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紹貴
摘要:為更好地弘揚中國文化,加強文化交流與傳播,對我國優秀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品味文學作品的內涵,提高文化修養。《圍城》是錢鐘書的代表作之一,該文從語言風格、主題特點、人物特點、文化內涵、敘事結構等幾個方面出發,從現代文學視角分析《圍城》的獨特性。這些獨特性使得《圍城》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我國還有很多其他如《圍城》一樣優秀的作品,對這些文學名著進行閱讀、分析、理解,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
關鍵詞:文學分析;《圍城》;獨特性;語言;主題;優秀文學作品
中圖分類號:I207.42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5(b)-0009-05
An Analysis of the Uniqueness of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anguage
LIANG Shaogui
(Fushun County Party Schoo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igong Sichuan, 6432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 and dissemin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in China can better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and improve cultural cultivation. Fortress Besieged is one of Qian Zhongshu's representative work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uniqueness of? Fortress Besie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literature, starting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language style, thematic characteristics, character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These uniqueness makes Fortress Besieged? a classic work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 are many other excellent works in China, such as Fortress Besieged. Reading, analy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literary classics can greatly improve people's cultural literacy.
Key words: Literary analysis; Fortress Besieged; Uniqueness; Language; Theme;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由錢鐘書所著,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深刻的主題內涵,吸引了廣大讀者。錢鐘書在小說中運用了諷刺、反語、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使得語言既幽默又犀利。同時,小說采用了片段式的敘事方式,每個章節都相對獨立,但又相互關聯,使得小說更加緊湊,也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和領悟。通過閱讀《圍城》,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國現代社會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可以更深入地思考人性和命運等哲學問題。《圍城》這部小說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成為世界文學的一部分,對世界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影響。在全民閱讀背景下,從不同的文化視角出發對我國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和分析,可以對這些文學作品有更多全新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人們的閱讀水平和文化素養。
1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論述
中國現代文學語言是隨著中國現代白話文運動的興起而逐漸形成的,其特點是采用白話文作為文學語言,同時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展受到西方語言的影響,尤其在語法、詞匯、表達方式等方面表現明顯。
首先,中國現代文學語言以白話文為主,隨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白話開始出現在人們生活中而且迅速普及,這是因為白話文更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語言,更易于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我國近現代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也多以白話文創作,更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
其次,中國現代文學語言受到西方語言影響。中國現代文學語言在語法、詞匯、表達方式等方面受到了西方語言的影響,這是因為自近代以來,中國不斷向西方學習,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思想和技術,在文化上也有一些交流和互相借鑒。
在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他們的作品在語言上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比如:錢鐘書的《圍城》,其語言就有很明顯的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點,因為作者早年在西方留學,耳濡目染地學習了一些西方文化,回國之后創作的文化作品以當時的國內社會形態為背景,在語言上有很明顯的現代文學特色。
2 《圍城》的語言風格的獨特性
《圍城》的語言風格極為獨特,錢鐘書運用了大量的諷刺、反語等修辭手法,使得語言既幽默又犀利,這種獨特的語言風格使得《圍城》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獨樹一幟。
2.1 諷刺與反語
諷刺和反語是《圍城》最為顯著的語言特點之一。作者在小說中運用諷刺手法,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對事件的描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人性的弱點,而且運用反語手法,將本意表達為相反的意思,使得語言更加幽默風趣,引人深思。例如,小說中方鴻漸在描述自己的岳父時說:“你不佩服他也得佩服他的偉大,人家索性做了個死要面子的人,仿佛一個人拼命做出人家沒有的大事業來,未免自負所做非人所能及,只好把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抬出來,好教自己從蘇秦、揚雄的地位降下來,直降到不識字的農夫家里。”這一段話中使用了反語手法,將岳父的虛榮和自大揭示得淋漓盡致。
