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中職院校的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應該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他們的學習潛能、能力和素養。因此,中職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師有必要借助“互聯網+”,優化和完善合作教學的模式與路徑,改變傳統單一的課程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展開多維度、多元化的創新和實踐,大幅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和能力。文章以此為基點,首先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下中職電子技術合作教學的價值和應遵循的原則,然后探討了“互聯網+”環境下中職電子技術合作教學路徑,旨在讓學生的合作學習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相融合,提高合作學習效率,實現學生對電子技術等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中職院校;電子技術課程;合作教學
一、 “互聯網+”環境下中職電子技術合作教學價值
(一)有利于降低學生的理論學習難度
在“互聯網+”環境下,中職電子技術教師實施合作教學可以幫助降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難度,讓他們更直觀、具體地理解電子技術的基礎知識,促使學生開展更高質量的課程學習實踐[1]。通過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如EDA技術、虛擬儀器、微課、智慧課堂等,教師可以展示各種知識點,優化學生的合作學習流程,從而降低學習難度,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以積極、有趣的學習心態完成課程學習,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致力于全面發展學生。
(二)有利于細化學生的知識理解過程
中職電子技術教師基于“互聯網+”展開合作教學,有利于細化學生的知識理解過程。通過利用信息技術實施教學,教師可以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指導,幫助他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提升操作技能的掌握,并深化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2]。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平臺不斷豐富和創新實踐操作,實現多維度指導,進一步提升自身技能素養和操作水平,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二、 “互聯網+”環境下中職電子技術合作教學路徑
(一)課前環節
1.全員參與資料的搜集
在課前教學階段,教師基于“互聯網+”指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時,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讓他們參與資料的搜集。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各小組成員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務,協同合作完成所需資料的搜集,豐富并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
舉例來說,在教學“脈沖的基本概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展開合作探究。學生根據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搜集相關學習資料。小組內部合理分工,完成相關學習資源的搜集與整理,如一個學生搜集脈沖概念的實驗電路微課視頻,另一個學生收集常見脈沖波形的圖形資料,還有一名學生搜集有關矩形脈沖波形參數的解釋說明微課等。學生完成搜集后,將資料發送到小組合作群進行分享。教師根據各小組整理的資源進行匯總和總結,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這種教學方法能夠激勵學生,促使他們審視實踐操作過程,激活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實現高質量的課堂學習。通過合作學習,學生不僅能夠在知識搜集中提升自身能力,還可以共享和借鑒他人的成果,加深對課程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興趣。
2.集體討論,預習新課
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課前合作學習時,應鼓勵學生進行集體研討,多維度地預習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結合即將授課的內容提出探究性問題,激發學生展開線上交流和互動,通過互聯網方式完成預習任務[3]。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還有利于學生討論并解答問題,集思廣益,使學生的智慧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舉例來說,在教學“功率放大電路”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課前自主化的交流與討論,完善他們的預習過程。教師可以在在線學習平臺上提出一個問題,例如:功率放大器的特殊問題是什么?學生根據自身知識基礎展開討論與交流,閱讀教材,深化對功率放大器特殊問題的理解,分析功率放大電路的特點和要求,并嘗試利用互聯網技術支持搜索提高功率放大電路效率的方法。學生將討論結果整合到課內教材知識中,優化學習內容,發揮智慧,引領學生完成更高質量的合作實踐和探索,提升教學效果。
這種集體研討和多維度預習的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通過互聯網提供的交流平臺,學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分享想法和資源,共同促進學習的提高和進步。
(二)課中環節
1.利用互聯網創設合作學習情境
在電子技術課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創建合作學習的場景,通過微課視頻、圖片資源等方式為學生介紹即將學習的知識點,優化課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活動,從而促進高質量的課程學習[4]。
