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二龍 譚瀟 何玲 賀印旎
【摘 ?要】 “醫學微生物學”作為研究感染性疾病病原的基礎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臨床醫學人才的重要任務,還是連接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的橋梁,該課程的教學方法與內容設置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臨床實踐情況和對該課程的興趣。觀察高?!搬t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情況,仍然存在著一種形式化的教學模式,教師遵循單一的教學理論,重點集中于生物學性狀、致病性等內容的講解。教學方法往往采用灌輸式的方式,忽略了培養學生能力與素質的重要性。這與當前高等醫學教學目標缺乏相符性,特別是在新醫科背景下,對高?!搬t學微生物學”課程進行改革成為當務之急。基于此,文章將探討采用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的可行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 新醫科;醫學微生物學;項目式教學;實踐教學
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頒布了關于加快醫學教育改革的相關意見,將立德樹人作為基本的教學目標,并將醫學教育置于衛生健康事業和教育的首要地位。其目的是培養更多高素質的醫學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然而,當前的醫學教育模式存在一些問題。大多數醫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通常會先接受兩年的基礎課程教育,然后才進行臨床專業學習,這種分階段的教育安排導致了實踐與基礎知識之間存在相互脫節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夠的教學改革力度,導致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等方面得到忽視,無法滿足新醫科背景下對醫學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情況分析
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一些常見微生物的致病性、生物學特性、防治方法和免疫性等內容,并利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臨床感染問題,培養學生建立臨床工作中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無菌觀念,以及關心患者、尊重患者,并與患者共同面對疾病的職業責任心。該課程主要面向本科二年級學生開放,這些學生已經完成了基本的角色轉變,從普通高中生轉變為大學生。他們的年齡在十八歲到二十二歲之間,認知處于結構性演變階段,思維方式從抽象轉向邏輯辯證,具備獨立性強、時間觀念強、注意力穩定等素養,并具備基本的醫學知識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要求也對后續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和挖掘自身的綜合能力,形成正確的三觀。
二、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
(一)修訂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
根據高校實際情況,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每間隔兩年就要完成一次大綱的修訂工作,增加微生物學的教學分量,對各個論點的課時與數量進行精簡,并且補充一些新的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根據當前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等講解一些對人們生活與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的傳染病,比如艾滋病、乙肝、流感、傳染性疾病等,還有一些類似于天花、傷寒、麻疹、脊髓灰質炎等已經絕跡或者少見的疾病。
(二)增加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在高校的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這門課程獨具特色,涵蓋了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內容。教師在病理學課程中可以向學生介紹乙肝、梅毒、結核病等疾病的病理變化,然后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微生物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緊密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全面系統地掌握這些內容。
(三)增加實驗性項目
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將實驗性項目納入教學內容中。為此,可以安排一周的實驗教學,以確保實驗教學的連續性,并促使學生重新溫習理論知識。在實際教學中,需要適當篩選傳統內容,增加綜合性內容。例如,設計一個病例研究,要求學生親自操作培養基的制備、標本采集、高壓滅菌等一系列流程,并由此得出結論。這樣的實踐能夠構建一個完整的實驗過程,確保學生全面掌握實驗技能和理論知識。
三、在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應用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的必要性
首先,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通過實踐操作,學生可以掌握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所需的操作技巧和實驗步驟,從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其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采用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學生需要根據自身掌握的知識完成實驗操作和設計工作,這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過去,學生往往是被動學習的,他們認為學會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就等同于完成了學習任務。然而,采用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促使他們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最后,教師的教學功底和知識儲備的提升。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項目實踐活動的策劃者,其教學水平、經驗和知識儲備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知識儲備,確保能夠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在實施項目式實踐教學之前,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多次學習,完善教學素材,并選擇符合學生興趣的項目主題,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現狀
(一)內容復雜,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
醫學微生物學因為涉及的內容較多,且有著十分復雜的課程體系,知識點也十分散,對學生而言學習過程往往是枯燥的。與動植物學相比,微生物學的最大區別在于微生物的微小尺寸,其結構無法直接用肉眼觀察,這為課程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使學生覺得抽象難以理解,例如細胞結構和代謝過程等。學生很難通過自主學習理解這些復雜的知識,通常需要依賴教師的講解和反復學習。然而,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實踐能力,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二)知識更新快,學生學習難度增加
在我國醫學專業領域,醫學微生物學迅速發展,并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隨著多學科的共同發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越來越多的新技術和新方法被應用于教學。對醫學微生物學而言也是如此,基因測序技術的革新尤為重要,為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在這種發展態勢下,拓寬學生的視野、追求最新的知識動態、擴大知識面成為當務之急。
