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青 范瑞雪
摘要:文章采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對生命教育視角下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并以調研結果為導向,從多角度出發,探討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心理課堂;生命教育;中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數據指出,我國18歲以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占全國抑郁癥患者總人數的30.28%,同時在所有抑郁癥患者群體中,有50%的患者屬于在校學生。心理問題影響青少年健康,嚴重時甚至危害青少年生命,中職學校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陣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尤為必要。
一、生命教育視角下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調研分析
(一)調研對象
為真實了解生命教育視角下的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本次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面向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共3個年級的學生發放調查問卷,用于了解學生所認知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情況。調研對象相關特征如表1所示,問卷調查總人數為100人,問卷回收率100%,男、女調研數量1∶1,用于綜合性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此外,在該中職學校3個年級中,一年級與二年級均發放40份調查問卷,因三年級學生面臨重要考試壓力,故調研數量相對較少,僅隨機發放20份調查問卷。
面向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后,筆者發現該中職學校各班級教育管理期間,主要由班主任負責班級的心理教育工作,為進一步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實施情況,筆者采用訪談法與5名班主任進行交流。
(二)調研結果
1.訪談結果
通過班主任訪談得知,在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工作均由班主任兼任,多以班會為載體實施相關的教育活動。5名班主任均表示,除班會外,通常基于任教學科課堂表現及其他學科教師交流來了解學生的狀況,同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訪談內容一中提出“是否已將生命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活動”,3名班主任認為生命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千絲萬縷的關聯,故將生命教育視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支板塊進行教學,2名班主任指出,單獨開展生命教育主題班會活動,并未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聯。
訪談內容二對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3名班主任開展進一步的訪談問詢,“在兩者協同進行期間,是否結合兩者關系而設計教育目標”。其中,1名班主任表示綜合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設計了協同教育目標,其余2名班主任表示并未融合式、協同化地設計教育目標。對未協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2名班主任開展進一步的訪談問詢,“在后續教育工作中,是否嘗試將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相融合”,他們表示近幾年由心理健康問題造成的生命安全事件越來越多,會在后續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考慮將兩者融合。
通過班主任訪談得知,現階段部分班主任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間的融合與協同關系,但被訪談對象中,僅1名班主任結合兩者特征協同制訂了教育目標,由此得出了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教學過程中,存在“教育目標不協同”的問題。
2.問卷結果
表2中的問卷結果為節選內容,基礎信息與非典型信息的調查結果未呈現。
通過表2中的問題1可知,面對負面心理狀態,部分學生選擇吸煙,這就意味著他們并未掌握正確的心理紓解方法;通過問題2可知,面對生命,大部分學生均理性看待,但有少部分學生對待生命缺乏同情心。結合問題1與問題2可知,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仍有待優化。
借助問題3了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對生命教育的協同融合看法,發現58%的學生明確認為兩者關聯緊密,有23%的學生并不認為兩者存在緊密的關系,有19%的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系表示不確定。從這一角度來看,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存在“協同融合不佳”的問題。對問題4調研結果進行分析后不難看出,54%的學生認為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活動豐富程度不足。由此可知,心理健康與生命教育存在“課堂活動單一”的問題。
二、調研結果導向下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關注學生狀態,完善教育目標
通過訪談得知,當前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方面存在“教育目標不協同”的問題,為加深兩者融合程度,發揮協同教育作用,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狀態的關注,并從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兩個角度出發,完善教育目標。
在目標設定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理解程度,設計階段性融合教育目標,逐步強化兩者之間的關系。第一,基礎目標。教師應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教學活動,將生命能量傳遞給學生,同時將負面心理疏解方式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滲透其中,全方位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逐步加強對生命的重視、敬畏、尊重,以避免學生因心理問題而陷入生命危險。此外,若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教學過程中發現有心理風險的學生,需及時進行危機干預與引導,使學生能愛護生命、敬畏生命。第二,中層目標。教師需對學生心理素質狀況進行了解與觀察,并在班級管理、學生管理、學科任教等過程中,傳遞積極的心理品質,對學生產生影響,使學生形成正面的情緒與心理狀態,降低學生心理問題發生的概率。第三,最終目標。教師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融合教學,使學生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調動學生對生命成長的內在渴望。
(二)加強互鑒融合,健全教育體系
在具體實施期間,教師將生命教育全方位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時,不僅需要基于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框架單獨開設生命教育內容,還需要將生命教育貫穿始終,以挫折教育、壓力應對、人際關系、情緒管理、自我認同為切入點展開融合教育引導,使學生在保持健康心理狀態的同時,感受到生命的魅力,繼而更積極地面對生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提取生命教育議題,找準其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點。例如,教師將“死亡教育”“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等生命教育重要議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體系,在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拓展的同時,實現生命教育的有效滲透,使學生正確對待生命。在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實踐教學期間,教師應在使學生認識到兩者緊密關系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性看待生命,實施生命情感教育活動,將生命特征(不可逆性、唯一性、獨特性、有限性)傳遞給學生,用于激發學生的生命情感。
(三)豐富教學活動,優化學生體驗
1.基于情境,加強引導
受限于教學條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教學活動無法在真實情境中實施,此時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模擬與渲染適宜的氛圍,保障教學活動的實施效果。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過程中,教師可以營造自我反思情境。教師引導學生靜默閉眼,然后播放舒緩身心的輕音樂,用溫柔平緩的聲音,鼓勵學生思考與回顧近階段所期盼的事件、美好經歷,想象與家人擁抱的瞬間,聯想大自然中的動植物,在一系列的想象與感受下,學生能更好地認知生命。
2.加強互動,深化體驗
為確保學生能真正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聯系,并形成正面心理狀態與生命認知,教師可以設計互動性活動,用于深化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體驗。例如,教師以“攻克挫折難關,彰顯生命魅力”為主題開展特色活動,根據學生的身心成長狀態、常見的心理風險隱患、生命危機等設計多重關卡,要求各個隊伍合作完成闖關,促使學生在闖關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認知,同時將積極心理狀態、情緒紓解方法等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充分傳遞給學生,使學生對生命產生尊重心理與敬畏心理。
3.促進交流,內化體驗
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后,若能在問題未發展嚴重之前進行傾訴表達,得到他人的引導與幫助,在傾訴中舒緩情緒,則能消除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融合教學期間,教師可以組織“交流互助傾訴會”活動,學生可以與同學、朋友、教師進行平等交流,傾訴近階段遇到的問題。這樣一來,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交流平臺,避免學生負面情緒惡化為危機事件。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訪談法與問卷調查法對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發現存在教育目標不協同、兩者協同融合不佳、課堂活動單一的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關注學生狀態,完善教育目標;加強互鑒融合,健全教育體系;豐富教學活動,優化學生體驗三大教學策略,旨在從不同方面出發,使生命教育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牛娜娜.淺談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意義及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1).
[2]劉燦華.探析“三全育人”視角下生命教育融入中職學校教育的路徑[J].新課程,2022(44).
[3]陳永珠.生命化教育視野下中職心理健康課程體驗式教學實施初探[J].西部素質教育,2022(11).
[4]王軼諾,陳群和.為心靈成長揚帆護航:湖南省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用案例探究[J].湖南教育(C版),2022(3).
[5]繆艷君.生命教育視角下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1(28).
[6]張燦.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中等職業學校生命教育的探討[J].山西青年,2020(9).
[7]俞初晴,姚雨佳.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及教育建議[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12).
基金項目: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3- 2024年度江蘇職業教育研究立項課題“生命教育融入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HZDB2023018。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