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濤
【摘? 要】 文章旨在探討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三會”能力的教學策略與案例分析。首先,文章介紹了新課標提出的“三會”概念,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并解讀了其內涵。隨后,文章分析了“三會”能力培養的優勢,包括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文章提出了幾種教學策略,如實踐導向的數據分析與解釋、探究幾何概念的應用以及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文章通過三個案例進行詳細分析,展示了這些教學策略的具體應用和效果。通過這些教學策略和案例分析,教育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培養其“三會”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 新課標;數學學習能力;數學教育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演進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一輪的教育改革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引擎。隨著新課標的推出,數學教育迎來了一次全新的改革,提出了“三會”概念,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意味著對數學教育目標的重新界定,還是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要求和期許。
一、新課標“三會”能力的內涵解讀
(一)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
“三會概念”提出學生要能用數學的視角審視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現象,能夠敏銳地感知和理解各種數據、圖形、模式等信息。這種能力使學生能夠從身邊的事物中發現數學的奧秘,比如發現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數學規律和關聯,以及了解數學思維方式如何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通過這樣的觀察和思考,學生不僅能夠拓寬自己的數學視野,還能夠培養出更深層次的數學思維和分析能力,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
學生通過學習數學,不僅培養了靈活的邏輯思維、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還能夠將這些思維方式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學生具備了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的能力,從簡單的計算到復雜的推理,都能得心應手。例如,學生可以運用數學方法和策略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比如預算管理、時間規劃、空間布局等方面的挑戰。這種思維方式的培養不僅使學生在數學學科中取得進步,還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數學不僅是一種工具,還是一種語言。學生通過學習數學,能夠準確地描述問題、表達思想。他們掌握了使用數學符號、圖形、表格等形式,向他人傳遞信息和觀點的能力,能夠與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在團隊合作中,學生可以用數學語言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想法,促進團隊協作;在學術研究中,他們能夠運用數學語言準確表達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和合作。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有助于學生在學術上取得進步,還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社會交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數學課堂中“三會”能力培養的優勢
在當今社會,數學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解決問題的工具。在數學教育中,教師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三會”能力,即觀察、思考、表達,這三種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觀察能力讓學生以數學視角發現問題,激發探索欲,如通過觀察日常中的幾何圖形來理解數學概念;思考能力讓學生運用數學邏輯分析和解決問題,如通過數學建模分析經濟或社會數據,提升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則讓學生使用數學語言清晰地交流思想,如在團隊項目中有效溝通解題過程,增強溝通和協作能力。
數學這門學科中“三會”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個人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培養觀察力,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通過培養思考力,學生能夠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培養表達力,學生能夠更有效地與他人溝通和合作。這三種能力的結合,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不僅在數學領域,而且在其他領域都能夠發揮出色的表現。因此,教育者應當重視“三會”能力的培養,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幫助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三、數學課堂中“三會”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
(一)踐行實踐導向的數據分析與解釋教學策略
首先,注重實踐導向教學,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其次,倡導探究式學習,提供開放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自主進行數據的分類、整理和分析,培養其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再次,鼓勵合作學習,在小組內進行數據分析和討論,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信息交流。最后,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圖表繪制與解釋技能,引導他們運用數學知識對數據進行可視化展示,并對圖表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通過這種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在實際數據分析的過程中,不僅提升了數學“三會”能力,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首先,通過實際生活場景引導學生探索幾何概念的應用。教師可以設計具體案例或活動,如測量房間面積、計算地圖上的距離、構建日常用品的幾何形狀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幾何知識的價值和應用。其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案例或場景,讓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學習代數方程時,教師可以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如購物折扣計算、汽車油耗估算等,讓學生通過代數方程求解來解決這些實際問題。
四、數學課堂中“三會”能力培養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1“利用實際數據進行氣溫變化分析”