2.2 比喻與象征
比喻和象征手法是很多文學作品中常用的語言特色,使得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通過比喻手法可以將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而象征手法則通過對事物的描寫來表達更深層次的意義。例如,小說中方鴻漸在描述自己的愛情經歷時說道:“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這是小說中很有名的一句話,達到了點睛的目的,通過比喻手法將婚姻比作“圍城”,表達了婚姻對于不同人的不同意義,這個比喻也象征著人生的困境和無奈,使得語言更加深刻。這種“圍城”式的婚姻,在現代社會中依舊有很多,這段話也時常被人們在生活中提起,足以見得《圍城》這部小說的魅力[1]。
2.3 幽默與機智
幽默和機智的語言手法可以使得語言更加風趣幽默,引人發笑,而且機智的語言表達方式將生活中的點滴細節巧妙地融入小說中,使得讀者在品味故事情節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對生活中的細節加以品味。例如,小說中方鴻漸在參加一個舞會時說道:“這個舞會好,在開會以前先有了跳舞的節目,應該給它一個全優的評價。”這里通過幽默和機智的語言表達方式,將舞會評價得恰到好處[2]。
中國現代文學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西方文學的影響,西方文學的諷刺、幽默等手法在中國現代文學中得到廣泛運用。《圍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錢鐘書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也在國外留學多年,其間接觸了大量西方文學作品,隨后在他自己創作的小說中,也大量運用諷刺、幽默等手法,借鑒了一些西方文學的元素,使得他的語言更加豐富多樣。多種修辭手法同時應用,使得小說的語言既幽默又犀利,既深刻又引人入勝,這種獨特的語言風格不僅豐富了文學語言的表達方式,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性的弱點,提高了讀者的審美情趣和思考能力,也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圍城》中人物形象的獨特性
《圍城》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各具特色。錢鐘書通過對人物的細致刻畫,使得每一個人物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性格,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將整個故事串聯起來,使得故事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從人物形象和行為舉止中可以窺探出當時的社會形態。下面分析其中幾個主要人物的形象,以期對小說主題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1 方鴻漸的矛盾與掙扎
方鴻漸是《圍城》的主人公,也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是一個出身于鄉紳家庭的知識分子,迫于家庭壓力與周家女子定親,但在其上大學期間,未婚妻周氏患病早亡,準岳父周先生被方鴻漸所寫的唁電感動,資助他出國求學,并且在方鴻漸造假獲得博士學位回國之后,為其安排工作。方鴻漸的性格特點主要表現為矛盾和掙扎,那句“婚姻就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要出去,外面的人想要進來”就出自方鴻漸,他既渴望愛情和自由,又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束縛,不能完全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他追求知識,但常常被欺騙和失望所困擾,無法在知識海洋中深入鉆研。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這種掙扎不僅體現在他的愛情和婚姻上,也體現在他的事業和人生選擇上。他想要的有很多,比如:他對已故未婚妻的家世很在意,因為可以提供給他更多的資源,但是對周家的情感卻沒有很強烈,同時他又喜歡上了別的人,在現實和感情之間進行選擇的時候,他是十分矛盾的。方鴻漸何嘗不是諸多人的現實寫照呢,現代許多人也面臨著很多不同的抉擇,矛盾與掙扎在每個人心中都存在,在選擇之后可能面臨完全不同的人生,如何選擇,對于很多人來講,都充滿了困惑。
3.2 蘇文紈的高傲與虛榮
蘇文紈是《圍城》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她是一個知書達理、高傲自負的女性知識分子。她對方鴻漸有著明顯的愛意,但最終嫁給了詩人曹元朗。她給人一種高傲和虛榮心強的感覺,她自視甚高,認為自己是最好的人選,不屑于與世俗為伍,但也正是因為她對愛情和婚姻也有著過高的期望,最終陷入了婚姻的“圍城”。婚姻和愛情有很大的區別,婚姻里夾雜著瑣碎,與愛情的美好相差甚遠,但婚姻和愛情又是緊密相連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沒有活力的,也不會長久。蘇文紈雖然對方鴻漸有愛意,但是她最終沒有選擇方鴻漸,其中緣由,或許只有她自己才最清楚。方鴻漸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仰望他的人,以滿足他男性的尊嚴,但是蘇文紈的家世比方鴻漸強,這讓方鴻漸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加上蘇文紈本身也是孤傲的性子,即使心里對方鴻漸有一定的好感,但是理智戰勝了感性,她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能夠得到什么。出于自己女性的自尊,她最終沒有選擇方鴻漸。
3.3 唐曉芙的天真與單純
唐曉芙天真爛漫、單純善良,是《圍城》中的一位年輕、美麗的女性人物,方鴻漸對她一見鐘情,但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走到一起。她對愛情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和追求,但最終被現實所擊敗,她的命運也反映了一部分女性在當時社會中的困境和無奈。當時的社會不像現在這么開放和包容,很多女性雖然有了覺醒意識,但是受傳統封建思想的影響頗深,雖想要沖破“圍城”、沖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和阻礙,最終卻迫于種種原因未能成功。
除了以上幾位主要人物之外,《圍城》中還有許多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具有鮮明的特點。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和命運,他們的故事情節展現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人性的弱點。例如:顧爾謙和李梅亭是兩個喜劇人物形象,他們說話風趣詼諧,給人一種喜慶歡樂的感覺,在人群中可以很好地調動氣氛。趙辛楣則是方鴻漸的好友和同志,他身上的那種豪爽直率、敢愛敢恨、對朋友非常忠誠的性格品質,讓他的人格魅力驟然上升。趙辛楣對方鴻漸的支持和幫助貫穿了整部小說,而且他也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對當時社會的黑暗面持批評態度。趙辛楣這個形象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男性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3]。
