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上海市重點課程“行政管理學”:上海市高校“課程思政重點改革領航學院”課程建設項目。
" "作者簡介:孔凡河(1968—),男,法學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論與實踐。
[摘 要]課程思政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需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者融為一體、互構互補,從各類課程中不斷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基于行政管理學課程所蘊含的厚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和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在課程思政改革實踐中,運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來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內容,將時代的社會的正能量自然引入行政學專業知識教學過程,真正做到“溶鹽于水”“潤物無聲”,彰顯專業課程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三位一體”;課程思政;立德樹人;行政管理學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5-0078-04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可見,在專業課程中全面深入地開展課程思政改革,賦予專業課程以更廣闊的育人視野和更鮮明的價值引領責任,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賦予廣大高校教師的重要使命。[2]
一、“三位一體”: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價值旨歸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必須將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有機融合,“三位一體”注重智育與德育的融合發展,從各類課程中不斷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3]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互助互補。課程思政是一種育人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模式。課程思政是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此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與塑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目標的教學理念。[4]實行課程思政改革,就是要寓價值觀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因此,必須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客觀選擇
人才培養既是“教書”的過程,也是“育人”的過程。培育合格健全的人才必須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將思想政治工作貫通其中,徹底破解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難題。高等教育必須牢固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圍繞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不同類型的高校,應結合學校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開發個體價值,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之舉
目前我國仍處于社會轉型期,國內外各種思潮和觀念相互碰撞,非主流思想的膨脹和網絡輿論環境的發展猛烈沖擊著大學生相對脆弱的價值觀。課程思政是以體系化的知識形態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進行的有力支撐和補充,它既是思政課程創新的依據和實踐,又能幫助大學生擺脫生活和學習上的困境,邁向健康科學的成長發展。因此,專業課程教師要著眼于課程實際境遇,關注課堂教學知識技能輸出與德育價值引領的融匯相通,督促和提醒學生對自身知識能力的及時吸收和審查,促使其產生對個人價值觀的自信及家國情懷的認可,鼓勵大學生全面發展,切實踐行教育者立德樹人的偉大使命,構建個體價值,從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長效發展。[5]
二、行政管理學課程特色與課程思政元素
行政管理學課程是一門系統闡述行政管理學的理論依據、歷史沿革、基本框架、實踐發展的課程。通過該課程教學,可以培養熟悉黨和國家,特別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因此,該課程蘊涵著厚重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進行思政教育的富礦。在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中,適合運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學科思維來處理教材,組織教學內容,將時代的、社會的正能量引入課堂教學,彰顯課程的育人功能,激勵學生成長成才。
在行政管理學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立德樹人,德才兼備的原則,深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育人資源,將其融入育人實踐,融入本課程教學全過程。在學生全面掌握公共行政基本理論和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學理論與管理制度的自信心。努力用法治、服務、責任、公正、誠信、奉獻、效率等公共行政精神形塑學生的高尚品格,做到“溶鹽于水”、潤物無聲,引導學生向善向上,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貫通融合,使“行政管理學”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培養行政管理學基礎知識扎實、法學背景突出、理想信念堅定、勇于擔當作為、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使學生成為有公共精神、有家國情懷、有責任、講奉獻的合格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為學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社會公平是行政倫理的核心構件。通過對“行政倫理”主題的相關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社會公平價值理念的認知,使其能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而努力前行。再如,追求高效率是管理學永恒的主題,對管理者具有永久的魅力。通過一些地方政府成立“馬上就辦”辦公室,提高行政效率的典型案例分析,可以增強學生的效率意識,促使其成為惜時如金,辦事高效之人。再如,文明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國行政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行政領導必備的政治素養。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通過對“行政文化”與“行政領導”單元的案例分析,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明誠信內涵及意義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個人素養的提升。再譬如,在講授法治政府構建時,專業知識之中蘊含思政元素,法治精神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價值理念。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在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并建設的背景下,青年學生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使自己成為真正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公民。
三、行政管理學課程思政改革實踐探索
在推進行政管理學課程思政改革進程中,我們靈活運用“案例式、互動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參與中,學得知識,鍛煉能力,提高素養。
(一)課內運用黨史故事鑄魂育人
行政管理學課程嘗試運用黨史故事闡釋道理,用故事細節打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政治思想覺悟。比如,當講述“公務員的職業道德”中的“忠于人民,人民至上”時,通過講述三位女紅軍與徐解秀“半條被子”的感人故事,對學生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講到“公務員的職業道德”中的“胸懷理想,永跟黨走”時,則講述“朱德入黨一波三折的故事”,來增強學生對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使學生樹牢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歷史定力,筑牢信仰之基;在講解“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的公務員職業道德時,則給學生講述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的故事、“四有”縣委書記谷文昌(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的故事以及“人民的好法官”鄒碧華的故事,以引導學生學先進趕先進,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建功立業;在學習“行政領導者的素質”章節時,通過講述毛澤東在上海拍攝“全家福”(只有楊開慧和兩個孩子,毛澤東嚴守黨的紀律沒有拍照)的故事,啟發學生學習偉大領袖以身作則,遵守黨的組織紀律和政治規矩的精神;通過周恩來、陳云“拒禮”藝術的故事,講述行政領導者“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的道德品格;通過長征時期徐海東軍團長慷慨支援中央紅軍五千大洋與張國燾擁兵自重,分裂紅軍,另立中央鮮明對比的故事,來研究學習行政領導者“顧全大局,堅持團結”,不搞本位主義和山頭主義的品德;在講解“建設服務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章節內容時,通過講述毛澤東為紀念張思德發表《為人民服務》的故事、焦裕祿的故事等,對學生進行黨的宗旨教育;在學習“建設法治政府”章節內容時,講述感動中國的“警界女神警”任長霞的故事……以此引導學生學史力行,學思用貫通,知信行合一,胸懷中國夢,奮進新時代,努力增強才干和本領,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奉獻青春力量。
