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類綜藝節目以文化為核心主題,以“文化+”的形式傳遞豐富的文化信息,使觀眾在提升文化素養的過程中獲得愉悅的體驗。近年來,這類綜藝節目致力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文明成就,生動展現中國悠久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的同時,培養了觀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自豪感。本文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現狀與挑戰,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策略。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節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電視綜藝
【中圖分類號】G2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2-0042-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13
【基金項目】2022年度陜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視域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內容生產與融合傳播研究”(項目編號:2022HZ1664)。
2011年,國家廣電總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意見》,《意見》鼓勵創辦積極健康的娛樂節目,強調增強宣傳教育功能,優化節目類型結構,著力提升節目質量,以滿足廣大觀眾多樣化、多層次、高品位的收視需求[1]。2013年,下發《關于做好2014年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編排和備案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應充分履行社會責任,優化節目結構,豐富節目類型,切實加強管理,抵制過度娛樂[2]。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兑庖姟分赋黾訌娭腥A文化研究闡釋工作,綜合運用電視臺等各類載體,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推出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3]。這些政策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支持。作為一種藝術品和媒介產品,文化類綜藝節目以豐富的文化內容為主,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節目在價值建構方面既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又努力融入現代元素,呼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和變革,通過娛樂形式提高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和認識。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現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哲學、藝術和倫理價值,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發展的結晶。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為中國人民提供了根本的精神支持,也在世界范圍內展現了獨特的文化魅力。近年來,文化類綜藝節目致力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文明成就,節目如《國家寶藏》《中國詩詞大會》《上新了,故宮》通過不同的方式展示和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既滿足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熱切期待,又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了創新,使觀眾在娛樂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展示傳統文學、歷史故事、傳統藝術表演等形式,使觀眾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對傳統文學和歷史故事的展示,觀眾得以深入了解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在觀看過程中感受先人的智慧,體驗其中蘊含的豐富內涵和價值觀,以實現自我觀照,進行自我認知[4]。通過深入了解傳統文化,觀眾有機會反思自己的文化根源,思考自身在傳統價值觀中的立場,以及這些傳統智慧如何豐富和影響個體的認知及行為。通過這種互動過程,既加深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也促進了文化傳承的積極互動。
其次,通過明星、專業藝術家或文化傳承人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的表演或講解,使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這種融合傳統文化和明星效應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能夠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使節目中更具知名度和影響力。專業藝術家和文化傳承人的參與保證了對傳統文化的真實性和深度的呈現,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熱情致力于傳承傳統文化,為觀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體驗,有助于觀眾更全面地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明星的參與則為傳統文化注入了現代元素,通過他們的表演、演繹以及對傳統文化的解讀,為觀眾提供新穎有趣的視角,使得傳統文化得以活力迸發。這種整合明星效應和專業傳承的方式,有助于拓寬觀眾群體,使傳統文化不僅僅局限于文化愛好者,也能夠吸引更廣泛的觀眾群體,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新的生命力[5]。
