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楚雯 陳蒞菡
摘要:歌劇《傷逝》是作曲家施光南為紀念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所創作的我國第一部抒情歌劇,《風蕭瑟》是該劇女主“子君”的詠嘆調之一,作曲家將旋律與人物的心理描寫緊密結合,使其具有強烈的戲劇性與抒情性。本文從歌劇《傷逝》的創作背景與故事情節出發,結合《風蕭瑟》的故事梗概、曲式結構、旋律以及鋼琴伴奏等方面剖析歌曲中體現的情感變化,并分析如何通過氣息、節奏和力度、音色與音量、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幫助演唱者更深入地理解與詮釋子君這一角色形象。
關鍵詞:風蕭瑟? 音樂分析? 情感表達? 演唱處理
一、歌劇《傷逝》創作背景
1981年,施光南先生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創作了歌劇《傷逝》,該劇將原作劇情以“春、夏、秋、冬”為時序及六個相互連貫的場景為線索,刻畫了“五四”時期,兩個渴望愛情與自由的青年涓生和子君,沖破封建勢力的重重枷鎖,追求自由的愛情和個性解放的人物形象。此外,作曲家成功地借鑒了西洋歌劇的創作手法,劇中大量使用“說話式”的宣敘調和“歌唱式”的詠嘆調,廣泛采用獨唱、重唱、對唱、合唱、伴唱等豐富多樣的演唱形式,推動劇情的發展。
《傷逝》劇情圍繞著涓生、子君對美好愛情和個性解放的追求而展開①。全劇以涓生自述的角度,娓娓道來,講述了涓生與子君勇于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相戀并組建家庭,然而由于生活與現實的雙重壓迫,兩人的愛情逐漸磨滅,涓生再在面對社會的壓力、愛情的困境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時,向子君提出了分手,備受打擊的子君痛苦不堪地離開了涓生,最后郁郁而終的故事。
二、《風蕭瑟》的故事梗概與音樂分析
在歌劇《傷逝》中,作曲家將音樂旋律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緊密融合,通過細膩的音樂創作技法,真實地刻畫了子君在愛情中的悲歡離合,《風蕭瑟》作為女主人公子君的一個獨唱段落,被放置在“秋”的結構中,從頭到尾貫穿著“悲涼”的意境,烘托了子君迷茫無助、痛苦無奈的情緒。
(一)故事梗概
《風蕭瑟》是子君內心“彷徨”的開始,此時的子君由《一抹夕陽》中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轉變為悲憤迷茫的婦女形象,在面對生活與現實的雙重壓迫時,只能獨自在秋風瑟瑟、悲涼凄苦的境遇中宣泄自己的迷茫惶恐、痛苦無助。
(二)音樂分析
《風蕭瑟》為復三部曲式結構,旋律與織體豐富,降G大調,3/4拍,全曲中速。
引子(1~13小節)以四三拍,以降G大調為主調,在中板速度下展開。作品開頭,右手鋼琴伴奏聲部在高音上以八度弱音向下進行,漸漸地將觀眾引入到子君憂郁和迷茫的情感中。隨后左手鋼琴伴奏聲部以上下行進行的分解和弦三連音, 營造了一種不安的情緒,為子君后續的崩潰、彷徨、吶喊做了鋪墊。
首部(14~39小節)分為A和B兩部分,構成了一個并列單二部曲式。A部分以緩慢的音樂情緒引入了曲子的第一主題,旋律圍繞屬音D展開環繞式進行,逐級上升,且長音和三連音相結合出現在高音區,鋼琴部分采用引子的八度大跳音樂素材,和聲簡潔而流動,烘托秋風蕭瑟的氣氛與子君苦悶迷茫的內心。
B部分以4+4+6結構分為三個樂句,形成了非對稱結構,與A部分形成明顯對比,旋律以輕柔的起音開始,加入了跳躍的音程。鋼琴伴奏以柱式和弦為主,而在情感高漲的部分,則采用顫音形式進行伴唱,“你突然襲來,暴風雨……”這是子君第一次向命運抱怨,隨著演唱力度和速度的變化,與A段形成了鮮明對比,情感變得更為激烈。在第28~29小節和第32~33小節的旋律長音部分,鋼琴部采用了復調手法,與人聲旋律形成呼應,推動了音樂的發展。當唱到“……在你怒吼中剝落?!边@一句時,演唱速度逐漸放緩,回歸原速,子君陷入掙扎與困惑之中。通過這些手法,呈現了一個憤慨而不甘,內心充滿了無奈的子君形象。
