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墩榮


歷史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傳承文明、啟迪思維、塑造人格的使命。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面向核心素養的主題教學法”應運而生,它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傳授知識,還要通過主題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思考和解決問題,從而逐步提升個人的核心素養。
通過聚焦“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這一主題,本教學法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節日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深化對歷史五大核心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的理解和應用。
一、內容解析
以“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為主題,深入探討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的歷史起源、文化內涵及其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不僅列舉了各個節日的習俗和相關的民間故事,還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維度,全面分析了這些節日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對傳統節日的系統學習,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節日的由來和發展,還能夠深刻理解這些節日體現的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禮儀、天文氣象等多個方面,從而全面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尊重。
二、學情分析
當前學生群體生活在一個快節奏、高科技的環境中,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體驗相對有限,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慶?;顒由希狈澣丈顚游幕饬x的理解和認識。針對這一學情,教師需要采取更具吸引力和互動性的教學方法,如故事講述、角色扮演、小組探討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歷史核心素養:讓學生不僅掌握具體知識,而且通過節日背后的故事和習俗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
★文化認知與尊重:通過系統學習,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尊重,了解節日的文化地位和作用,認識到它們如何體現中國人的生活和價值觀,從而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基于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理解,探索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創新,設計貼合現代生活和審美的慶祝方式和文化活動,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春節的由來嗎?今天,我們不僅要探索春節背后的故事,還要了解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的歷史和文化。在我國悠久的歷史中,這些節日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呢?
學生互相交換好奇的眼神,竊竊私語。
教師緩緩講述: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年冬天都會來侵擾村莊,村民們為了驅趕它,便有了貼春聯、放鞭炮的習俗。而像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與我們的生活相關,涵蓋了生產、生活、禮儀等多個方面。
一個學生舉手:老師,那現在我們放鞭炮、貼春聯還是為了驅趕怪獸“年”嗎?
教師:很好的問題。實際上,這些習俗已經轉化為慶祝新年的到來,象征著幸福和吉祥。中國的節日文化不僅是一份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反映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還促進了節日文化的交流與豐富。從這些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我們可以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你們覺得呢?
學生踴躍發言,分享自己對春節的理解和家里的慶祝方式,同時表達了對探索更多傳統節日歷史和文化的興趣。
(二)主體教學
教師:現在,每組將選擇一個傳統節日,探索它的起源、習俗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傳承和創新。
學生A:我們組選擇了端午節。我們知道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但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教師:很好,讓我們以端午節為例,深入探索它的起源和文化內涵。端午節不僅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還有其他豐富的文化內涵。同學們,你們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傳統習俗和文化含義嗎?
學生A:我們知道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我想這些習俗背后一定有故事。
教師:確實如此。端午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與紀念屈原的傳說密切相關。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他的政治主張無法實現以及楚國的衰落和滅亡,最后投江自盡。民眾為了紀念他的忠誠和愛國精神,以及防止魚蝦侵害他的身體,便投入粽子,并劃龍舟以驅趕江中的魚蝦。
學生B:老師,如果我們找到了很多信息,我們該如何整理呢?
教師:你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探索端午節的歷史起源和屈原的故事;研究粽子和賽龍舟這些傳統習俗的象征意義,如粽子象征著保護和紀念,賽龍舟則象征著消災祈福;探討端午節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傳承和創新,如通過教育等保留傳統節日的活動的同時,引入新的慶祝方式。
教師:你們也可以嘗試制作PPT或者海報,將信息分類展示。例如,端午節的起源可以作為一部分,現代慶祝方式可以是另一部分。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查找資料,討論和整理信息。課堂上,學生互相討論、交流思想,教師則在各組巡視,提供必要的指導。
學生C:我們發現端午節不僅是為了紀念屈原,還有防病的寓意。
教師:非常好,這就是將史料實證應用到了學習中。你們還可以思考,這些習俗和意義是如何隨著時間演變,而在今天依然體現其價值的。
(三)學習過程
1.傳統節日的現代意義
教師:接下來,我們將探討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請問:為什么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仍然慶祝這些古老的節日呢?
學生D:我認為是因為這些節日能夠讓我們感受與家人團聚的幸福,還能了解更多文化知識。
教師:確實,節日不僅是慶祝的時刻,更是文化傳承和家庭團聚的重要載體,使文化遺產得以傳承。其他同學還有什么不同的觀點嗎?
