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中國鄉村建設的演進脈絡及邏輯關聯

2024-06-25 09:28:00梁成艾代玉芳
重慶社會科學 2024年5期
關鍵詞:鄉村建設

梁成艾 代玉芳

摘 要:在當前這一全面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刻,探究中國鄉村建設的演進脈絡及邏輯關聯,需以“運動、活動和行動”之“三動”型鄉村建設演進活動為研究切入點,明晰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導向性邏輯基點是農民地位的變更迭代,其規范性邏輯節點是制度供給的位序變化,而幸福美好生活實現則是其整合性邏輯旨歸。但這一整合性邏輯旨歸的有效彰顯,需要“凸顯政府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導地位、強化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體作用、聚焦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全面發展、濃厚社會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參與效應”等創新舉措的助力。

關鍵詞:農民專業化;鄉村建設;演進脈絡;邏輯關聯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族地區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研究”(20BSH077);貴州省一流學科(群)建設項目“教育發展與山區鄉村振興”(黔教XKTJ〔2020〕18號)。

[中圖分類號] D669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4)005-0040-021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4.005.003

一、問題提出及文獻綜述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30-31。然而,在當前這樣一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1]26的風云激蕩的新時代,隨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廣泛滲透到農業農村各領域,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和主要矛盾、運行機制和外部環境、目標任務和工作要求都發生了深刻變化”[2],亟須通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1]33等來助推鄉村的全面振興。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農民大國。基于這一現實背景,“農業是本體,農民是主體,農村是載體。沒有農民主體和農村載體的現代化,本體農業就不可能現代化”[3]。要想通過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的深入實施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那就既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尤其是新型職業農民主體作用的發揮,也少不了農村載體和農業本體之支撐作用的彰顯。這也就是說,在當前這一全面推進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時刻,亟須在充分認識“鄉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最基層”[4]之基礎上,以100多年來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活動、鄉村建設行動等中國鄉村建設實踐探索為抓手,以不同歷史階段農民的專業化發展為切入點,探究不同發展階段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脈絡及邏輯關聯,進而助推鄉村的全面振興。

在中國知網進行學術史檢索之后發現,當前學術界有關鄉村建設方面的探索大多是從鄉村治理這一維度來展開的,研究成果基本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關于鄉村治理內涵價值的研究。如郭正林認為“鄉村治理是多元主體對鄉村社會公共事務進行協同共治的過程”[5]。張潤澤等認為“鄉村治理有一定的社會情緒基礎和背景”[6]。黨國英認為“鄉村治理的基本目標是維護鄉村社會的基本公正、促進鄉村社會的經濟增長以及保障鄉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7]。二是關于鄉村治理參與主體的研究。如穆松林認為應“充分吸收政府、市場、社會、村民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實現多元主體在鄉村治理中各司其職、各負其責”[8]。尹利民認為“鄉村治理主體主要有兩個,分別是村黨支部和村委會”[9]。孔令剛、孫自鐸認為“村民自治作為中國鄉村治理模式的發展取向,有賴于鄉村精英作用的發揮”[10]。三是關于鄉村治理之實踐路徑的研究。如寧華宗認為鄉村治理實踐可通過“精縣—強鎮—建社”[11]之路徑來加以發展。毛一敬認為“凝聚多元主體目標共識,資源輸入再造集體利益聯結,組織化策略吸納村民參與,是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推動基層治理有效的可行路徑”[12]。黃愛軍認為“重點是從大幅削減政府管轄的事務、精簡鄉鎮及其機構、推進公共事務改革、加大推進基層自治的力度等四個方面來踐行鄉村治理路徑”[13]。四是關于鄉村治理之歷史演進的研究。如李永芳將鄉村治理的演進歷程分為“局部實踐(1921—1949)、初步探索(1949—1978)、全面展開(1978—2002)、整體推進(2002—2012)、深化拓展(2012至今)等五個階段”[14]。張曉山認為“鄉政”不斷地向“村治”下壓任務,導致“村治行政化”[15]。陳軍亞、肖靜認為從“鄉政村治”向“鄉村治理”的話語轉變,背后體現的是農村基層政權從組織體系建設向治理功能建設的路徑變遷[16]。

