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群娣
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幼兒園的教學游戲化強,學生課堂自由度高,為了能達到高效、有效的課堂,增加趣味性教學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統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古對今》為例,從教學設計入手,淺談小學語文趣味性教學。
一、課堂游戲化——快樂導文
(一)對對子導課文
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學生對游戲有很高的熱情。游戲教學將教學與娛樂進行融合,引導學生更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筆者抓住課題中的“對”字,做“對子”游戲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游戲一:“相反動作對一對”。游戲規則:老師說一個動作,學生做相反動作。如老師說“舉左手”,學生就把右手舉起來。
游戲二:“相反詞語對一對”。游戲規則:老師說“上”,學生答“下”。最后老師說出“古”,學生應答“今”,順利鏈接課題。
(二)玩快閃說字詞
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揮游戲的作用,利用游戲提升學生專注力,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學習課文前,筆者進行了趣味性的檢查,采取“快閃說字詞”的游戲形式。生字詞短暫閃現在屏幕,位置多變,學生想要既快又準地捕抓,須認真觀察。此環節學生熱情高漲,參與度高。
二、課堂圖像化——字源識字
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古對今》識字教學中,筆者出示金文“寒”和甲骨文“朝”。由圖到線再到字,讓學生猜一猜。引導學生先觀察圖片內容,再遷移到文字進行對比,最后將觀察到的圖片內容形象地串聯起來得出字義。字源圖像化識字,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增加識字的趣味性。
三、課堂活動化——探究解文
課堂要讓學習真實發生,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去實踐、經歷和體驗。《古對今》一文三小節都是由單音節詞對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對雙音節詞組成的。本課教學目標要求學生能理解課文詞語,感受課文韻律美,并試創編簡單對子。但對于都是詞語構成的課文,若都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過于枯燥,不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可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對詞語與文本的理解,將課堂還給學生。
本課存在一些抽象的字詞,如“暮”“和風”等,為了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這些的字詞,筆者設計了小組合作連一連的環節,將每一小節的圖片都分別打印為彩色,將黑白的文字變成彩色的畫面,圖文符號一起分析,化“抽象”為“形象”。
四、課堂融合化——律動延伸
在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感知對子的規律、節奏及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魅力,筆者兩次把音樂融合到課堂中。
第一次是配樂朗讀,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感受文課的韻律美。但針對對子的特殊性,需注意配樂的節奏與每小節對子的匹配度。筆者為了更精準地契合文本節奏,對配樂進行了二次編輯,選取最匹配的音頻部分,調整了音量和速率,并在做示范朗讀時配合肢體語言,增強學生記憶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第二次是在課堂尾聲做拓展延伸時,選擇推薦《聲律啟蒙》一書,最終課堂上呈現的是有配樂的律動朗誦與吟唱版本的動畫視頻。因為視頻的律動性強,對子的吟唱形式簡單,學生可直接跟著視頻一起朗誦吟唱。
五、課堂整體化——情境串連
語文教學環節大致有課前導入、課文講解、課堂總結、拓展延伸以及課后任務等,每個環節間的良好銜接會使課堂整體效果得到提升。為了增添課堂趣味性,結合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的不穩定、不持久,且學習注意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的特點,筆者設計了闖關式學習,將課文講解環節分為“字詞大挑戰”“朗讀大挑戰”“對子大挑戰”三部分,并設計情景配有學習小伙伴“小兔子”,讓學習充滿童趣。
這樣創設一個完整的故事情境,把學習環節都安排在故事的進展中,淡化教師的角色,教師以故事人物的身份與學生對話,營造輕松的學習環境,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第一驅動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才能真正投入到課堂中。本文主要從《古對今》的教學中,設計趣味課堂。對于低年級學生,開展語文趣味性教學,是尊重兒童,貼近兒童的體現,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獲取語文知識,從而真正愛上語文學習。趣味性教學雖然已經被引入,但低年級的趣味性教學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改善。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