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工匠精神蘊含著豐富的育人價值,同時也是傳統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新時期的人才培養中,創新育人理念,強化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傳承至關重要。文章旨在分析工匠精神在新時期人才培養中的價值,說明工匠精神與傳承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分析工匠精神與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通過教育融合實現工匠精神和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創新的有效路徑,為新時期人才培養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 工匠精神;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德育
當前,我國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工作高度重視。工匠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產物,通過工匠精神滲透教育,對強化民族文化傳承,促進人才培養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培養新時期具有民族文化傳承意識和愛崗敬業精神的優秀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要培養這樣的人才,需要在教育中不斷創新理念和對策,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育人價值,通過工匠精神滲透教學,實現民族文化傳承人才的創新培養和發展。
一、工匠精神對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的正確三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民族文化資源是地域特色與價值的體現,涵蓋了民族傳統、地方特色及由此延伸出的工匠精神。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積極影響。它們不僅能夠深化學生的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還能在提升新時期人才綜合素質方面發揮關鍵作用,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貢獻力量。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實踐中,能夠豐富大學生的知識體系,增加文化積淀。通過學習工匠精神和地方文化,學生可以拓寬知識視野,培養藝術修養,進而增強文化自信。這些要素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此外,民族優秀文化中的傳統工藝和技藝是人才教育的重要素材。將這些傳統文化資源和工匠精神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崇高的精神品質指導行為,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未來職業素養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培育學生職業素養,推動智能制造強國建設
傳統工匠在手工藝制作中展現出的高度專注、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動體現。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而且對未來就業中的職業素養提升至關重要。在當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是推動產業優化、加快制造業升級的有力措施。同時,這種精神的培養也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工匠精神融入社會建設發展中,加強學生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創新能力及專注力的培養,有助于高校學生成長為智能生產的能工巧匠,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智能制造強國邁進。
(三)融合工匠精神,傳承地區文化發展
大學生作為優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地方傳統文化傳承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民族地區的豐富文化資源為天然的教育素材提供了深厚土壤,通過工匠精神與地區文化的深度融合,學生在接受優秀民族文化熏陶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自我,有助于培養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傳統文化價值觀,進而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此外,民族地區多樣且豐富的文化形式為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教學中可以拉近師生距離,使思政教育課程更加生動有趣并體現生活化教學特色。例如,騰沖市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所展示的傳統造紙工藝文化與專業課程教學相結合,能讓學生深入接觸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并了解造紙術的起源和發展歷程。這種融合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優秀傳統技術的興趣和研究熱情,還對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工匠精神與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中面臨的問題
(一)忽視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當前,教育界和社會普遍存在對文化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的問題。許多教育機構和培訓師過于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沒有考慮到文化對學生心理世界、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的深刻影響。這種趨勢在藝術精神和民族文化遺產的教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文化意識和文化自信,無法理解和欣賞藝術的內容和價值。與此同時,教育機構和培訓師往往在課程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缺乏一致性和系統性,因為沒有認識到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遺產的教育常常被邊緣化甚至被忽視,沒有在教育體系中發揮應有的地位。這不僅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還限制了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二)民族文化教育與工匠精神融合不足
將民族文化教育與工匠精神相結合,是傳承民族文化、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然而,這種整合在實際教學中面臨諸多挑戰。推進教學內容與工匠精神、民族文化結合的過程,并不是將它們與課程教學簡單相加,而是需要做到有機融合。許多課程只是簡單地提及工匠精神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價值,而沒有深入探討,導致學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加之教學資源匱乏,缺乏有效的教學工具和平臺。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傳承需要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學科的教學平臺來支撐,但目前該領域的建設還相對滯后。這種融合的不足,不僅影響了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傳承,還限制了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三)教育形式和內容單一
在培養民族文化人才方面也存在著教育形式單一的問題。目前,許多教育機構和教育工作者仍然沿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實踐活動和體驗式學習。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也無法滿足社會對綜合能力的要求。因此,學生很難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強化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傳承意識。與此同時,教育的內容也存在單一性問題。許多教育機構和培訓師過于注重傳授技能和灌輸民族文化知識,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習慣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這種單一的教育內容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和市場需求,不利于人才的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傳承能力的培養。
三、工匠精神與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創新發展的路徑
(一)將工匠精神、民族文化與德育課程深度融合,激發學習熱情
