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麼乜”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外形特征是“人抱珠”型香囊,是壯族人民心中廣為流傳的民間傳統吉祥物。運用田野調查與文獻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旨在挖掘“麼乜”元素在現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創新性運用,為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麼乜”;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9-0048-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肖亞婷.“麼乜”元素在現代文創產品中的創新性應用[J].天工,2024(9):48-50.
右江“麼乜”是起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右江區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是承載著壯族神話傳說和文化祈愿的手工藝品,是壯族特有的民間吉祥物,也是壯族民間的傳統工藝品之一。在現代手工藝的發展過程中,“麼乜”傳統技藝逐漸凋零,對于民族工藝專業,如何傳承和發展傳統手工藝是我們應研究的問題。此前,缺乏對“麼乜”傳統手工藝在現代工藝呈現形態的研究。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關于“麼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間文化習俗、文化寓意、旅游紀念品方面。本文以“麼乜”在現代手工藝文創產品中的創新性運用為發展思路,研究“麼乜”在現代手工藝中的呈現形式。
一、“麼乜”手工符號緣起及發展源流
(一)“麼乜”手工藝的緣起
關于“麼乜”功能符號的由來,有端午驅邪避兇一說,其外觀造型符號則是由一個古代壯族傳說演變而成的。相傳在古時,守護人間的太陽神火種龍珠不小心遺落人間,守護龍珠的部落神獸圖額負責尋回龍珠。圖額在尋找龍珠的過程中遇到了勇士伯皇,并拜托他幫忙一起尋找火種龍珠,以拯救天地。伯皇歷經種種磨難終于尋得了龍珠,并在最后時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將龍珠送回天上。而后,妻子雅皇和族人用布做的“麼乜”來紀念伯皇,以此祈求平安。
(二)“麼乜”手工藝的傳統形式流程
右江“麼乜”手工藝品于2012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傳統手工制作流程大致分為五個部分,其材料和工具大約分為三種。
1.材料工具
“麼乜”的制作材料大體有三種:①布料:飾有紋樣或圖案的紅、藍、黃、黑、青五種顏色的棉布、綢緞等。②填充物:“麼乜”是端午節為了趨吉避兇佩戴的一種香囊。通常會在“麼乜”內部填充艾草、菖蒲、香草等十幾種中草藥材料和棉花或棉絲等填充物,其填充順序為棉—中草藥—棉。③裝飾物:在坯體制作完成后,會添飾一些金線、品穗等裝飾物。制作工具有筆、剪刀、紙板等。
2.工藝流程
“麼乜”工藝流程嚴謹有序,大致有五個步驟:①布料圖案制作:在制作“麼乜”前,壯族婦女會先用筆繪制所需圖案,然后用紙板打樣、裁剪出圖案,粘貼或縫制于布料上。②軀部制作:用適合的正方形紙板套膜,進行裁剪,把正方形布料四角按比例對縫,故得“四肢”,中間留一個小口,將縫好的翻過來,使線腳隱藏內部,再放入棉花、藥材等填充物,使用小木棍將內部填實,最后縫合開口。③頭部制作:用圓形紙板按比例套膜,裁剪出圓形布料,將圓邊進行縫合,留一個小口來放置填充物,其方法與軀干填充一樣,最后縫合。④龍珠制作:龍珠制作與頭部相似,裁剪比例比頭部稍大即可。⑤組合與裝飾:將頭、軀干、龍珠按規定位置進行縫合,線腳不外露,組合完成后按需求和審美將自己喜愛的亮片、流蘇等裝飾物縫制在“麼乜”上。常見的形式有頭配飾中國結、臀部下擺裝掛流蘇。
二、“麼乜”手工藝在現代設計中的工藝審美符號
在現代視角下,工藝美是藝術美的形態之一,指工藝美術的審美屬性,工藝的造型色彩美與藝術審美性息息相關。其特點有實用性與裝飾性、材料與技巧的統一,表現在具有造型美、色彩美、結構美的工藝形象上。
(一)造型結構審美
