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丹妮
摘要:教師的高質量講解結合學生深度參與是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內容,最終目的是在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成績?;诖耍恼路治鎏烊凰幬锘瘜W教學的現狀及面臨的挑戰,講解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組成要素和選擇理由,思考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天然藥物化學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天然藥物化學;翻轉課堂;在線學習
一、天然藥物化學教學的現狀
(一)傳統課堂教學方法
1.課堂講授
傳統的課堂講授一直是天然藥物化學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盡管這是一種廣泛采用的方法,但它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之處。首先,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缺乏主動學習的機會。他們往往只是坐在教室里聽講,難以積極參與或提出問題。其次,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難以深入探討課程的教學內容,缺乏互動討論的時間。最重要的是,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存在差異,而傳統課堂沒有開展分層教學,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
2.實驗室教學
實驗室教學在天然藥物化學教學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能夠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然而,傳統實驗室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教學資源有限,學生除了上實驗課時可以短暫地接觸儀器設備外,很難有時間再次使用儀器設備進行實驗。這樣,不僅無法合理地利用教學資源,還無法讓學生通過實驗儀器學到更多知識,由此產生了教學儀器應用的供需矛盾。這就需要高校在對實驗室建設方面投入資金的同時,認真考慮如何適時、適度地開放實驗教學空間,盡可能增加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的使用率。
(二)當前的挑戰與問題
1.學生參與度較低
學生參與度較低是天然藥物化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傳統課堂教學一般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或提出問題,課堂參與度不高,這極大限制了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深度理解。
2.教材陳舊
天然藥物化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新的研究成果和知識不斷涌現,但傳統教材更新速度慢,很多內容無法及時反映該領域的最新進展,學生無法獲得最新的信息和研究動態,不利于學習水平和實踐技能的提高。為了確保教育的實效性,高校需要及時更新教材內容,以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趨勢。
3.科技化教育的嶄露頭角
科技化教育是當今教育領域的發展趨勢,也在天然藥物化學教學中嶄露頭角。雖然教育科技為教學帶來了許多創新和便利,但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教師需要積極適應和利用新的教育科技工具和在線學習平臺,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確保教育科技的有效使用,保護學生的數據隱私、信息安全。
此外,教育科技的崛起要求教師在技術應用和教育理念之間找到平衡,以確??萍蓟逃嬲岣咛烊凰幬锘瘜W的教學質量。
二、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組成要素和選擇理由
(一)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概述
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體現了一種教育方法的演變,旨在整合傳統面對面教學和現代在線學習的特點。這一教學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它提供了多種教育手段和策略,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和風格。這種教學方法強調多樣性和適應性,允許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工具,在教育過程中融合傳統的面對面互動和在線學習資源。多元化混合式教學的特征包括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學習資源的靈活性,以及學生的主動參與,是滿足當代學生學習需求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二)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組成要素
1.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打破了傳統教育中課堂和家庭作業的界限。在這個模式中,教師將課程內容的傳授轉移到課堂之外,通過在線視頻講座、閱讀材料或其他多媒體資源的形式開展;學生在家中獨立學習課程材料,然后在課堂上參與討論、互動和實際應用。這種模式通過提前讓學生接觸課程內容,鼓勵他們開展更深層次的課堂互動和合作學習,同時學生在課堂上有時間提出問題、分享見解,并在教師的指導下更深入地探討主題??傊?,翻轉課堂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和解決問題能力。
2.在線學習平臺
在線學習平臺是多元化混合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在線資源和工具,極大地支持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些平臺包括學習管理系統、虛擬課堂、在線教材、多媒體課程材料、作業提交和交流工具等。學生可以通過這些平臺訪問教育內容,與同學和教師互動,完成作業和測驗。教師則可以使用在線學習平臺管理課程,跟蹤學生的學術進展,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3.互動教材
互動教材是一種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結合了多媒體元素和互動元素,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學習內容?;咏滩陌〝底只炭茣?、模擬軟件、虛擬實驗室、多媒體演示和互動問題集。教材的設計旨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探索課程內容。通過圖像、視頻、模擬和互動問題,學生可以更生動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不僅如此,互動教材提供了更生動的學習體驗,教師可以選擇和定制互動教材,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選擇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由
