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并對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及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提出具體要求。青年教師是教師隊伍的主力軍,關注青年教師的發展,既是適應和改造文化生態的必然之路,也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冀惠,2022)。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對學校的生存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與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我國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教師專業發展。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的《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明確提出:遵循教師成長發展規律,以高素質教師人才培養為引領,以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為支撐,以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為重點,筑基提質、補短扶弱、做優建強、全面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整體提升中小學教師隊伍教書育人能力素質,促進教師數量、素質、結構協調發展,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教育部等,2022)。因此,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特別是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教師專業成長有階段性特征。Huberman(1989)提出的教師職業生活周期論(the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of teachers)把教師的完整職業生涯按照生命發展的路徑劃分為七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為入職期(career entry),是初任教師的適應期,通常指教師踏上工作崗位的前三年。這三年是初任教師從職前到職后的過渡階段,面臨著較大的“現實沖擊”(杜靜,2008)。新手教師對教學的理解往往僅限于大學階段所學的理論知識,而對于如何有效調控課堂還處在摸索階段。不少教師盡管經過了三年的入職期,由于成長環境不盡相同,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仍處在不斷反思與構建自身教學風格的階段,通過不斷觀摩同行的課堂、打磨自身的教學技藝、 總結經驗,慢慢地才逐步形成個人教學特色,以更好地適應教學工作。
Banner amp; Cannon(1997)認為,教師逐步讓自己的教學藝術“趨向完美”(perfect their art)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探索過程,只有經過大量的重復勞動、一些緊張的創作、偶爾的情緒失控和普遍的挫折感,他們的學習過程才能向前邁進。筆者認為,教師在專業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對教學環境的不適應、課堂把控能力的欠缺、教學知識儲備與一線教學實踐銜接的不到位以及職業倦怠等。只有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困難與挑戰,從日常教學的點滴出發,從同行的課堂中學習經驗,從學生反饋中收獲評價,從閱讀學習與反思寫作中歸納總結,方可成就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個人成長。
每位教師的成長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若想深入探究教師的成長歷程,了解他們的成長故事無疑是直觀且高效的途徑。教師的成長故事往往能生動展現他們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驗、不斷反思并持續進步。通過這些故事,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教師的專業發展,并從中獲得寶貴的啟示。
故事敘說有助于促使研究參與者系統梳理和深入思考自己遇到了什么問題、怎樣遇到的問題和如何解決問題,有助于研究參與者發掘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例行事項的深層意義(張希希,2006)。筆者采用敘事研究法,從2013年至今所積累的200余篇、近10萬字的教學反思和教案中篩選出比較有啟示意義的關鍵事件,詳細展現事件經過。這些敘事將作為本文探討教師成長經驗的重要依據。
