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德育在“立德樹人”中具有統領作用。“立德樹人”背景下的班主任德育管理,應當從教書轉向育人,從單干轉向協作,從他律轉向自律,從目標轉向責任,從責任轉向行動,從行動轉向習慣,引導學生自律、自強,引領學生向善、向上。
【關鍵詞】六大轉向;班主任;德育管理
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簡稱,位于“五育”之首,德育在“立德樹人”中具有統領作用。德育工作是小學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德育管理是帶班育人的重要抓手。班主任德育管理是一項藝術,不同的德育管理方法會起到不同的效果。筆者在班級德育管理中,主動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采取優效策略,通過六大轉向,提升德育質效,引導學生自律、自強,引領學生向善、向上。
一、從教書轉向育人
傳統教育重知識輕能力,重知識輕品德,許多班主任仍然重智育輕德育,重教書輕育人。教書主要是教給學生知識,育人主要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人是做學問的前提,如果不把學生的思想品行培養好,即便教給學生再多的知識,學生也成不了才。
當前,許多學校仍然存在應試教育傾向,非常看重學生考試成績,經常以考試為指揮棒,以分數論成敗,教師重視考查科目教學,忽視思想道德教育。班主任的職責不是教書,而是育人,通過育人,使學生身心健康,全方位發展。新時期的班主任,應當轉變思想,要從教書轉向育人,為學生鑄魂潤心,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班主任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中堅力量,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堅持育人理念,加強班級學生德育,豐富班級德育活動,潤澤全體學生心靈,提升學生道德素養。育人導向下的班級德育,要求班主任轉變角色,要從“教書匠”轉換為“育人師”,要教給學生“與人為善”的做人道理,要培養學生“崇德尚美”的德性。
二、從單干轉向協作
在班級德育管理中,班主任應當學會從單干轉向協作,變個體為群體,從孤軍奮戰轉向團隊作。班主任要學會借智借力,向其班主任學習借鑒德育經驗,與科任教師團結協作,共同開展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是一朵云推動一片云,教育是一個人影響一群人。”“全員育人”已經成為學校育人的新模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任務,而是學校全體教師的責任。“全員育人”機制初步建立,“全員育人”網絡體系基本形成。班主任不再是德育的孤家寡人,全員參與提升了育人廣度,全體教師共同發力,班主任有了更多的幫手,可以獲得更大的力量,這樣就能提高德育效率,能夠推動更多學生向善向美。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班主任要善于樹立榜樣,借助標兵的力量,發揮優秀學生傳幫帶的作用。班主任要善于組織學生合作,將學生“化零為整”,引導學生從獨立轉向合作,變獨處為群學,變單干為協作,用集體的量推動學生進步,讓學生在集體中獲得全面發展。
從單干轉向協作,是班級德育管理的智慧,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優秀的班主任懂得與其他教師、家長合作,善于利用班級優秀學生,把他們變為自己的左膀右臂,為自己的德育管理增添力量。班主任要做的就是組織、引導與合作,將個體組織起來,把他們結對組團,對他們進行適當地指導,授予他們方法,加入他們的合作,為他們賦能助力。
三、從他律轉向自律
“所有的優秀,都是源于自律。”在班級管理中,我們會經常發現,有些學生會發生遲到、打架、拖拉作業、惡作劇等現象,而有些學生卻能夠遵守紀律、樂于助人、懂得感恩,根本原因就是自律意識的強弱,問題學生缺乏自律,優秀學生嚴格自律。
“自律”不是外在的“要我做”,而是內在的“我要做”,自律最難的是與自己的惰性抗衡,是堅持不懈地努力,只有當學生真正想要變好時,他才會走向自律。在班級德育中,無論是學習還是紀律,我們要充分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從被動變為主動,引導學生從“他律”轉向“自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班級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
從“他律”走向“自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過程,好玩、叛逆是小學生的基本特點,他們的自我管控與約束意識淡薄,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需要外在環境的影響,需要外部力量的牽引,需要教師喚醒、激勵和引導,直至形成自我需求,達到自我覺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健康的環境氛圍對學生具有積極的正向的影響,班主任應當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用環境去熏陶感染學生,引領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
班主任首先要建設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營造寬松和諧的班級環境,構建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快樂自由地生活學習。其次,教師應當時時為人師表,事事率先垂范,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為學生注入正能量。班主任要善于賞識教育,要多發現學生優點,多用學生長處,多表揚鼓勵,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提高集體榮譽感,促進學生自律自強。
四、從目標轉向責任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包含著許多元素,一般從目標開始,到習慣結束,需要經歷從目標到責任、從責任到行動、從行動到習慣三個階段的轉化。目標如同靶心,讓學生有的放矢,目標如同燈塔,為學生指明方向。有了目標,學生就懂得要成為怎樣的人,就知道前進的方向,就不會偏離人生軌道。
光有目標還不行,有了目標并不一定會實現,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把目標轉化為責任。責任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責任是一種巨大的內驅力。譬如,學生如果明確學習目的性,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把學習當成一種責任,就會全身心地撲進學習活動,就會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一旦擁有責任心,形成責任感,就努力去改變自己,嚴格要求自己,就會朝向預定目標進發,就會產生實現目標的行為。因此,班主任不僅要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目標,建立偉大的理想信念,而且要培養學生責任心,引導學生將目標轉為責任。在責任心培養中,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正確定位自己,明晰自己在班級中的角色,明確自己的權利和義務,組織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熱心參與班級管理,積極參加班集體活動,為班級榮譽爭光。
五、從責任轉向行動
作為班主任,要想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要想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建設者與接班人,不應當做“教書匠”,不應當“強制管教”,而應設法喚醒學生主體精神,激勵學生自覺行動,鼓舞學生不斷上進。聰明的班主任,懂得讓位引學,善于激趣促行,設法給學生創設實踐活動的平臺,為學生提供行動的機會,適當給學生搭建行動的支架,引導他們從責任轉向行動,成為學生行動的有力推手。譬如,想要教育學生尊敬父母,學會感恩,就必須組織開展相應活動,給學生創造實踐體驗機會,如組織學生開展“今日我當家”活動,布置學生跟爸爸媽媽到單位體驗生活,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父母之恩,在親自實踐中學會孝親敬長。
六、從行動轉向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和行為的領導者。”習慣具有重大的力量。俗話說得好:“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將會變為精神的自律,將會成為一種自然行為。毛澤東說過“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雷鋒之所以能夠終身做好事,是因為他已經把做好事當成樂趣,養成樂于助人的習慣,也就自然而然地去做好事。
“好習慣使人奮進,好習慣使人成功。”班主任德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導學生從行動轉向習慣,有效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有些教師在班級管理中,不能以固定的方式行事,缺少耐心和毅力,某項訓練很難持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對學生今天一個要求,明天一個標準,經常變換花樣,美其名曰搞創新,反而搞得學生無所適從。在培養學生習慣時,教師應遵循“21天習慣養成法則”,對某一項常規管理要常抓不懈,要組織他們反復練習,在多次行動中磨煉,從而提高他們的自律,達到自我覺醒。
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班主任應當革新傳統的教育思想,摒棄陳舊的德育方法。聚焦核心素養目標,優化班級德育方法,采取“六大轉向”策略,提升班級德育質效,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商寧.班主任要當好“六大員”[J].山東教育,2022(41).
[2]肖麗清.小學班主任優化家校共育工作的方法[J].幸福家庭,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