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華 王春林 王英杰
摘 要: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工科人才是目前鄉村最稀缺的資源,無論是鄉村農業振興、產業振興還是經濟振興、環境建設等,都離不開工科專業人才的參與。智能技術為高校培養鄉村振興工科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媒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高校工科人才培養。對此,為了提升高校的工科人才培養效果,主要對鄉村振興與智能技術的本質進行分析,對智能技術在鄉村振興工科人才培養中的主要功能優勢進行探究,立足鄉村振興對工科人才的需求導向,提出智能技術賦能工科人才培養的技術方法,提出工科人才培養效果的評價指標與方式,通過人才培養、評價,形成完整的育人體系。
關鍵詞:鄉村振興;智能技術;技術賦能;工科人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24)05-0043-04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這一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尤其是具備工科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青年人才,他們是鄉村最稀缺的人才資源。但是,目前我國城市與鄉村的發展差距仍然明顯,不少高校工科專業學生畢業后更傾向于到大城市發展,鄉村地區缺少工科人才、致富能人、技術骨干,嚴重影響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高校作為工科人才的培養場地,本身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工科人才的使命,需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有所作為、有所擔當,主動完善人才培養方法,為鄉村地區輸送高素質、應用型的工科人才,助力鄉村振興。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更是為高校培養工科人才提供了便利條件,為高校的教育教學帶來更多的契機。高校積極利用智能技術賦能工科人才培養工作,更有利于為鄉村地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工科人才。
1 鄉村振興與智能技術的概況
1.1 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使命,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我國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建設。《意見》指出,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2]。目前,鄉村振興已經成為我國重點實施的戰略任務,其中,鄉村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重難點,如何在鄉村地區建設人才隊伍,尤其是青年人才隊伍、工科類與科技類人才隊伍,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重大問題。
1.2 智能技術
所謂的智能技術,實質上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泛稱,包括了人工智能(AI)、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智能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已然成為新時代智能技術的代表,是目前教育界、技術界關注度最高的技術,也是應用面最廣、優勢功能最顯著的技術[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需要通過數字教育全面支撐學生學、教師教、學校管各環節,高校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培養工科人才,需要主動應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智能技術賦能工科人才培養,展現高校擔當[4]。
2 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工科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應用維度
2.1 建設智能化教育與管理綜合平臺
鄉村振興背景下,智能技術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應用,有利于賦予工科專業教育教學智慧化特征,不僅降低教師教學與管理難度,而且提高高校育人工作與鄉村振興建設的關聯度[5]。從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工科人才培養的技術應用維度來看,核心是利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設計高校專用的智能化、數字化的智慧教育管理綜合平臺,依托智慧教育管理平臺,完善高校工科類各專業的課程模塊、學生學分管理模塊等,如在平臺設計時,縱向完善“應用型示范課管理”“勞動教學組織管理”“教學檔案歸集”“教師賦能方式”等幾大模塊,橫向對每一個縱向模塊進行子要素延伸,如“應用型示范課管理”,需要分設出應用型示范課線上教育、優質資源共享、課程教學評價、課程教研等。通過構建智能化教育與管理綜合平臺,為后續的工科人才培養夯實技術平臺基礎。
2.2 完善鄉村振興導向育人評價要素
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工科人才培養,除了聚焦育人要素外,更需要聚焦育人評價,從教育教學的理論機制來講,教育實施與評價本身有機聯系,形成完整的育人體系。在智能技術的賦能下,高校完善育人評價要素,瞄準鄉村振興對工科人才的需求與要求,完善育人評價指標。同時,完善教育管理的評價要素,包括“育人方案”“思政融入”“勞動教育實踐評價”“知識能力評價”等。應對學校工科專業現有的育人評價機制進行革新,增加能夠體現鄉村振興話題的評價要素占比。另一方面,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工科人才培養,要重視智能技術本身在育人評價中的作用發揮,如依托于強大的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等,發揮其強大的數據挖掘與運算分析能力,采集真實客觀、全局精準的數據,探尋數據間的潛在邏輯,為教學改進提供決策材料,助力課堂教學評價的高效精準開展。
