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首文 周靖軒 高興軍 肖鵬飛 陳斌
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是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如今我們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節點,在這個特殊時期,需要培養的是兼具知識、技術與應用、創新創業能力等多方面全方位能力的人才隊伍。為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度,鍛煉職業技能與崗位能力,培養創新創業能力,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至關重要。該文以珍珠生態養殖與開發特色班為例,剖析國內珍珠養殖現狀與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困難。探討珍珠生態養殖產業中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為珍珠產業發展與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珍珠生態養殖;人才培養;創新創業;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C96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7-0073-04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national modernization. Now we are at an important juncture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special period,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 team of talents with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ir major, exercise their vocational skills and job ability,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ver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 class of pearl ecological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pearl culture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pplied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in pearl ecological culture industry,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arl industry and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pearl ecological culture; personnel tra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ystem construction
珍珠是由貝類內分泌活動形成的含碳酸鈣的礦物珠粒物質,其由大量細小的霰石結晶聚合而成,是由套層內部的下層真珠物質圍繞不黏附于外殼的外來顆粒聚集所產生的致密凝聚體。其形狀多種多樣,顏色以白色為主。根據成分,珍珠有自然珍珠和人工培植珍珠兩類。據《尚書·禹貢》記錄“淮夷賓珠”,其實早在約四千年前的我國夏禹時期,就開始出現人為采珠的行為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的寶珠畜牧業基本處在一片空白階段。周總理曾于1957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南珠產量搞上去,要把幾千年落后的天然采珠改為人力飼養”,1958年毛主席指出:“舊社會勞動民眾辛勤刻苦采珠進貢皇上,現在我們飼養珠要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這大大促進了中國寶珠畜牧業的蓬勃發展。熊大仁院士于1959年撰寫了中國第一本寶珠的栽培論著,為后來中國寶珠人工栽培打下了基礎;1962年,海洋淡水無核子寶珠栽培試驗獲得成功,實現了珍珠養殖實質性飛躍;1964年,中國水產研究所又先后培育出了海洋淡水有核寶珠和象形附殼寶珠。淡水無核子珍珠制造技術在中國各地紛紛發展,特別是在江蘇、浙江、湖南等省發展得很快,江蘇和浙江分別于1967年、1968年批量投產制造出了深海淡水珍珠。此后,海洋淡水珍珠的生產工藝在全國逐步推廣,中國的海域淡水珍珠培養生產規模也逐漸擴大,并培育出了人造夜明珠的優勢品種。由熊大仁院士等著名科學家完成的珍珠人工育種研究,在1978年榮獲中國國家海洋科學大會一等獎[1]。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珍珠生產產量迅速增加。到了80年代后期,我國珍珠生產已經步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根據統計,1996年,我國珍珠生產量已達2 045.4 t(其中淡水珠2 020 t,海水珠25.4 t),而盛產珍珠的日本則僅為57 t;1999年,全球珍珠總量為1 262 t,而我國則為1 220 t,約為全球總產量的97%(其中淡水珠1 200 t,海水珠20 t)[2];2005年我國珍珠生產超過了1 500 t,其中淡水珍珠1 470 t,海洋珍珠僅30 t,而日本則有27 t。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天,我國珍珠的生產已持續發展了幾十年并大大超越全球的主要產珍珠國家——日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珍珠大國,為全球珍珠產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努力[3]。
諸暨市地處浙江中北部,長三角南翼,重點發展以加工企業為骨干,以繁育基地為基礎,以先進技術為保障的珍珠工業。其海水明珠年生產約占我國生產量的80%,全球生產量的73%,號稱“中國珍珠之都”。
