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玲
【摘要】文章從文學類文本中開展實用性閱讀和交流的教學價值以及審美視角下實用性閱讀的教學策略這兩個方面探討文學類文本如何進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教學,以期提升學生審美創造、實踐應用等能力,為今后一線教師在實用性閱讀教學時能夠打破文體局限提供課例參考。
【關鍵詞】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審美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顧名思義,重“實用”,語文學習要和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語文學習中獲取的能力能用在實際的學習、生活、工作中。就現行的部編小學語文教材而言,“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適用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專題單元課文(例如閱讀策略專題單元,三年級是預測)、科學知識類課文(例如三下的《蜜蜂》)、新聞傳記類課文(例如毛澤東主席的演講稿《為人民服務》)、社會交往類文本(例如四年級上的“寫觀察日記”,三年級下的口語交際《勸告》)。
那么文學類文本是否可以作為教材開展“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學習?又該如何開展呢?本文就以部編版三下第七單元第一課《我們奇妙的世界》為例進行論述。
一、實用性閱讀的價值可能
1.以思維導圖為支架實現文本的實用價值
實用性閱讀的各種能力培養中,整合并傳遞信息居于首位。整合中,將在閱讀和實踐過程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整理、打包,分門別類,從而對知識的邏輯體系有個清晰的認識。《我們奇妙的世界》全文共有18個自然段,描寫的自然事物神奇美妙,但是大多事物是一兩句話如蜻蜓點水般介紹,就這樣介紹的事物多達十多種,乍一看顯得有些散亂,若不引導學生梳理文本邏輯而只是以品析優美語段為教學內容,那就無法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所以只有明白作者的行文邏輯,才能有效感知和理解文本的主旨。《我們奇妙的世界》全文是“總—分—總”結構,以“你看天空的珍藏—”和“再看大地的珍藏—”為提示分為兩大空間板塊,又以時間為順序,按照一天的順序介紹了“天空的珍藏”,按照四季的順序介紹了“大地的珍藏”。同時,抓住顏色、形狀,寫出事物的變化,并且通過聯想和想象,巧用比喻和擬人,寫出事物的特點。這使作者筆下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這么多結構和內容上的信息如何一目了然地梳理并且呈現給學生呢,這就成了本節課教學的一個重中之重。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是“初步學習整合信息,介紹一種事物”,所以無論是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的要求還是課堂實踐的需要,學習該文章時培養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都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價值定位不謀而合。
教學實錄中[發現“奇妙”]板塊:
師:孩子們,讀完課文你發現在作者眼中有哪些奇妙事物呢?下面我們小組合作來交流一下。
……
師:這么多事物,哪個小組能上來給它們分分類呢?誰來說說你分類的依據是什么?
生:文中有兩段,一段是“你看天空的珍藏—”,一段是“再看大地的珍藏—”,就很容易把這些事物分成天空的珍藏和大地的珍藏兩大類。
師:了不起,這位同學是個讀書高手,會找關鍵句。
師:一起讀讀這兩段。它們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生:這兩段后面都有破折號。
師:你關注到了標點符號。這兩處的破折號是統領下文的意思,相當于“包括”。“天空的珍藏”包括哪幾個自然段?“大地的珍藏”呢?
生齊說。
師:世界那么大,作者就選取了兩個方面來介紹世界:一個是天空,一個是大地。(板貼)
“任務一:奇妙事物找一找”這一教學環節,就是讓學生經過閱讀、觀察、傾聽等各種方式去整合文章分哪些方面在寫世界的奇妙。通過大量的信息搜索、分類后明晰對這一課結構上的認識。從而初步感知課文是從幾個方面“寫清楚”的。理清脈絡環節也解決了課后習題1“朗讀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奇妙的世界的”這一問題。學生在提取信息、加工整合信息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其概括、歸納、總結能力。
2.整合交流信息讓實踐真實發生
“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這一任務群的后綴詞為“交流”,可見,信息整合后,需要交流和表達,才能進入傳遞信息的關鍵階段。在閱讀與參與體驗中積累、梳理、整合的信息,也才能被激活。傳遞信息的方式大致有“口頭表達”“書面敘寫”兩種。所以本課在形式上是采取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并上臺匯報的形式,將書面和口頭相結合,來調動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對所繪作品的得體地、有條理地、詳實地“交流”,是促進學生理解文本、提升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師:我們先走進天空的珍藏去看一看—
(手指黑板上板貼)咦,課文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在介紹天空的珍藏嗎?秘密就藏在課文里,誰發現了?