盡管學術界有關鄉村建設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且呈現出逐漸體系化的發展態勢;然而,仔細比對分析之后發現,這一研究話題也存在著諸多需進一步補充完善的地方。譬如,現有的研究缺乏從農民專業化和哲學反思之視角探究鄉村建設演進內部諸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及運行規律方面的研究成果,缺乏為其他國家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之多學科研究視野,缺乏從鄉村建設歷程系統性梳理和整體性挖掘方面的綜合性研究成果等。鑒于此,急需從農民專業化發展之視角,緊扣100多年來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活動、鄉村建設行動等中國鄉村建設實踐的歷史視野和現實狀況,著重回答“中國鄉村建設的演進脈絡及邏輯關聯怎么樣”“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鄉村建設演進的內在邏輯是什么”等問題,進而在鄉村建設之演進軌跡及邏輯關聯的精準厘清中促進中國式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全面振興及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二、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中國鄉村建設演進歷史回眸

往昔的研究已經表明,農民專業化指的是基于某一既定專業或某種專項技能,以“化”字為突破口,以縱向延伸上的“精且深”和橫向拓展上的“寬且通”等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訴求的發展過程[17]。基于這一前提考量,要想精準厘清鄉村建設演進的邏輯關聯,當務之急就是要運用“運動、活動和行動”連續統之研究范式,對中國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活動、鄉村建設行動等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實踐活動進行精準掃描和系統剖析,全面了解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發展軌跡及本質特征,精準把握其歷史淵源、理論根源等出場邏輯和在場邏輯。

(一)鄉村建設運動(1902—1948年)

運動指的是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形式層面的味道較濃。本文中所指的鄉村建設運動是指由當時的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所發起的帶有某些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色彩的鄉村建設實驗。這些建設實驗從時間維度大體上可分為米氏村治工程、閻氏山西村治和鄉村建設運動三大發展階段。

1.米氏村治工程(1904—1916年)

19世紀中葉以后,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加速了中國啟蒙運動的進程。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再到清末新政,中國社會開始了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的大變革。在這一大變革的影響下,“重商主義”思潮逐漸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流。然而,經長久嘗試之后發現,“重商主義”思潮所主張及鼓吹的“富國強兵”目標在政局動蕩、社會失序之大背景下注定是遙遙無期的,主張“以農立國”的“重農主義”思潮的又強勢興起。在這一歷史背景下,1902 年河北省定縣翟城村的米氏父子等鄉紳發起了史上知名的“米氏村治”工程。米氏父子主張“以興辦教育事業,發展村莊經濟、改善鄉村公共衛生、改良鄉風民俗以及共同保衛和災荒救濟”[18]來治理鄉村。這次的鄉村治理活動歷時12年之久,在當時的經濟體制、社會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米氏村治”經驗沒能得到大面積推廣,但它卻突破了以往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并以鄉村自治制度化為主要特征,不僅給村民播下了鄉村自治理想的種子,而且還致使少許鄉村因此而呈現出相對有序、繁榮穩定的發展狀態,成為當時地方鄉村改良的模范樣本,為20世紀30年代晏陽初在河北定縣主持更大規模的鄉村建設改革奠定了農民群眾基礎。

2.閻氏山西村治(1917—1930年)

