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柱國
【摘要】“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該對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策略深入探究,以更好地適應政策要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創新策略包括強調實際應用、探索性作業任務、個性化差異化設計以及問題情境化設計等方面,旨在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提升綜合素養,并支持個性化發展.另外,還應該提出相應的評價標準,包括問題解決能力、綜合素養提升和個性化發展三個方面,以確保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和符合政策導向.
【關鍵詞】“雙減”;初中數學;作業設計
1 引言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教育領域對于學科教學和作業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將聚焦于初中數學作業設計,旨在通過創新策略,使數學教育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雙減”政策的框架下,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設計更富有實際應用性、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和個性發展的數學作業.
2 “雙減”政策的背景
“雙減”政策的實施旨在回應社會對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和不平衡教育資源分配的關切,過重的學業負擔已成為學生和家庭的普遍困擾,對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導致了優質教育機會的失衡,使得一些地區和學校難以提供足夠的支持和發展機會.在“雙減”政策的框架下,數學教育需進行調整和創新以更好地適應新的政策導向.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需要數學教育注重深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而非簡單地追求大量作業.降低教育資源投入意味著需要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益.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需要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學習機會,這要求數學教育更加注重個性化教學,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科水平和興趣需求[1].
3 “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創新策略
3.1 強調實際應用
強調實際應用的理論性方法,旨在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以提高學生對抽象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這一方法強調將數學從抽象的學科框架中解放出來,引入具體的實際問題和情境,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涉及學生日常生活、社會問題或工程實踐的作業設計,學生不僅能夠學習數學知識,還能夠理解這些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實際意義.
例如
以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正數和負數”為例,通過實際場景,讓學生運用正數和負數的知識解決與溫度變化相關的問題.場景設定為小明在不同天氣下測量了一周的室外溫度變化,記錄如下:-2℃,3℃,-1℃,5℃,-4℃,2℃,-3℃.教師為學生設計作業內容,(1)計算一周的平均溫度.(2)如果小明每天都在室外玩了相同的時間,那么他在這一周內在何種溫度條件下度過的時間最多?(3)假設小明感覺舒適的溫度范圍是0-4℃,計算有多少天他感覺舒適.也可以設計拓展作業內容,(1)如果溫度變化的規律是連續兩天升溫后連續兩天降溫,預測下周的溫度變化趨勢.(2)分析溫度變化與季節變化之間的關系,給出你的觀點.通過這個實際應用的作業設計,學生需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靈活運用正數和負數的概念,與實際生活場景相結合[2].
3.2 探索性作業任務
探索性作業任務的理論性方法旨在通過設計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方法強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主動性,鼓勵學生超越傳統的問題解決框架,通過自主探索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這包括開放性的探究性問題、研究性課題或項目,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在實踐中發展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探索性作業設計不僅注重問題的解決,更強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的學科能力,如獨立思考、團隊合作和創新思維.
例如
以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生活中的立體圖形”為例,教師讓學生設計一個立體圖形的建筑模型.學生以小組方式,設計并制作一個包含多個立體圖形的建筑模型,并在模型設計過程中回答相關問題.選擇至少三種不同的立體圖形,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等,并確定其在建筑模型中的位置和相互關系.計算每個立體圖形的體積,并總結各個圖形的體積之和.探討在模型設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利用可視化工具或手工制作模型,展示設計的成果.分析建筑模型的穩定性,了解各個立體圖形在整體結構中的作用.
3.3 個性化差異化設計
個性化差異化設計的理論性方法旨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興趣和學科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不同主題和根據學生的學科水平提供不同難度的任務,個性化差異化設計既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找到自身的興趣點,激發主動學習的動力,又能夠提供有挑戰性的內容,促使學生更深入地探索數學知識.其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
以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上冊“相交線”為例,教師為學生布置線段長度的實際應用作業內容,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線段長度問題,分為基礎、中等和拓展三個層次.
基礎層次的作業內容較為簡單.第一,給定兩個點A和B的坐標,計算線段AB的長度;第二,通過圖形,判斷哪兩條線段長度相等.
中等層次的作業內容具有一些難度.第一,設計一個日常生活場景,要求學生在場景中測量并計算兩個線段的長度,并解釋結果的實際意義;第二,探討線段長度與圖形形狀的關系,給出實際例子.
拓展層次的作業內容具有一定的擴展性,更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一,研究兩個相交線段的長度關系,通過數學推理證明結論;第二,提出一個實際工程問題,要求學生設計解決方案,并計算相關線段的長度.
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科水平,為學生提供不同層次的挑戰,滿足個性化需求.基礎層次適合鞏固基本概念的學生,中等層次則能夠挑戰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應用能力,而拓展層次則為對數學更深層次理解有興趣的學生提供了發展空間[3].