舉例來說,在教學“CMOS集成邏輯門”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展示即將學習的知識內容,如CMOS邏輯門的基本概念、實現原理、設計流程等,幫助學生清晰了解課程要點。通過微課視頻的展示,可以讓學生明確合作學習的方向和任務,為之后的學習展開奠定基礎。教師還可以展示CMOS邏輯門在生活中的應用案例,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合作學習的氛圍。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合作學習中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高質量的課程學習。通過利用互聯網技術創設合作學習的情景,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讓他們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進步。這種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2.利用互聯網有效化解重點難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有效化解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抽象的概念可以轉化為具體的圖像,靜態的知識點可以呈現為動態的形式,枯燥的講解也可以轉變為各種形式的合作實踐與探索,幫助學生更具體地理解重難點知識,激發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舉例來說,在教學“RC波形變換電路”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究電容器的充電速度與電阻和電容器的關系,這是一個較為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與學生一起制作相關的曲線圖,如圖1所示。在制作曲線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合作交流,演示曲線圖的繪制過程,同時展開相關知識點的探索。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曲線圖繪制后,通過小組討論與交流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1)電容C越大,VC上升就越慢;電阻R越大,VC上升就越慢。
(2)R和C的乘積為RC電路的時間常數“t”,充電時間可以用“t”來衡量,t大則慢,t小則快。
如此,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便完成了這一課程的探究,并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RC電路的理解。此外,在利用互聯網科學設計任務活動方面,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實踐任務活動,進一步細化對知識的理解,增強知識探究的效度與力度。通過任務活動的設計,激勵學生完成高質量的實踐操作,體現他們有效學習的過程。比如,在教學“半導體二極管”時,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支持組織學生完成任務活動,如下所示:
活動一:識別半導體二極管。教師為學生展示微課資源,讓學生能夠了解半導體二極管的主要特點,并了解常見二極管在實物及符號上的區分方式。借助資源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不同型號的二極管進行研究。
活動二:了解二極管伏安特性及電流方程。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具體圖表詳細地分析伏安特性曲線及所涉及的參數和含義,細化知識點的分析。
活動三:為學生展示半導體二極管和電子設計輔助軟件相關參考資料,完成對二極管型號、性能及參數等相關知識的調研,并形成實踐調研報告。
通過這些任務活動,學生將根據自身認知完善學習過程,增強自身的主動性,提升整個學習活動的效益。
(三)課后環節
1.課后線上討論,鞏固復習效果
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的同時,豐富和優化學生的課后學習環節變得至關重要。借助互聯網,教師可以拓展學生課后實踐調研的方式和路徑,組織線上討論,以鞏固學生的復習效果。通過上傳教學課件、重難點解說微課視頻、音頻資料等至在線教學平臺,讓學生有目標性地進行復習、提高差距,并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疑惑[5]。以教學完“半導體二極管”為例,教師可以將課堂上實踐探究的活動內容細化,建立相應的知識結構體系。針對這些活動,設計相應的知識完成標準,讓學生據此自我評價,了解學習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學生可以在課后通過線上討論與交流,分享自己的疑惑和不足,共同學習并鞏固知識。在復習、鞏固后,學生可以進行競賽與合作,共同完成一套練習題,并利用在線學習平臺的批改功能進行自我檢討。通過相互交流和分享經驗,學生不僅增強了自主學習能力,也科學地審視自身的課后學習環節,有效提高學習效果。這種結合“互聯網+”的方式可以激勵學生提高學習自覺性和積極性,促進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通過在線討論、自我評價、共同學習和競賽合作等活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具活力和參與性,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習效果的持續提升。
2.課外拓展延伸,提升綜合能力
中職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師在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課外拓展和延伸時,可以通過推送企業專家的專業點評和學習建議來引導學生完成多維度的實踐調研,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為學生提供企業專家的專業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了解課內知識的實際應用,并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教師可以邀請企業專家到線上學習平臺,創建交流討論群和作品展示區。在這個平臺上,企業專家可以提供與實踐操作相關的項目任務,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完成任務。
學生完成任務后,可以向企業專家提出問題,專家也可以就學生的合作探究結果進行解答和點評,促進學生的專業成長。這種方式不僅拓展了學生的實踐操作維度,還豐富了他們的課外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和協作能力的發展,幫助他們在實踐中全面提升自己,助力學生的高質量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環境下,中職電子技術課程的老師有責任創新和優化合作教學路徑,以激活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應該意識到在“互聯網+”環境下展開合作教學的重要性,同時,需要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入手,全面實施合作教學的路徑和模式,豐富學生的實踐探究成果,從而實現學生的深遠發展。
作者單位:高俊峰 富陽學院
參考文獻
[1]馬東玲.電子技術課程的合作學習式教學模式分析[J].集成電路應用,2022,39(04):78-80.
[2]游靜.“互聯網+”合作學習模式在中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學周刊,2021(36):11-12.
[3]朱旭芳,王肖君,潘麗.分組合作模式在電子技術課程中的應用[J].教育現代化,2020,7(34):76-79.
[4]黃榮新.項目式小組合作學習提高中職電子技術實訓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01):168.
[5]馬知遠,朱旭芳,吳蘇等.合作式教學在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04):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