盡管文化類綜藝節目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然而在這一繁榮的背后,一些令人詬病的現象也愈發顯現。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形式雷同、內容相似,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復雜而多樣,我們需要采取綜合性措施,避免淪為低質量和雷同的俘虜,避免節目只是空有文化之殼,而無文化之本[6]。我們要警惕文化類綜藝節目僅僅停留在形式上的繁榮,既要注重形式的吸引力,更要注重內容的深度和創新。只有在這樣的均衡中,文化類綜藝節目才能真正走向長遠,朝著更為健康、深度和創新的方向發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挑戰
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功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中,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涉及文化傳承、觀眾接受度、商業化沖突、文化包裝失真、創新與傳統平衡等多個方面。
(一)對商業性的過度追求
文化類綜藝節目對商業性的過度追求可能導致節目內容偏離原有的文化傳播宗旨。為了吸引更多觀眾和廣告商,制作方可能過分注重收視率和商業效益,而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真實呈現和傳承。其次,對商業性的過度追求可能導致節目內容趨向低俗、娛樂化,削弱了節目的深度和文化的內涵。為了取悅大眾口味,一些節目可能過分追求輕松幽默、矚目效果,而忽略了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使得觀眾只能感受到表面的娛樂性,而無法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此外,如果注重商業效益成為主導因素,制作方可能更傾向于選擇明星嘉賓,而忽視了對文化專家和傳統藝術家的深度挖掘,使得文化傳承的角度受到限制。最后,對商業性的過度追求可能導致觀眾對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疲勞和審美疲勞。如果過分強調商業元素,節目形式變得單一、雷同,觀眾可能逐漸失去興趣,導致對文化傳播的長期影響力減弱。
這一背景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需要謹慎處理商業性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之間的關系,確保商業性不過度干擾節目的文化內涵,同時啟發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思考和關注,并且激發觀眾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二)對娛樂性的過度追求
文化類綜藝節目作為一種特殊的媒體形式,承載著傳播文化、提升觀眾素養的重要使命。然而,在當今娛樂產業競爭激烈的環境下,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呈現出對娛樂性過度追求的趨勢。這種現象往往表現為節目內容簡化、輕松化,甚至可能出現過于花哨的娛樂元素,而原本應該強調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內涵逐漸被淡化。觀眾更多地看到的是表面的炫耀和輕松消遣,而非文化的真正內涵。
此外,為了迎合觀眾喜好并形成社交媒體快速傳播,一些節目可能更多地強調表面的轟動效應。這種情況下,節目往往陷入了追逐短期熱點的困境,關注度集中在瞬時的轟動效應上,而非成為長期的文化傳播者。觀眾更容易記住的是一時的刺激,而非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價值。這不僅影響了觀眾對文化的深入理解,也使得文化傳播的效果難以持久。
這一背景下,如何在深度文化探討和觀眾娛樂性之間取得平衡,在確保娛樂性的前提下保持對文化內涵的尊重,在娛樂性和文化保真之間找到平衡,并在平衡的基礎上尋找恰當的方式將綜藝元素巧妙融入節目中,確保既能吸引觀眾,又能傳達深刻的文化信息,是制作者們亟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三)節目形態相對較為保守
首先,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仍然采用傳統的敘事方式和形式,如紀錄片式的敘述、專家學者座談等。這種傳統的節目形態可能對觀眾產生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年輕觀眾可能感到缺乏吸引力。為了迎合年輕觀眾的品位和習慣,文化類綜藝節目制作者開始思考采用更具活力和富有創意的敘事手法,如故事性強、形式新穎的獨創性節目,以更好地引發觀眾興趣,在保持文化內涵的同時,適應觀眾需求,創新節目形式。
其次,一些文化類綜藝節目缺乏與觀眾的積極互動,未能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社交媒體、線上投票等,使觀眾更深度地融入節目中,以提高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然而,一些節目未能充分利用這些渠道,導致觀眾參與度不高,錯失了與受眾互動的機會。此外,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節目制作者可以收集觀眾反饋、了解觀眾的喜好。這種實時的互動有利于制作者更敏銳地捕捉觀眾的反饋,從而及時調整節目的方向和內容,更好地迎合觀眾的口味和需求。
最后,部分文化類綜藝節目在藝術形式上較為單一,未能發揮多樣性的優勢。這種單一的藝術表現形式可能導致觀眾對節目的審美疲勞,缺乏新穎感和創意。文化類綜藝節目需要打破傳統的藝術局限,創造更具深度和廣度的文化體驗,這樣的創新不僅能夠豐富節目的內涵,還有助于吸引不同層次、背景的觀眾,提升整體觀賞性和娛樂性。這一背景下,如何通過創新手法和巧妙設計,使傳統文化更具現代感,同時保持其本質和深度,以達到既能傳承又能創新的目標,是制作者們亟需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策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需要綜合考慮觀眾需求、社會背景、文化特色等因素。具體可以從文藝與商業、教育與娛樂、傳統與現代三個方面進行靈活調整,以確保吸引觀眾,傳遞文化價值。
(一)文藝與商業的融合
在制作者們爭取這種平衡的過程中,需要認真權衡各方利益,以創造出既具有商業價值又能夠傳達文化內涵的綜藝節目。這不僅要求在節目的策劃、制作和推廣階段精心斟酌,還需要更深入地思考文化的本質與商業的實際需求之間的關系。