1970年左右,諸暨的珍珠行業也開始迅速興起,并從1990年左右開始步入了高速成長時期,并逐漸呈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趨勢。21世紀以來,諸暨的珍珠產業開始向專業化、國際化的趨勢轉變。近年來,由市人民政府主導,諸暨市正努力形成一個以專業龍頭為目標,制造、交易、科研于一身的地區塊狀性優勢地區。“中國珍珠之都”集中區諸暨山下湖是當今世界上規模較大的淡水珍珠制造、加銷服務中心。截至到2017年底,該鎮淡水珍珠年產量占全球淡水珍珠生產量的73%,國內的80%以上。有珍珠養殖戶3 000余戶,從業人員約1.5萬余人[4]。
發展至今,雖然我們已取得不錯的成績,但不管是全國還是諸暨的珍珠養殖還面臨許多困難,存在的問題急需解決。
一? 珍珠產業現狀
(一)? 產業規劃凌亂,產業政策模糊
一直沒有專業的部門對淡水珍珠養殖企業進行有效管理,淡水珍珠養殖業的發展長期處于混亂無序不規范中,有關部門(尤其是環保單位和漁業單位)長期缺少有效監管,導致整個行業深陷泥潭,經濟效益極低。
(二)? 產業投資落后,缺乏專業科學的投入
資金投入低是目前淡水珍珠養殖行業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各院校有關學科開課很少,既沒有教學與科研人才,科研經費也少之又少,且有關實驗室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不健全,無法培養或教育出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導致企業人才能力不足,育種養殖方法不普及,科學養殖能力弱。
(三)? 產業職能部門缺失,產業監管不到位
珍珠養殖行業也存在各行各業都存在的問題,即行業協會眾多,但都是沒有真正職能權力的零散組織,無法科學規范管理整個產業。沒有監管部門和相關科學正規部門的約束和帶領,導致從業人員偷工減料,產業生產環境無法得到有效保證,環保衛生指標無法有效落實,科學專業的養殖模式得不到普及,整個行業長期處于低效能狀態。
(四)? 產業制度體系不完善
2011年之前發布的珍珠養殖行業標準無法適應現階段高速發展的經濟模式,如今全社會各行業聯系緊密,各產業相互影響制約。我們需要制定符合現階段珍珠養殖產業發展前景的標準制度體系[1]。
(五)? 從業人員素質低
國內珍珠養殖迅速發展得益于20世紀90年代國際珍珠市場迅速膨脹的需求,一時間大量投資蜂擁而入,大家盲目涌入這個需要專業知識和養殖能力的產業。從業人員的養殖技巧知識只與有經驗的人草草學習,一代又一代,從業人員所掌握的養殖知識和管理方式完全沒有正規科學方式可談,這導致了各式各樣的問題。表現有植核季節管理不當;術前不處理、強迫開放;未及時分貝和分籠、超容量、高密度養殖;核位、切割方式錯誤、殺菌不完全等。其后果是,母貝越養個體越小、疾病越重、患病率也越高;植核貝比率大、吐核率大、出珠率小和出廢珠多[5]。
由此可見,人才培養在珍珠養殖產業有不可比擬的重要性。
培養專業實用型珍珠養殖及管理人才是當前環境下珍珠養殖產業的迫切需求。培養優秀及熟悉珍珠養殖模式的管理型人才是推行產業政策,規范產業規則,制定行業標準,監督產業運作的助推劑。對調整市場的發展狀況,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形成珍珠產業新格局有重要作用。
培養珍珠研究型人才能去除陳舊的發展理念和養殖方式,加快發展科研成果水平,提高養殖和育種技術,進而全面提高整個珍珠行業者的思想和技術水平,是進一步推動珍珠產業轉型,創造產業新經濟效益的重要一環。
二? 珍珠養殖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面臨的困難
(一)? 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
以珍珠養殖人才為例,2007年,浙江珍珠產業優秀青年人才培養發展基金開始成立,它是由浙江珍珠產業協會理事長詹偉建倡議并與團省委合作創辦,通過采取成立珍珠專業技術人才學校、大學生職業實習基地等各種方法,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為珍珠行業不斷發展壯大培育優秀人才的同時,也實實在在為服務于廣大大學生的求職而努力,實現了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的局面。2016年“揚帆計劃”南珠加工人員技術培訓在廣東雷州成功舉辦,廣東海洋大學專家教授為南珠珍珠加工養殖行業的技術人員教學授課,傳授珍珠科學育種和養殖知識。近些年,盡管陸續有相應政策促進珍珠養殖行業人才培養,但涉及高校的人才培養少之又少。目前,本科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現狀是起步晚、發展快、任務重。無論從各高校人才培養的理念、路徑、軟硬件的配套和建設,還是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認知等角度看,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還處在初期摸索階段,雖然產業對人才需求很迫切,但從實際培養成功的案例看,還有很大的現實差距。
(二)? 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環節生產實踐體驗融入不足
實踐能力訓練是當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基礎能力之一,在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帶動下,大批的大學畢業生將逐漸進入新興產業領域,并參加一些新技術職業訓練,但要想進一步增強這些大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就必須要重視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訓練。珍珠養殖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技術,不僅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需要大量專業的實踐。現階段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主要由畢業于高校的教師擔任,具有企業一線經歷的師資較少,在教學內容上照搬課本,在教學安排上,局限于介紹相關理論。而學生往往片面追求理論上掌握專業知識,止步于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缺乏從理論認知到體驗認知的內化,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強的生產崗位性的實踐環節,這直接影響了學生理論知識轉化為應用的成效,影響了學生知行協調統一關系的建立。因為我國高等教育中較少應用型科技創業人才的培養課程及訓練,很多學員畢業進入社會工作后往往會遭遇較長的不適應期。
