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傳統中國畫;現代美學;藝術形式;審美觀演變
一、引言
中國畫是一種根植于東方豐富文化土壤的藝術形式,不僅其自身具有數千年的歷史底蘊,而且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造型,塑造了獨有的創作體系。
早期的中國畫作品是在我國傳統文化思想審美影響下不斷創新發展的。從唐宋時期的山水畫到明清時期的花鳥畫,一筆一墨不僅展示了藝術家的高超技藝,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們對和諧與天人合一的傳統美學的追求。這種東方哲學思想成為中國畫藝術發展的根本,中國畫也憑借這獨特的審美意境,在世界畫壇上獨樹一幟。
然而,中國畫的審美意境并非固定不變的。在明清時期,隨著西方傳教士的涌入,西方文明也逐漸滲透到中國文化體系中。在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中國畫也衍生出了中西合璧的多元表現形式。
隨后而來的全球文化大交融也為傳統中國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現代創新的浪潮席卷而來,給傳統中國畫帶來了新的生命力,中國畫的審美觀也進一步發生了演變。藝術家們不再局限于傳統題材和技法,而是開始嘗試使用新材料、新技術,甚至將西方藝術元素融入作品中,從而使中國畫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二、中國畫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畫可以追溯到史前的巖畫和地畫,那時候的繪畫還沒有體現出較強的風格,還是立足于社會實用功能。到了先秦和秦漢時期,出現了帛畫、畫像石和畫像磚,其中帛畫已經開始蘊含特殊的意義:旌幡性質,引魂升天。
在中國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出現專業的畫家群體。這個時期的儒學遭到信任危機,所以繪畫風格也開始向道家的玄學靠攏。例如,顧愷之關于人物畫就提出“傳神寫照”“以形寫神”的美學主張,傳達出重神輕形的思想。而謝赫的“六法論”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氣韻生動”,也指出繪畫的形象要具有生動的氣度韻致,要表現“物我為一”的生動氣韻。
到了隋唐時期,人物畫占據了主要地位。此時的人物畫不僅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傳神”,題材內容更是豐富了許多,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仕女圖。在技法風格上,多用工筆重彩,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在山水畫上,依舊運用著傳神論。畫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強調自然界的氣息和氛圍,通過筆墨的運用和構圖的安排,營造出一種悠遠、恬淡而富有靈性的意境。
進入宋代,中國畫進一步發展,以蘇軾、趙孟為代表的文人畫開始成為主流,文人畫也被稱為“士大夫寫意畫”。在儒家文化影響下,當時的學者們借助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愿景和個人情感。兩宋時期的繪畫還特別注重用筆墨來表現意境和情感,強調筆墨的靈動和神韻,尤其是墨色的運用,如淡墨、濃墨、點染等,以表現出不同的效果和感覺。除此之外,在兩宋時期,繪畫突破了全景式的構圖,出現了畫邊角之景。“馬一角,夏半邊”就是指馬遠、夏圭描繪的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在畫面中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觀。
元明時期,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以“元四家”為代表,他們主張“寫胸中逸氣”“自娛”,不趨附社會審美愛好,注重對主觀性情的抒發。當時繪畫中的意境和情感表達較為豐富。
清初出現了革新派“四僧”,他們都是遺民畫家,所以繪畫中大多寄托亡國之痛,抒發內心的情感。但他們在創作時不限于臨摹,以詩歌、書法入畫,藝術風格新穎大膽。而清中期的“揚州八怪”藝術風格繪畫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士氣”和“書卷氣”。
到了近現代,中國畫發生了激烈的變革,其原因一是受時代背景影響,二是西方繪畫的引進和迅猛發展。這個時期的作品大部分集中于抗戰的宣傳,油畫、版畫和漫畫空前發展。更有以徐悲鴻為代表的畫家主張以西洋畫來改造中國畫。[1]
三、中國畫傳統美學的核心原則
中國畫的傳統美學深受儒、道、佛思想的影響,其中以道家思想為首。道家思想作為早期哲學思想,貫穿這一學說的核心要點就是“樸素”“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一思想既提出了萬事萬物都應該順應自然,也指出了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返璞歸真”。