學生E:我覺得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這些節日能夠提供一個放松和慶祝的機會,讓我們暫時忘記煩惱。
教師:非常好,這正顯示了傳統節日在精神和情感層面對我們的重要意義。它們不僅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調味劑,還是與親朋好友共享快樂時光的機會。這樣的功能在任何時代都是寶貴的。那么,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變化,我們應如何使這些傳統節日保持其價值,甚至賦予它們新的意義呢?
2.傳統節日的創新傳承
教師:現在,讓我們思考如何創新地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傳統節日既保持其原有的文化精髓,又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和習慣呢?
學生F:我們可以用現代科技,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來重現傳統節日的慶祝場景,讓更多的人以新的方式體驗節日的習俗。
教師: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傳承和推廣我們的傳統文化。其他同學還有什么建議嗎?
學生G:我們可以組織一些創意比賽,如設計與傳統節日相關的現代藝術品或者是數字內容,既能展現節日的傳統元素,又能吸引年輕人的興趣。
教師:非常棒,通過創新的方式吸引年輕一代了解和參與到傳統節日中,確實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那么,我們如何能夠在保留傳統的同時,讓這些節日具有包容性呢?
(四)教學輔助
教師:同學們,現在我們使用電子設備來分享一些關于傳統節日的多媒體資料,包括視頻、音頻和互動電子書。請大家打開設備并登錄系統。
學生J:老師,我們需要完成什么樣的任務呢?
教師:每個人需要從資料中學習一個特定節日的信息,然后在小組內分享你學到的最有趣的信息。同時,我也會發布一個互動測驗,測試你們對節日知識的掌握程度。
學生瀏覽資料,一段時間后,開始在小組內交流他們的發現。
學生K:我發現了一個關于春節傳統習俗的視頻,里面介紹了掃塵、貼春聯和包餃子的由來,非常有趣。
學生K:掃塵象征著辭舊迎新,代表著在新的一年里掃除不幸和不利,希望帶來好運;貼春聯則是表達對來年生活美好祝愿的方式,春聯中的詩句往往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寓意和祝福語,反映了中國人的智慧和藝術情趣;而包餃子則與“更歲交子”有關,象征團圓和豐收,餃子形狀像元寶,寓意財富和好運。這些習俗不僅豐富了春節的慶祝活動,還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師:非常精彩的分享。你提到的這些春節習俗,每一個都承載了深厚的文化意義和祖先的智慧。通過這些傳統活動,我們不僅能夠慶祝新年的到來,還能夠深刻理解、體會文化的獨特性和連續性。我們在慶祝這些傳統節日時,也不要忘記思考它們背后的文化價值和意義。其他同學還有沒有通過資料學習到其他節日習俗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含義呢?
學生L:我們組學習了關于端午節的資料,了解到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外,還有掛艾草和菖蒲來驅邪的習俗。
教師:非常棒,這些習俗反映了我們祖先對健康和幸福的祝福。現在,請大家完成我發布的測驗。(見表1)
教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理解,還體驗了信息化學習的便捷和高效。希望大家能夠將這些寶貴的文化知識傳承下去。
五、作業設計
鞏固型作業:學生需要撰寫一篇短文,主題為“我最喜愛的中國傳統節日及其文化意義”。在這篇短文中,學生應詳細描述自己選擇的節日,包括它的歷史背景、傳統習俗以及這個節日對自己的特別意義。
拓展延伸型作業:要求學生調查其他國家或文化中與他們選擇的中國傳統節日相似的節日。學生需要收集信息,并比較這些節日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然后以口頭報告或PPT形式呈現。
實踐型作業:組織一次班級內的中國傳統節日小慶祝活動。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策劃并執行一個節日相關的活動,如制作節日食品、展示節日習俗、演繹節日故事等。
六、教學反思
本次課程以“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為主題,通過故事講述法成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探索式學習和互動式討論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同時深化了對節日文化的理解。信息化教學的應用,更是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
然而,本次課過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在討論環節,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可能是因為對話題不感興趣或是擔心表達不當。其次,雖然信息化教學資源豐富,但部分學生在使用過程中遇到了技術問題。最后,對于實踐型作業的組織需要更多的時間和準備充足的資源。
(作者單位:日照市嵐山區巨峰鎮初級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