3.4 問題情境化設計
問題情境化設計的理論性方法旨在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化、實際化的情境中,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實際應用和概念理解.通過引入具體的生活場景或實際問題,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其設計方法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使學生更主動地探索和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問題情境化設計,數學不再是孤立的抽象概念,而是與學生的日常經驗相連接,使學習過程更富有意義、貼近生活,為學生構建深層次的數學認知提供了有效的橋梁.
例如
以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用正多邊形鋪設地面”為例,教師為學生布置規劃游樂場地面的作業內容,教師設計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正多邊形知識規劃游樂場地面,考慮實際情境中的應用.在游樂場設計中,需要規劃一個區域,用正多邊形鋪設地面.這個區域有不同功能的區塊,如兒童游樂區、休息區等.設計者希望通過合理鋪設正多邊形,既美觀又經濟.(1)給定不同功能區塊的面積需求,要求學生計算每個區塊所需的正多邊形磚的數量.(2)要求學生選擇適當的正多邊形,考慮美觀和經濟性,設計鋪設方案.(3)提出一個預算限制,學生需要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控制成本,選擇合適的正多邊形磚.(4)學生需要考慮正多邊形的邊長和面積,以及鋪設的美觀性和實用性.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將抽象的正多邊形知識與實際的游樂場設計情境相結合.問題情境化設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并應用數學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3.5 反思性作業設計
反思性作業設計的理論性方法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后進行深度反思,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自我認知和主動思考能力.通過要求學生審視解題思路、面對遇到的困難,并思考解決困難的方法,教育者能夠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數學問題的本質,提升問題解決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例如
以華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生活中的軸對稱”為例,教師讓學生通過設計軸對稱圖案,引導學生反思解題過程,包括思考軸對稱性質、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1)學生在提交作業時,需要撰寫一份反思性報告.(2)反思內容包括選擇軸線的原因、在設計中遇到的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以及對軸對稱性質的更深理解.(3)提醒學生思考軸對稱圖案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通過設計圖案對軸對稱性的認識是否得到了加強.通過這樣的作業設計,學生在完成軸對稱圖案的同時,被引導著深度思考問題的解決過程.反思性作業設計通過反饋機制,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數學概念,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
4 “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創新評價
4.1 問題解決能力
在作業設計中評價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關鍵在于考察其對實際問題的分析、數學知識的應用以及解決方案的創造性,通過詳細檢查學生的解題思路、答案的合理性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展現的創新性,可以全面評估其問題解決能力.學生在解題思路上的創新可以通過觀察其是否采用了多種方法、是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來進行評價.答案的合理性則需要考查學生對問題的全面理解,以及是否能夠在解答中運用正確的數學原理.
4.2 綜合素養提升
作業設計在評價學生綜合素養提升效果時,需要綜合考慮數學知識深刻理解、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與溝通技能等多個方面.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是綜合素養的基石,評價時可以通過學生的書面報告、展示或口頭答辯等方式實現.重點關注學生表達深度的能力,看是否能夠清晰、準確地傳達對數學概念的理解.通過觀察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的思考深度,判斷學生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深入分析問題,展現對數學知識的全面理解.評估學生是否能夠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表現出跨學科的思考和應用能力,可以通過設計涉及多學科內容的任務來實現,觀察學生在任務中是否能夠將數學概念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4.3 個性化發展
作業設計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評價是確保教育能夠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水平進行個性化支持的關鍵環節.通過長期觀察學生在不同數學題材下的學習表現,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不同類型任務的興趣和適應能力.例如,某些學生可能在幾何問題上表現出色,而在代數問題上可能需要更多支持,觀察學生在不同題材下的表現有助于發現并強化學生的潛在數學興趣.進行學業興趣調查,通過問卷、小組討論等方式獲取學生對不同數學主題的喜好,了解學生的興趣方向,有助于個性化設計作業,使其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興趣,激發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定期的興趣調查,教師可以不斷調整作業設計,適應學生的變化興趣[5].評估差異化任務是否達到了預期效果,觀察學生是否在個性化任務中展現更高的學習動力和特長.通過檢查學生在個性化任務中的參與程度、表現水平,教師能夠了解作業設計是否成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這也包括檢查個性化任務對于學生學科水平的提升效果.
5 結語
在“雙減”政策的引領下,初中數學作業設計的創新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通過強調實際應用、探索性任務、個性化設計等手段,數學教育得以更貼合學生需求.創新不僅在于內容形式,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綜合素養.未來,這一創新將為學生打開更廣闊的認知之門,促使其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
【基金項目:2022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的優化設計與應用探究》;項目編號:JSZJ22023】
參考文獻:
[1]王亮鑫.“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3(27):87-90.
[2]丁亞楠.“雙減”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創新設計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23):75-77.
[3]張偉.初中數學作業如何擺脫“題海戰術”[J].讀寫算,2023(23):17-19.
[4]王平平.淺談“雙減”背景下初中生“經歷作業”的設計與實施[J].新智慧,2023(17):1-3.
[5]楊雙勤.新課標下初中生作業的多樣性與實效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2(33):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