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鄧應強 鐘煒源 蔣欣
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等文件精神,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中職學校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建設精品課程是中職學校提高教學質量,進行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職教育工科專業基礎課程在線精品課程建設面臨教學改革的挑戰,本文以本校的《機械制圖》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為例行探索與實踐,旨在有效推動中職學校工科專業基礎課程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改革。
一、中職學校《機械制圖》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課程定位
中職學校工科專業中,專業基礎課程既具備專業基礎性課程的通用性,又具備專業技能的實踐性雙重特點。《機械制圖》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工程語言與工程思維能力,是工科專業的一門典型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具有抽象性、實踐性特點,受眾面廣量大。
二、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目標
圍繞“能學、輔教”的功能定位,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需求,以受眾面廣、量大的課程為重點,建設精品課程,并促進其廣泛應用。《機械制圖》是一門受眾廣泛、學生數量眾多的專業基礎技能課程,非常適合將其打造成高質量、教學效果卓越的在線精品課程,具備廣泛推廣的潛力。積極應用在線高質量課程,不斷推動校內和校際課程的共享與應用模式的創新。
三、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實施
(一)強化師資團隊建設
搭建課程團隊要成員結構合理,師德師風優良,師資實力雄厚。課程團隊具備熟練的教學經驗和信息化應用能力,通過教學平臺逐步探索建立線上課程,深度探索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學改革。邀請企業技師走進課堂,深化校企融合,崗課融合。課程團隊不斷成長,通過技術培訓、教學比賽、教研活動、企業實踐、校企合作等提升團隊教師能力。
(二)優化課程教學設計與方法
1.優化課程設計。轉變原來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設計方式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方式。《機械制圖》課程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實踐為主體,以項目式教學、任務驅動為主線,校企融合開發課程項目,并融入機械產品三維模型設計職業技能“1+X”考證行業技能標準。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教學,可以課前自學,課中研學,課后復習,讓學生學得懂,學得會。
2.構建線上線下教學模式。轉變傳統的面授的課堂教學模式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授課方式。《機械制圖》課程已初步建設了立體資源庫,利用智慧職教MOOC學院與職教云平臺,公開開課,實施在線課程與線上線下教學。
(三)改革課程教學內容
1.整合思政教育與課程內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課程內容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機械制圖》課程中,充分挖掘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教學內容中,包括規則意識、工匠精神、勞動精神、辯證思維、團隊協作等方面的融合。
2.知識重構,整合內容。教學內容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覆蓋了所有知識點和相關崗位技能,呈現出高度細化的特點,表達方式合適,以支持在線教學或線上線下教學。在重構知識的基礎上,《機械制圖》課程開發了校本活頁式教材,以項目式教學法為指導,每個項目都包含多個任務,這些任務在項目之間、單元內和項目內呈現出遞進或包容的關系,專業知識和技能得以有機融入到各個項目和任務中。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實現了更符合中職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內容。
3.規范內容,及時更新完善。課程內容的安全情況完全符合要求,教材在科學性及意識形態方面不存在問題。《機械制圖》課程已經通過審核并完成智慧職教MOOC學院平臺兩次在線課程的開課。
4.校企融合對接崗位能力。以能力為本位,以技能實踐為主體,以項目式教學、任務驅動為主線,校企融合開發課程項目。《機械制圖》課程探索融入機械產品三維模型設計職業技能“1+X”考證行業技能標準,實施課證融合的教學改革探索。
(四)豐富課程教學資源
以構建系統完備的課程資源為基本要求,旨在實現資源的充分開放共享,特別注重資源的實用性和便捷性。
1.建設全面的課程資源體系及基礎資源是主要目標。此課程資源庫的創建是在進行了課程改革的基礎上,將知識以項目式教學活頁學習手冊的形式進行重新構建,將其細分為小的驅動任務,同時創建了相應的微課和教學資料,初步構建了一個立體式的資源庫。這個資源庫系統、完整、科學地覆蓋了該門課程的知識點和技能點。這些資源不僅反映了該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設計、資源配置和利用,還展示了課程改革的成果。這些資源是支持教學目標實現的核心資源,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演示文稿、導學任務、修讀單元、作業、參考資料目錄以及微課程等教學活動所需的基本資源。