首先,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允許教師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節奏,多元化混合式教學允許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學習,如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學習平臺隨時訪問教育資源,實現自主學習。其次,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更深入地學習。學生通過翻轉課堂、在線學習平臺、互動教材,可以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技能,增強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三、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天然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理論課程改革
天然藥物化學的理論課程是教學核心,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為理論課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教師可以將課堂時間用于互動和討論,而將教學內容的傳授轉移到在線平臺,如教育視頻或在線講座。學生在課前獨立學習理論知識,然后在課堂上與同學和教師一起探討難點,解決問題和分享見解。另外,多元化混合式教學可以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如多媒體演示、模擬軟件和互動問題集。這些在線教材不僅可以隨時訪問,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定制,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進度。
1.翻轉課堂的實踐
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相關的理論材料,如觀看教育視頻、閱讀文章或參與在線講座。課堂時間則用于討論問題、解答問題和實際應用知識,如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與同學互動,與教師交流,并一起解決復雜問題。這種實踐強調了學生的主動學習,能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線教材的開發
在線教材的開發對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天然藥物化學領域的運用至關重要。在線教材包括多媒體演示、虛擬實驗室、互動問題和模擬軟件等。它們的設計旨在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使天然藥物化學理論知識更具體、更生動。學生可以隨時訪問教學資源,根據自身的學習進度和需求進行學習。在線教材的優勢在于提供了多樣性和互動性的教學內容,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各項需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特點,選擇和定制在線教材,以提高教學的吸引力。
(二)實驗室教學改進
實驗室教學改進包括虛擬實驗室應用和實踐操作優化。虛擬實驗室采用計算機模擬和虛擬技術,讓學生在安全環境中進行實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學生參與度,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驗技能。實驗室教學改進還要關注實踐操作的提高,教師要進行更有效的實驗設計,提供實驗資源和更全面的指導。學生可以在實驗前通過視頻演示或互動教材了解操作步驟;在實驗后提交結果,獲得教師的反饋。總之,實驗室教學改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數據分析能力,增進實驗與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
(三)互動學習和合作
在多元化混合式教學中,高校建設在線學習社區是為學生提供支持和互動的重要途徑。通過在線學習平臺或課堂內討論,學生可以分享對課程內容的見解,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學習形式不僅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還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和經驗,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此外,通過合作,學生可以集思廣益,互相補充知識,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溝通技能,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提供幫助。
四、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未來發展趨勢
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天然藥物化學教學中的成功應用預示著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其中,一些關鍵趨勢包括技術創新、個性化學習、跨學科整合和全球化教育。
首先,技術創新將繼續推動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展。新的教育技術和工具,如增強現實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將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使學生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天然藥物化學的世界。同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能根據學生的需求和學習進度定制符合學生的教育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多地強調跨學科整合。天然藥物化學領域需要學生具備廣泛的知識,包括化學、生物學、藥學等學科的知識。只有掌握多學科知識,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天然藥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綜上所述,多元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為天然藥物化學教學提供了更加靈活和創新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馬敏,李容榕,王敏.天然藥物化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MOOC+SPOCs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J].海峽藥學,2022(7).
[2]崔曉秋.基于智慧樹平臺的中藥化學和天然藥物化學混合式教學改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23(4).
[3]趙雪.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在天然藥物化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學,2021(21).
[4]李亞軍,易鵲,鄧小美,等.基于多元化信息技術的高職“天然藥物化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1(10).
[5]依明·尕哈甫,勉強輝,古麗巴哈爾·卡吾力.天然藥物化學教學改革中混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醫藥衛生,2021(6).
[6]汪雁,于慶才,錢立生.地方本科院?!短烊凰幬锘瘜W》多元混合式教學改革初探[J].廣州化工,2021(20).
基金項目:2022年度校級“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示范項目“天然藥物化學”,項目編號:KCSZ202207;2022年度校級一流課程“天然藥物化學”,項目編號:YLXSKC202202。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