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凌旭
科技的進步促進了數字化教學在眾多課堂的普及和應用,初中歷史課堂也不例外。具體來說,數字化教學利用在線教學平臺進行授課,如運用電子白板,借助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比照傳統教學方式,數字化教學為初中歷史課堂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和挑戰,有其獨特的優點。下面就以“鴉片戰爭”為例,看看數字化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效果。
一、課堂教學案例
(一)導入階段:激發學生興趣
在導入階段,教師通過展示有趣的歷史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引導學生關注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展示鴉片戰爭時期的畫作、歷史遺址圖片等,讓學生在感受歷史氛圍的同時,對歷史事件產生興趣。
(課件播放一段鴉片戰爭的視頻。)
師:同學們,你們能猜到大屏幕上的內容是歷史上的哪個事件嗎?
學生紛紛猜測,教師微笑著撥動鼠標,切換到一幅鴉片戰爭時期的畫作。
師:看到這幅畫,你們有什么想法呢?
生A:老師,這是鴉片戰爭嗎?
師:沒錯,這確實是鴉片戰爭。你們知道鴉片戰爭是如何發生的嗎?
生B:鴉片戰爭是因為英國向中國走私大量鴉片,中國政府禁止后,英國發動了戰爭。
師:這個回答很精準。那你們對鴉片戰爭有什么好奇的地方嗎?
生C:老師,當時的人們是怎么看待鴉片的呢?
師: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們可以一起探索一下。讓我們看一下這些歷史遺址的照片。
(屏幕上展示出一幅幅鴉片戰爭時期的歷史遺址照片,學生看得入神。)
師:這些都是鴉片戰爭時期的遺址,你們想象一下,當時的人們是怎么生活的?他們對鴉片、對戰爭有什么看法呢?
生D:我覺得他們可能會很恐懼,因為戰爭一直都是很殘酷的。
師:恐懼,這是一個很自然的心理反應。那在恐懼的同時,他們可能有什么樣的希望呢?
生E:他們可能希望戰爭快點結束,國家能夠安定。
(二)自主學習階段:引導學生探究
數字化教學的應用能夠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探究性學習環節,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首先,教師通過數字化平臺提供一些與林則徐虎門銷煙有關的歷史文獻、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材料,讓學生自主閱讀和觀看。在此基礎上,教師出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例如,關于英國為何向中國走私鴉片,學生可以利用數字資源查詢和分析當時英國的經濟狀況、對外貿易政策和殖民擴張的戰略。
利用網絡資源,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觀看關于19世紀初中國與英國貿易的歷史記錄,包括大量的白銀流出中國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了全國范圍內白銀的供求關系以及貨幣價值的變化,通過對比學習,學生能夠感受到當時物價的快速上漲和經濟的發展變化。他們還可以通過查閱歷史檔案,了解由于鴉片走私的泛濫,中國社會秩序變得混亂,如吸食鴉片人數的激增導致勞動力缺失、家庭破裂等社會問題。
在探討林則徐的禁煙措施時,通過數字化圖書館等平臺查找林則徐的禁煙公告原文、個人書信、上奏朝廷的奏折等歷史文件。通過閱讀這些原始資料,學生能夠從第一手的信息源了解林則徐的決策思路、執行的具體措施,以及銷煙運動的整個過程。學生還能夠通過查閱當時國內外的報刊和歷史見證人的記載,了解禁煙政策對中國民眾的影響,以及它如何激發民族自尊心。
當學生研究《南京條約》時,通過數字檔案館訪問條約的掃描件或是翻譯文本,可以深入了解條約中的關鍵點,如割讓香港和開放五口通商等內容。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對比中英兩國在戰爭前后的外交政策,以及戰爭中的軍事策略和武器裝備。借助歷史學家的分析,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南京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造成的影響,及其對中國社會長遠發展的影響,如導致中國進入長達一個世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態。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字化學習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獲取大量的歷史信息和資料,還能夠通過分析和探究提升自身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導和引導角色,幫助學生在海量信息中甄別、整合,構建起自己對歷史事件的獨立見解。
在討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工具展示清末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狀態的資料,幫助學生構建起清晰的歷史場景,并結合馬克思和克勞塞維茨的觀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鴉片戰爭的實質和后果。
教師可以通過數字化平臺,展示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以及中國封建社會制度對資本主義萌芽的阻礙。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資源比較中西方歷史的不同發展路徑,探索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
在整個自主學習階段,教師應該不斷地提供學習指導,利用數字化工具輔助學生完成任務。例如,教師可以建立在線論壇,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也可以利用在線測試或小測驗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合作交流階段:促進學生互動
在合作交流階段,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中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例如,在“鴉片戰爭”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如林則徐、道光皇帝、英國使者等),通過模擬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了解鴉片戰爭的背景、原因和影響。
師:今天我們要進行的學習活動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角色模擬。我們的主題是鴉片戰爭。你們每組選擇一個歷史角色,如林則徐、道光皇帝、英國使者等。接下來,你們要深入研究這個角色,并從這個角色的視角來理解鴉片戰爭的背景、原因和影響。
生A:我們組選擇林則徐。我們將通過研究他的生平和他在鴉片戰爭中的作用,理解他為什么選擇禁止鴉片交易。
