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實施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培育整全兒童具有重要的意義。將教育戲劇融入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具身認知,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當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對概念的認知誤區,忽視“心育”目標,缺乏家長的價值認同等問題。通過強化教研明晰理念、依托生活情境提升教育效能、重視具身體驗優化應用、實施個別化教育、提高家園合力等策略,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教育戲劇;幼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5-0071-05
2021年7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大力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揮體育、美育、勞動教育以及校園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1]。江蘇省如東縣實驗幼兒園、如東縣解放路幼兒園關注幼兒積極心理素質的培養,把幼兒身心健康放在首位,以教育戲劇課程為載體,探索培育幼兒積極心理品質的有效路徑。
一、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心理健康是幼兒成長的基礎和保障,將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貼合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方式,有效豐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有助于實現全員發展、全面發展。
第一,從教育目標來看,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心理品質,促進人格的塑造。幼兒園及家庭對幼兒的教育往往側重身體健康、學習準備等方面。《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幼兒園應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2]。教育戲劇綜合多領域核心經驗,被認為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有力途徑與媒介。以教育戲劇為載體,有效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培育整全兒童的教育目標。
第二,從教育內容來看,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活動的多元呈現,豐富了幼兒的經驗。幼兒園教育戲劇的內容除了鏈接生活經驗的繪本,還可以挖掘幼兒生活中的關鍵事件、生活情境。師生通過戲劇的形式,遷移生活中的具體情境,進行情景再現與情緒表達。將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兒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在愉悅的氛圍中習得有效經驗,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實現生命健康成長。
第三,從教育組織來看,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習的開放融通,促進關系的和諧發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園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3]。幼兒園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依托具身認知理論、體驗式學習理論、情境認知理論等,由師幼共同建構情境、扮演角色、合作創造、想象表達,以游戲化的方式,用身體動作表達對生活的理解與認知,以角色代入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緒,在合作與創造中培養社會適應能力[4]。在組織形式上把身體作為教育戲劇重要的道具,注重幼兒的全情參與、身體體驗和情境交互,滿足了幼兒通過身體參與獲得對外部世界與人類社會認知的需求,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第四,從教育成效來看,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探索全面育人的路徑,獲得行成于思的效果。首先,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了各領域核心經驗,促進知識的融合,有助于幼兒在生活化、游戲化的體驗中主動構建新經驗,從而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自我認知。其次,教育戲劇以兒童發展規律與生活經驗為核心,其“人人都是主角,配角也精彩”的理念為每一位幼兒提供了自我表現、自我重建的舞臺。再次,教育戲劇倡導的情境共建、經驗共享、觀眾共情等理念有助于培養幼兒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最后,教育戲劇有助于引發主動的同伴學習,提升了幼兒的溝通能力,幫助他們在積極體驗中領悟社會角色、關注同伴需求、培養合作能力、塑造團隊精神。
二、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教師和家長的心理健康教育認知存在誤區
《指南》、《綱要》以及《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等綱領性文件均對“身心健康”“身心準備”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筆者對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縣城和鄉鎮近30所幼兒園的178位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79.6%的教師認為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較多出現在小班入園之初及上小學之初,他們認為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等同于分離焦慮與環境適應挑戰;87.7%的教師認為幼兒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71.4%的教師認為當下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須重視,主要問題對象為特殊家庭兒童,包含留守兒童、單親家庭兒童、二孩家庭兒童等。經過對一所幼兒園的50多位家長進行調查訪談,發現有80.2%的家長認為身體健康等同于心理健康;74.3%的家長認為心理健康問題不會出現在幼兒園孩子身上;在關于幼小銜接的準備中,只有32.7%的家長將身心準備排在第一位。