中部(40~103小節)分為兩個段落,旋律以規整的八分音符為主,通過對第一部分主題的變奏發展,形成了新的對比展開,巧妙地反映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此時的子君已不再抱怨,而更多地表達了對生活的困惑和迷茫。
再現部(103~117小節)以主調降G大調為基調。這一部分將情感推至高潮,主人公的情緒變化賦予了這首詠嘆調更多戲劇張力。作品末尾采用緩慢的長音銜接,讓音樂在子君掙扎、無奈、低沉的情感中落幕。
三、《風蕭瑟》的情感表達與演唱處理
(一)氣息的把握
呼吸在歌唱中是極為重要的,其重要性,有人稱之謂“動力”或是“關鍵”。呼吸做好了,歌唱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②。由此可見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在《風蕭瑟》的開頭部分,通過描繪風蕭落葉的景象,展現出子君對生活的無奈和迷茫。因此,在演唱時應同時利用胸部和腹部的呼吸肌肉來進行深呼吸,更有效地控制氣息的流動,使之更加穩定和持久,并以較柔和的力度表達出子君的無助與困惑。
在26~33小節中,每句前都有半拍的休止,此時可以快速吸氣,當演唱到“暴風雨”一詞時,隨著音程的升高,吸氣要深而有力,橫膈膜的力量也要隨著音高的變化而不斷增強,同時注意頭腔共鳴,從而使聲音達到一種高而不尖、響而不炸的效果。在“笑聲”之前要迅速吸氣,確保有足夠的氣息支持,然后將“淹”字“嘆”下來,以“嘆氣感”突顯子君的無奈。
在演唱49~52小節“風急浪險的漩渦”前,為了保證歌唱的連貫性,吸氣要快而深,要合理的使用氣息,演唱“漩渦”二字中間不換氣。
在歌曲88~98小節,旋律前緊后松,因此在唱每句最后一個字的長音時都需要在橫膈肌的支撐下唱得飽滿且流動。92小節開始,音的升高伴隨著情緒更加激動,突顯出子君面對窘境卻無法抗衡的心理。唱98小節的“啊”時,旋律由高亢轉為螺旋式下降,情緒由激動變為悲嘆,表現出子君嘆息命運的不公,嘆息自己不幸的人生。最后,氣息應當在103小節處的休止中暫停片刻,表現出子君的深切嘆息。
(二)節奏和力度的把握
節奏是構建音樂結構和表達情感的基礎音樂要素之一,通過改變節奏的快慢、強弱,可以有效地傳遞情感,增添歌曲表現力。在《風蕭瑟》中,子君的情感變化較為豐富,歌曲在節奏和力度上的變化較多,因此,演唱者需要將節奏與歌詞的意境相結合,將情感更加直觀地傳遞給聽眾。
作品開頭部分出現了長音和三連音的結合,表現出子君內心的不安,需注意在演唱三連音時,時值不可拉長,且每個音符在音量上應該保持基本一致,避免出現音量不均的情況。隨后展開部分以弱起的十六分音符營造了一種緊湊的語氣感,此時需精準把握節奏,切忌過于急促,并要突顯fp和mp之間的力度對比,音量逐漸增強,突顯子君的無助與絕望,表現出子君內心深處的強烈悲痛。
在展開段的末尾,三連音和二八節奏交織進行,這對演唱者來說要求他們具備較高的節奏控制能力,保持穩健的節拍感。同時,在演唱力度上需逐漸加強,將整曲推向高潮,激動地表現出子君對封建社會的抗拒與對生活的絕望。最后進行漸慢處理,但要注意這里的三連音在進行漸慢時要勻速演唱,不能因為漸慢而失去了旋律的連貫性。
(三)音色與音量的把握
詠嘆調《風蕭瑟》的音域跨度大,力度多變,因此,在演唱時必須根據情感的起伏來巧妙地調整音色和音量,以確保能夠真實地反映子君的心理和情緒。
這首歌曲的開篇,“風蕭瑟,葉飄落”貫穿了整首曲子悲涼的情感基調。此段音域較高,但音量保持在中等偏弱(mp),在高音部分的輕唱中,演唱者需依賴氣息支撐,找到適宜的弱唱感覺,確保聲音輕柔而不虛弱,音線流暢連貫,以表達出子君對人生的無助與哀傷。
在展開段的開頭,需呈現急促的語氣,音色偏向沉重和陰暗,以突顯控訴之情;隨后的第二部分,則轉向輕柔的音色,更多地采用詢問的語氣,以展現出疑慮與思索之情。