在高校的德育體系中,思政課程占據著核心地位。其嚴密的理論體系和邏輯性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至關重要。然而,純理論的教學往往難以持續吸引學生的興趣。為改變這一現狀,高校應以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為主導,對德育課程進行創新性改革。通過引入企業實際的生產、經營、營銷案例,高校可以使課程內容更加生動具體。同時,單獨設立以愛崗敬業精神為主題的課程內容,確保德育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盡管部分高校已經認識到將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融入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融合程度仍有待提高。為此,高校應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精心挑選具有代表性和啟發性的案例,通過工藝作品展示、案例分析等方式,將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深入淺出地融入專業教學之中。這樣的融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職業素養,還能使他們對未來的工作環境產生共鳴和體驗感,從而在職場中面對挑戰時能夠不斷激發自己的專業發展動力。
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應成為思政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其教學體系之中。通過結合相關專業的實際案例和工藝作品,高校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對專業學習充滿熱情,對未來崗位工作充滿期待。這種以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為核心的德育模式將有助于學生形成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職業態度,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未來的工作中。
(二)強化愛崗敬業宣傳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發揚民族文化
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應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改革,將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積極開展以“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大力弘揚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所蘊含的愛崗敬業、友善待人等核心價值觀念。通過這些活動,高校可以引導廣大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堅守崗位、勇于擔當,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在宣傳教育過程中,高校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來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通過播放歌曲、學習模范事跡、講述故事、誦讀經典、分享感悟等方式,高校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愛崗敬業精神的熏陶和洗禮。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德育工作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內涵和價值。
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學習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如李萌等優秀人物的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通過聽身邊人講述自己的工作日常和感悟體會,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愛崗敬業精神的偉大力量,從而激發自己內心的熱情和動力。這種以身邊人身邊事為榜樣的教育方式將有助于學生將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和愛崗敬業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文化實踐,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作為地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基地,肩負著推動工匠精神和優秀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使命。為了踐行這一使命,高校必須積極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強化文化育人實踐,打破傳統單一的理論教學模式,以文化為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
高校應精心策劃并組織以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應與專業課程教學和育人目標緊密結合,讓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職業發展能力,共同營造積極健康、富有活力的校園文化氛圍。例如,可以舉辦文體活動周等傳統盛事,這類活動不僅能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還能激發學生的自我鍛煉和創新意識,全面展示他們的青春風采。同時,組織社會實踐、研學旅行、紅色旅游、冬夏令營等活動,讓學生閱讀革命傳統故事、觀看紅色電影、走訪傳統技藝傳承人,使他們在多樣化的文化實踐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挖掘其內涵和價值,自覺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還應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原則,可以邀請民族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也可以邀請歷史名人、非遺傳承人等社會各界人士來校演講、交流,為學生提供與優秀文化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此外,高校還應積極組織各類校園文化活動,如戲劇表演、電影放映、短視頻制作、展覽展示等,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形式和內容。這些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在享受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熏陶的同時強化專業教育,還能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實現文化和思想的雙重洗禮。
四、結語
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都是重要的育人資源,具有極強的教育和傳承價值。本文對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進行了論述,說明了目前工匠精神和傳承民族文化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要將工匠精神、民族文化與德育課程深度融合,激發學習熱情;強化愛崗敬業宣傳教育,培育工匠精神與民族文化;以及要加強文化實踐,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氛圍,希望為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工作帶來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1] 陶文輝,白潔. 民族文化助力內蒙古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探尋[J]. 現代職業教育,2023(36):14-17.
[2] 李強. 班墨匠心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兼談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21(03):46-52.
[3] 黃一旸.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融入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初探[J]. 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4(01):52-55.
[4] 白潔. 民族文化融入職業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研究[J].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4(01):83-85.
[5] 蔣柯可,熊正賢. 武陵山區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基于工匠精神的視角[J]. 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9(02):72-80.
[6] 郭墨涵,李玉龍,牛曉艷,等. 依托省級非遺技能大師工作室培育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路徑探索與研究[J]. 大眾文藝,2022(13):151-153.
[7] 郭闖. 高職院校基于民族化特色的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創新實踐:以“動畫概論”課程為例[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3):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