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任佳麗
摘?要:“雙高計劃”的出臺不僅從制度層面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更從實踐層面不斷激勵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質量進行全方位的提升。人才培養模式作為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在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增強高職院校自身競爭力等方面有著關鍵作用。重視并發揮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中的作用,不僅能幫助高職院校準確定位,更利于高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我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出現的問題出發,“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可以從更強調能力本位的培養目標,更緊跟行業動態的專業設置,以及更注重過程的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
關鍵詞:雙高計劃;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2.046
1998年12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是提高國民科技文化素質、推遲就業以及發展國民經濟的迫切要求”。由此拉開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的序幕,教育部《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共有高等學校3013所,其中高職(專科)為1489所,比上年增加3所,高職教育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要“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規模的發展對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現為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期待。同年12月,“雙高計劃”首批建設單位正式出臺,這一舉動不僅再次明晰了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對職業教育持續深化改革,打造中國特色高質量職業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人才培養作為高職教育的主要職能,不僅是提升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舉措,也是實現高職規模發展的有力保障,“雙高計劃”的引領,不僅凸顯了人才培養模式在發展優質高職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對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更多維度的要求。“雙高計劃”背景下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亟須反思和優化。
1?“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重構的時代意義
高職教育作為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重要方式,肩負著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人才培養模式事關學生個人、高職院校和社會等多方面不同群體的相關利益。人才培養模式是特定的培養目標和為實現其而選擇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的組合形式。其中培養目標的確立是關鍵,與之配套的學科專業、課程設置、師資隊伍是重要基礎和保障。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過程中,不僅促進了高職院校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輻射效應。
1.1?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水平
當前我國處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持續壯大的時期,創新創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這樣的背景下,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輸送與之匹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現代物流、電商網購等各類新興行業亟須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傳統的人才類型已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職教育人才培養作為優化我國人才結構的重要方式,可以直接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豐富的高技能人才供給,緩和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成為我國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主要途徑,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1.2?增強高職院校競爭力
競爭現象普遍存在,高職院校也是如此。對于占據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一半體量的高職教育而言,競爭依然是圍繞著優質生源、充裕經費、良好社會聲譽這些稀缺資源展開的。那么高職院校競爭力指的就是獲得這些稀缺資源的能力,而這種競爭力反過來又在倒逼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促使高職院校形成高質量發展與強競爭力的良性循環。當前的“雙高計劃”某種意義上就是對高職院校的競爭力大考,那么競爭力如何構建的問題就成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
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最主要的職能就是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所以高質量的發展就是在強調高職院校的育人功效及其強大的社會輻射作用。因為高校與其他社會組織的最大區別在于對人的培養,同時也在通過人才培養實現服務社會的職能。畢業生的素質是最容易被甄別的,甄別的結果直接影響學生的選擇、社會各界的支持力度等,也側面反映了院校的競爭力。所以人才培養作為高職院校增強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應當被識別和加以培育。優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對資源的利益最大化整合,而非各種資源的簡單相加,在這一過程中高職院校的競爭意識被喚醒,形成有特色的培養理念和培養方法,為社會源源不斷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最終實現高職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競爭力的不斷增強。
1.3?構建高職院校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氛圍
與其他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過程相似,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既受到社會實際需求的影響,也會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某種程度也在革新教育理念,引領新的教育風尚。無論是培養目標的確立,或是培養方法的革新,這些都將豐富和充實高校育人的內涵,尤其是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學習目標與方式,更是對扎根中國大地打造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教育理念的身體力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直接推動著高職校園良好學習氛圍的建設,推動著高素質技術技能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職教育的蓬勃發展為更多愿意接受教育的人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機會,也在全社會不斷提升高職育人的良好社會聲譽。
2?“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現實困境
2.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
