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
廣東實驗中學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根據《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通知》(教材〔2017〕4號)等文件要求于2020年5月成立學校最年輕的教研組——勞動與綜合實踐教研組,重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教研、勞動教研、英才計劃及科技類的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教研組具有物理、化學、生物、信息技術、環境等多學科背景,能較好地滿足學生實踐活動的指導需求。
一、實施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教研高度重視基于深度教學的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構的主題教育活動;教研組堅持“四融兩化”的實施模式,著力培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名師;近幾年,教研組教學滿意度保持在98%以上;共有20人次承擔過市級以上公開課,并獲得廣泛好評;3人次獲得省級教師技能大賽獎項,3人次獲得市級教師技能大賽獎項。
1.年輕教師與資深教師融合發展。綜合實踐活動現有的教師中有近一半教齡低于10年,一半教齡超過10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教學教研過程中年輕教師和資深教師兩兩搭配、師徒結對,揚長避短,有效融合,共同發展。年輕教師有活力,精力充沛,能虛心向資深教師請教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教研水平。入職不到5年的年輕老師在教學師傅的帶領下,不僅在教育教學上快速成長,已成長成為一名備課組長;而且能帶領學生在科技競賽中屢獲省級、國家級和國際級重要獎項,已成長成為一名科技主教練。
2.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融合應用。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建成“STEM教育智能室”“創客空間”“創新創意研究所”及“3D工作室”等功能室,各功能室均配備“云終端系統”,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開發3D服裝設計、智能垃圾桶制作,高中生創造力培養之LabVIEW等科技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3.線上與線下一體化融合。線上與線下一體化融合,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的發展。2020年3月份,為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本教研組在疫情期間開發了《制作砂鍋粥》《茶道文化禮待客》和《香薰蠟燭制作》等9門實踐課程微課,豐富了學生疫情期間的居家學習內容。2021年11月,我校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承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實踐與創新”研討活動,共有29081人次通過線上和線下參加活動。
4.校內教研與校外教研融合促進。教研組每兩周組織一次校內教研組主題學習活動,每次主題學習活動明確教研主題和中心發言人。同時,教研組老師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類教研活動,積極擔任省、市教研會的職務,全面提升教研組的教研水平。
5.教學備課會議主題化。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設置了一名教研組組長,兩名備課長,備課長根據本科組的工作計劃,依照“統一性、完整性、前瞻性”的原則組織開展備課組的教學工作。每學期兩位備課長和教研組長集體討論、制定新學期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和考核要求,每周固定集體備課時間,教學計劃中安排好每一周的備課人和備課會議主題。備課會議主題由備課長提前一周提出,并與教研組長討論商定。
6.公開課常態化。每學期要求每位老師上校內的公開課,每學期要求每位老師積極參加骨干教師公開課,每學期建議符合條件的老師積極參加資深教師公開課,做到校內公開課常態化。教研組教師積極參加廣州市學科中心組、廣州市特約教研員職務,積極帶動科組老師參加廣州市教研活動,積極承擔廣州市組織的各類公開課活動。
二、成果展示
1.以科研促發展,形成具有廣東實驗中學特色的課程體系。積極申報省、市科研課題,通過課題研究促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近兩年教研組主持開展四項省級(其中兩項為省規劃課題),三項市級課題(一項評為優秀、一項評為一等獎),撰寫了兩本專著,發表了10篇論文。
2.培養出一大批適應未來發展的高素養的拔尖科技創新后備人才。例如,科技工程社顧問冼鵬全榮獲“廣東向上向善好青年”、科技工程社社長陳塏圻榮獲2021年廣東省優秀共青團員、科技工程社副社長趙韞為榮獲2022年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近5年,科技競賽共獲得國際獎項118人次,國家級獎項239人次,省級獎項182人次,是全國獲得科技類獎項級別最高、數量最多的學校之一。
3.課程成果引領示范,榮獲多項國家、省、市獎項。學校高度重視課程資料建設,及時在勞動課程實踐中積累課程資源,在勞動實踐中優化課程資源;并努力通過積極參與國家、省、市教研活動,把優秀的課程資源分享各兄弟學校。近三年舉辦了一次市級、兩次省級智能制造類相關的活動,共有300多所學校,10萬多名教師參與該活動;同時榮獲多項國家、省、市獎項。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