《圍城》的人物形象豐富多彩,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命運軌跡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和人性的弱點。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以及形象交織出一個真實又復雜的社會,而且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點,所以讀者在欣賞故事情節的同時,也對人性和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4 《圍城》敘事結構和敘事手法的獨特性
《圍城》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錢鐘書采用了獨特的敘事方式,將現實與虛幻、歷史與現代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敘事風格。巧妙的敘事結構和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瑣碎細節和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呈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對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也更加具有文學性。
4.1 獨特的章節結構
《圍城》的章節結構非常獨特,每個章節都以方鴻漸為中心,通過他的視角和經歷來展現故事情節,因此方鴻漸成為整部小說的核心人物。這種結構方式不僅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方鴻漸的內心世界,也使得小說的情節更加緊湊和有層次感,章節之間的聯系也非常緊密,看似每個章節都有新的人物、新的故事,但是全部通讀下來發現,整部小說是一個有機整體。
4.2 生動的細節描寫
細節在小說中至關重要,細節的展示往往可以將一個人物刻畫得更加立體,將當時的社會展示得更加全面。錢鐘書在《圍城》中運用了大量的細節描寫,這些描寫不僅豐富了小說的內容,也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內心的情感和思想。比如:小說中對人物的外貌、服飾、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都非常細膩,讓讀者仿佛置身于小說的場景中,與人物一同經歷著種種情感和波折。
4.3 敘事手法的創新
《圍城》的敘事手法具有創新性,它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模式,采用了更為自由和靈活的敘事方式。一方面,小說中經常使用第一人稱敘述方式,這種方式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方鴻漸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和可信度。如方鴻漸在對話時就經常使用“我”作為開頭,具有很強的代入感,讓讀者在閱讀時好像也進入了他們所在的社會中。此外,小說中還使用了倒敘、閃回等敘事手法,這些手法使得小說的情節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另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采用了片段式的敘事方式,每個章節都相對獨立,但又相互關聯,這種敘事方式使得小說更加緊湊,也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不斷思考和領悟。
5 《圍城》主題的深刻性
一部文學作品,能夠在文學史上被廣為流傳、閱讀賞析,其主題的深刻性必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這些文學作品的主題大多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更高的文學價值。《圍城》的主題就十分深刻且獨特,探討了人類的困境和追求,通過對主人公方鴻漸的經歷和心路歷程的描寫,展現了人類在“追求”和“得到”之后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對于更高層次的追求和渴望[4]。
5.1 知識分子的生存困境
知識分子在《圍城》的背景時代下生存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他們面臨著社會的改革,也面臨著傳統封建思想的局限性。《圍城》以知識分子為主人公,通過對小說中的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思想的描繪,展現了當時知識分子面臨的生存困境。這些知識分子既受到傳統文化的束縛,又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想要自由,想要走入新時代,但是傳統的枷鎖又是無法沖破的,一直都套在脖子上。在那個時代,很多知識分子都面臨著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出路的困境。小說通過對方鴻漸、蘇文紈等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示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內心世界和生存狀態。當時的社會正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很多新的思潮隨著一批回國的年輕人被帶到國內,但是國內的社會環境、傳統風俗依舊沒有改變,這種裂變對于很多經歷新思潮的年輕人來講無疑是一種挑戰,他們想要傳播更多先進的思想觀念,讓傳統社會習俗和一些落后的思想徹底泯滅,但是由于幾千年的文化和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短時間內并不能成功,一些比較新潮的行為和思想也被大多數人所質疑。
5.2 婚姻與愛情的無奈與困惑
《圍城》中對婚姻與愛情的探討也是一個十分具有特色的主題,很多人的婚姻如“圍城”一般,這是點睛之筆。小說通過方鴻漸等人的婚姻和愛情經歷,探討了關于婚姻、家庭、愛情等話題,這些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每個人都要去經歷的,但是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經歷不同,對待婚姻、愛情和家庭的態度也不相同。錢鐘書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情節,引導讀者深入思考這些話題,使人們對婚姻和愛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作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形態中,很多婚姻都是落后和畸形的,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婚姻并沒有體現出愛情,作者也借此對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5.3 人性的弱點與社會的弊端
