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奇
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路徑,有利于提升學校育人質量。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各學科教師充分發揮課程的培根鑄魂作用,協調統一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充分明確課程育人功能,認真貫徹“以美育人”理念,靈活開展符合學科特點與學生情況的思政教育活動,高效實現課程育人目標。
一、挖掘思政元素
美術課程中的思政元素較為豐富,但大多以隱性形式存在。因此,美術教師要提前通讀學習教材內容,將教材中隱藏的思政元素挖掘出來,結合教學計劃與班級學情,靈活融入美術知識教學中。需注意的是,課程思政并不是在課堂教學中生硬地插入思政知識,而應準確把握學科知識與思政元素之間的關聯,實現美術教學與思政教育的完美統一。美術教師挖掘、收集課程思政內容后,要認真分析學生的接受特點以及知識教學計劃,從類型豐富的思政資源中篩選最為適宜的內容。
二、重視文化育人
近些年來,國外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中華文化,部分學生的鑒別能力不強,逐漸形成了不正確的文化觀。針對這種情況,美術教師要在美術文化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有效浸潤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在學習《走進民間藝術》一課時,教師先帶領學生賞析窗花、年畫等民間美術作品,從造型、色彩、風格等方面分析總結民間美術作品的特點。之后,向學生講述民間美術作品蘊含的深意,靈活融入民間美術文化。
三、利用實踐育人
抽象理論往往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且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不高,難以透徹理解和付諸實踐。針對這種情況,美術教師要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利用豐富、鮮活、生動的事跡轉化思政基本理念,通俗易懂地闡釋理論知識,適時組織趣味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踐行思政理論,促使美術課程思政育人效果得到改善。
例如,在學習《雕塑的樂趣》一課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學習雕刻藝術知識,初步掌握雕刻技能與造型表現手法。之后,及時開展動手活動,向學生提供簡單材料,引導學生以小組結合的形式合理運用學習到的技能技法進行動手創作。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巡視觀察各組學生的操作情況,指導學生養成認真細致的態度,傾聽、尊重他人的想法,與小組成員加強協作,順利完成創作任務。學生通過深度參與合作實踐活動,能夠充分感受與人協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嚴謹態度與合作意識。
四、拓展育人空間
為充分發揮美術課程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打破課堂、學校的限制,向學生生活延伸美術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效拓展育人空間,幫助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知識,以便實現育人育心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環保小衛士》一課時,教師利用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呈現全球變暖、生物物種銳減、大氣污染等真實現狀,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保護地球的緊迫性與必要性。之后,引導學生圍繞“如何做一名環保小衛士”這一話題進行討論,用畫筆描述自己的環保愿望。待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后,教師鼓勵學生將自己的創意想法付諸實踐,為保護地球貢獻一份力量。學生既可以創作環保主題的海報、手抄報等,呼吁更多的同學及群眾參與環保事業,也可以從日常小事做起,包括撿拾垃圾、種植樹苗等,在學生的心中根植保護地球的理念。此外,思政育人具有長期性、持續性的特點,美術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準確把握小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系統制定思政育人計劃,結合各階段的育人目標,靈活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逐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與道德素養。
五、結語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舉措。美術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資源,具備“以美育人”的良好條件。因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充分重視課程思政建設,緊密融合美術教學與思政教育,深入挖掘利用各類思政元素,組織開展課內外實踐活動,切實發揮美術課程的育人功能。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