“麼乜”造型為人抱香珠形狀。起初“麼乜”造型為頭部無臉,無發飾,四肢環繞緊緊抱住一顆龍珠,像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握緊生存發展的希望。“麼乜”造型承載著壯族人民對自然、生命的獨到見解,體現了他們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以及情感表達,它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生產生活工具,也是壯族人民精神需求的一種物化存在工藝品。“麼乜”造型結構美來源于生活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美的方面,將人的擁抱造型進行簡化、提取,結合太陽形態的簡化,體現了壯族人民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期盼,又融入了創作主體的精神、意志、美學追求,其造型為環抱式,在情緒色調上呈現出安全感的情緒要求。
(二)色彩符號審美
舊時的“麼乜”喜用五種顏色的布料或綢緞,其中布料和綢緞上還呈現出一定的紋飾或圖案裝飾。這與當時人們所信仰的宗教文化有關。他們認為五色與五行金、木、水、火、土寓意相近,五行相生相克,能平衡陰陽,驅疾避邪,納百福。
三、“麼乜”傳統手工藝在現代手工藝中的創新性運用呈現形式
(一)現代設計中手工藝的發展形式概述
現代手工藝的發展狀態與現代大機器生產模式不同,手工藝生產局限于紀念品。在生產方式變異的社會語境中,重新審視手工藝實踐與經驗交織的認知系統特征,以現代思維體系的基本邏輯探索現代手工藝品的創新思路。
在這個時期的手工藝品設計中,過于強調理性和科技,注重整體性、標準化和模式化,忽略手工藝品的文化意識和藝術審美等感性因素,過度追求形式、風格的藝術表現,缺乏足夠的思想文化內涵與意識形態,從而導致傳統手工藝品在現代產品設計發展進程中情理關系的脫離。文創產品是傳統手工藝品設計形式與情理關系的統一的載體。
(二)“麼乜”色彩符號在現代手工藝設計中的創新運用
研究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結合現代多功能產品的設計理念,增強“麼乜”的功能性、文化性、審美性,探索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審美體驗隔閡的解決方法與路徑,在繼承傳統工藝文化的基礎上,拓展“麼乜”工藝在現代產品中的應用范圍。
風格遷移算法是一種通過神經網格來分離和重新組合任意圖像的風格和內容的方法,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圖像將某個圖像風格化。針對現代設計工藝品的發展,個性化定制服務方興未艾。傳統“麼乜”以五色布為主,色彩符號程式化,對“麼乜”色彩符號進行風格遷移,在保持原有造型的基礎上,體現其色彩符號的個性化審美。以壯錦紋樣圖案在“麼乜”視覺色彩上的風格遷移算法應用為例。
打開MewXAI-AI繪畫創作平臺,按程序來說,內容保持不變的圖稱為內容圖(Content image),如“麼乜”圖片。包含我們想要的風格的圖片稱為風格圖(Style image),如壯錦圖片。選擇所需的風格遷移形式(如寫實、動漫)、檢測方式等,點擊生成圖片,等待風格遷移即可。運用圖像風格遷移運算法可以定制受眾喜愛的風格圖像產品。將“麼乜”色彩符號與壯錦色彩符號進行遷移可生成不一樣的圖案,為“麼乜”圖案設計提供新的思路(見圖1)。
風格遷移算法在“麼乜”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為設計者提供了個性化的色彩元素,提高了“麼乜”文創產品的附加值。
四、“麼乜”手工藝在現代文創產品中的創新運用
新時代的地方性文創產品呈現出數字化發展趨勢,文創產品的數字化轉型設計和活化研發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促進地方文化、經濟的發展。
百色“麼乜”圖案類型多樣、寓意豐富。由于“麼乜”圖案紋飾不同,含義也會有差異,在佩戴時以年齡段為分類標準。一般來說,老年人盼望長壽,多喜歡佩戴飾有菊花、梅花的“麼乜”;小孩則率真活潑,喜歡動物,如獅子圖案的“麼乜”;而裝飾合歡、雙魚、雙蝶圖案的“麼乜”,更適用于彼此愛慕的伴侶、夫妻。針對這個特點,對“麼乜”面部表情的年齡特征進行分化,運用現代數碼織布工藝,制作特定的面部表情圖案,增強“麼乜”的趣味性與審美價值。
(一)“麼乜”造型衍生的文創產品
糅合手工藝的情感、內涵是文創產品在功能基礎上智識性內涵的表達,而“手藝”本身所具有的傳統意蘊是其潛藏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麼乜”造型為人抱香珠形狀,造型簡練、樸實。擁抱在心理學上具有安撫情緒、增強親密感、提高自尊心、增強幸福感的意義。可以借鑒“麼乜”的造型符號,設計出加濕器這種促進人類身體健康的產品造型(見圖2)。