“人性是禁不起考驗的,人性中的弱點每個人都有,都不可避免。”《圍城》通過對人物性格特點和內心世界的描繪,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和社會的弊端。小說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懦弱、虛榮、自私的人。他身上的那種懦弱自私,是被隱藏起來不公之于眾的,但是從他的內心世界中依舊可以看出這些弱點。小說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弊端,如官僚主義、虛偽矯情等,這些弊端都成為小說中情節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當時的社會中,官僚主義十分嚴重,這種官僚主義是對人性弱點的一種直觀展示,對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也必然有很大阻礙,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和社會問題。
6 《圍城》深刻的文化內涵
6.1 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圍城》創作于20世紀40年代,正值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革之際,西方文化的進入讓中西文化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激烈的碰撞和融合。一方面我國亟待改革,一大批知識分子出現,他們接受過更多教育,對社會的發展和未來充滿了信心;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也隨著中西方交流的增多及留學回國的知識分子從各個領域傳入國內,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碰撞。錢鐘書在小說中不僅描繪了中國社會的現實,也引用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元素,如哲學、文學、藝術等。這種融合使得小說的主題更加豐富和多元,也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可以看出,小說中經常出現對西方文化的引述和借鑒,這些元素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比如:小說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留學歸國的知識分子,在國外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但回國后卻發現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這種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不僅體現在方鴻漸身上,也體現在小說中的其他人物身上[5]。
6.2 傳統社會與現代發展的矛盾
社會是不斷發展不斷向前的,《圍城》中所反映的社會也一樣。《圍城》中的人物大多處于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上,他們在面對現代文明沖擊時,既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自由,又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和限制,這種限制的力量很大,很多時候人們無力沖破,但是對未來和自由的渴望,又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這種矛盾和沖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明和生動,也讓讀者對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方鴻漸、蘇文紈就是很典型的代表,他們對自由的婚姻十分向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受到了重重阻礙。小說中的唐曉芙也是一樣的境遇,她受過良好的現代教育,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但在婚姻和家庭方面卻受到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她的命運反映了當時女性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掙扎和困惑,那種無力感或許只有身處那個時代的女性才能明白。這種矛盾和沖擊,在當時很多接受過新教育的知識分子中是十分普遍的,他們既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又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難以找到自己的信仰和價值所在,這種信仰危機使得知識分子在現實生活中迷茫和彷徨,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出路。例如:方鴻漸在留學期間曾經熱衷于各種主義和學說,但回國后他卻發現這些主義和學說都無法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現實是他先要找到一份可以維持自己生存的工作,那些文學主義在當時的社會中并不能變現以維持溫飽,所以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不僅是方鴻漸一人,那個時代的很多人都同樣面臨這一處境[6-10]。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圍城》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一部經典之作,其獨特性在于語言風格、主題、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文化內涵等多個方面。作者通過大量的修辭手法和獨特的語言風格,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而且通過人物形象將故事串聯起來,不僅反映了每一個人的特色,更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形態。在當時的社會中,有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和沖突。這部小說可以展現當時社會的文化景觀,反映當時社會現實,具有深刻思想內涵,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傳統與現代、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對現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 樊尚婧.錢鐘書《圍城》的空間敘事架構及意象解讀[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3,44(8):94-97.
[2] 于婧,劉婷婷.淺析《圍城》中方鴻漸的成長歷程[J].參花(中),2023(11):112-114.
[3] 夏琳云.對于《圍城》人物形象分析[J].課外語文(上),2019(25):189-190.
[4] 黃利華.面子理論視角下《圍城》的會話分析[J].今古文創,2024(4):116-118.
[5] 孫郡茁.淺析錢鐘書《圍城》的語言風格[J].赤子,2018(5):47.
[6] 林晉軍.對錢鐘書《圍城》中文化底蘊的分析[J].現代交際,2014(9):87.
[7] 宋燕,蔡鳳臻.功能翻譯理論視角下小說中成語的漢英翻譯策略:以《圍城》為例[J].漢字文化,2023(18):170-172.
[8] 郭帥.誰把“圍城”帶來中國:從一封新發現的婚禮賀信談起[J].新文學史料,2023(2):132-138.
[9] 高洋洋. 試論《圍城》在中國現代文學語言視閾下的獨特性[J].名作欣賞, 2023(11): 112-114.
[10]謝桃坊.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文獻問題:以《圍城》為例[J].學習與探索,2004(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