(三)? 職業教育融入不足,對職業能力缺少系統認知
職業生涯課程各高校都有專門的教學機構和課程組負責,這些課程不僅在授課內容、深度與專業課程有明顯的脫鉤,其授課對象也有顯著差異。因此,在課程內容、講授形式、案例組織等方面,都需考慮專業特點。另外,由于目前專業課主要由專業教師講授,專業教師基本未考慮介入職業教育,難以深入全面引導學生認知職業特性,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與此同時職業教育需要系統的實踐支撐,但在實際操作中,課程實踐往往疏于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容易出現學生在校期間的職業探索與專業實習、未來求職相關度較低的問題。這些問題都亟需具備豐富專業領域閱歷經驗的師資參與才能解決。
(四)?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不足,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發展需要
多數院校均采用開設創新創業培訓項目來訓練學員的創新創業知識和技能,但學生普遍反映效果不顯著,院校也沒針對學生的具體需求開展工作。此外,在招聘教師時,一般不會像國外院校那樣選用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授,也很少聘請大企業家、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大多均是從事就業或創業指導的工作人員。這樣導致教師經歷限于學校教學經歷,缺乏創新創業經歷,因此不能在課程中有效將“雙創”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
三? 珍珠養殖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
(一)?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緊迫要求
地方本科高等教育轉型提升是我國教育模式改革、產業結構轉型提升的緊迫問題。形成怎樣的高等教育體系、培育怎樣的人才將從根本上決定我國的長遠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布局主要是在高等學校分類管理的情況下,實現“存量優化、增長提質”。所謂存量優化,是為了指導部分區域本科高等教育的轉型發展,以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大學生發展成長需要為指導,采取人才市場引導、就業問題倒逼的發展機制。強化人才培養中有關“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教育和適應社會需求的體驗教學”等內容的教育教學改革,是引導學生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自覺性和提升應用型人才綜合能力的必然舉措。
(二)? 推動創新創業戰略的內在需要
創新創業既是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突破口,也是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機遇。推進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需要學校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重大改革,也需要學生轉變固有觀念,認清創新創業價值,積極迎接時代賦予其機遇。通過在人才培養環節融入創新創業基本內容,讓學生認清創新創業的重要性和意義,并成為學生的內需動力,對推進創新創業戰略有重要作用。
四? 探索基于“三個融合”的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
(一)? 構建與專業和社會需求相融合的職業生涯教育課程體系
職業高等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育大學生規劃職業知識和技能,開發個人的職業技能,推動個人職業生涯成長的高等教育項目,在新情況下,主動進行職業課程改革,逐步形成人才與學科特點相互結合的職業課程教學結構,逐步實現內核型人才的教育規格,進一步提高其社會適應性和職業方向能力。
(二)? 加強產教有機融合,構建專業與產業對接的機制
與產業的融合,搭建了產教載體的新平臺,推進產教融合。一是針對產業領域對人員的專業性需求,在專業課中強化技能培訓和專業技能教育培訓,幫助他們既獲得專業學歷合格證書,又考得職務合格證書,逐漸形成專門培訓和專業技能資質相結合的體系。二是通過特聘行業專業人士作為學校顧問,建立健全了由校內外專家學者與用人單位共同參與的學科評價管理機制,以確保學科對應產業、學業對應職位。三是通過學校與企事業機構的協作,形成了校內與校外兩種教育環境、企事業機構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師資兼備的良好師資。
(三)? 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深度融合
通過將第二課堂內容和第一課堂的教學深度相互融入、協調發揮,有效推動了學校的全面發展。緊扣第一課堂,展開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圍繞第一課堂專業學習和學術研究,組織教師進行學科專業規范引導、專業思想教育、學科興趣指導、學術論壇、研究考察、科學文化節、其他專業科學社團和學科競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充分調動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的積極性,做好導學、促學、獎學、助學工作。
五? 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建議及措施
(一)? 制定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標準
一是依賴學校的各種教學質量監控手段,對教師的授課效果與質量進行評價。二是通過對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專業能力進行評價考核。其中創新創業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各類競賽、科研項目、創新項目等方面的成績進行評估。三是從行業對人才需求的素質能力指標方面來衡量。綜合上述三個觀察指標,逐漸形成較固定的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標準。
