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背景下,古詩詞教學活動要注重學生的積累與誦讀,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審美能力。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工作,要關注學生學情特點,找準古詩詞教學的定位,完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從新課標出發,圍繞影響古詩詞積累與誦讀效果的關鍵因素進行分析,從潛心誦讀、多元欣賞、豐富積累、寫作應用等層面探討優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古詩詞;積累誦讀;欣賞
基金項目:定西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課標下古詩詞積累與誦讀的研究與實踐”(DX[2023]JKS0372)。
作者簡介:黃惠琴(1982—),女,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金澤小學。
古詩詞博大精深,內涵深刻,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時,要關注學生對古詩詞的積累與誦讀,幫助學生感知古詩詞的內涵,逐步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實現良好的古詩詞學習效果。新課標背景下的古詩詞教育工作,要聚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分析影響學生古詩詞積累和誦讀效果的關鍵因素,有針對性地優化各項教學策略,提高課堂質量。
一、古詩詞積累與誦讀的重要性
(一)提高文學素養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向學生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以及審美能力。古詩詞積累與誦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文學素養,強化文學認知。古詩詞語言精練,蘊含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與美學傳統,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學生在誦讀學習時可深入感受作者的情志,沉浸在詩畫交融的情境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內化古詩文中的精神品質。
(二)增強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特征,各項教學活動不僅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還重視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幫助學生夯實學習基礎。古詩詞運用簡短的語言文字展現豐富的情感,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可以體悟古詩詞的韻律美、節奏美,充分感受文學作品的魅力,提高審美素養和藝術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小學生在古詩詞誦讀學習中,能進一步掌握正確認知事物的方式方法,提升閱讀能力和成效,從而深化對文學作品的解讀[1]。
(三)培養道德品格
古詩詞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古詩詞教學活動可引導學生感知古人的思想情志,理解傳統文化要素。在反復的誦讀積累中,學生不僅可以培養語感,發展語文思維,還能在無形中提高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面對新課標提出的教學高標準、高要求,語文課程教學不能局限于基本的教學目標,還必須充分發揮文學作品的教育價值,展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氣息,發揮文化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新課標下古詩詞積累與誦讀的關鍵因素
(一)明確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語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確的導向,即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科素養。教師開展古詩詞積累與誦讀活動時應找準教學目標,合理安排各項教學任務,突出教學的指向性。教師要考量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要素,注重在古詩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能力、文化自信等。同時,要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特點,根據學情靈活調整教學方案,實現動態化、目標化的教學引領,實現整體教育質量的升級[2]。
(二)任務群設置
除教學目標這一關鍵因素外,任務群也是古詩詞積累與誦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設置教學任務群,可讓課堂教學有序推進,也能讓學生在完成各項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提升古詩詞品鑒水平,積累語言經驗,從而形成良好的文學素養。教師可將情境作為整體教學的啟動點,讓任務群貫穿學習活動的始終,促進學生的知識積累,實現素養提升目標。任務群的設置要合理對標教學要求,圍繞核心素養的大目標以及每個單元的教學小目標,豐富任務群的內容及形式,明確任務群的歸屬,以幫助學生打牢基礎,真正提升學生的古詩詞積累與誦讀效果。
(三)分層施教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結合學生的學情特點,堅持分層施教原則,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小學生通過不斷地誦讀,能領悟古詩詞的語言美,掌握文本的關鍵要素,領悟文本傳遞的情感,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群體,教師要給予不同的閱讀教學指導,制訂差異化的古詩詞誦讀教學目標,保證落實分層施教。比如,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注重為其營造文化氛圍,幫助學生進行畫面想象;對于高年級學生,則要增加文字鑒賞內容,促使學生從古詩詞的語言中獲得審美提升,強化語言綜合能力。
三、新課標下古詩詞積累與誦讀的教學策略
(一)潛心誦讀,感知美的節奏
相較于其他文學體裁,古詩詞韻律感十足,平仄互錯,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古詩詞的文字美、文學美。因此,教師要合理把握誦讀教學要素,促使學生沉浸于誦讀活動中,感受古詩詞的魅力,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3]。
教師在帶領學生誦讀古詩詞時,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感受,引導學生感知古詩詞傳遞的情感,形成對語言美的認知。比如,在二年級下冊《絕句》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深入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初步把握整首詩的節奏,嘗試理解本首詩的大意。而后,進行點撥指導,要求學生融入自身情感,聲情并茂地誦讀古詩詞,充分感受詩歌整體的節奏感,感知詩歌的韻味。《絕句》的首句介紹了草堂周圍有成對的黃鸝在新綠的柳枝上歡唱,呈現出無限生機;次句描寫了白鷺在藍天上無拘無束地飛翔;第三句描寫了窗外西嶺上的雪;末句表達了戰亂平定,交通恢復,作者由此產生的復雜心情。