師:那我們重新來理一理。你看清晨時候作者眼里的奇妙事物是—
然后白天,傍晚,再到黑夜,這是按照什么順序在寫?日升日落一天的順序。
好的文章就是這樣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板貼)
接下來,老師再變個魔法。(老師在黑板上圍繞板貼畫了一棵樹)
天空到底珍藏了哪些事物,又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老師通過一棵大樹就讓大家一目了然。像這樣的梳理方法有個專門的名稱叫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不僅可以是樹狀圖,還可以是泡泡圖、魚骨圖。那接下來你們也用思維導圖畫大地的珍藏。
“任務二:思維導圖畫一畫”通過思維導圖的巧妙運用,學生對文章的學習步步深入、層層聚焦,教師從帶著做“天空”的思維導圖到放手讓學生自主做“大地”的思維導圖,實現了方法的遷移與運用。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接收到的知識不再是零散的,而是基于單元要素架構下的系統學習。思維導圖的重點不在“圖”,而在于“導”的“思維”過程,其運用不僅僅在于某一篇課文,這也是為后面《海底世界》《火燒云》等課文的學習搭建了梯子。
二、審美視角下的實用性閱讀教學策略
部編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力求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變化勢必將語文教學也引向閱讀與表達并重,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標的道路上來。對于學生而言,領會作品所采用的表達方法是應該具有的審美素養。
《我們奇妙的世界》,作者獨具匠心地安排文章的結構,意象選擇看似平常細碎卻具代表性和情趣性,語言的表達手法明顯,生動地凸顯了事物特征,字里行間靜靜流淌的是對世界的熱愛和贊美。在實用性閱讀這個大目標下,教師也應該從語言運用的角度來實施教學,將學生語言經驗的積累與發展作為課堂教學的另一重點,引導學生對文質兼美的課文進行誦讀品讀與仿寫練習,從詞語使用、句式選擇和修辭手法中習得言語經驗,豐富言語圖式,從而讓學生在感受美、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積極主動地探尋大自然的美。
1.以“美”鏈接學生的生活經驗
上課伊始,教師播放大自然的生長紀錄片。絢麗多姿的火燒云、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冰雪消融下破土而出盡情綻放的鮮花……當大自然的神奇美妙的景物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中,孩子們情不自禁地睜大雙眼,發出陣陣驚呼:“好美呀!”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夠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帶給學生視覺上的強大沖擊,心靈也產生極大的震撼。兒童對自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學生發現,大自然的變化如此奇妙,學習興趣就調動起來了。
接下來教師和學生聊聊“你眼中的自然之美”,就巧妙地搭建起學生生活經驗和文本之間的橋梁,學生有了這波預熱,會大幅提升對于課文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2.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取審美體驗
在課堂實踐之前,筆者也會有擔憂,“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群比較注重實用性,課堂要側重于教策略、學方法、用技術,這樣的課堂會不會表現得過于理性,過于枯燥,沒有那種在語言文字中徜徉的情感表達。所以我們大膽猜想:這種課型它的情趣點在哪里?可以追求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什么是獲得感和成就感?就是在學習過程中,掌握了這個方法,完成了這個任務,達成了原定目的,就有一種學會本領的欣然感與自我認可的成就感。
3.以“美”創設真實的語言任務情境
2022年版課標倡導“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那么如何提高語言理解和運用的能力,增加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準確性,甚至是創意性?我們就要把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和語言的審美創造活動相結合。
師:云彩各種奇妙的形狀,告訴我們許多奇妙的故事,聽,是小鳥造云房子的故事。(引讀故事)
師:你還聽到了什么故事—
生交流故事……
師:云彩千姿百態,故事講也講不完。孩子們想象力真豐富,想象讓云彩更奇妙了。
生:我喜歡小水洼。“雨后,我們會看到地上有許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鏡子,映射著我們的臉。”小水洼很有趣。
師:作者看到水洼,想到了什么?
……
“任務三:奇妙句子說一說”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尊重學生自己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順著自己的閱讀關注點,進入語言文字特色處,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想象和聯想清晰生動地表達事物的變化的。學生敏銳地捕捉到了“云彩”“水洼”等景物,調動自己的學習、生活經驗,想象畫面,用自己的方式體會大自然的奇妙。教師則從對話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適時創設“云朵講故事”“小水洼里照鏡子”等情景任務,幫助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激發表達欲望。在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又適時地點撥,讓學生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關注、賞析、積累并構建自己的語言,經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無論是語言運用能力還是審美體驗都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
4.運用語言來表現和創造“美”
語言學家及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學習語言要“帶學生在文章中走個來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寫作往往就是在走“回路”。寫作是一個人語文核心素養的綜合表現,指導學生“我手寫我心”,指導學生展現自己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和認識,追求自己眼中的“美”。
“任務四:美好事物寫一寫”這一教學環節,教師設計了小練筆,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和熱愛。而“實用性閱讀與交流”這一任務群設置最大的意圖,就是讓學生能應對生活。經由學習,參與生活;理解生活,在解決問題中對生活有更深層次的理解,發現生活規律;珍愛生活,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該如何珍惜,更加激起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生活的向往。所以“表達奇妙”板塊主要是讓孩子去感受平常普通的事物中也有美好的一面,我們要積極去探尋,為這些細碎的小確幸而感動。
三、結語
“學習任務群”的核心詞語是“任務”,從“學習內容”到“學習任務”關鍵是需要學生去真正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來,在實踐中我們就會發現各任務群之間絕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的。審美視角下的實用性閱讀不僅很好地落實了語文素養中的“審美創造”,也真正滿足了學生生活的需要,實現了文本“實用性”和“文學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施曉玲.思維導圖讓語文學習可視化[J].山西教育,2020(11).
[2]李素琴.語文教學要圍繞語言文字運用的本位[J].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1(04).
[3]鄭桂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群教學實施建議[J].語文建設,2023(03).
[4]劉仁增.站在課堂看課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