(二)課外通過社會調查提升實踐能力
行政管理學課程在嚴抓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還注重開辟課外拓展模塊,鍛煉學生社會調查、分析總結能力,使其經受精神熏陶與洗禮,增強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與挑戰度。我黨在百年非凡奮斗歷程中構筑起了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了不畏強敵、勇于勝利的風骨和品格,值得青年學生學習繼承,發揚光大。在課外拓展模塊,我們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在上海參觀考察中共一大、二大會址紀念館、上海毛澤東故居、陳云故居、龍華烈士陵園、上海市淞滬抗戰紀念館等上海或外地紅色教育基地。每次參觀一個紅色教育基地后,都要求學生撰寫8000字以上的調查研究報告,凝練考察感悟。通過課外拓展訓練,使學生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把黨的歷史學習好、總結好,把黨的成功經驗傳承好、發揚好。此外,還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到上海各大車站、碼頭、機場、醫院或大型活動場所做志愿者,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公共服務精神。這樣,既開闊學生視野,加深個人修養,陶冶自身情操;又了解國家改革取得的輝煌成就,增強“四個自信”。并要求將其參觀體驗的東西帶回課堂,與大家共享,激發學生共鳴。學生對該教學模式深感興趣,獲得感強,課程評教98分以上,教學督導也給予較高評價。
(三)課程思政改革與建設初步成效
“行政管理學”課程思政改革后,絕大部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大幅提升,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大部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積極改變。首先,學生在行動上都有所轉變。遲到曠課現象明顯減少,課堂上睡覺、玩手機、瀏覽視頻、交頭接耳的情況普遍減少。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明顯增加,作業完成的質量有較大提升。期末考試成績普遍較高。其次,學生精神風貌煥然一新。有意向參加無償獻血、志愿服務的同學不斷增加。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主動向黨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同學不斷增多。另外,一些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升華。部分學生表示畢業后希望去中西部地區支教,或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也有一些同學渴望報考國防生,為維護我國安全揮灑青春和汗水,用青春夢托起中國夢。最后,在“行政管理學”課程網站的“課程論壇”和“師生互動”環節中,有更多的學生發表自己學習“行政管理學”課程后的思想反饋和人生感悟,我們可覺察到學生“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觀念的升華。
四、行政管理學課程思政改革的優化路徑
(一)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德育目標
通過調查問卷,與學生談心以及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議題討論等,對學生的思想動態,尤其是社會熱點問題,對學生思想和行為所產生的沖擊和影響進行實證調查,進行較為詳盡的了解。據此確定并圍繞“行政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重新修訂教學大綱和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圍繞“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課程教學目標,修訂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方案,重新設計教學內容,凸顯德育目標與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明確思政教育的融入點、教學方法、載體途徑以及評價德育滲透教學的舉措。在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四個自信”、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學生培養成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現“能力培養”“知識傳授”和“價值塑造”的無縫銜接,“教書”與“育人”的貫通融合。
(二)優化網絡資源建設,強化課程思政教學數字化、智能化
將學生普遍關注的典型行政案例,社會熱點等補充到現有的行政案例庫中,用生動的行政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了解并糾正學生的社會認識偏差,進而對學生進行公共精神,無私奉獻,愛國主義教育,增強課程思政教學的針對性與時代性。進一步充實視頻資料庫,選取專家學者、政府公職人員、利益相關方等對社會熱點、公共事件進行思想交鋒的研討視頻,將其制作成教學資料庫并置于課程網站上。加大了課上課下、線上線下師生互動力度,推進教學智能化,體現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前沿性,充分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引導作用。本課程設計了一套完備的課外閱讀書目,既有行政學領域的學術專著,也包括一些經典的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文獻,為促進學生“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提供素材。
(三)借助國內外時政熱點激發學生愛國情懷
積極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新聞,及時將國內外的時政熱點問題引入課堂,既體現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譬如,在講述行政職能之“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內容時,將我國對立陶宛、美國、日本、英國、韓國等國家在涉臺、涉疆、涉港、涉藏等問題上的嚴正立場進行分析討論,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堅決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反對別國干涉內政的堅強決心與堅定意志。此外,還要系統編撰補充閱讀材料,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進行“四個自信”教育奠定基礎。將蘊含和諧、文明、誠信、友善、愛國等思想的經典論著如《論語》《老子》《周禮》《左傳》等,節選匯編成行政管理學課程的補充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汲取,借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天下為公、兼愛仁政等道德風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馬建輝.課程思政教學案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22:1.
[3]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5-2)[ 2023-05-26] .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 t20200603_462437.html.
[4]呂云濤.從理念到實踐:當代高校課程思政路徑探索[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2:1.
[5]陸官虎.高校課程思政工作建設研究[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22:18.
(責任編輯:孟冬冬)
The Logic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Trinity\" Training Goal
——Take the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Kong" Fanhe
(School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ability cultivation\", \"knowledge imparts\" and \"value shaping\" into each other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from various courses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e course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contains heavy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is a rich min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we use the disciplinary think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to process teaching materials, organize teaching content, and naturally introduce 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Times and society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ruly \"containing salt in water\" and \"moisturizing things silently\", highlighting the education func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The Trini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