(二)文化寓意衍生的文創產品
在中國大部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中,感性認知是手工藝的重要內容,而理性判斷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與自然、社會相互認識過程中的物質總結。“麼乜”體現了人對自然界中病痛的實踐處理方法,是理想的、充滿期望的,屬于感性范疇。
壯族婦女在制作“麼乜”時,會在“麼乜”中放入艾草、菖蒲、菊花等十幾種草藥,然后互相贈送,表達彼此的美好祝愿。壯族人民相信這樣的“麼乜”具有安神鎮靜、驅疾避兇的功效,在手中盈盈一握,就會散發出令人安心舒神的芳香,也寄托了人們祈求開運避邪、消除災難、富足安康的美好祝愿。據此可以聯想到創可貼等生活產品設計,它們同屬藥性產品,采用風格遷移算法對造型紋樣和圖案進行轉變,借鑒“麼乜”造型與圖案增強創可貼的趣味性和大眾文化識別性,如圖3所示。
以新的概念來重新定義我們既有的形象世界。只有打破并重組我們的視覺造型概念系統,利用新的藝術方式和科學技術,使新的定義、概念衍生出當代社會大眾能接受的產品。
五、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繁榮發展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受眾的文化消費熱情逐漸提高,消費型社會已經改變了傳統工藝的依存環境,全球化、科技化、多元化的發展也影響了消費對象的選擇,大部分傳統工藝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超過功能價值。在現代技術與藝術、理性與感性不斷發展的時代,隨著手工藝文化的興起,設計師不斷地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對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與美好的精神追求進行平衡。手工藝的審美特性、造型符號、寓意和內涵是古今文化交流的橋梁。在文創產業中通過新的設計、材料與研究方法,使傳統手工藝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對傳統手工藝的一種繼承與發展方式。
參考文獻:
[1]楊程,毛慧娟.傳統手工藝與文創設計協同發展研究現狀及趨勢[J].包裝工程,2023,44(12):213-222,234.
[2]孔霞,楊娟.傳統紋樣在現代文創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包裝工程,2022,43(8):289-291.
[3]徐術珂,吳倩.風格遷移算法在藝術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4,45(2):365-373.
[4]程蓉潔,高智勇.手工造物語境下的現代文創產品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20,41(24):269-273.
[5]吳寧.現代設計嵌入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的多維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9,40(9):101-105.
[6]喬橋.傳統工藝美術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應用[J].絲網印刷,2023(21):5-7.
[7]周小琴.麼乜:一項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變遷[J].大眾文藝,2012(22):193-194.
[8]何詠梅.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設計趨勢[J].陶瓷,2023(12):63-65.
[9]肖劍鋒.產品設計中的情理關系問題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21.
[10]楊哲.非遺文創產品應用研究:以合陽面花為例[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
[11]白洋.情感與理性:論斯賓諾莎的自由觀[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