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 李丹



【摘要】 目的 探討團體社交技能訓練(social skills training,SST)聯合運動康復訓練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對照組采用運動康復訓練,研究組采用團體SST聯合運動康復訓練,比較2組康復效果、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結果? 干預后,2組陰性癥狀評定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評分、陽性癥狀評定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APS)評分、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2組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評分、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2組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團體SST聯合運動康復訓練應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可提升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具有較好的康復效果。
【關鍵詞】 慢性精神分裂癥;團體社交技能訓練;運動康復訓練;認知功能;社會功能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16-0132-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74
慢性精神分裂癥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發病率和反復發作率都較高,患者可合并認知障礙,加重家庭以及社會醫療負擔。抗精神藥物是治療慢性精神分裂癥的主要方法。雖然藥物治療可以控制病情,防止復發,但患者在治療時容易產生排斥心理,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因此,采取積極的護理措施改善康復效果具有重要意義[1]。既往研究顯示,運動訓練對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有正面作用。運動康復訓練是一種社會功能康復手段,常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中[2]。社交技術訓練能為精神分裂癥患者提供一個幫助促進群體學習和人格完善、增強社會心理適應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的模擬社會環境[3]。本次研究給予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團體SST聯合運動康復訓練,以探尋兩者聯合應用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九江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0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4];年齡22~55歲。
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和骨折;對酒精和藥物嚴重依賴;伴有嚴重的軀體疾病;無法自主合作;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運動康復訓練。(1)熱身訓練。開始訓練前10 min進行,包括慢、快走5 min,動態拉伸5 min。(2)專項訓練。第1周和第2周,柔力球拋接訓練和氣排球傳遞,訓練5 min、休息1 min為1組,循環5組。第3周和第4周,記憶行走,即患者根據護士指示沿著制定
好的路徑行走10 min、休息1 min為1組,循環4組。
(3)Stroop色詞測驗。指導患者在45 s內朗讀題板上的顏色、單詞或色詞。(4)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指導患者朗讀完12個詞語即刻復述,連續3次。患者每周進行運動康復訓練5次,50 min/次。
研究組采用團體SST聯合運動康復訓練。運動康復訓練同對照組。團體SST訓練計劃包括6個方面:工作面試模擬等語言表達、正確溝通方式的訓練;怎樣求救,比如遇到險情時怎樣尋求幫助;指導患者學習基本的人際交往技能,鼓勵患者與病友、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如何待人接物,與不同的病友交往談心;合作,設定任務或者游戲,需要團隊群策群力才能完成;解決社會問題,針對以上訓練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并討論解決方法。護士需要根據以上6個方面的情況擬定訓練內容,每周對患者進行1次訓練,50 min/次。每次訓練結束護士反饋,通過反復強化,指導患者提高社交技能,讓精神分裂癥患者癥狀得到改善。出院患者需每周按時回醫院參加訓練。
2組患者均干預16周。
1.3 觀察指標
1.3.1 康復效果
干預前和干預后,采用BPRS量表、SAPS量表、SANS量表[5]評定患者的康復效果。SANS量表分值24~144分,SAPS量表分值0~170分,BPRS量表分值18~126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越嚴重。
1.3.2 認知功能
干預前和干預后,采用NOSIE量表[6]評估患者的認知功能。量表分為社會興趣、認知功能、社會適應能力
3個維度,40個條目,每個條目分值0~4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認知功能越好。干預前和干預后,抽取2組患者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BDNF水平。
1.3.3 社會功能
干預前和干預后,采用PSP量表[7]評定患者的社會功能。量表分為社會性、日常生活能力、動性和交往情況3個維度,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社會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康復效果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SANS評分、SAPS評分、BP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SANS評分、SAPS評分、BPR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2。
