊性”。首先,在《反杜林論》第二編對象和方法部分,恩格斯在論述何謂政治經濟學時指出,各國有著不盡相同的生產與交換條件,即使同一個國家,也會因處在不同時代而不同。這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必須從本國自身的社會生產關系實際出發,注重每個發展階段的特殊性規律。這已然從矛盾的特殊性層面透視了“走自己的路”實現社會主義及其現代化所應遵循的原則與方法。其次,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二編價值部分從生產和分配兩個角度看待財富時,肯定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否定了其分配方式。因此,必須從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性視角來把握某個社會的特點。最后,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三編理論部分論述現代社會主義時,從社會生產力角度,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內在矛盾的產生及其過程,以及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歷史必然性的條件?;趯Y本主義社會特殊現實問題的歷史性分析,恩格斯道出了未來走向社會主義是世界歷史生成和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向。
(三)開放性:立足于分析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
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必須立足于分析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的闡述,一定意義上為“走自己的路”實現社會主義及其現代化設定了“開放性”的原則。在《反杜林論》中,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只提出了導向性的原則,而沒有規定具體的模式。首先,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一編自然哲學中,運用辯證邏輯方法得出“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5]其次,在剖析科學社會主義時,恩格斯大致預測了未來社會的前景,勾勒出了幾條基本特征,但同時又指出這些特征只是趨勢而不會形成固定的模式。他強調要以分析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為出發點,來看待未來社會改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一方面,對未來社會的把握,不能僅僅停留在一般具體的、部分的描述,而必須從整體性的視角來思考和研究;另一方面,未來社會在世界歷史語境中的實現形式或路徑不能單一化,而應多樣化。所以,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會一成不變,它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處在辯證運動的發展狀態之下,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最后,在《反杜林論》第三編理論部分,恩格斯認為無產階級要實現世界的解放,必須“深入考察這一事業的歷史條件以及這一事業的性質本身”,[6]才能認清自己的革命任務。其內在意蘊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恩格斯基于歷史事實和發展過程對未來社會的概括充滿了唯物辯證法,不僅展現了其嚴謹、科學的學術態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實踐給予了豐富和發展的空間。
二、歷史維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演進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原則
新中國成立后,黨在領導人民開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將科學社會主義的“現實性”“特殊性”“開放性”與我國社會發展實際相結合,擘畫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奮斗軌跡。從學習效仿蘇聯模式到“走自己的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較為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隨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上述歷史進程是一個具有內在聯系而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體現了事物的螺旋式上升發展。其中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昭示著: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實際及其特點出發。[7]
(一)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開辟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原則
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社會發展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馬克思指出理論只有在滿足一個國家的需要時,才能獲得該國人民的認同。中國共產黨人選擇社會主義,正是因為這一道路能夠解決我國社會發展中的歷史性課題。從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層面來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基于生產方式與政治變革的需要,是時代特征與現實國情條件下國際政治同國內政治互動的結果,印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現實性”。
為鞏固新中國政權,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理論,一定意義上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實現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理論依據。例如,在農業合作化方面,中國在農村實施互助組和合作社。該形式在借鑒蘇聯模式并吸取蘇聯教訓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注重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我國實際緊密結合。在工商業改造方面,我國對資產階級采取“和平贖買”政策,實現了從加工訂購為主到公私合營的轉變,有利于團結民族資產階級,維持工商業的發展,使他們能夠積極接受社會主義改造。此外,與蘇聯社會主義改造不同,當時我國實行限制并非消滅富農的政策,即把富農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這意味著我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開辟沒有亦步亦趨地遵循蘇聯的經驗,而是從當時我國的“現實性”出發的,因而帶有科學社會主義“開放性”的色彩。
(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辟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原則
在完成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過渡之后,鑒于當時的國際形勢不允許有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學習效仿了蘇聯模式。為了更好地將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我國政府主動邀請蘇聯專家來華幫助發展經濟以鞏固新政權。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全方位學習和效仿蘇聯模式的高潮。學習的內容包括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經濟運行和管理體制模式等眾多方面。盡管當時蘇聯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實踐經驗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起到了示范和引領作用,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應從實際國情出發,這種學習和效仿不符合科學社會主義的“特殊性”。
在認識到蘇聯模式的弊端之后,中國共產黨人將注意力轉向分析國內社會的矛盾特點,從實際出發建立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理論框架。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反思“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不再篤信蘇聯模式,而是比照現實進行批判地吸收,在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普遍真理學習時要結合中國實際。[8]在“以蘇為鑒”,探索“走自己的路”的過程中,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梳理了中國社會的“十對矛盾”,從矛盾的特殊性層面“努力找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道路”,[9]即徹底轉向“走自己的路”。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我國實際,從“現實性”“特殊性”的綱領性原則出發,開啟了獨立自主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原則
對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通過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重申“走自己的路”。1978年,真理標準大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我國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基本方向,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符合中國特點的發展道路。為此,鄧小平同志指出,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0]在總結國內外(尤其是蘇聯)建設經驗基礎上,鄧小平同志逐漸把握住了社會主義本質規定與現實規定的統一,認為“整個社會主義階段的中心任務是發展生產力”。[11]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新穎觀點與論斷,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并系統地闡明了在經濟文化落后的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這一道路的選擇是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超越和突破,是從學習效仿和吸收借鑒,到完全立足實際國情的本體回歸。這意味著我國社會主義從傳統模式向現代新型模式的轉變,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現實性”“特殊性”“開放性”的認識和把握。