教師與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錯誤認識導致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首先,教師因為缺乏有效教育手段與媒介,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方式方法單一,教育效果不佳。其次,部分教師可能會重點關注入園、升班等特殊時段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時的日常教育中有所忽略。再次,教師因為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對有特殊表現的幼兒以看管為主,錯過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時機。在家長層面,多數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輕“心育”,少部分家長因為當下相關極端案例在各平臺的推出,對兒童心理健康開始重視,但缺乏有效指導,導致無從下手。
(二)重視教育戲劇的表演而忽略“心育”目標
教育戲劇源自盧梭的兩個理念,即“在實踐中學習”和“在戲劇實踐中學習”,是將戲劇元素與藝術形式引入教育教學活動的一種教育方式,亦是一種具有高度實操性、創造性、互動性的沉浸式活動[5]。幼兒園以教育戲劇為載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有效運用教育戲劇媒介,豐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強幼兒積極的情感體驗,推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由此可見,其重點在于“心育”目標的實現。檢視班級日常相關研究案例,發現存在以下問題:重教育戲劇策略的運用、形態與結果,輕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幼兒個別化教育的需求、對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邏輯關系的研究與處理等。教育戲劇是外顯的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是內在的要求,教師在實踐過程中,往往一開始的預設要求和計劃指向明確,但在實踐過程中,就被花哨的形式所帶偏,著重挖掘各種教育戲劇策略,以藝術活動的標準組織活動、實施課程,導致重心在“表演”而非“心育”。這完全背離了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初衷,“結果思維”反而加重了教師及幼兒的負擔。
(三)家長對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確認知
當下,家長對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愈加關注,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導致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實施的效果不佳。例如,當前圖書市場涌現出很多有教育意義的繪本圖書,以故事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對幼兒進行相關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家長重視幼兒的閱讀,根據教師的指導意見給幼兒選擇有教育意義的繪本,但他們在陪伴親子閱讀時,往往重視對繪本故事思想意義的探討,忽略了利用親子伴讀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數家長認為幼兒階段孩子不會出現心理問題,認為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談話聊天等方式即可直接進行,對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知之甚少。以上現實問題為幼兒園綜合運用教育戲劇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增加了難度。
三、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在教研中明晰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與內涵
首先,創新主題教研,明晰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教育戲劇的特點是師幼在開放的空間中通過閱讀、游戲、扮演等形式來構建教與學的關系[6]。我們嘗試以教研驅動幫助教師明晰理念,體驗教育戲劇范式,從而助推教學關系的優化。在每周一次的“心流劇場”中,年級組輪流以微戲劇的形式展現工作中的問題情境,通過角色扮演、定格畫面、坐針氈等戲劇范式表達對問題情境的思考與實踐舉措。教師先后創作出“家長告狀了”“配班老師又去比賽了”“撲通,小朋友摔傷了”等經典微戲劇。通過角色互動還原工作中的實際場景,在對話與獨白中展現問題情境中的心理活動,借助角色外衣與假定情境進行情感的宣泄與表達,在體驗中進行自我表達與換位思考。以“心流劇場”為載體,教師進一步了解了教育戲劇策略,同時感受到教育戲劇的融入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其次,加強課程審議,辨析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我們通過問診式教研探索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結合《指南》中幼兒發展要求的細化目標,以教育戲劇課程建設為陣地,不斷明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含義,不斷探求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以筆者所在的幼兒園為例,在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全人教育視域下幼兒園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策略研究”的研究過程中,圍繞子課題“教育戲劇融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小四班教師結合該年齡段的幼兒膽子比較小這一話題,生成心理健康班本戲劇課程“勇氣那些事兒”。在園本教研活動中教師發現,小四班教師原先將勇氣定義為“不害怕”,這樣的理解過于狹隘,勇氣挑戰還可以包含“勇敢向陌生人問好、犯錯了敢于說對不起、手里有一塊糖留到第二天吃”等。園本教研讓教師打開了思路,小班心理健康課程“勇氣那些事兒”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件,選擇適合小班幼兒的勇氣挑戰項目,將勇氣值分為幾個等級,以相應的故事情境和生活場景為背景,在生活化的情境戲劇游戲中,幼兒通過玩戲劇,體驗角色代入,勇敢面對一個又一個挑戰,從而感知勇氣的多重意義,體驗勇敢接受挑戰的成就感。