2.2 2組認知功能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NOSIE評分、BDN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NOSIE評分、BDNF水平均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2組PSP評分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PSP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PSP評分高于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損害主要涉及2個方面,即神經認知功能和社會認知功能。患者功能的損害與社會功能有關,社會認知介導神經認知與社會功能之間的關系(比如社交技能、社區功能等),而社會認知又與社會功能有關。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認知領域的某些障礙被稱為社會功能顯著的決定因素,社會認知修復與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密切相關,影響疾病的預后,因此社會認知修復是當前治療的重要目標[8]。在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社會功能缺陷方面,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大。研究顯示,運動康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者大腦供血狀況,影響神經突觸的可塑性改變,維持大腦形態,進而改善正常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甚至是癡呆癥患者的認知功能水平,比如學習、記憶或執行功能[9]。團隊SST是在團隊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治療形式,通過團隊內成員間的互動作用,促使個體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在交往中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從而發展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解決心理問題。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團隊SST訓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心
理狀況,減輕癥狀,增強患者社會心理適應能力,有助于患者群際學習和人格完善。
本研究中,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團體SST,干預后研究組SANS評分、SAPS評分、BP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而PSP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團體SST聯合運動康復訓練可以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提升康復效果,與劉蕾等[10]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團體SST使患者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非語言溝通能力得到鍛煉,通過長期反復的角色扮演鍛煉患者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使患者學會與周圍人正常交往以及處理日常生活中發生事情的方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掌握啟動交談的一些技巧,有利于增強患者的自信,使患者敢于與人進行積極溝通和交流,提高患者的人際交往主觀能動性和社交能力[11]。團體SST使患者認識到社會交往中正確情感表達的重要性,反復多次的角色扮演使患者學會了正確表達內心感受的技巧和方法,還學會了正確表達理解、寬容、感謝、不愉快等感受,促進患者與他人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改善了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陰性癥狀,比如缺乏活動能力、談話缺乏自發性和流暢性、情感溝通障礙等,提升了患者的康復效果。
BDNF在神經元功能和可塑性的維持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精神分裂癥患者血清中BDNF含量通常較低,其腦部功能受損也可能與BDNF含量過低有關。血清BDNF水平也被認為是潛在評價認知訓練效果的生物標志物。本研究中,研究組加以團體SST訓練后患者認知功能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團體SST使患者掌握了發起談話、維持談話、如何傾聽和提出要求等方式,明白如何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正負性情緒,提高了患者對身邊事物的興趣和關注度并運用到團隊溝通中,以提升患者的社會認知功能。通過反復練習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加強患者情緒自我調節,對增強患者的認知功能有很大的幫助。團體SST具有預見性、計劃性、針對性、漸進性、可視性、時限性等特點,適時進行反復評估不易出現遺漏,避免了訓練的隨意性,在提高訓練效果的同時也更容易掌握和運用。
綜上所述,團體SST聯合運動康復訓練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應用可提升其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具有較好的康復效果,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 蘇淑萍,伍麗嫦,鄧小艷.抗精神性藥物聯合非藥物治療方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處方藥,2022,20(11):81-83.
[2] 唐穎.階段性康復訓練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預后、自尊感、社會功能、康復情況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22,17(27):189-192.
[3] 楊潔,梁濤,儲文革,等.團體社交訓練在首發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作用[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22,32(2):122-125.
[4] 李凌江,陸林.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109-1110.
[5]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03-204.
[6] 裴建琴,張艷,陸江波,等.團體感覺運動訓練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陰性癥狀的干預效果研究[J].軍事護理,2022,39(9):13-16.
[7] 陸沈艷,磨麗莉,楊帶蘭,等.自我管理技能訓練聯合音樂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2021,12(22):29-31,34.
[8] 張瑩,曹淑華,柯文英,等.認知-行為-社交技能訓練對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1,28(22):96-99.
[9] 蔣菊芳,陸江波,裴建琴,等.感覺運動訓練在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22,57(2):151-157.
[10] 劉蕾,徐蓮英,孫梅.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對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病人絕望情緒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9,17(2):153-156.
[11] 李水英,鄧紅,陳穎,等.團體社交技能訓練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患者家庭關系的改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5):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