(二)分組討論,感悟內在情感
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帶領學生展開多元欣賞活動,理解古詩的內在情感。小學生因缺乏生活經驗,往往很難獨立感悟詩歌的情感,這影響了語文古詩詞誦讀教學的成效。而分組討論的方式,能夠為學生深入分析古詩詞內容提供廣泛的空間。小學階段的語文古詩詞包括雄偉壯闊、悲涼凄婉、豪放闊達等諸多意境[4],學生要在誦讀積累中領悟古詩詞的深刻內涵,通過小組討論感受古詩詞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
在古詩詞賞評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運用特點,也要帶領他們品鑒意境美。比如,在教學《題臨安邸》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介紹本詩的創作背景,為學生從多元角度欣賞古詩、領悟詩意美提供參考。這首詩寫在臨安城中一家旅店的墻壁上,看似在描寫樂景,實則表達哀情,這種反差化的描寫方式突出了詩人的憤懣情緒。
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任務群,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清問題本質,把握本首古詩詞的真正含義。其一,要求學生仔細品讀詩歌,分析“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真實含義。句中的“游人”實際上指的是尋歡作樂、茍且偷生的南宋統治階級;“暖風”一詞則暗指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即人們遺忘國難,統治者屈膝投降、茍且偏安。其二,要求學生為本首詩詞選擇一條情感旋律線。在這一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學生需要反復誦讀,通過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作者的精神品質以及其他相關要素,深入解讀本首詩的內涵。
(三)重視積累,培育文化底蘊
學生在不斷誦讀積累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完善知識結構,培育文化底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科素養。因此,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為學生推薦豐富的閱讀素材,合理展開拓展閱讀活動,將古詩詞積累與誦讀真正融入學生日常生活。
比如,教師可以設置拓展學習環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課外閱讀內容,列出閱讀篇目,教師再進行篩選,或在晨讀中引入學生喜歡的古詩詞,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情和現實生活來選擇合適的晨讀材料。如在春季,選擇《鳥鳴澗》《春思》等表現春天特點的古詩詞;在夏季,選擇《夏日絕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描寫夏日景色的古詩詞。這樣能讓學生以誦讀為契機,積累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進一步感悟古詩詞的美,培育文化底蘊。
(四)寫作運用,提高學習成效
語文本身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針對古詩詞誦讀積累活動,教師應適當運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誦讀學習成效。古詩詞蘊含豐富的文學知識和寫作技巧,學生在品鑒和誦讀古詩時,能逐步提升語言表達水平。將古詩詞誦讀與寫作相結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也可使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得到升華,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5]。
比如,在學習《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這首古詩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分析詩歌的含義。這首詩以質樸的語言展現了初夏時節農民繁忙而緊張的勞動生活,贊頌了農民勤勞肯干的精神,妙趣橫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日常生活,描寫當代家庭的勞動場景,或是記錄同學們在學校勞動的過程。在這一環節,學生能夠學會自如地運用語言展現情境,有效提升寫作能力。此外,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誦讀過程中遇到的優美詞句記錄下來,并遷移運用到寫作上,從而取得活學活用的效果。如此,通過多讀多記,多練多運用,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就可逐步形成。
結語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積累與誦讀,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培養語文素養、提升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因此,古詩詞的教育工作要注重加強誦讀和積累,讓學生能夠逐漸感知詩詞的語言美、意境美,深刻領悟其中傳遞的情感,實現道德品質的提升,最終促進學生綜合發展,培養其良好的核心素養。
同時,古詩詞的積累與誦讀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需要繼續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將古詩詞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古詩詞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更易于被學生接受,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吳羨慧.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教學的策略探析[J].試題與研究,2023(31):120-122.
彭建云.以情激趣,讓現代與傳統相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究[J].華夏教師,2023(11):58-60.
仲小梅.誦讀想象,入情入境: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例談[J].山西教育(教學),2023(9):25-26.
周玉潔.談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編排與教學:以統編版教材為例[J].教育界,2023(24):20-22.
李妍迎.“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16):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