(二)依托生活情境提升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
幼兒園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除了來自繪本,還有很多源于平時的生活情境,具有超越生活的意義。在現實生活環境中,幼兒生活的豐富性和獲取新經驗的可能性通常是與他們承擔的角色緊密相關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托教育戲劇的策略和形式,不斷豐富兒童承擔角色的機會。例如,針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如何緩解分離焦慮”這一問題,班級教師創設了模擬“家庭角”的角色體驗區域,投放全家福照片、幼兒平日在家喜歡的小玩偶等材料,引發幼兒與環境積極互動。在入園的第一天,教師發現一個小朋友一直待在“家庭角”,緊靠著他帶來的全家福照片不愿離開。教師當即將所有全家福照片調整為可以隨意拿取,這位小朋友可以隨時拿著心愛的全家福照片到其他區域玩耍,“帶著爸爸媽媽”正常參加集體生活和學習活動。他一會兒扮演爸爸給同伴加油:“寶寶勇敢,寶寶最棒!”,一會兒扮演媽媽給挑食的同伴喂飯,幫他們擦眼淚。“劇場式”情境設置賦予幼兒輕松安全的心理環境,角色代入的方式有效鏈接幼兒的生活經驗,從而幫助幼兒在“入戲與出戲”的轉換間不斷進行心理建設,有效緩解分離焦慮,以適合的節奏接納自己、發展自己。
(三)強化具身體驗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強調還原生活、全情參與、身心在場、情境代入、角色體驗、個人表達、團隊合作等,這需要參與者在情境中以角色身份打開身心去“做”,符合幼兒以“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得認知與經驗的學習方式與特點。身體作為教育戲劇最為重要的道具,在身體參與的前提下,教育戲劇通過肢體動作、言語對話等形式構成了一個育人空間[7]。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育戲劇豐富的游戲與范式,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游戲情境中,滿足幼兒通過身體參與的方式獲得情緒感知與社會性發展的需要。例如,大班心理健康課程“我很快就會長高”以繪本《你很快就會長高》為資源,幫助幼兒直面“長高”“長大”的快樂與煩惱。在實施的過程中,師幼共同閱讀繪本,體會角色“阿力”的內心表達,在身體參與的過程中,依托角色的外衣進行對話,于還原生活的情境中體驗“阿力成長的煩惱”,從而理解快樂是“長高”的源泉。
(四)挖掘教育戲劇的價值,實施個別化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戲劇實現“個人資源的內在與外在發展”,是法國戲劇教育的一個觀念[8]。教育戲劇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全體幼兒,為每一位幼兒提供了自我表現、自我重建的舞臺,充分發展個人潛能,為培養完整個體提供了可能。可利用教育戲劇的游戲樣態、自主模式、高度的選擇性等優勢,鼓勵幼兒參與適合自己的表達情境和表現方式。在大班心理健康課程“你很快就會長高”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發現班上一位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幼兒對教育戲劇策略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用動感口號的形式喊出“快快長高”這句臺詞。教師讓她在戲劇游戲中獨立表演這一段,并且在表演過程中多次以串場的形式出現。這位小朋友非常珍惜機會,在表演時努力又開心,到后面還能夠每次創新地呈現出場方式和表演動作。可以看出,以教育戲劇為載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能有效挖掘人的內在潛能,促進幼兒的自我表達與自我實現,二是幼兒能依托角色的外衣安全地彼此對話,從教育戲劇作品的理解與表現中汲取養分,從而實現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12)[2024-02-06].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7/24/content_5627089.htm.
[2]教育部關于印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01-07-02)[2024-0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0107/t20010702_81984.html.
[3]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通知[EB/OL].(2012-10-09)[2024-02-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
[4]胡宇.教育戲劇心育:促進兒童生命成長的實踐路徑[J].江蘇教育研究,2023(7):57.
[5]胡宇.核心素養時代小學教育戲劇心育課程品質的表達[J].江蘇教育,2024(6):87.
[6]喬暉.以教育戲劇的方式抵達教育的本真[J].江蘇教育,2024(6):90.
[7]嚴孟帥,喬治·貝利爾.具身認知理論中的教育戲劇:身體現象學視角[J].理論月刊,2021(6):159.
[8]錢悅.戲劇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完善人格[J].上海戲劇,2023(6):41.
責任編輯:趙赟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全人教育視域下幼兒園教育戲劇課程的實施策略研究”(D/2021/04/93)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2-26
作者簡介:陳錦霞,如東縣解放路幼兒園園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教學名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