師:好的。林則徐是這場戰爭中的關鍵人物,你們需要深入研究他的決策,并嘗試理解他的選擇對戰爭和國家的影響。
生B:我們組選擇英國使者。我們想了解他們為什么要發動戰爭,以及他們希望通過戰爭獲得什么。
師:非常好,英國使者的角度是理解鴉片戰爭的另一個重要視角。你們需要深入研究英國在19世紀的外交政策,以及他們為何選擇通過戰爭來解決與中國的貿易爭端。
生C:我們組選擇道光皇帝。我們將嘗試理解他如何處理這場危機,以及他的選擇對戰爭結果的影響。
師:這是一個復雜的角色。道光皇帝在處理鴉片問題上的決策對戰爭的發展和結果產生了深遠影響。你們需要探索的是他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策,以及他的決策如何改變了戰爭的進程。
(四)教師講解與點評階段:構建知識體系
在教師講解與點評階段,教師針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和點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鞏固所學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歷史事件中提煉出關鍵信息,培養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
師:讓我們來探討鴉片戰爭背后的深層原因。除了英國尋求擴大貿易利益之外,我們能否從中國當時的國情出發,分析存在哪些促成沖突的內在因素。
生A:我認為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可能是一個原因。這種政策限制了外國與中國的貿易,可能加劇了英國的不滿,進而引發了戰爭。
師:非常好,這位同學提出了一個重要視角,閉關鎖國的確是內在因素之一。那么,如何看待林則徐的禁煙運動。
生B:林則徐通過禁煙令打擊鴉片貿易?;㈤T銷煙顯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師:很好,你總結得很全面?,F在我們再來思考,鴉片戰爭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哪些深遠影響?比如,這場戰爭如何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影響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生C:老師,鴉片戰爭明顯暴露了清朝軍事上的落后,促使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引進西方技術。同時,戰爭的失敗也激發了人民反對封建統治的情緒,為中國的社會變革埋下了種子。
師:的確,鴉片戰爭成為中國現代化轉型的一個重要契機。通過這樣的探討,我們不僅加深了對事件的認識,還鍛煉了分析和綜合能力。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深入探討其他重要歷史事件及其影響。
隨后,教師進一步使用電子白板展示鴉片戰爭期間的關鍵地點、戰役和條約內容。例如,通過地圖展示福建、廣東等地區的地理位置,以及這些地方與鴉片貿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互動展示,學生可以在空間上形成對歷史事件的立體認識。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南京條約》內容的理解,教師展示了條約的掃描件,并使用數字化工具對其進行注釋、高亮處理,凸顯條約中對中國不平等的條款。教師結合視頻資料或動畫展示鴉片戰爭中的重大戰役,如虎門銷煙的動畫再現,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林則徐堅決禁煙的歷史場景。
在點評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教師利用數字化評估系統(如在線測驗、實時反饋工具等)來評價學生的理解程度。通過提問和即時反饋,教師了解了學生對鴉片戰爭的認識是否準確和深刻,并及時糾正。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發現了學生認識中的薄弱環節,并進行了有的放矢的講解。此外,教師使用教育游戲或模擬軟件進行虛擬歷史場景重現。學生可以通過這些軟件模擬林則徐銷煙的決策,或者是《南京條約》的談判過程,以加深對歷史事件各方面影響的理解。
在整個講解和點評階段的收尾部分,教師總結了鴉片戰爭對中國歷史的長遠影響,以及它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教師使用演示文稿或影視資料,展示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變遷,如國門被迫開放、列強侵略加劇等,讓學生認識到歷史事件的連續性和影響的深遠性。
結合數字化教學方法,教師在講解和點評階段不僅能夠為學生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同時,數字化工具也使教學方式變得高效,使知識點的講解更加生動、直觀,有助于學生建立起完整、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
二、反思
首先,教師在自主學習階段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但學生的學習效果存在顯著差異。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和背景知識的差異,使統一的教學資源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考慮采用個性化的教學策略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其特點和需求的學習資源和指導,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其次,在教師講解和評論階段,雖然教師對學生的自學成果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評價,但課堂互動仍然不夠活躍。為了加強課堂互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參與討論和提問,表達自己的見解,增加課堂的活躍度和學生的參與度。此外,模擬歷史場景、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更好地了解歷史,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最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歷史事件做了全面的解釋和分析,但鮮少讓學生表達個人觀點和思考。為了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可以適當減少對歷史事件的講述,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引導他們從多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可以促使他們在歷史學習中更主動地思考,提升他們的歷史素養。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第三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