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珊 黃振河



摘要 ?目的:分析正念行為訓練聯合人文關懷在肺癌放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泉州市第一醫院行放療的肺癌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對照組放療期間接受常規干預,觀察組同步開展正念行為訓練,并給予人為關懷支持。比較2組干預后負性情緒、癌因性疲乏(CRF)與睡眠質量。結果:觀察組在8周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與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Piper疲乏量表(PFS)各維度評分及總分較低( P <0.05),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也顯著較低( P <0.05)。結論:正念行為訓練聯合人文關懷可改善肺癌放療患者情緒狀態、CRF與睡眠質量。
關鍵詞 ?肺癌;放療;正念行為訓練;人文關懷;負性情緒;癌因性疲乏;睡眠質量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Care on Negative Emotions,Cancer-related Fatigue,and Sleep Quality in Lung Cancer Radiotherapy Patients under Radiotherapy ?LIN Wanshan,HUANG Zhenhe
(Quanzhou First Hospital,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care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under radiotherapy. Methods: A total of 64 lung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radiotherapy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study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with 32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intervention during radiotherapy,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mindfulness training and humanistic care simultaneously.Negative emotions,cancer-related fatigue(CRF),and sleep qu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After eight weeks,the study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cores on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 <0.05),all dimensions and total scores of Piper Fatigue Scale(PFS) were lower( P <0.05),and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P <0.05). Conclusion: Under radiotherapy,mindfulness training combined with humanistic care can improve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CRF,and sleep quality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Keywords ?Lung cancer; Radiotherapy; Mindfulness training; Humanistic care; Negative emotions; Cancer-related fatigue; Sleep quality
中圖分類號:R734.2;R338.63 文獻標識碼:A ?doi: 10.3969/j.issn.2095-7130.2024.03.069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我國近年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上升迅速,1990~2019年,發病率從21.72/10萬上升至58.56/10萬,死亡率從21.65/10萬增長至53.23/10萬[1]。肺癌依據組織病理學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與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型,以前者常見,占比超過80%[2]。手術是NSCLC治療的主要手段,但NSCLC早期癥狀不典型或無特殊癥狀,較多患者確診時即已失去手術機會。放療是肺癌的重要治療手段,既可作為根治性方法,也可用于術后輔助治療或晚期患者姑息治療。但放療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損傷,引發多種急性放療反應與遠期并發癥[3]。肺癌患者在放療期間也可出現多個癥狀群,包括放療癥狀群、感知癥狀群、肺癌特異癥狀群等[4]。情緒障礙、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睡眠障礙是肺癌患者放療期間發生率較高的癥狀/并發癥,嚴重影響生命質量,也是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5-6]。正念行為訓練通過佛教獨特的冥想方式發展、提升個體內在專注能力,引導其關注身心當下感受,以輔助其實現精神超脫與心理放松,在惡性腫瘤患者心理行為干預中具備較好的適用性[7]。本研究探討了正念行為訓練聯合人文關懷在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泉州市第一醫院行放療的肺癌患者64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41~77歲,平均年齡(57.2±11.3)歲;TNM分期:Ⅱ期3例,Ⅲa期9例,Ⅲb期間11例,Ⅲc期5例,Ⅳ期4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8例,年齡39~75歲,平均年齡(55.6±9.3)歲;TNM分期:Ⅱ期2例,Ⅲa期8例,Ⅲb期間10例,Ⅲc期6例,Ⅳ期6例。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納入標準 1)經組織病理學檢查診斷為NSCLC,年齡30~79歲;2)TNM分期Ⅱ~Ⅳ期;3)首次接受放療,計劃放療時長>5周;4)卡式功能狀態評分≥60分;)具備正常理解、交流與溝通能力;5)對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原發性惡性腫瘤;2)同步行化療;3)合并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4)合并重要臟器功能衰竭;5)對自身疾病不知情。