本文以筆者為研究對象,深入探討教師的專業成長之路。筆者已在教學領域辛勤耕耘16年,期間憑借扎實的教學能力,在入職第九年(2016年)榮獲廣州市初中英語教學競賽一等獎,并被授予“課堂教學十佳教師”稱號。目前,筆者還擔任廣州市特約教研員,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由于始終身處教育一線,筆者的教學經歷具有一定典型性。同時,筆者認同通過教育敘事來反思和總結自身經歷的重要性。
下面筆者將以自傳體敘事的方式回顧三個對筆者影響深遠的關鍵事件,敘述成長故事并深度反思,旨在從中提煉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并試圖解答青年教師普遍關心的三個問題:第一,如何激發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力;第二,如何更精準地把握自身教學的關鍵;第三,如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與成長。
在入職三年之后,筆者依然和廣大的新手教師一樣,每天忙碌于課堂內外。因缺乏經驗,筆者在忙亂之中未能很好地把握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然而,由于筆者此前已參加過多次學校內的教學比賽,在2016年市教師技能大賽(以下簡稱為“市賽”)來臨之際,學校決定指派筆者參賽。這讓筆者既興奮又擔憂,興奮的是可以到更大的平臺鍛煉自己,而擔憂的則是對比賽的種種未知。市賽包括教學知識測試、現場教學設計和現場授課等多個賽程。其中,筆者從未經歷過的是現場教學設計比賽。寫好教學設計,這是公開課展示前的一個重要環節。該比賽要求參賽教師從11個維度進行教學設計,包括:(1)教學材料介紹;(2)單元教學內容分析;(3)教學材料分析;(4)學情分析;(5)教學目標;(6)教學重難點;(7)設計理念;(8)教學過程;(9)板書設計;(10)教學特色;(11)教學效果及反思。而自認對教學設計很有心得的筆者一般只會考慮教學目標、教學理論、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由此筆者才發現自己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遺漏了許多要點,并開始意識到一節課的設計需要從多角度全面探究。
在撰寫市賽教學設計時,筆者開始反思之前所使用的教學設計框架。以往,筆者會更關注教學過程,缺乏對學情及教學文本的分析。這使得課堂活動有時不能很好地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筆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往往著眼于一堂課,缺少與單元整體內容有效整合的意識,致使單元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市賽提供的教學設計框架涵蓋了教師設計一節課時所需考量的點、線、面。“點”指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以及在目標引導下的教學過程;“線”指環節之間的過渡,包括幫助學生達成目標的腳手架、活動之間的銜接以及教師在活動過程中所要扮演的角色等;“面”指本課在本單元、本模塊、本冊教材乃至在該學段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位置。因此,筆者認為,該“點—線—面”的教學設計對教師有三點啟示:首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并在單元視域之下思考各課時之間的關系,將課時設計納入單元整體設計;其次,要做好教學文本分析與研讀,把握學情,結合核心素養發展目標思考教學目標和活動;再者,課程設計需要理論的支撐,在授課之后,教師要對本課的效果進行反思與后續研究。
自此,筆者開始使用從市賽中學到的教學設計框架指導自己的日常教學,并能夠從單元視角審視教學內容,在開展單元教學前,結合學情,整體規劃教學內容與課時安排。同時,筆者也認識到,教學過程應遵循“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根據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設計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完成教學設計后,教師應思考如何有效付諸實踐。對于年輕教師而言,公開課磨課是重要的成長機會。筆者在剛開始接到公開課任務時也會感到緊張不安。一方面,公開課會有同事來觀課,授課教師難免會擔心自己的表現;另一方面,聽課教師會給出諸多評課意見,如何充分理解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采納,也是一項考驗。此外,公開課磨課往往比較耗時,還會給授課教師在日常教學外增添額外的工作量。
