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作者簡介:張云鵬(1990—),男,本科,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閱讀推廣。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312-5042-8792
摘 ?要:公共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場所,正面臨著服務方式的根本變革。分析了在“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如何通過數字化手段推廣閱讀,探討了互聯網+閱讀帶來的主要優勢,以及提高閱讀服務的效能。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策略來優化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包括建設和升級服務平臺、豐富服務內容等。通過這些措施,公共圖書館能夠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更好地發揮其在閱讀推廣中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 ?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 ?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5
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傳播和教育的重要機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促進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創新與發展,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圖書館服務能力的提升,更關系到知識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承。本文旨在探討“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如何調整和優化閱讀推廣策略,以適應數字時代的閱讀需求,實現資源共享,促進閱讀普及,從而發揮其在構建學習型社會中的核心作用。
1 ?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現狀
1.1 ?讀者呈現出淺閱讀特征
在數字化浪潮的沖擊下,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正遭遇一場革命性的變革。當下,讀者的閱讀習慣逐漸傾向于表層瀏覽,而非沉浸式的深度閱讀。這種淺閱讀特征在互聯網環境下尤為明顯,信息的過度充斥和快速迭代促使人們在網絡上快速跳躍,很少停下來進行深入思考和消化。這種閱讀態勢對公共圖書館傳統的推廣模式構成了挑戰,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重新思考如何在保持閱讀質量的同時,適應這種閱讀行為的轉變[1]。圖書館必須審視和調整現有的服務策略,以發掘和利用互聯網技術的潛力,引導讀者從淺嘗輒止轉向深度閱讀,從而維持其在知識傳遞和文化建設中的關鍵作用。
1.2 ?圖書館傳統服務方式面臨挑戰
隨著數字資源的豐富和網絡服務的普及,公眾對圖書館的期待已經從簡單的實體借閱轉變為更加便捷、個性化的信息獲取和知識服務。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模式,如線下的館藏閱覽、借閱手續和閱讀推廣活動,雖然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和社交功能,但在滿足現代人高效率和高便捷性需求方面顯得力不從心。此外,圖書館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中保護版權、確保信息的準確性與權威性,也是新的服務方式必須考慮的問題。因此,公共圖書館需要積極探索與互聯網融合的新型服務策略,比如發展線上借閱平臺、推廣電子書服務、開展在線閱讀促進活動等,以適應時代發展和滿足用戶需求。
1.3 ?新媒體促使閱讀方式多樣化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興起,閱讀方式正在經歷一場多樣化的變革。社交媒體平臺、博客、論壇以及視頻網站等新型媒介紛紛涌現,提供了文本、音頻和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滿足了用戶多維度的閱讀習慣[2]。這種現象促使公共圖書館必須重新考量其服務策略,以適應信息消費模式的轉變。圖書館不再是單一的書籍提供者,而是轉變為信息的策展者,需要整合不同形式的媒體資源,提供更加豐富和立體的閱讀體驗。這就要求圖書館在內容的策劃與服務的呈現上創新,比如構建互動性強的電子閱讀社區,開發集合圖文、聲音、影像等多媒體元素的閱讀應用,以及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提供沉浸式閱讀環境,從而適應并引領閱讀方式的多樣化趨勢。
2 “互聯網+”閱讀的主要優勢
2.1 ?適應民眾閱讀方式的轉變
“互聯網+閱讀”模式以其顯著的優勢正逐漸成為民眾閱讀方式轉變的有力支撐。這一模式的靈活性和易訪問性恰好迎合了現代社會對信息獲取即時性和便捷性的追求。通過網絡平臺,讀者能夠無縫接入各類電子圖書、在線雜志和數據庫,享受隨時隨地、跨時空的閱讀體驗。相比傳統閱讀,這種新形式大大節省了用戶尋找和獲取信息的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此外,“互聯網+閱讀”還能夠提供個性化推薦,根據用戶的閱讀歷史和偏好,智能匹配合適的閱讀內容,極大地豐富了用戶的閱讀選擇。這種個性化服務不僅增強了用戶的閱讀體驗,也為閱讀文化的傳播和知識的普及提供了新的動力[3]。
2.2 ?促進閱讀服務均等化的實現
“互聯網+閱讀”模式在推動閱讀服務均等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它通過打破地理界限,使得偏遠地區的讀者也能享受到與城市相同的豐富閱讀資源。網絡平臺的普及化和移動設備的廣泛接入,共同確保了信息資源的平等可達性,極大地縮小了城鄉、區域間的閱讀資源差距。這種模式提供的在線閱讀服務和數字圖書館等設施,讓知識的獲取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間,使得每一個求知者都能夠公平地接觸到廣泛的學術資料和文化作品。此外,互聯網閱讀還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通過網絡教學和電子閱讀材料,學生和自學者無論身處何地,均可獲得高質量的教育內容。因此,互聯網不僅推動了閱讀方式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閱讀服務的普惠化,讓每個人都能夠享受到平等、高效的閱讀服務。
2.3 ?閱讀服務的實施效能得到提升
在“互聯網+閱讀”的格局下,閱讀服務的實施效能顯著提升,這得益于數字技術對閱讀資源管理和分發過程的優化。通過集成化的圖書管理系統和智能化的分析工具,圖書館能夠更精準地掌握閱讀需求,高效地組織和調配資源。自動化的借閱流程、實時的數據追蹤與用戶行為分析,以及互動式的客戶服務,共同構成了一個高效運轉的閱讀服務體系。這種系統化的服務不僅提高了圖書館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更使得讀者能夠更快地找到符合自身興趣和需求的閱讀材料。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應用,閱讀服務的個性化和精準化水平將不斷提高,服務的響應速度和滿意度都將得到進一步增強[4]。