從節目的策劃開始,制作者們需要明確文化的核心價值,并將之融入節目的主題和內容中。這不僅包括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還需要敏銳地抓住當代觀眾的喜好與期待。策劃階段的深入研究將有助于確保文化元素不僅僅是象征性的存在,而是貫穿整個節目的主線。在制作過程中,對于每一步的執行都需要保持對文化的尊重。選擇合適的嘉賓,設計有深度的環節,以及巧妙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都是確保節目既有足夠吸引力又傳達文化內涵的關鍵。同時,與廣告商和贊助商的合作也需要謹慎,確保合作內容與節目核心價值的一致性。推廣階段更需要制定巧妙的宣傳策略,利用社交媒體等平臺進行精準而有力的推廣。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制造節目話題,使文化元素深入人心,而不是被商業宣傳所取代。
在整個過程中,制作者們需要時刻警惕商業價值追求過度帶來的文化淪喪。這需要制作者們對文化保真的堅守。只有找到商業與文化的平衡點,文化類綜藝節目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既能取悅觀眾,又能傳承文化的火種。
(二)教育與娛樂的平衡
文化類綜藝節目制作者需要深入洞察觀眾的心理和文化需求,精準掌握教育和娛樂在節目中的比重。在追求收視率的同時,不忘初心,保持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
首先,在娛樂性的基礎上注重教育性,提供有趣、富有深度的文化知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內容,通過輕松愉快的方式傳遞知識,不僅能夠激發觀眾的學習興趣,也使觀眾在歡笑、愉悅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巧妙地將古典詩詞與比賽相結合,通過競技的形式使文學更富有趣味性。《國家寶藏》通過明星嘉賓展示故宮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文物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既具有教育性,又給觀眾帶來情感共鳴。
其次,注重藝術表現形式,提高節目的藝術品位,吸引更多觀眾的關注。文化類綜藝節目的藝術表現形式涵蓋了多個方面:通過高水平的攝影技術,以及獨特的視覺設計,呈現出精致的畫面效果;注重舞美和舞臺設計,通過獨特的舞臺布置、燈光效果等元素,營造出具有藝術感的氛圍;通過音樂的運用和聲音效果的設計,為觀眾創造出豐富的聽覺體驗等等。各種表現形式為傳統文化賦予了情感和表現力,使傳統文化更加生動、引人入勝。觀眾在欣賞節目的同時,通過藝術呈現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內涵,更容易沉浸于傳統文化的魅力之中。
(三)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首先,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中得以煥發新生的有力證明,這既是觀眾深度參與的源泉,也為傳統文化的多元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節目通過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價值觀相融合,實現了跨越時空的對話,引發了觀眾對文化深層內涵的深刻思考。這種獨特的設計不僅在節目內部形成了文化元素的交融,也促使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因此在當代語境中得以傳承,并通過與當代價值觀的互動,激發了觀眾對傳統文化的新穎認知。這種對話的方式使傳統文化更貼近當代社會,又使觀眾在娛樂中體驗到文化的深層內涵,形成了一種有益而獨特的文化傳播形式。
其次,在傳統文化的呈現過程中,網絡平臺不僅為觀眾提供了更靈活的觀看方式,也加強了社交媒體在文化類綜藝節目傳播中的作用。觀眾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與節目和嘉賓進行互動,形成了更緊密的社群關系。與此同時,節目制作方不斷引入先進的制作技術,包括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極大地提升了節目的觀賞性和創意性。這種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手段的發展模式,不僅激發了觀眾的好奇心,也使得傳統文化更具現代感,為觀眾提供了更為豐富的互動和觀賞體驗。
總的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需要節目制作者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善于運用創新手段,同時充分考慮觀眾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以保持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促使中華傳統文化在現代綜藝節目中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廣電總局將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EB/OL].(2011-10-25)[2024-01-25].http://news.cntv.cn/china/20111025/115675_print.shtml.
[2]地方文化產業輿情周報第18期[EB/OL].(2013-12-13)[2024-01-25].http://www.ce.cn/culture/whwx/wz/201312/13/t20131213_1915209.shtml.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4-01-25].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楊宇,趙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鏡像敘事與共情表達[J].東南傳播,2023(11):40-42.
[5]王艷.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傳統文化類電視節目精品創作生產路徑研究[J].傳媒,2021(24):42-43+45.
[6]張金堯,張崢.論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藝術評論,2020(20):70-79.
作者簡介:
林禹杉(1991.8-),女,漢族,山東臨朐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