(三)課時有限,與內容存在沖突
隨著新醫改的推進,人們正在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全新的方法引入人才培養過程中。在醫學微生物學這門課程中,教師的教學時間有限,而知識點繁多,這導致學生無法在短期內完全掌握該門課程的知識,最終影響學習效果。同時,受到課時限制的壓力影響,即使教師優化并刪減了部分內容,也難以覆蓋全部知識點,這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難以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無法深入掌握課程內容。
五、新醫科背景下高校醫學微生物學課程實施項目式實踐教學的策略
為了更好地培養高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激發他們對“醫學微生物學”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入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通過引入這種驅動式實踐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導地位,教師可根據課程需求、特點和學生未來工作需求,設定具體、專業的教學任務。學生將參與資料查閱、互相討論,共同解決學習難題,這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彌補學生參與度不足、課時緊缺等問題。根據課程特點、教學大綱和專業培養方向,教師需要合理安排課時,并將學生劃分為小組,每組設一名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擔任組長,協助教師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制作PPT、分配任務等。教師可以要求小組組長采用抽簽的方式確定項目內容,并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思考解決方案,制作PPT,并在課堂上展示和解釋項目內容,以促進學生參與。最終,通過小組互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確保評價客觀。項目式實踐教學以實踐任務驅動,將項目作為核心,將問題作為導向,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則扮演指導者角色,確定實踐重點,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
(一)項目選擇與設計
在“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中,采用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并與醫學實驗室合作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微生物鑒定與培養作為項目的主題,如真菌培養與鑒定、細菌培養與鑒定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根據具體項目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的方法、目的和流程。隨后,他們將親自動手進行實驗操作,完成整個實驗過程。這種實踐性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還培養了他們的實驗操作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與醫學實驗室的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實驗資源和專業指導,使他們的學習更加深入和全面。通過這樣的項目式實踐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獲取知識,還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操作中,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二)材料準備
在教學改革之前,實驗課程的設置通常要求在實驗開始之前,準備人員需根據每個小組的情況準備所需材料。盡管這種方式確保了實驗課程的順利進行,并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具備較高的準確性,但也導致學生在實驗中變得被動和機械,忽略了醫學微生物學的系統性,進而導致課程內容的割裂。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調整實驗內容,讓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所需材料,而不是由實驗室人員準備,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實踐,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激發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培養學生連貫性思維和獨立實驗能力。
(三)實踐操作
在采用項目式實踐教學法時,學生需要親自進行實踐操作,并完成項目設計工作,包括選擇與制作培養基、采集樣本、進行微生物鑒定與接種等實驗工作。通過親身實踐,學生能夠更準確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態、臨床表現、生理生化特點等方面的知識。這種實踐性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能力。
(四)數據討論與分析
完成實驗操作后,學生需要立即展開對實驗數據的討論與分析,包括培養基的選擇與優化、微生物鑒定結果的分析等內容。通過這樣的討論與分析,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學檢驗技術的要點與難點,并提升實踐操作能力。這有助于他們培養解決問題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在日后的工作中迅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臨床實踐中。
(五)實驗報告與結果展示
完成數據分析和實驗操作后,學生需要撰寫詳細的實驗報告,并將他們的實驗結果展示出來。實驗報告包括實驗數據、實驗目的、實驗過程、使用方法以及最終得出的結論等多方面內容。在實驗報告中,學生需要清晰地呈現實驗所涉及的數據和結果,并對數據進行適當的分析和解釋。他們還需要說明實驗的目的和重要性,以及實驗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實驗過程的描述需要詳細而準確,以確保讀者能夠理解實驗操作的步驟和方法。此外,學生還應該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挑戰進行說明,并提出解決方案或改進建議。通過撰寫實驗報告和展示實驗結果,學生能夠全面地展示他們在“醫學微生物學”學習中所獲得的成果和收獲。
六、結語
“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涉及較多的理論知識,這些理論知識也與人們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為了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時所出現的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教師需要將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融入“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幫助學生主動去探索更多的知識。隨著新醫改的出現,項目式實踐教學方法在各種教學課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之所以受到認可,是因為它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陳金信. 新醫科背景下“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探究[J]. 工業微生物,2024,54(01):116-118.
[2] 李銘,馬珦玻,王紅杰. 新醫科背景下“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J]. 教育教學論壇,2023(23):57-60.
[3] 羅昊翔. “互聯網+大健康”模式在“醫學微生物學”知識普及教改中的應用探討[J]. 科技視界,2023(08):86-89.
[4] 孫慎俠,劉欣,王云華,等. 互聯網+時代醫學微生物學課程跨校學習的成效及影響因素[J]. 微生物與感染,2022,17(05):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