1916年袁世凱去世后,“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戰時期,各派軍閥為爭奪中央政權相互攻伐,且愈演愈烈,整個中國形成‘弱國家、弱社會、弱關聯的關系格局。但無論在中央還是在地方,盡管各種勢力始終在對抗,但他們都非常重視自身的建設”[19]。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隨著1917年9月閻錫山被北洋軍閥政府任命為山西省省長,“山西村治”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山西村治”經歷了官辦村政和村民自辦村政兩個發展階段,其主張以“用民政治”“村本政治”為指導,將“村”作為施行政治的最小單位。“山西村治”希望通過在村中設立村民會議、村公所、息訟會、保衛團、村監察委員會等村自治機關,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基層組織體系,讓村民自己去維護農村秩序、解決糾紛、追求公平[20]。“山西村治”前后共歷時13年之久,不僅規范了山西的基層政權建設,促進了山西農村社會的安定,而且還鍛煉和增強了農民參與村級政治的意識,在全國樹立了鄉村自治制度的范例,順應了近代地方鄉村自治的發展潮流。“山西村治”所規定的一系列制度形式,如直接民權制度、村務監察制度,都是中國鄉村制度史上前所未有的[21]。雖然受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這些制度在實踐中多流于形式,但制度本身卻有值得肯定之處,對當今的中國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設仍不乏可借鑒之處[22]。

3.鄉村建設運動(1927—1948年)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以及封建勢力和腐敗政權的殘酷統治,加速了中國鄉村社會的衰落,農民變得日益貧困,土地高度集中,耕地大片荒蕪,農民大批流離失所,農村經濟處于崩潰的邊緣。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等知識分子精英為主體的專家學者紛紛為拯救破敗的農村積極奔走,進而掀起了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的“鄉村建設運動”。根據這項運動的發展時間軸,整體上可將其分為以下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一是“鄉村改造運動”(1927—1937年)。針對鄉村社會嚴重衰落的發展現狀,在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等知識分子精英的主導下,在河北定縣、山東鄒平、重慶北碚、南京曉莊等地開展了一系列聲勢浩大的救濟鄉村的社會改良運動,形成了鄉村研究與建設的高潮。“鄉村改造運動”主張“用鄉村建設改變中國社會結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本價值取向融通東西文化、走農業引發工業的道路”,認為“解決中國鄉村問題唯一正確的道路是發揮自身優勢,謀取鄉村發展,完成鄉村文明”[23]。“鄉村改造運動”是一場在現行政治制度和社會秩序條件下的自覺開展的鄉村改良探索,雖取得了一系列積極的鄉村改良成果,但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分配不均、農民負擔過重等經濟社會問題,故其在本質上依然是傳統“鄉紳”精神的延續或傳承,最后被迫終止。不過“鄉村改造運動”卻為中國農村建設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乃至新中國成立后的合作化運動和今天的新農村建設,都提供了重要的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教訓[24],不僅標志著中國農村建設思想的初步形成,而且還為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可供研習的參考案例。

二是“鄉村建設實驗”(1927—1945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但國民政府統轄下的鄉村地區卻仍然沒有擺脫傳統地主階層的控制,鄉村社會持續衰落的局面并沒有多大改變。為加強對廣大鄉村地區的統治,在南京中央政府的強勢推動下,“鄉村建設實驗”掀開了歷史序幕。為達成既定的改革目標,“鄉村建設實驗”意圖通過“重構鄉村社會,達到政權控制;進行土地整理,嘗試進行土地革命,頒布減租法令和相關政策,成立‘農村復興委員會,倡導‘鄉村建設運動”[25]等措施來對鄉村進行進一步剝奪,以完成統治階層資本發展所需資源的積累工作。盡管“鄉村建設實驗”進行了大約20年,也出現了諸如廣西新桂系軍閥的民團建設、東北張作霖父子的鄉村改革實踐等典型鄉村建設案例,突破了往昔“皇權不下縣”的尷尬鄉村治理格局。但由于南京國民政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鄉村的土地問題,再加上一些改進舉措深深觸及地方政權的利益而無法真正落地,導致“鄉村建設實驗”最終只能以失敗而落幕。