但是,認真準備好一節公開課,對于授課教師自身來說是意義非凡的。對此,筆者有以下三點收獲。第一,教師可以及時記錄準備公開課的全過程以及每次磨課后的思考,并結合教學理論進一步歸納提煉,形成課例研究論文。例如,筆者在2017年發表了題為《初中英語任務型寫作教學設計與反思——以北師大版〈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4“Dealing with Problems”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為例》的論文,這篇論文正是基于筆者參加教師技能大賽的公開課授課經歷完成的。撰寫論文也使筆者能夠從新的角度再次審視自己的課堂。第二,公開課的教學課例錄像可用于課堂觀察、課例評比和教學反思。筆者習慣把自己的公開課教學過程錄下來,這不僅有助于筆者進行反思回顧,也能使聽評課更有針對性,參與教師可隨時調取某個課堂片段,進行有針對性的討論。第三,公開課的教學反思和磨課經驗是教師總結經驗的豐富素材,有助于教師提升教學理念、打磨教學藝術。教師可從中挖掘教學問題,作為今后開展課題研究的出發點。2020年,筆者成功申報了校級課題“基于分級讀物的初中英語閱讀素養培養路徑研究”,該課題的立項靈感正是源于筆者在一節整本書閱讀教學公開課后所產生的困惑。當時那節公開課十分成功,顯著激發了學生對英語閱讀的興趣。然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并非一兩節課就能夠完成的,需要教師長期謀劃,由此筆者萌生了通過課題開展持續探索的想法。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反饋中進行自我反思。筆者所在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學生評教活動,評價維度有13個,分別是:(1)教學設計是否認真;(2)講課方式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3)是否精講多練;(4)是否注重學生參與、促進主動學習;(5)能否有效管理教學秩序;(6)是否給予學法指導;(7)能否耐心解答學生的疑問;(8)布置的作業內容和作業量是否合適;(9)批改作業是否認真、是否對學生有幫助;(10)是否關心學生并經常激勵學生;(11)是否公正,沒有任何體罰或歧視行為;(12)上課有無遲到、早退、拖堂或無故缺課現象;(13)是否歡迎該教師繼續在本班執教。除了問卷調查,學校也會經常組織師生座談,促進師生交流、教學相長。
還記得在入職的第五年,筆者新接手了一屆初二學生。該班的學生比較活躍,但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開學一段時間后,筆者發現有學生開始不交作業,甚至有些成績不錯的學生也在其中。于是,筆者對作業量和作業類型進行了反思和調整。之后學生的作業上交情況有所改善,但從期末評教結果來看,他們對作業布置仍不完全滿意。后來筆者在與學生座談時,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想法,從而得知學生普遍希望作業可以更貼合他們的實際,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在學生的啟發下,筆者嘗試布置分層作業,成立“作業超市”,將作業分成選做和必做兩類,每類作業下也設有不同“套餐”可供學生自選。
評教結果也能從側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情緒。積極的學業情緒能促進學習者的認知、動機及行為等,助力學業成就的達成,而消極的學業情緒則會對學習者產生負面效果(范開芳、王純磊,2023)。因此,教師要積極收集并重視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對課堂、學習的態度等,這些都可作為教師反思和調整教學的依據,幫助教師了解自身教學效果、改進教學實施。學生反饋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尤為重要,既能引導教師更新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水平,還能使教師直觀了解學生的學業情緒,以學生為主體改進教學。
為進一步激發教學思考,筆者開設了公眾號,嘗試通過新媒體平臺記錄教學心得,并與更多優秀同行展開教學交流。公眾號創立于2019年。當時筆者所教的班級即將在暑假后升入初三年級。放假前,有不少家長和學生希望得到一些假期學習建議,并提出了不少問題。筆者發現,大家的問題頗有共性,由此筆者萌生出通過網絡平臺分享教學點滴的想法,創立了自己的教學公眾號,并發布了第一篇推文——《假期英語自主學習書單》。
在運營公眾號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個平臺可以成為家校溝通的重要橋梁。例如,筆者在公眾號上展示學生的優秀作業,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以往優秀作業只能在課堂上被展示,或在家長群里被表揚。而現在通過公眾號發布,優秀作業能夠展示給更多的讀者。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成就感,他們都很希望自己的作業能登上這個“榮譽的殿堂”。而公眾號也成為家長了解教學課堂以及學生學習情況的窗口,家長也可以通過平臺給教師留言和提問,促進了家校溝通。
此外,創辦公眾號也切實助力了筆者的專業成長。筆者堅持通過公眾號記錄自己的讀書報告和教學日常,為零碎的思維火花尋找安身之處。文章發布后,網友的積極反饋又增進了筆者的自我效能感,進而轉化為行動力。這形成了一個自我提升的閉環:教師在寫作中思考——在實踐中反思——在分享中收獲反饋——從改進建議與鼓勵中獲得動力——繼續在日常教學中思考與改進。
2020年,筆者在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題為《詞匯教學——用可視化工具玩轉文本》的讀書報告,有網友在閱讀后給出建議:“張老師,可以結合時政,讓學生通過英文新聞標題學習詞匯。”還有網友提出:“您做的這個詞匯文本可以再優化,減少虛詞的呈現,突出核心詞匯,那樣效果更好。”此外,還有網友與筆者交流增進詞匯教學趣味的點子,如以圖片和例句復現新詞匯、用新詞匯編寫故事、收集含有新詞匯的諺語等。總之,與網友的互動使筆者有了持續更新的動力。
