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嬌 劉雅儒 饒如意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作育人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它的高效運作日益受到重視。目前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盡管對高校人才培養順應時代潮流的趨勢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受傳統制度及認知等因素的影響,應用效果并不理想,本科人才的培養質量往往難以達到產業要求。針對這一問題,文章提出依托高水平科研平臺,促進校企共建溝通橋梁,提供更優質的科技服務,構建并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控制與評價體系,為促進學生更高質量就業創業提供平臺支撐。
關鍵詞:科研平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本科生
開展新工科建設是高等工程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面對國際環境、國家需求、培養對象和資源條件,中國高等教育對新工科建設和工程人才培養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指出,要建立政校企等多主體協同育人模式,推進科教結合、產學融合、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體制機制改革。
高校是高層次人才的集中地,高水平科研平臺是高校匯聚人才、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搖籃,對培養和提高本科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有著重大意義。在產教深度融合的政策背景下,實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是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高校學生更高質量就業創業的迫切需要。
近年來,高校科研平臺建設發展勢頭迅猛,展現出強勁的活力。國家、地方政府、高校對科研平臺的發展與建設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在經費支持、基礎設施的健全、高端研究儀器和人才引進等方面投入越來越大,高校科研平臺的質量不斷提高、科研水平穩步提升,逐漸成為具有資源共享、多學科交叉和集中管理等優勢的高水平科研平臺,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為高校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一、本科生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
在全球知識與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高校教學逐漸走向國際化,國外大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獨立思維,常常采取建立創新基地、改變教學模式和課程結構、設立創新補助資金等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改變了“獨角戲教學”的教學模式,利用討論、讀書匯報、小組合作、實習實踐等形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國內,本科生教學停留在較系統的專業知識、單軌制的講授和基礎的實驗操作上,主要地點局限于課堂和實驗室,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有所欠缺。因此,高校應將著力點放在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上,培養出一批理論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面對未來行業發展具有強大競爭力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
二、校企協同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從19世紀就開始出現,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各國經過大量探索已逐漸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就目前而言,我國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學生就業難,就業水平較低
在我國就業機遇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學生就業難,就業水平較低,揭示了當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模式與社會發展需求的不匹配,而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完備導致創新實踐型人才的短缺,難以滿足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隨著科技和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同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高校在制訂課程和培養方案時,未必能適應新興產業的發展,導致學生的專業技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二)校企合作達成度較差
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廣度不夠、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是導致高水平新型人才培養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企業常常專注自身業務的開展,與高校缺乏信息溝通,高校無法準確得知產業人才需求,使得人才培養呈現滯后性;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革新和新興產業的崛起,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若不及時反饋也會造成高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產業需要。
(三)創新困境與理論脫節
校企協同合作的初衷是培養創新型人才,但實際上,許多合作項目往往陷入創新困境。如合作項目往往集中在特定領域或行業,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學生在專業領域內有一定的技術能力,但在面對跨學科問題時可能顯得力不從心。又如由于一些校企合作項目過于注重實際應用和技能培養,學術研究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顯得相對薄弱,使得學生在面對未知問題時缺乏解決方案的創造性思維。
此外,一些校企合作項目的課程設計過于注重應用層面,忽略了理論知識的深度學習,使得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缺乏對問題本質的深刻理解,只是簡單地運用技能解決表面問題。由于企業導師通常是從業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他們在實際操作上有豐富的經驗,但在理論研究方面可能相對薄弱,導致學生在協同合作中難以得到系統性的理論指導。
三、高水平科研平臺促進本科人才培養方式
目前,高校迫切需要一種創新的本科人才培養方式,高水平科研平臺的建設則為這一轉變提供了有力支持。當前,校企協同合作面臨畢業生就業難、合作達成度不足等問題,需要尋找更為有效的培養方式,使得本科生在畢業后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需求,為未來的創新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打造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共建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