1.4 干預方法 醫師依據患者疾病特征制定放療計劃。對照組放療期間接受常規干預,放療前由醫師與責任護士提供健康宣教;評估患者心理特征并給予個體化的心理支持;依據營養狀態、個人喜好等因素提供食譜;制定個體化的運動方案,具體運動方式包括散步、慢跑、太極拳、瑜伽等,每次約20~30 min,每周5次;評估疼痛情況,必要時給予藥物鎮痛與非藥物鎮痛;觀察放療相關并發癥,包括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給予對應的防治措施;指導患者進行口腔清潔與護理;提供生活指導,叮囑患者穿著適宜、做好自我防護、建立良好的作息習慣、避免勞累。觀察組在常規干預的基礎開展正念行為訓練,并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1)人文關懷:積極與患者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了解其心理狀態,引導其表達并進行宣泄情緒,評估心理需求;講解疾病、治療、預后、檢查、國內外診治新進展相關知識,共同討論;輔助患者建立支持系統,并鼓勵其主動利用家庭、社會與醫療支持,講授心理調適方法與技巧;在適宜的時間與患者討論疾病與死亡問題,引導其回憶美好時光,感受當下的美好;鼓勵患者提出個人需求,鼓勵家屬與朋友多給予陪護、關懷與支持,家屬、醫護人員協作,讓患者理智面對疾病與治療,建立信心;情緒障礙較重者邀請心理醫師進行個體化治療。2)正念行為訓練: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正念教育,制作正念行為訓練宣教資料,包括手冊、短視頻等,向患者與家屬講解正念行為訓練內容、目的、意義、方法、注意事項、不同訓練階段的內容,取得支持與配合,耐心回答疑問。第2階段開展正念行為訓練,包括軀體掃描、正念呼吸、正念運動訓練、正念放松訓練、正念五官訓練、葡萄干訓練等,每次60~80 min,由護士提供指導,患者與家屬共同開展,每周3~4次,持續6周。觀察患者在練習過程中的感受、思維與體驗,給予針對性指導。第3階段鞏固階段,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與討論,進行經驗總結,共2次,1周內完成。鼓勵患者在住院、居家時繼續開展。
1.5 觀察指標 1)抑郁: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估,包括自殺、入睡困難、抑郁情緒、早醒、遲緩等17項內容,總分0~52分,<7分提示無抑郁,7~16分為輕度抑郁,17~24分提示中度抑郁,>24分提示存在嚴重抑郁[8]。2)焦慮: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評估,共14個條目,<7分為無焦慮情緒,7~14分、15~21分、22~29分與>29分分別為可能有焦慮、肯定有焦慮、明顯焦慮、嚴重焦慮[9]。3)CRF:采用Piper疲乏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PFS)評估,PFS共27個條目,包括情感、行為/嚴重程度、認知/情緒、感覺4個維度,各條目分值均為10分,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分值和/條目數,評分越高提示疲乏越重。4)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價,PSQI總分0~21分,評分越高提示睡眠障礙越重,PSQI≥7分判定為存在睡眠障礙[1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 ?±s )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HAMA與HAMD評分比較 ?2組患者HAMA與HAMD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8周后2組患者HAMA與HAMD評分干預前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1。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癌因性疲乏比較 2組患者PFS不同維度與總分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8周后觀察組PFS情感、行為/嚴重程度、認知/情緒、感覺及總分均顯著下降,且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2。
2.3 2組患者睡眠質量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PSQI干預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8周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3。
3 討論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早期發現難度大,較多患者在診斷時即已進入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術機會,預后不佳。放療期間患者由于病痛折磨、不良反應、工作與社交受限等原因會出現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家庭功能等多方面改變,可出現焦慮、恐懼、抑郁、失落、絕望等負性情緒,伴隨不同程度的角色適應不佳與心理痛苦,導致生命質量低下[11]。心理痛苦、情緒障礙會反過來加重疼痛、睡眠障礙、疲乏等癥狀,形成惡性循環[12]。
正念行為訓練為涉及注意力專注的自我控制性訓練,通過禪修、軀體掃描等方式緩解壓力,通過呼吸訓練等方法增加專注度。正念行為訓練采用非批判性態度,關注意識動態變化過程而不是意識本身,利于患者以積極的方式評估壓力源,增加對目前狀態的認可度,從而減輕心理痛苦與負性情緒[13]。 人文關懷可讓患者感受過往與當下生活的美好,感知到來自家人、朋友與醫護人員的關愛與支持,從而以積極的態度進行當下生活;在恰當時機與患者討論疾病與死亡也可改善其應對方式,減輕恐懼等負性情緒與心理應激[14-1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在8周后HAMA與HAMD較基線均顯著下降,且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正念行為訓練聯合人為關懷可有效改善肺癌放療患者心理狀態,減輕負性情緒與心理痛苦。