三是革命根據地建設(1927—1949年)。與“鄉村改造運動”和“鄉村建設實驗”不同,革命根據地建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土地改革為核心的鄉村建設實驗。中國共產黨面對日益衰落的農村經濟、高度集中的地權狀況、逐漸失范的鄉村秩序、越發嚴重的階級剝削,決意通過一場帶有革命性質的土地制度變革來組織農民、發動農民、武裝農民,進而建立及鞏固紅色革命政權。為實現這一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建設主張通過“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6]的土地革命路線來發動土地革命,借以建立革命委員會、蘇維埃政府等革命政權,加強領導機構、基層組織、發展黨員等革命根據地的黨的建設工作,發展農業生產、對外貿易、勞動互助等革命根據地的經濟工作,強化干部教育、文化水平、新聞出版等革命根據地的文化教育事業。毋庸置疑,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進行的“土地制度變革打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確立了農民土地私有制,使得根據地顯示出十分強大的革命動力”[27],創造了一定的物質財富,為克服困難、支持革命戰爭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最終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勝利。革命根據地建設實踐不僅成功驗證了土地制度變革是中國鄉村建設與發展的關鍵性要素,而且還豐富了黨的農村經濟工作經驗,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科學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二)鄉村改造活動(1949—2002年)

活動是“指主體作用于客體對象,以便獲得理想結果的行為”[28],儀式感較強。而這里所說的鄉村改造活動則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為達成既定的治理目標而在鄉村進行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變革創新活動。這一變革創新活動主要由“新解放區土地革命、鄉村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三大歷史發展階段所構成。

1.新解放區土地革命(1949—1953年)

新中國成立后,根本醫治戰爭所造成的社會創傷全面恢復國民經濟發展、爭取經濟社會快速好轉就成為該時期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雖然華北、東北等老解放區完成或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但許多新解放區還沒有完成土地革命任務,因此也就沒有機會享受到土地改革所帶來的紅利。再加上一些新解放區還出現了對土地改革思考欠周全、具體工作操之過急等負面現象,嚴重影響了新解放區土地革命任務的順利展開。鑒于此,深化新解放區土地革命,激發新解放區的社會生產力,恢復新解放區經濟發展活力就成為當時土地革命的首要任務。隨著1950年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三次全體會議的閉幕,新解放區土地革命提上國家層面的議程。“新解放區土地革命”主張通過“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29]和“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30]等政策法規來加強對新解放區土地革命的領導。與此同時,“新解放區土地革命”還通過“頒發土地證、恢復和發展工副業生產、取消農業稅地方附加”等激勵措施,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激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經過3年多時間的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土地改革任務。“新解放區土地革命”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了農民的政治地位和農村的政治結構,重構了國家與鄉村的關系,農村生產力和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民首次成為平等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為新型的農村基層組織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31]。

2.鄉村社會主義改造(1953—1978年)