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音域較高,旋律起伏較大,需要足夠的氣息支持,充分利用頭腔共鳴,音量不斷漸強的同時保持音色明亮,以突顯子君對人生和命運的抗爭。
再現部分,情緒則需要由激烈轉為平靜,音量逐漸減弱,音色以柔和抒情為主,運用半聲演唱來表現子君對生活與感情的思索。
(四)咬字與吐字的把握
歌劇《傷逝》中,主要運用美聲唱法進行演唱,所以在咬字吐字方面更應著重字頭,清晰且急促,字腹引長且明亮飽滿,字尾歸韻。
如《風蕭瑟》第一句中的“風蕭瑟,葉飄落”中的“風”字,由于“風”為整首作品的首字,對整首歌曲的演唱成功與否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注意使舌根保持松弛狀態,將字尾自然地歸韻到音節“eng”這個元音音節中,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僅能夠使“風”字的發音更為準確和清晰,也能為整首歌曲的演唱打下基礎。
在演唱“來、彩、在、待、愛為、罪、悔”時,字頭都要有力地推出字腹,并將氣息往前送歸韻,收音靠牙齒,聲音避免太過于靠前。演唱“蕭、飄、暴、笑、告”時歸韻為“ao、iao”,字頭要咬得有力,歸韻靠向“o”,氣息收回的時候將“o”落在唇邊,收音要干凈等等。
此外,在這首詠嘆調中,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都以“o、uo”收韻,例如:落、惑、果、索、過、錯等,因此在演唱時則需要氣息里收并保持,外口型保持撮狀,口腔打開。
結語
《傷逝》作為一部抒情性極強的歌劇,對演唱者的歌唱技巧、情感表達以及人物形象塑造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本文基于歌劇《傷逝》的創作背景和故事情節,對詠嘆調《風蕭瑟》的曲式結構、伴奏織體進行了分析。同時,也探討了如何通過氣息、節奏、力度、音色與音量以及咬字吐字等技巧,最大程度地還原并突顯子君的情感轉變,以期為演唱者在演繹和詮釋子君人物形象時提供一定的參考。
注釋:
①魯迅:《傷逝》,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續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6.
③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
參考文獻:
[1]劉琳.歌劇《傷逝》中子君的詠嘆調《不幸的人生》音樂分析與演唱探究[D].青島大學,2020.
[2]郭瑞娜.民族歌劇詠嘆調《風蕭瑟》的演唱研究[D].北方民族大學,2022.
[3]王慧芳.歌劇《傷逝》中子君的人物形象塑造與演唱分析——以三首作品為例[D].新疆藝術學院,2023.
[4]陶小衛.淺析歌曲《風蕭瑟》演唱的情感處理[J].黃河之聲,2013(22):24-25.
[5]嚴錦紅.詠嘆調《風蕭瑟》音樂與演唱分析[J].藝術品鑒,2017(22):10-11.
[6]林子逸,劉暢瑞.淺析美聲唱法的技巧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運用 ——以詠嘆調《風蕭瑟》為例[J].黃河之聲,2022(09):121-123.
作者簡介:簡楚雯,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
陳蒞菡,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本文通訊作者
本文為江蘇師范大學2022年度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女性主義視角下歌劇<傷逝>中“子君”音樂形象塑造》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2XKT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