高校應依托科研平臺及其共建單位優勢,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成立就業創業孵化平臺,為學生就業創業提供各種資源,打破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際脫節、重理論輕實踐等傾向,同時鼓勵學生進項目、教學進現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其在不斷思考和反復實踐中鍛煉實踐能力。此外,校企雙方要攜手構建開放、協作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生態圈,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共同體,從而達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面向學生全面開放高水平科研平臺實驗基地
高水平科研平臺不僅具有更先進、完備的實驗設備,更高層次的實驗氛圍,更充足的資金支持,還擁有更為系統的文獻資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積極面向學生培養需求,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跨學科研究平臺的構建,向學生全面開放高水平科研平臺實驗基地,奉行“時間開放、空間開放、資源開放”的運行機制。高校應對學生開放實驗室預約平臺、增設學生實驗室助管、支持學生的各種創新實踐學習活動、積極宣傳和公開大型儀器資源相關信息,讓學生提早進入實驗室,接受較深層次的科學研究訓練。
(三)基于平臺科研項目吸引學生加入科研團隊
高校可以依托科研平臺促進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進行全面訓練,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科學研究的素養,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和學術環境,開展學科前沿的研究工作。科研項目以行業難題、熱點問題和前沿課題為研究目標,高校應以課程體系設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實踐、學科競賽等為手段,鼓勵和引導學生系統地加入平臺研究團隊,積極參與科研工作。從創新實踐基礎基本理念的推廣,到創新實踐綜合能力的提高,再到創新型工程人才的培育,循序漸進,全方位創新實踐教育。在學生參與科研工作時,高校可以建立導師綜合指導的本-碩-博創新實踐團隊,充分發揮學生間傳幫帶的優勢,以各級科研項目為載體,在導師的指導下,挖掘研究興趣,培養科研思維,增進實驗技能,在真實的科研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四)面向行業發展態勢,開展適宜學生參加的各類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
高校應緊跟行業發展實時動態,充分利用校企人才資源、科研資源及建設工程資源,搭建學術交流平臺,主要圍繞科學知識、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方面,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開展以開闊學生視野為主要目標的多層次、多角度的科研講座,引導學生積極投入科研項目研究,提高學生對未來技術發展的認識,增強對未來行業趨勢的判斷。高校應以全過程精細化管理打造各個高水平學術交流活動,以層次化組織保障激發學生創新發展新活力,促進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創新人才的培養。
(五)依托高水平科研平臺,構建與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質量控制與評價體系
在“供需匹配、精準培養、協同育人”原則的指導下,高校通過實驗室助管、特色班級、共建單位內部實習等形式,對創新工程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行監控,并對培養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學生進行主觀評估和階段性評估,形成階段性的人才培養質量報告,為進一步分級分類培養提供更為精確、科學的參考。高校對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進行人才質量控制,充分發揮合作企業的積極性,通過校內督導、企業監督和全面考核等方式,對教學過程的每個階段都進行質量監控,促進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評價體系的完善。校企雙方共同構建動態的組織治理結構評價制度,著重對校企合作的運作機制進行考核和評價,加強校企共同承擔人才培養職責,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優化。另外,針對學生現實狀況和校企資源情況,高校應適時地調整所制訂的培養方案。
四、結論
高水平科研平臺為本科人才培養提供了新模式,所以在解決校企協同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時,高校可以借助高水平科研平臺的力量,推動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滿足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宋禹輝,陳娟.高校科研平臺建設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園藝與種苗,2019(10).
[2]杜雙云.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建構研究[D].武漢:湖北師范大學,2021.
[3]趙彥華,閻玉芹,邢宏宇,等.校企深度融合創新型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探索:以山東建筑大學為例[J].科教導刊,2023(24).
[4]劉霞云,莫家業,張艷霞,等.產教融合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3(19).
[5]金亞旭.基于科研平臺的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路徑探索[J].西部素質教育,2022(13).
[6]張新穎,劉曉艷,陳學萍.環境工程專業“導師制-研究生傳幫帶-創新項目”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視界,2022(32).
基金項目:湖南2022年度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新工科背景下依托科研平臺校企合作的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為例”,項目編號:HNJG-2022-0611;湖南省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獨立學院《建筑材料》課程理論-實驗-仿真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HNJG-2021-1309;2023年度長沙理工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新工科視域下課程思政實施與探索——以《材料現代分析測試方法》課程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05080。
(作者單位:金嬌?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公路養護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劉雅儒,饒如意 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