這種思想對中國畫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就成了中國畫審美中的重要品評標準。南齊畫家謝赫根據道家思想在他的畫學著作《古畫品錄》中首次提出了名為“六法”的中國畫評論標準:“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睔忭嵣鷦游涣械谝?,是指畫作應當具有生命力和動感,能夠傳達出畫家內心的情感。意境則指畫家通過筆墨和構圖創造出的超越物象本身的藝術境界,引導觀者進入心靈的共鳴。此外,中國畫還強調“寫意”而非“寫實”,即注重表達主觀情感和精神意趣,而不拘泥于物象的外在形態。[2]
四、中國畫的審美演變
傳統中國畫的審美觀深植于儒、道、佛的哲學思想之中,強調自然和諧與精神寄托。畫家通過對筆墨的運用,追求內在情感與外在景象的統一,創造出超越現實的意境。而現代審美觀則更加多元和包容,不僅接受傳統的審美價值,還吸納了西方藝術的表現手法和現代社會的元素,強調個性表達和創新思維。[3]
(一)中國畫中的線條造型演變
中國畫最重要的語言符號就體現在線條上。中國畫講究“書畫同源”,“六法”中,“氣韻生動”作為總綱領,線條質量的好壞就是其重要的評判標準。趙孟在《秀石疏林圖》中題跋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
畫家們在創作中利用書法的用筆方法,通過筆墨的頓挫、方圓、剛柔、清濁、潤燥等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感情。這不僅使得繪畫中線條的表現更為豐富,也為中國畫注入了獨特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將靜態畫面轉化為動態,更有利于情感的表達。
明清之后,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中國畫家們也開始接觸西方的繪畫技法。其中,西方速寫的線條使用被中國畫家們借鑒,這讓中國畫中的線條更加靈巧。近代審美觀念的變化也促使畫家更加注重將工筆與寫意融合,以創新性線條造型來表達中國畫的現代審美情趣。
(二)現代中國畫的審美轉變及影響
1. 現代中國畫的審美轉變
在西方繪畫藝術與現代繪畫理論的雙重影響下,現代中國畫的審美和古代相比可以說是“筆墨當隨時代”的具體體現,既有對傳統美學的延續,又在時代的潮流中創新發展。關于平面和色彩構成的設計理論沖擊著中國畫的審美,使之向著抽象轉變,現在的中國畫喜歡利用形式美法則,融合抽象與本體,更強烈地抒發著創作者的情感,也擴展了書畫藝術的語言表現空間,創建了新的審美內容。[4]
以下是幾類典型的現代中國畫藝術形式:
工筆重彩:這是現代畫家基于古代工筆畫研究的一種變體形式,始于20世紀70年代。它在傳統工筆的基礎上融合了敦煌壁畫的風格,加強了色彩的飽和度和層次感,使畫面更加豐富多彩。
寫實畫:不同于傳統中國畫對“寫意”的追求,20世紀初的學者們極其熱衷于推翻一切“舊的”殘余,繪畫也不例外。以徐悲鴻為首的畫家們在接觸了西方繪畫藝術后,開始了對中國畫的改革與創新。他們拋棄對“寫意”的追求,轉而去追求“寫實”,主張與西方古典主義的寫實藝術相融合。
新文人畫:有追求西式的,自然也有追求傳統的。在20世紀中后期,對中國藝術的發展道路,藝術界展開了討論:50年代,是否要向蘇聯全面學習;80年代,是否要廣泛借鑒西方現代藝術。這種討論在“85思潮”爆發后更加激烈。面對當時全面學習西方繪畫的背景和中國畫已經“窮途末路”的言論,美術界展開了一波大逆反,復古思潮重新興起,“新文人畫”出現了?!靶挛娜水嫛碑嫾覍W古融新,既推崇“寫意”,講究筆墨濃淡、詩書畫印等傳統繪畫審美觀,也不反對學習西方,主張書畫言情、因心造境。
2. 社會變遷對審美觀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球化的影響,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標準也在不斷變化。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引發了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評價。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畫的審美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既有對傳統價值的堅守,也有對現代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3. 當代觀眾對中國畫的接受度
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更加多樣化,他們不僅欣賞傳統中國畫的意境和韻味,也對融入現代元素和創新手法的作品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中國畫更容易被全球觀眾接觸和理解,這也為中國畫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結語
中國畫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瑰寶,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形成了其獨特的審美體系。進入現代社會之后,傳統的繪畫方式也不斷地推陳出新,審美觀念也一直變革。創作者們應該基于傳統精神內涵,與時代融合,拓寬發展路徑,推動中國繪畫走向更寬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