2021年,筆者結合自己的詞匯教學經驗以及同行分享的好做法,撰寫了一篇教學反思推文《詞匯教學思考:“Teach the Word, Know the World—Vocabulary Teaching and Beyond”》。這篇推文整合了往期多篇同主題的推文內容和新生成的教學經驗,一經推出便收到了很多反饋。有一位網友留言道:“英語教師要重視詞典的運用,不僅要教學生如何使用詞典,還要在日常詞匯教學中利用好詞典釋義,更好地給學生講解詞匯。”這使筆者很受啟發。反思自己的教學,筆者確實忽視了詞典的使用。自那之后,筆者開始嘗試用詞典輔助教學,如在進行詞義辨析時,創設不同語境呈現詞典例句和釋義,從而使教學內容更加準確、系統。
總之,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并通過深入反思加以沉淀。撰寫公眾號文章等反思性寫作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總結教學經驗、激發持續改進的動力,還可以使教師在與讀者的交流中汲取更多智慧,提升反思效果。
從新手教師發展成為成熟教師,甚至是名師,筆者認為可以從磨課、學生反饋以及日常教學的反思性寫作三個維度來進行逐步完善。
通過磨課,教師可以整理自身教學經驗,在聽課與評課過程中,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風格,逐步做到常態課公開化,進而實現公開課常態化。
通過學生反饋,教師可以客觀了解自己在課堂上的實際表現。對于新手教師而言,學生的學習狀態就像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出自身教學水平的現狀和不足。面對教學中的困難和挫折,新手教師應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不輕言氣餒;同時,應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靈活調整教學方法,確保教學內容貼合學生的實際需求。教師不僅要把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深深銘記在心,更要努力將自己的每一堂課都打造成為精品,不斷向更高的教學目標邁進。
通過反思性寫作,教師不僅能夠梳理和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還能從同行的鼓勵和建議中汲取智慧,激發更多的教學靈感。反思性寫作還能幫助教師積累教學中的點滴經驗和感悟,為未來的課題研究提供豐富素材。更重要的是,反思有助于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效果,不斷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新手教師需要具備積極進取的行動力,并廣泛、虛心地吸納各方建議。青年教師的成長不僅依賴于個人的努力,還需要學科組和學校的共同支持,形成合力。在學科組層面,應為新教師提供學習機會。例如,組織觀摩資深教師教學,邀請他們指導新教師磨課;組織多樣化教研活動,為新教師的成長提供豐富資源。在學校層面,必須重視新教師的職業發展,將其視為學校工作的核心組成部分,完善新教師培養體系。例如,實施師徒結對計劃,讓資深教師作為新教師的教學導師,一對一幫扶;舉辦教師技能評選活動,搭建教師展示和提升的平臺;定期組織新教師研討會,促進學習交流,關心并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相信在學科組和學校的支持下,每位擁有內驅力、反思力和行動力,并能夠有效利用磨課、學生反饋和反思性寫作的新手教師,定能成長為卓越的教學能手。
Banner, J. M., Jr. amp; Cannon, H. C. 1997. The elements of teaching[M].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Huberman, M. 1989. The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of teachers [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1(1): 31—57.
杜靜. 2008. 教師入職教育的理論動因、價值取向與實施模式[J]. 教育科學研究, (11): 54—57.
范開芳, 王純磊. 2023. 外語情緒、外語投入與線上外語學習成效的動態關系研究[J]. 外國語文, (3): 140—148.
冀惠. 2022. 文化生態學視角下青年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路徑探析[J]. 黑龍江高教研究," (5): 89—93.
教育部等. 2022.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的通知[EB/OL]. (2022-04-11)[2024-04-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張希希. 2006. 教育敘事研究是什么[J]. 教育研究, (2): 54—59.
張劍平 廣東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