睡眠障礙與CRF是肺癌患者放療期間發生率較高的并發癥。睡眠障礙主要與疼痛等癥狀、情緒障礙、住院環境等因素相關[16]。CRF為一種主觀、持續性、痛苦的乏力感或疲憊感,其與惡性腫瘤本身與抗腫瘤治療措施的開展相關,多伴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且與活動不成比例。睡眠障礙與CRF均為較為痛苦的癥狀,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嚴重降低患者生命質量[17]。睡眠障礙會加重CRF,也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放療耐受力與日間活動能力,加重心理困擾與負性情緒,而心理困擾與負性情緒則可加重CRF[14]。放療是誘發或加重CRF的重要因素,多數患者隨著放療進行會出現CRF加重,放療結束后逐步減輕,且部分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可達數年之久[18]。惡性腫瘤患者睡眠障礙、CRF藥物治療選擇及效果均有限,目前以非藥物干預為主。正念行為訓練聯合人為關懷可通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減輕慢性應激等效應改善睡眠質量,而改善心理狀態、睡眠質量等效應則可減輕疲乏癥狀,增強患者活力[19-20]。李婷等[20]的研究顯示,正念行為訓練聯合人文關懷可改善肺癌患者應對方式,減少回避與屈服,減輕CRF,并提升生命質量。本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果,觀察組在8周后PSQI顯著下降,且低于對照組,PFS情感、行為/嚴重程度、認知/情緒、感覺評分及總分也均低于對照組。上述結果提示正念行為訓練聯合人文關懷可有效改善肺癌放療患者睡眠質量,減輕CRF。
綜上所述,正念行為訓練配合人文關懷可減輕肺癌放療患者負性情緒,改善心理狀態與CRF,減輕睡眠障礙,在肺癌患者放療期間臨床干預中具備較高的應用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 :無。
參考文獻
[1] 蘇海霞,楊丹凌,文立,等.基于ARIMA與NNAR模型的中國肺癌預測模型構建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23,40(1):147-153.
[2]MITHOOWANI H,FEBBRARO M.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in 2022:A Review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 in Oncology[J].Curr Oncol,2022,29(3):1828-1839.
[3]江承川,李茉莉,劉莎,等.不同劑量調強放療聯合同步化療對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和毒副反應的影響[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志,2022,39(11):1345-1348.
[4]汪燃,黃菲.中老年肺癌患者胸部放療期間癥狀群的調查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23,58(13):1596-1602.
[5]胡玲,張賢峰,宋子正,等.家屬協同健康教育對老年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心理彈性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3,43(12):3047-3050.
[6]HOU W,ZHAI L,YANG Y,et al.Is physical activity effective against cancer-related fatigue in lung cancer patients?An umbrella re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J].Support Care Cancer,2023,31(3):161.
[7]丁孟,朱霞,王小艷,等.正念行為訓練對晚期肺癌患者負性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11):2284-2286.
[8]劉影,施紅梅,張皓.漢密爾頓抑郁量表應用于腦損傷患者的因子分析[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2,17(7):420-422,425.
[9]王純,楚艷民,張亞林,等.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的因素結構研究[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1,21(5):299-301.
[10] 鄭棒,李曼,王凱路,等.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在某高校醫學生中的信度與效度評價[J].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8(3):424-428.
[11]崔靜萍,蔣燕,趙姍姍.衰弱和抑郁在肺癌化療患者恐懼疾病進展與生活質量間的鏈式中介作用[J].護理學報,2023,30(18):65-70.
[12]張金梅,董潔,李玉梅.基于生命意義理論的晚期肺癌化療患者敘事護理干預方案構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3,39(15):1174-1181.
[13]丁孟,朱霞,王小艷,等.正念行為訓練對晚期肺癌患者負性情緒及應對方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18,35(11):2284-2286.
[14]石玲,曹娟,夏燕燕.基于人本理念的姑息護理對晚期肺癌患者情緒與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2,31(6):851-854.
[15]徐玉斕,盛潔華,嚴林娟,等.實施人文關懷對減輕肺癌患者診斷過程中心理應激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23):13-14.
[16]陳麗娜,羅霄云,任金玲,等.血清25-羥維生素D3水平與肺癌癌因性睡眠障礙的相關性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2,19(3):151-154.
[17]陳璐,劉娜,呂琳,等.多模態視角下放松訓練對腦膠質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睡眠障礙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31):4394-4400.
[18]史文,陳麗萍,張淑香,等.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癌因性疲乏軌跡及影響因素的縱向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2,38(28):2184-2190.
[19]金婉婉,梁敏,張曉艷,等.多學科康復干預對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J].癌癥進展,2023,21(2):158-161.
[20]李婷,文啟連,占志強.正念行為訓練配合人文關懷在肺癌放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護士,2023,30(1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