到1953年春,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新解放區的土地革命任務基本完成,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但當時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仍然較低,生產方式依然是農地私有制的小農經濟,由小農經濟的分散性、不穩定性和落后性所引發的新式農機使用抓瞎、農業擴大再生產乏力、工業化原始積累漫長、農民富裕生活期待無期等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農村不時出現的中農化和土地買賣現象,導致農村階級關系出現了新異動。基于此,為解決工業化原始積累問題,鄉村社會主義改造提上了日程。“鄉村社會主義改造”期望“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將農民組織起來,將農民個體勞動轉化為集體勞動,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集體土地所有制,以鄉村所有制變革為核心,推動整個鄉村社會的變革,造就一個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25]。為實現這一建設目標,“鄉村社會主義改造”建設過程整體上可概括為合作化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兩大歷史階段。在此期間,還出現了“農業學大寨”運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27]等鄉村改造活動。誠然,“鄉村社會主義改造”的成績是偉大的,不僅在農村建立了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使農民群眾走上了合作經濟的發展道路,而且還改變了傳統的農村經濟、政治組織相分離的局面,實現了政社合一,國家終于將離散的鄉土社會高度整合到政權體系中來[32]。這種發展格局“有利于國家整合和吸納鄉村社會資源用于國家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33]。“大躍進”犯了急于求成的錯誤,而人民公社化運動則犯了急于過渡的錯誤而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34]。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1978—2002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村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確定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新政策。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入,原有人民公社制度越來越不適應新鄉村建設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為有效解決農村生產力低下及農民溫飽無法有效保障等現實問題,緩和日益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始走上歷史舞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鼓勵興辦鄉鎮企業,實施村民自治制度,要求把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作為農村的主要形式,把家庭作為鄉村社會基本生產經營單位,在廣大農村地區開始了“包產到戶”的鄉村改革試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的順利實踐,不僅成功再次實現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且還使國家和鄉村社會的關系再次發生變化,鄉村社會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農民的創造力和草根智慧得以有效釋放,鄉村建設的多樣化路徑再次展開,鄉村整體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然而,這些政策、制度的貫徹落實并非意味著國家政權從鄉村社會的退出,相反,是國家政權真正深入鄉村社會的具體表現,實際上是一種國家政權在鄉村社會重建的新形式[35]。它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鄉村小農生產的基本格局和農村人地關系緊張的基本國情,也沒有高效達成促進鄉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的建設效果。

(三)鄉村建設行動(2003至今)

行動是“為實現目標,依據計劃或決定而實施的一系列有秩序的行為集合”[36],臨場感較深。而鄉村建設行動則是指進入新時代后,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標的指導下,緊扣“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舉全黨、全國和全社會之力來深入推進鄉村振興的綜合手段與實施路徑。歷史實踐表明,鄉村建設行動一般包含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行動和鄉村振興三大歷史發展階段。

1.新農村建設(2005—2012年)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的經濟結構逐漸由輕化工業向重化工業方向發生轉移,結果促使人才、資金、土地等資源要素不斷流向城市、農副產品價格持續走低、農民增收日益困難、農村發展停滯甚至倒退[37]等“三農”問題的生成。面對這一城鄉二元結構矛盾越發突出之困境,200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把國計民生關注的戰略重點轉移到了農民、農業和農村身上,首先從國家發展焦點問題之高度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戰略,這里簡稱為“新農村建設”。新農村建設采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方針,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24]。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必須肯定的地方是,新農村建設使政府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導力量,進而促使鄉村建設獲得了大量的諸如全面取消農業稅、在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等政府資源,有利于通過推動城鄉社會的統籌發展來促進農村地區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中國農村建設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創新。但不容否認的是,鄉村建設對外部資源輸入的過度依賴、城鄉背離化趨向日益嚴峻、“賤農主義”思潮彌漫等實踐弊端伴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逐漸深入,困擾著新農村建設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2.脫貧攻堅行動(2012—2020年)

面對城市“虹吸效應”所導致的城鄉鴻溝日益加深之發展困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了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施政理念[38]。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扶貧開發工作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任務,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39]。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脫貧攻堅行動全面展開。“脫貧攻堅行動”主張“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項目安排和資金使用都要提高精準度,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40],認為要堅持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等“六個精準”[41]來深入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經過8年時間的精準脫貧攻堅,廣大農村地區“農業落后的生產方式得到改變,農產品供給日漸豐富,農民居住條件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明顯改善”[42]。農村地區全部貧困人口達到甚至超過了“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水平,在全國范圍內取得了貧困縣全部摘帽的偉大成就,圓滿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解決發展失衡、促進民族地區充分發展提供了行動遵循,為新時代推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精神食糧[43]。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0至今)