“利用實際數據進行氣溫變化分析”展示了一場關于氣溫變化的探究之旅。學生開始收集真實數據,包括地理環境、海拔、溫度等信息,這些數據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真實性。隨后,學生組織起來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尋找相關性和規律性的信息。完成數據整理后,他們利用統計和圖表繪制知識將數據轉化成柱狀圖、折線圖等形式,直觀展示數據。通過比較和分析圖表,學生發現了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和趨勢,深入理解了氣溫變化。在小組內部的討論中,學生積極分享分析結果,與同伴探討數據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因素,共同挖掘數據的信息。這種合作探究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力,加深了他們對數學在實際問題中應用的理解。
這個案例通過實際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探索數學應用的真實場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會了如何處理和呈現數據,還培養了合作學習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學生深入探討了數據背后的意義和規律,進一步拓展了他們對數學的理解。這種案例分析的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學生提升數據分析和解釋的能力,還能夠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為其數學“三會”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通過這樣的案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培養他們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二)案例2“設計趣味迷宮游戲”
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設計一個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迷宮游戲?學生受到了啟發,開始思考并動手設計自己的迷宮。首先,學生利用所學的平面幾何知識,繪制出迷宮的整體布局。他們需要考慮通道的寬度、墻壁的高度以及轉角的設置,以確保游戲的難度和趣味性。通過繪制平面圖,學生可以清晰地規劃出迷宮的結構,為后續的設計工作奠定了基礎。然后,學生開始運用幾何概念來構思迷宮的各個部分。他們使用直線、角度、平行線等幾何概念,設計出了迷宮中的通道和墻壁,使得整個迷宮具有良好的幾何特性。在設計過程中,學生不斷調整和優化迷宮的布局,以確保游戲的體驗感和挑戰性。最后,在迷宮設計完成后,學生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游戲測試。他們邀請同學們來體驗自己設計的迷宮游戲,并收集反饋意見。通過觀察和分析游戲過程中的表現和反饋,學生進一步完善了迷宮的設計,使其更加符合實際游戲需求。
這個案例通過實踐設計迷宮游戲,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具體的應用場景,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深入理解幾何概念。學生在設計迷宮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運用幾何知識來規劃迷宮的結構,還需要動手實踐、調整設計,從而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通過相互交流和討論,學生能夠分享各自的設計思路和經驗,進一步拓展了對幾何概念的理解。這種實踐導向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參與度。同時,通過設計趣味迷宮游戲,學生還能培養團隊合作和溝通交流的能力,促進他們的綜合素養和創造力的發展。因此,這個案例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幾何概念的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為其數學學習提供了更豐富的體驗和機會。
(三)案例3“計算風箏線長度”
教師提出一個趣味問題:如果要放飛一只風箏,如何計算出需要的線長呢?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開始思考并嘗試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學生需要考慮一些基本因素,如風箏的高度、風箏線與地面的夾角以及放風箏的位置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到風箏線的長度,因此學生需要運用數學知識來建立相應的模型,并進行計算。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擇一個場景進行實地測量。學生需要使用測量工具,如直尺、測量帶等,來測量出風箏線的實際長度。在測量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準確地測量出風箏線與地面的夾角,并記錄下相關數據。學生利用所學的幾何知識,如三角函數、相似三角形等,來計算風箏線的長度。他們需要將實地測得的數據與數學模型相結合,進行準確的計算和推導。在計算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合作,相互討論和交流解決方案,共同攻克難題,進一步加深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通過這個案例,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還培養了團隊合作和實踐能力。他們通過測量和計算風箏線的長度,將數學知識應用到了生活中,并且在實地操作中體驗到了數學的實際意義。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相互協助,共同解決問題,促進了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此外,通過選擇不同的場景進行測量,學生也能夠體驗到數學知識在不同環境下的應用,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因此,這個案例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其綜合素質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平臺。
五、結語
當教育引入“三會”能力培養的教學策略和案例分析時,不僅強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還要注重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的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教學策略能夠促進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的本質,并將所學知識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中。案例分析則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場景,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
未來的數學教育將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倡導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新技術的應用也將為數學教育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將為數學學習提供更多可能性,提高教學效率和個性化學習水平。綜合而言,未來數學教育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其全面發展和社會參與做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 洪燕君. 基于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素養的理解與實施:訪談史寧中教授[J]. 數學教育學報,2023,32(03):64-67.
[2] 孫曉天,邢佳立. 中國義務教育: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課程目標體系:孫曉天教授訪談錄:四[J]. 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2(05):8-10.
[3] 鄭毓信.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理論審思[J]. 數學教育學報,2022,31(06):1-5.
[4] 黃秦安. 后現代:一個觀照數學哲學的新視閾:數學哲學的范式分期與“后現代數學”的數學教育前瞻[J]. 數學教育學報,2023,3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