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雙減”政策下,教師不僅要加強課堂教學管理,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而且要科學優化、精心設計課后作業。為改變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置中存在的模式死板、批改方式落后、選擇余地狹窄等問題,教師應遵循新穎性、內容多樣化原則,采取分層作業、適當增加學生課外閱讀時間等策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其創造力與思維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政策;作業設計;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4)16-0055-03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明確指出: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2021年9月20日,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河北省義務教育階段“雙減”實施方案》,目標指向讓教育回歸教育,讓教育回歸校園。因此,“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要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科教學目標的要求,做到學科作業的“少而精、精而有趣”,并要安排一些生動活潑的“口頭”作業,努力做到減量不減質。與此同時,作業設計思路要求我們要不斷研究,摒棄之前的一些作業設計弊病,精益求精。
一、“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一)新穎性原則
“雙減”政策落實之后,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明顯壓縮,但學習任務量并沒有減少,課堂教學工作變得更為緊張,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講究新穎性原則,即作業設計要注重啟發性和創造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舉一反三,深化感知,引出新的知識,并要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會解決問題。這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減輕學習負擔的目的。
例如,“漢字小魔法”游戲,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加深對文字的認識。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課的識字作業設計中,教師借助“漢字小魔法”的游戲,利用樹狀圖的方式,以“主”字作為樹狀圖的核心,加上不同的偏旁和部首后變成不同意思的漢字。如“主”加上三點水變成“注”,“注意”表示把精力、意志放到某一方面,告訴學生上課要“注意”聽講;加上單人旁變成“住”,“居住”表示較長時期住在某個地方,可以問學生的家庭住址在哪兒;加上木字旁變成“柱”,“柱子”指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撐作用的構件,引申指像柱子一樣的東西,比喻擔當國家重任的人,以此教育學生長大后要做國家的中流砥柱。這幾個漢字雖然都讀zhu的音,但因為偏旁部首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意思。教師讓學生利用“漢字小魔法”的游戲記憶這幾個新詞,并完成“想一想,填一填”的課后練習題,可檢測學生是否已經完全理解了這幾個形近字的意思。
(二)內容多樣化原則
作業的本質之一就是要豐富課堂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必須要遵循多樣化原則,將知識能力目標與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相融合,從而使作業的形式更加豐富。
例如,在教學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端午粽》時,教師可設計下面一組作業,讓學生完成。
1.找一找。布置學生查找端午節吃粽子的有關資料,了解什么時候是端午,端午為什么要吃粽子。
2.做一做。學完課文內容后,讓學生看看家長是如何包粽子的,并在家長的指導下包一包,大家要把包成的粽子發到班級微信群,曬一曬,比一比。
3.抄一抄。搜集優秀詩歌散文中還有哪些描寫端午節、粽子的優秀句子,摘抄到讀書筆記上。
這種作業形式既能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好詞好句,擴大知識量,提高寫作能力,又能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二、現階段語文作業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設置模式過于死板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雖然現階段已經全面落實“雙減”政策,但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仍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主。因此,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后作業設計,都有明確的提分教學目標。而一節課的時間又是有限的,若過度地追求知識的灌輸,必然會導致課堂模式過于死板。
現階段的語文作業一共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課本作業練習里面自帶的作業;第二種是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目標而自己設計的作業。這兩種固定的作業類型導致語文課后作業布置的內容無法滿足不同學習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批改方式過于落后
學生作業完成之后,教師批改的方式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教師直接在作業本上進行批閱打分,優點是教師可以對每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并做出一些針對性的批改和指導,缺點是比較浪費時間;第二種是教師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講評,優點是可以提高課堂效率,缺點是不能針對每一個學生做出具體的評價。
(三)選擇余地過于狹窄
“雙減”政策落實之后,教師按要求逐步減少學生的作業量,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作業內容,但實際上教師的工作量仍然比較大,因此,教師雖然會設計不同類型的作業,但整體差別不大,或者根本沒有體現出來任何的難度區別。
三、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結合教材,合理布置作業
每位學生的語文學習基礎不一樣,成績也參差不齊。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不能純粹地以提高學生成績為目的,而是要將重點落實在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之上。同時,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不同,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實施分層作業設計。比如針對一個題目可以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一些學習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去做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避免重復學習,而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做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達成學習目標。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適時組織一些摸底考試,對所有學生的情況有一個基本的掌握,再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況安排作業。
例如,《雪地里的小畫家》的課后作業,可以設計成: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要求背誦全文,達到默寫水平,能體會文章內涵,能對不同的詞的用法做出擴展性學習。學習中等的學生,需要背出關鍵的一段,并完成默寫。成績較差的學生做到熟讀課文,并完成原文抄寫3~5遍。
(二)循序善誘,引導思考
只有讓學生逐步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才能確保學生在課下擁有更多的時間來提高自身的學習水平。而主動學習的一個前提就是擁有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布置課堂作業時,要能夠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并能讓學生在成功完成作業后感受到成就感。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學習內容進行模仿寫作,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認知,另一方面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五年級下冊《古詩三首》的課后作業為“根據古詩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雖然這是一道選做的題目,很多教師會選擇直接跳過,但是既然出現在課本上,那就說明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改寫短文的能力,于是教師可以做如下設計,讓學生結合自己對這篇古詩的理解,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力去改寫一首詩,體裁不做限制。結果證明,學生交上來的作業充滿了無窮的想象,真正做到了課內課外知識的融會貫通,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增加閱讀時間,培養閱讀能力
語文是一門閱讀量很大的學科,與傳統語文學習模式相比,“雙減”政策之后的語文學習更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減少作業量多出的時間開展語文閱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以及語文學習的能力。比如學生放學回家后,教師可以建議學生每晚睡覺前進行10分鐘的課外閱讀。
除了《安徒生童話》《克雷洛夫寓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自主閱讀《雷鋒的故事》《世界偉人故事》《昆蟲記》等課外書籍。另外,在課余時間,學生可以參加博物館、紀念館組織的語文閱讀活動,增強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認識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實踐證明,閱讀能開闊學生眼界,使其思維更加活躍,情感更加豐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總之,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作業的時候,要致力于班級的學情,了解學生想學什么,需要學什么,怎么去學,不能夠純粹地將課堂局限于傳統的語文教學邏輯思維之下。與此同時,教師結合教材的內容,要做好課堂作業的難度分層,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此擴展學生的知識眼界,加深學生的課堂知識學習效果,同時還要及時做出合理的學習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