3 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工科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應用實踐
3.1 大數據分析鄉村振興人才需求,針對性打造應用型示范課
大數據是智能技術的主要代表,通過大數據技術能夠更好地收集、分析、了解鄉村振興對工科人才的需求,便于高校根據鄉村振興對工科人才的需求對現有的課程內容進行優化與調整,打造能夠體現出鄉村振興工科人才導向的應用型示范課[6]。例如,大數據技術具有海量信息、數據的傳輸、加工、處理與自動服務功能,它可以解決人們在信息利用上的時間不對稱、數據分散等問題,滿足人們對信息利用的需要,提高信息利用率。高校運用大數據技術,對學校所在省市的鄉村地區發展對工科人才的需求率、綜合素質要求維度等進行數據分析。大數據分析表明,目前全國各地鄉村對工程類、計算機類等工科人才需求率高達70.36%左右,大多要求工科出身人員能夠滿足“種養加”產業、鄉村建設需要,對工科人才的能力要求大多集中于具備現代農業技術、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能、具備信息咨詢與管理能力等方面。高校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鄉村地區對工科專業人才的需求,形成相應的課程建設依據,對工科專業課程進行調整,規劃設計能夠符合鄉村振興建設中涉及的現代農業技術、信息技術等內容模塊的課程單元,增強學生學習內容的導向性。
3.2 利用移動互聯與鄉村展開聯系,組織學生參與鄉村勞動實踐
移動互聯技術作為智能技術的一部分,為人們的交流互動提供了很好的媒介。高校為鄉村地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工科人才,除了要完善課程內容外,也需要組織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課,要讓學生到鄉村地區進行社會實踐,發揮專業知識與本領,進行能力磨煉,也進一步增強學生們對鄉村的了解,為他們今后走向鄉村崗位、服務鄉村振興奠定基礎。例如,高校與當地的各個鄉村村委會、鄉鎮政府等進行聯系,主要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建立起線上的交流溝通平臺,聚焦學生到鄉村崗位實踐的議題,做好日常的溝通[7]。各個鄉村地區及時通過線上平臺將本地區的鄉村振興人才扶持與引進的新政策、鄉村產業與崗位需求信息等上傳于線上平臺,高校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相關信息獲取,根據鄉村地區的需求,設計好每學期的大學生下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與鄉村勞動實踐,學生通過鄉村勞動實踐,不僅加深了對鄉村的情感,實現了思想教育、情感激發,訓練了學生的專業技能,而且還給鄉村地區輸送了青年大學生力量,解決鄉村地區建設的人才需求。
3.3 通過數字技術搭建教管平臺,對學生學習進行專項化管理
若想鼓勵學生走向鄉村崗位,服務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不僅僅要給學生講情懷、講思想,鄉村崗位還需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學生自愿參與鄉村振興工作中。對此,高校可以通過數字技術搭建起教育管理平臺,對學生在校期間的鄉村實踐、學習規劃等進行智慧化管理,將鄉村崗位、人才吸引政策等進行集中管理,與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機關聯,例如,利用大數據技術、物聯網、5G技術等打造學校的智慧教育管理平臺,平臺上完善學生在校學習、校外學習的學分檔案,探索建立學生個人數字學習檔案,完善學分銀行制度,推廣在線課程學分認定與管理機制,暢通學習者通過跨校學習、在線學習等積累學分的渠道。將搭建的智慧教育管理平臺融入日常的工科專業教學中,如,學校課堂教學,將學生理論學習的考核學分上傳管理平臺;鄉村實踐學習,將學生在鄉村實踐中的學習評價結果進行學分轉化,通過平臺進行管理等。學生就業實習時,優先根據學分積累,向他們推薦鄉村崗位優質資源,給予學生扶持,保障學生學習與未來走向鄉村建設通道的暢通。
3.4 以人工智能促進專業課程教學,培養學生專業理論與技能
高校培養鄉村振興工科人才,歸根結底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非動動筆桿子、耍耍嘴皮子,而是要真正利用好人工智能建設智慧化課堂,認真上好每一節專業課,增強學生們對專業理論與技能的掌握,例如,通過人工智能(AI)收集、匯總、處理與生成有關鄉村振興話題的“大思政課”優質教育資源,收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講話,收集能夠反映鄉村振興、傳遞鄉村情感的思政教育素材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將鄉村文明教育有機融入“大思政課”建設,在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和“三全育人”機制建設上推動思政小課堂連接“三農”事業大課堂。立足廣闊天地、胸蘊鄉土情懷、肩擔振興責任,講好“大思政課”里的鄉村振興,引導青年學子于課程學習中體悟“三農”發展、于腳踏鄉土中傳承耕讀文化,使廣大青年學子在鄉村文明的時空中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厚植耕讀傳家知鄉愁的家國情懷[8]。
4 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工科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技術應用評價
4.1 聚焦鄉村振興工科人才要求,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指標
