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學英語教學領域,評價體系的改革一直被寄予厚望,大家尤其希望通過評價改革的反撥效應來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并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增強。然而,現有的探索多聚焦于題型的更新與優化,即便評價本身的內容或評價所依托的內容有所調整,也往往以新題型為最終的表現形式。
這種傾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引發了兩個顯著問題。第一,一線教師很可能會從題型的形式出發,逆向推導并調整教學方法。以“讀后續寫”為例,不少一線教師從題型的形式出發,逆向推導出了如下教學方法或步驟:1. 教會學生分析題型要求;2. 帶領學生解構文本特點;3. 增加學生閱讀訓練,特別是與“讀后續寫”題型相似材料的閱讀;4. 開展針對性練習,如提取故事主題、分析情節發展、模擬續寫等;5. 模擬與反饋。這種逆向推導的方式很可能導致學生過于關注題型本身,而忽略了英語學習的其他方面。這種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出題型設計或答題過程,而非學生的學習進程。
第二,新題型的引入通常需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代其他有效或無效的訓練,或者需要學生通過增加學習時間以適應新題型,這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例如,當“聽后復述”這一題型被引入英語測試后,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原有的教學活動很容易受到沖擊。有些學校的英語教學中,一些原本用于正常聽說活動的課堂時間,現在可能被專門用于開展“聽后復述”的訓練。這樣的調整雖然有助于學生在聽后復述能力上的提高,但卻可能忽視了英語學習中其他同樣重要的方面,如日常的交流能力等。此外,為了加強“聽后復述”的訓練,一些學校甚至可能增加專門的“聽后復述”課型,并為學生布置大量的相關練習。為此,學生很可能需要在原本就緊張的學習時間里,再擠出時間來應對這一新題型。
鑒于此,我們必須認識到,評價體系的技術性創新并非單純的技術工作。我們更應當關注的是,如何讓這些評價技術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真正發揮其有效的反撥作用。評價改革需要與教學實際緊密結合,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中心,而非僅僅圍繞題型進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評價改革的真正目的,即通過科學的評價方法來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