3 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服務的具體策略
3.1 積極構建和升級“互聯網+”閱讀服務平臺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公共圖書館推廣閱讀服務的一個核心策略是積極構建和升級互聯網閱讀服務平臺。首先,圖書館需要開發一套集成的網絡服務系統,該系統應具備全面的數字資源管理功能,能夠實現電子書籍、音視頻材料及數據庫的高效檢索與借閱。其次,該平臺應實現對不同數據格式的支持,以適應多樣化的閱讀需求。圖書館還應當通過API接口與外部內容提供商如出版社和教育機構合作,實現資源的實時更新和擴充,確保閱讀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同時,圖書館應強化平臺的用戶體驗設計,包括用戶界面(User Interface,UI)的直觀性、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UX)的流暢性和適應性設計。這將使平臺能夠自適應不同終端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并確保所有用戶都能便捷地訪問和使用服務。此外,安全性和隱私保護機制是構建平臺的關鍵考慮點,必須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和合法處理。最后,增強平臺的互動性和參與度是提升服務效能的重要環節。圖書館可以引入在線討論組、讀者俱樂部和虛擬書展等功能,激發讀者間的互動,同時通過定期舉辦線上研討會、作家訪談等活動,增加閱讀的吸引力。圖書館還應使用數據分析工具來跟蹤用戶行為,從而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閱讀推薦和服務改進[5]。
3.2 ?大力豐富互聯網+閱讀服務內容
在推動“互聯網+”閱讀服務內容的豐富化過程中,公共圖書館應采取多種策略,確保提供多元、高質量的閱讀材料。首先,圖書館應與多種出版社和內容提供商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以便獲取和提供最新發布的電子書籍、期刊和學術論文。其次,圖書館應整合和擴展非書籍資源,如音頻書籍、電子雜志、在線課程、教育游戲、互動教學資源,以及多語種材料,滿足不同用戶群的特定需求。此外,圖書館還應開發專題資源集,如歷史檔案、地方文化特色集、科學研究數據庫等,增強服務平臺的內容專業性和深度。最后,為促進閱讀服務內容的豐富化,應實現資源的動態管理。包括建立一個高效的內容更新系統,確保資源保持最新狀態,并根據讀者反饋和借閱數據動態調整資源采購與配置。圖書館應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如數據挖掘和用戶行為分析,以更好地理解用戶的閱讀偏好,并據此調整資源庫存,實現精準化服務。通過這些綜合性的方法,圖書館能夠大力豐富“互聯網+”下的閱讀服務內容,滿足不斷變化的用戶需求,提高公眾閱讀的質量和體驗。
3.3 ?構建“互聯網+”閱讀的多元合作
構建“互聯網+閱讀”的多元合作機制要求公共圖書館跨越傳統邊界,與各行各業的合作伙伴聯手,形成互利共贏的合作網絡。圖書館應搭建開放的平臺,吸引社會組織、教育機構、科研單位、出版社以及文化和藝術團體參與。通過與這些機構的聯合,圖書館可以獲得更豐富的資源,如獨家的學術資源、定制的教育內容和特色的文化產品。同時,圖書館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共同開發新興的閱讀服務,如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閱讀體驗,以及基于云計算的大數據閱讀推薦系統[6]。在合作過程中,圖書館還應注重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作,以確保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特別是在提升數字基礎設施、擴大數字資源獲取和保障知識產權方面。同時,通過與政府合作,圖書館能夠更好地融入國家和地方的教育文化發展規劃,從而擴大其服務范圍和社會影響力。圖書館還應積極探索與商業企業的合作模式,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和信息技術提供商,以便引入先進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促進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和效率提升。
3.4 ?加大公共圖書館硬件平臺建設投入
公共圖書館在硬件平臺建設投入上的加大,需采取多角度的策略,以保障其服務能力與現代信息技術的同步提升。圖書館應制訂長期的資本支出計劃,明確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周期,確保與技術發展趨勢的一致性。這包括對計算機系統、服務器、網絡設備以及用戶接入終端等進行持續的投資,同時引入高速互聯網連接以提高數據傳輸效率。圖書館還需關注移動端設備的布置,如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這些設備應能夠支持無線下載和閱讀電子資源,為用戶提供便捷的移動閱讀體驗。此外,圖書館應通過資金籌集活動,如政府撥款、社會捐贈和企業贊助,拓寬資金來源,為硬件平臺升級提供持續的財政保障。與此同時,圖書館可以探索公私合作模式,引入私營部門的投資與運營經驗,以提高硬件投資的效率和回報。通過這些方法,圖書館能夠逐步構建起一個強大、現代化的硬件平臺,為公眾提供高效、安全、便捷的閱讀服務,同時為圖書館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結語
綜上所述,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其硬件平臺的不斷升級將保證其在數字化時代中持續發揮作用,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未來,圖書館將不斷適應新的技術變革,優化服務流程,豐富服務內容,與時俱進地為社會提供價值。因此期待著這樣的變革,不僅能夠增進人們的閱讀習慣,而且能夠激發社會整體的知識創新與文化繁榮。
參考文獻
[1]王健.山西省公共圖書館數字閱讀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圖書情報導刊,2023,8(7):12-18.
[2]劉梅芳,李蘭玉.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J].邢臺學院學報,2019,34(2):140-141.
[3]?惠艷.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閱讀推廣調查與分析:以“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為例[J].圖書館,2023(10):76-83.
[4]王偉.“互聯網+”環境下公共圖書館服務創新與轉型發展[J].蘭臺內外,2022(16):57-59.
[5]劉映瀟.淺析“互聯網+”時代省級少兒公共圖書館的特色閱讀推廣[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1):178-179.
[6]董娜,張鑫.基于社群合作的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閱讀推廣策略:以京津冀地區公共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12):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