隨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中國共產黨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強調,要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2]對于如何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對新時期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江澤民同志認為,馬克思主義不會一成不變,相反,必將與時俱進、不斷發展。[13]隨著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穩健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這種變化是中國共產黨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具體實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決貫徹執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的結果。步入21世紀之后,胡錦濤同志在總結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根本點時強調,“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終保持黨開拓前進的精神動力”。[14]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中國人民逐步富裕起來,闊步奔向小康。我國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現實性”“特殊性”“開放性”的認識和把握,達到了理論自信與實踐自覺的高度。中國共產黨人依照我國生產力的現實水平,結合每個發展階段的具體實際,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把握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
三、實踐走向:中國式現代化在守正創新中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新境界
無論是從歷史條件還是道義原則來看,中國都不可能走西方以對外擴張完成原始積累為起點的現代化。因此,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走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而是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性的基礎上探索符合中國情況和特點的現代化路徑。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走向,其展開過程表現為在守正創新中不斷拓展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具體來看,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是要立足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另一方面是要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守正: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原則性以實現中華民族復興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科學社會主義的“現實性”與“特殊性”,提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之后,面對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的實際出發,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強烈的責任擔當,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地認為,當前我國仍然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論斷是從我國“現實性”出發所得出的歷史條件判斷。這一階段既定的歷史條件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前提和方向,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40年來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15]這一論斷一定意義上闡釋了我國要堅持的道路和方向,以及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決心,即走一條有別于西方且符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特殊性”。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發展道路與模式。[16]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社會主義“開放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其中,“八個明確”從理論層面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如何將科學社會主義綱領性原則與中國式現代化相結合的思考。“十四個堅持”則從實踐和方略層面為新時代黨的治國理政提供了行動指南。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八個明確”基礎上提出了“十個明確”,進一步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原則、方向和路徑。2022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用“五個必由之路”系統闡明了新時代更加堅定的重要認識,為奮進新征程、創造新輝煌指明了方向?!笆畟€明確”“十四個堅持”“五個必由之路”正是中國共產黨在堅持“走自己的路”的實踐過程中,將實踐總結上升為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深化與拓展,以及將我國現代化道路引向更加寬廣前途的歷史主動精神。
(二)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內涵層面的本質闡釋,就“現實性”而言,其目標指向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伴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依據經濟基礎的“現實性”條件作出的歷史方位判斷。對于解決這一歷史方位的社會主要矛盾,黨中央為破解發展難題做出了重要戰略決策,提出新發展理念。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統籌協調區域發展,使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并朝著高質量方向轉型。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引領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在深刻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依據我國社會發展的“現實性”階段任務,制定了“兩步走”戰略,即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皟刹阶摺睉鹇圆渴?,是中國共產黨人依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條件,以“走自己的路”這一方法論,進一步回答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所擘畫的進階路線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將科學社會主義“特殊性”與自身實踐結合而開創的,一定意義上開辟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就本質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亦是指在中國這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度,如何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與此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色在一定意義上是文化傳統的映照”。[17]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高度概括,“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18]這是總觀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黨的百年奮斗實踐和新時代我國社會發展現實的科學認知。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詞語結構來看,“中國式”是對“中國特色”的話語轉換與提升;“現代化”道出了社會主義過程與結果的有機統一;“新”則體現了其顯著特征。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立足中國,還觀照世界,“它積極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19]蘊含著“人類性”,因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就這個意義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提出,回答了新時代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3][4][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60,283,64,301.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3.
[8]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
[9]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66中蘇關系回憶錄(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24.
[10][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4-255.
[12]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13]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4]胡錦濤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8.
[15]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8(24).
[16]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
[17]柳河東.儒學創新與發展[M].太原:山西出版傳媒集團、北岳文藝出版社,2018:19.
[18]習近平.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全黨[J].求是,2021(22).
[19]韓慶祥.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豐富內涵[N].學習時報,2021-08-30(07).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與傳統文化關系的百年歷史考察與經驗研究”(編號18ZDA011)和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關于“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和合文化的論述融入大學生道德觀培育研究”(編號23GYB58)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馬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