“雙高計劃”意在將高職院校打造成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高地,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理論知識,尤其是實踐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當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時卻存在模糊的問題,在人才培養的定位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盲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傳統的高職院校大多沿襲“后高中”的培養目標,重理論知識,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導致部分實踐課程的設置缺失,教師的實踐指導能力缺位,使得部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較弱,綜合素質較低;第二,未與其他類型的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作準確的區別,喪失了高職教育的獨特性,使得部分學生缺乏就業競爭力,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的社會聲譽。
2.2?人才培養內容陳舊同質
“雙高計劃”要求高職院校要不斷提升服務發展水平,這意味著高職院校要在新知識的產出和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當下的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內容上主要存在兩個困境:第一,學科內容陳舊,很多早已被淘汰的技術技能并未及時刪除,與此同時部分新知識也未及時更新,一定程度造成了學生與社會的脫節;第二,專業設置同質化嚴重,部分高職院校脫離自身的教學資源與社會需求盲目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無法保證教育資源的使用效果。
2.3?人才評價方式單一固化
“雙高計劃”將高職教育作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平臺,飽含著整個國家和社會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期待,當下高職院校在人才評價方式上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單一和固化。由于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模糊,培養內容的陳舊同質等因素影響,部分高職院校在人才評價方式上也是采用較為單一的方式,只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進行書面測試,并作為最終評價結果,這樣看似低成本的評價方法卻在一定程度上要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作為昂貴的代價。且這種以最終分數作為唯一評價結果的另一個消極影響就是嚴重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的培養,部分學生甚至存在“走捷徑”的不良心態,干擾了校園正常的學習生態,因此也很難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3?“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多次強調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屢次出臺促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這些舉措都有力地保障了高職教育的高速高質發展,“雙高計劃”更是將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推向了新的歷史方位。然而反觀當下,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諸如人才培養目標的模糊性、專業建設的同質化等問題,誠然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弱,但是歸根結底還是高職人才培養的理念和模式有待優化。
3.1?人才培養目標應更加強調能力本位
培養目標不僅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也是人才培養的操作依據以及質量評價的重要依據,突出體現了高職教育的發展理念和社會對高職教育人才的期待:產業急需、技藝高超。當前的“雙高計劃”更是將這一巨大的社會需求擺在了高職院校面前,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定位提出了更加清晰的要求——能力本位。
高職教育的獨特魅力就在于以職業為特色,以就業為導向,能力成為了高職人才培養的突出特征。選擇高職教育的學生和家長呈現很明顯的就業期待,包括就業的地域、就業的行業以及服務的程度,這些要求最終指向高職人才應具備與之匹配的能力。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不僅要強調能力本位,也要注重學生的職業道德。我國自古以來不乏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背后折射出的是歷史悠久的工匠精神。當前的高職教育被賦予培養大國工匠的重任,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高職教育事業一直處于邊緣和角落,高職似乎是一種沒得選的選擇。現在應扭轉這種陳舊落后的理念,高職院校要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以能力為本位,致力于培養德藝雙馨的高技能人才。
3.2?專業建設更加強調行業動態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要充分對接行業的需求,應有特色,突出表現為專業的建設。專業建設的內涵豐富,不僅包括專業設置,也包括教學模式和教材設計等內容。但是當下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普遍存在專業設置同質化、教學模式單一化、教材設計滯后性等問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最終要細化到微觀的教學環節中,所以高職院校要具備極高的行業敏銳度,捕捉行業發展的新動向,將專業建設的各個環節與行業動態緊密結合,從而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發展的雙向聯動。
第一,設置特色專業。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那么就必須開設服務于行業的專業。千篇一律的專業設置只會“泯然眾人”,高職院校要主動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尤其是本區域內的企業,從而發現專業設置的新領域,提高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匹配度,提高高職院校自身對學生的入學吸引力和學習滿意度。
第二,創新教學模式。教學模式的選擇體現了教師對人才培養目標的理解,傳統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存在一定傾向的重理論輕能力,相應的教學模式也存在輕實踐的問題。高職教育的生源范圍較廣,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職業經歷和就業需求,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參與度,通過教學模式的創新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三,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直接影響學生職業能力的掌握,以及學生的就業能力。高職院校要在與企業的密切合作中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形成完善的教材動態調整機制,提高高職教材的質量。
3.3?質量評價更加注重過程
在當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評價既是從教育目標出發,也是對教育目標的回歸。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需要時間和實踐的雙重檢驗。質量評價不僅是判斷人才培養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有效途徑。作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一環,質量評價應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高職院校的人才質量評價也不應是單一的結果導向,評價的標準、程序等要重視人才培養的階段性和過程性,從而使得評價結構更加合理。
綜上所述,面對我國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積極探索改善的新路徑,這不僅是為了增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更是為了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中國特色。通過在明確人才培養定位,準確把握人才培養內容,及時革新人才評價方式等方面的持續發力,實現“雙高計劃”對高職教育的正確引領。
參考文獻
[1]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87.html.
[2]祁占勇,任雪園.扎根理論視域下工匠核心素養的理論模型與實踐邏輯[J].教育研究,2018,(3):75.
[3]李夢卿,邢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