2.豐富拓展資源。拓展資源的目標是能夠反映課程的特點,可應用于各個教學環節,更好地支持教學過程,增添資源的多樣性和互動性。包括采用生產案例、教學案例、專題講座、試題庫系統、作業系統、以及在線自測/考試系統等。從而在平臺上實現多媒體技術與學習交流的融合。
3.多樣化資源類型。資源類型多樣,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化傳統教學,提高微課程、動畫等資源,提高其所占比例,并針對中職學生學習特點進行建設。努力確保資源的數量和種類超出結構化課程的需求,以實現資源的冗余,以便于教師自主創建課程和學生進行進一步學習擴展。這確保了更多的資源可供使用,以滿足不同的教學和學習需求。
(五)豐富課程教學活動、完善課程教學評價
1.保證教學活動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教學活動從原來的課堂授課,轉變為線上線下授課。通過線上平臺的內容和數據展示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優化調整教學活動,做好課前導學,課中學習,課后拓學,設計符合學生學情,寓教于樂的教學活動。
2.提供平臺有效的互動交流。在線課程教學活動中,利用平臺可記錄相關過程性數據,提高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可利用平臺對學生的有效指導,提高學生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
3.建立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機械制圖》課程將在線課程的學習評價納入課程評價中,課程成績由過程性和終結性考核綜合評定,線上線下教學過程都要包括在課程整體的評價中,避免出現兩張皮現象。優化的評價方式更能調動學生在線學習積極性
四、在線精品課程教學效果與影響
(一)課程開展和推廣效果
1.服務師生教學。本門課在線課程在智慧職教MOOC學院平臺順利完成兩次開課任務,開展線上教學實踐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實踐。選課人數第一次273人,第二次395人,累計668人,選課學員所屬單位第一期97個,第二期95個,累計182個。本校學習班級共計10個。
2.師生應用效果較好。(1)任課老師反映該課程實現“輔教”。集中體現在:豐富教學資源,開發了豐富的顆粒化教學資料,資源冗余,輔助任課教師進行教學;拓展教學方式,在之前疫情防控新形勢下,本校也遭遇過偶發性的停課,利用本在線課程實現線下到線上的對接,任課老師沒有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任課老師巧用資源與平臺,達到線下不能實現的功能。(2)學生反映該門課程實現“能學、好學”。體現在:學生“能學”,學生們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不管在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后復習都能很好的發揮作用,讓該門課學習起來更輕松易懂;學生“好學”。課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教學內容,思路連貫,講解清晰,通俗易懂,每個視頻的時間都控制在20分內,符合中職學生學習的特點。
(二)困難與挑戰
中職學校“手機不可進課堂”,受到手機管理,移動終端設備有限的限制,學生的在線學習主要在周末,中職學生自覺性參差不齊,學習完整性及有效性打了折扣,教學過程可回溯性受到影響。移動終端設備的完善,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對于中職學校在線精品課程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后續需對教學效果進行持續跟蹤評價并開展教學優化與研究工作。
中職學校的在線精品課程建設時要依據基本學情,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本文探索了中職學校工科專業基礎課程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課程定位、建設目標、實施過程、效果與影響。將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從強化師資團隊建設,優化課程教學設計與方法,改革課程教學內容,豐富課程教學資源,豐富課程教學活動、完善課程教學評價五方面進行探索與實踐。通過案例研究,以《機械制圖》這門課程為例,對本校《機械制圖》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和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中職學校工科專業基礎課程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參考,落實中等職業教育的提質培優。
【注:本文系廣東省2021年省中職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在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機械制圖》課程 (162)”;廣東省2020年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以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數控專業課程教學為例(GDZZJG202036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