鄉村振興背景下,不僅要做好工科人才培養工作,還需要開展好育人評價,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對鄉村振興工科人才要求進行分析,完善相應的人才培養評價指標。如工科專業學生的理論學習評價,理論學習成績(100%)=專業課程理論(25%)+思政課程理論(25%)+選修課理論(25%)+鄉村振興主題課程理論(25%);實踐學習成績(100%)=下鄉實踐表現(25%)+鄉村崗位實踐得分(25%)+企業崗位實踐(25%)+校內實踐(25%)。重點將學生鄉村實踐、鄉村振興有關的學習列入評價指標中[9]。其中,理論評價環節,對學生鄉村振興主題的理論知識掌握,主要評價學生們在“大思政”課中鄉村情感、責任意識、鄉土情懷等形成情況,在專業理論課中評價對現代農業技術、鄉村數字技術等專業技術知識掌握度。實踐環節,重點評價學生們在鄉村實踐中的綜合能力表現,包括專業技能運用能力、專業理論知識靈活應用能力、創新意識等。
4.2 利用智能技術開展人才評價,推動人才評價手段革新
智能技術在鄉村振興工科人才培養評價中的應用可有效提高人才評價的全面性、客觀性,增強育人評價的有效性。通過人才評價,為后續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提供依據,例如,將人工智能賦能于課堂教學評價,可通過教室內安裝的攝像頭采集師生聲音、面部和姿態信息,分析課堂語言、課堂行為與課堂情感,獲取學生注意力、掌握程度、互動情況等學習情況,分析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智能評價[10]。如此開展的優點:一是能使課堂回歸自然狀態,得到可信度更高的課堂教學評價結果;二是通過對每名學生學習情況的統計與分析,為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針對每名學生的精準的量化數據。
5 結語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振興,鄉村地區的農業發展、產業建設、環境建設、經濟建設等都離不開工科人才的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導向下,培養高素質、應用型的工科人才,指導學生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是每一所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智能技術應用于高校工科人才培養工作中,更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效果,降低人才培養的困難與阻礙。智能技術賦能鄉村振興工科人才的培養,核心是高校應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的教育教學平臺,以數字化教育平臺為載體,完善線上的專業課、思政課、勞動教育課、社會實踐課等,面向學生開展豐富多元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學生們提供豐富的學習渠道與實踐機會,使學生主動參與、關注鄉村振興,在鄉村振興中應用知識、訓練能力、展現作為,為學生們畢業后走向鄉村崗位施展才華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陳美中.人工智能背景下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型職業農民“1+X”人才培養路徑研究——以湖南省岳陽市為例[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2):110-113.
〔2〕高琴桃,張穎,劉昭強,等.淺談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路徑——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為例[J].四川農業與農機,2023,47(04):32-33.
〔3〕陳夢宇,申倩.農業高職院校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創新與實踐——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3,9(20):65-68.
〔4〕楊月坤,查椰.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科技人才參與培訓行為影響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1,42(04):629-639.
〔5〕王安民,田耕,汝海麗,等.“三區”人才科技計劃在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中的實踐探索——以平涼市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為例[J].甘肅農業,2022,36(04):96-98.
〔6〕程亮.新農科視角下基于鄉村振興建設需求的“農科+法學”與“法學+農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現狀研究——以安徽科技學院為例[J].智慧農業導刊,2022,2(18):84-87.
〔7〕何孟璐.科研院校對鄉村產業和人才振興的科技支撐分析——以廣州市“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為例[J].熱帶農業工程,2020,44(06):16-19.
〔8〕徐海祥,王正云,李志方,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服務鄉村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初探——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農產品加工,2020,19(01):104-107.
〔9〕沈靜麗,黃啟章.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助力應用型人才發展路徑——以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3,34(13):279-282.
〔10〕陸柏陽.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校第二課堂育人培養路徑探究——以廣西外國語學院“三下鄉”為例[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08):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