(二)? 案例教學
根據理論知識,結合案例的具體特點,選擇新穎、典型、真實、針對性強的案例,并與實驗環節相結合,使學生對理論知識能夠快速理解與掌握,對實際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出具有一定實用性和先進性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水產養殖環境治理的教學內容,我們在闡述概念的基礎上,把學生分為幾個組,在依次展開各種污水的研究、測試,確定其超標與否的基礎上,積極引導他們自主查找數據、調查和反思,研究各種水樣超標的根源,找出治理水體的途徑,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理論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主性。
(三)?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通過設置與“養殖環境監測與治理實驗”“化妝品學實驗”等和實驗教學有關的開放性實踐課題、創新性項目和比賽等第二課堂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技能并在實踐中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同時把專業實驗技能擴展運用到其他相關領域,開闊學生眼界,并促進學生將課程各知識點有機結合,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四)? 建立校企合作
由從事珍珠養殖環境治理(污水污染控制設計和設備生產)的企業中篩選2~3家,建立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采用以下幾種模式開展合作,并對各種模式所帶來的效應進行總結。
1)每學年聘請企業負責人或工程師為學生授課或做報告1~2場,結合實際項目傳授職業經驗和心得體會。
2)現場教育環節是引導其深入公司的工程現場參與具體生產控制流程,包括污泥(養殖廢水)處理裝置的工程設計與施工現場、收集水池、暴氣池、沉淀罐等的工程設計及生產流程、現場應用等,使其熟悉印染廢水的關鍵設備的構造、性能特征和技術基礎知識,掌握相關設備在具體項目上的應用,掌握各裝置的主要性能、基本原理與設計、加工工藝等。
3)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選擇3~5個學生作為試點,利用寒暑假到企業進行技術開發訓練和實習,由授課教師和企業主管共同對學生進行指導,經過1~2年的訓練和實習后對學生在此方面的綜合工作能力進行評估。
(五)? 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在學生能夠掌握有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與技術、生產設備的結構特征和設計計算方法等內容的基礎上,利用其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進行養殖污染狀況的調查、測量和分析,判斷污染狀況,并根據超標情況及現場條件,鼓勵、指導其積極申請、參加學生創新項目和學科競賽項目并設計、制作出能付諸實際應用的產品模型并說明該產品的先進性和經濟性。能夠形成一定的產品、具備創業條件的可與學校的學生創業大賽進行對接,形成良好的實踐→創新→創業氛圍。
六? 結束語
通過第一、二課堂互動,訓練了學習者的職業意識,能力發展,從被動學習者向自主學習的過渡;通過學校與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等多方有機結合,實施“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技創新+學科競賽+職場實訓(體驗)”的教育教學模式,圍繞人才培養,推動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的競爭力。從學生發展和成才的實際需要入手,深入把握應用型創新人才工作機制,以助力學生全面掌握專業崗位能力為主要目標,切實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堅持面向全體、基于專業、強化實踐、貫徹始終的原則,突出導向性、實踐性、創新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等特點。加強過程評價,利用“教務系統”“校友邦”省級大學生實習實訓的實踐平臺,對每個學生建立電子檔案,記錄學生各種實習實訓過程,并評定實踐成績。對于學生參加第二課堂科研與競賽活動,給予相應的實踐分數。因此,構建基于“三個融合”的多元協同培養模式,建立基于“三個融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是適應新時代經濟模式下,培養優秀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李家樂,王德芬,白志毅,等.中國淡水珍珠養殖產業發展報告[J].中國水產,2019(3):23-29.
[2] 蔡仁逵.中國珍珠業發展綜述(下)[J].科學養魚,2003(11):3-4.
[3] 張莉,李世敏.中國珍珠產業技術創新研究[J].海洋科學,2008(4):19-23.
[4] 丁敏悅,李文川.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珍珠產業提質增效路
徑——以諸暨市珍珠產業為例[J].管理觀察,2018(34):162-164.
[5]? 鄧陳茂,黃海立,符韶.我國海水養殖珍珠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6(5):5-9.
基金項目:中國珍珠學院產教項目“基于‘三個融合的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珍珠生態養殖與開發特色班為例”(PCC2022JYB09);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教學改革項目“新工科背景下基礎化學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g20220759)
第一作者簡介:金首文(1974-),男,漢族,湖北咸寧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超分子與結構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