8年時間的脫貧攻堅行動,致使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業農村的貧窮落后面貌,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黨和國家的事業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但“農業弱、農村窮、農民苦”的發展境況和農村老齡化、空心村之發展趨勢卻沒有發生本質上的變化,農業生產方式仍然較為落后,農業產業化體系還有健全空間,農民收入增長動力也有激發的余地等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瓶頸問題依然存在。為徹底解決這些發展瓶頸問題,讓農村資源要素活起來,分散的資金聚起來,增收的渠道多起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及時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正式走上歷史舞臺。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通過重塑城鄉關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新鄉村治理體系等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舉措來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44],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的全面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最終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建設目標。經過近5年時間的發展,廣大鄉村“糧食產能穩定提升,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鄉村面貌明顯改善,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45]等效果明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積極進展。今后應緊扣鄉村人才振興這一發展關鍵,以產業興旺為目標支撐,合理配置城鄉資源要素,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激發鄉村振興活力,勠力同心,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深入高效實施。

三、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中國鄉村建設演進之邏輯關聯

“邏輯關聯”的本名叫“邏輯后承”,學界通常把有效推理的結論稱作前提的“邏輯后承”[46]。回溯一百多年的中國鄉村建設史,不難發現,無論是鄉村建設運動,或是鄉村改造活動,抑或鄉村建設行動,都為鄉村場域的根本變化、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質的飛躍、農民綜合素質的迅速提升等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都是緊扣著“動”這一關鍵詞來呈現自身內部和彼此之間的時序、組織、同步、異步、理論、實踐等邏輯關聯的。透過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活動、鄉村建設行動這些現象來觀察其內在邏輯關聯的本質,我們會發現,雖然這些源自外部壓力或內在需求而生成的鄉村變革現象有成或有毀,但其內部所隱藏的諸如導向性邏輯、規范性邏輯、整合性邏輯等復雜的在場邏輯關聯卻暗示著,凡是沒有充分認識到農民的主體性作用和鮮有意識到農民才是鄉村建設之主力軍的鄉村變革實踐,大多是失敗的或者是不完全成功的。鑒于此,立足一百多年的中國鄉村建設實踐,運用“運動、活動和行動”連續統之研究范式,從農民專業化發展之視角,探究中國鄉村建設的歷史演進脈絡及復雜邏輯關聯,回答“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中國鄉村建設的內在演變軌跡及其之間的邏輯關聯是什么”等問題,既是釋懷鄉村變革現象“大多是失敗的或者是不完全成功的”這一論斷的必然要求,又是通過鄉村建設變革來促進中國式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農民地位變更: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鄉村建設演進的邏輯基點

回溯一百多年來發生在中國的鄉村建設實踐,不難發現,鄉村建設的實踐主體是農民。這既是中國傳統社會“以農為本”發展理念引導的必然結果,當然也是當代“民本”思想強調農民的權利[47]之應有的狀況。為更好地發揮農民在鄉村建設行動中的主體作用,就很有必要從農民專業化發展之視角,對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活動和鄉村建設行動等實踐活動中農民的存在地位和發展作用進行探討,發掘鄉村建設演進的邏輯基點以及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活動和鄉村建設行動自身或彼此之間的復雜關聯,進而在其時序邏輯和組織邏輯等的精準厘清中探究鄉村建設變革過程中農民地位變更需求所呈現出來的導向性邏輯。

1.農民是病人:鄉村建設運動演進的歷史窘境

追溯始于20世紀初的鄉村建設運動,不難發現,其中既有民間自發性質的諸如米氏村治工程的鄉村改造運動等活動,也有政府組織的諸如閻氏山西村治、鄉村建設實驗、革命根據地建設等變革。然而,不管是哪種類型,也不管其是潛意識的或者是超意識的,它們都借助對民族性的反省和批判,無形中把“農民是病人”作為其開展鄉村社會變革活動的邏輯基點,如晏陽初、梁漱溟、陶行知、閻錫山、李宗仁、米春明等都是這一變革活動的倡導者或實踐者,就連孫中山、魯迅等也不例外。不過其中最為突出的還要數近代鄉村運動的旗手晏陽初博士。他認為中國農民都患上了“愚、窮、弱、私”四大疾病,是有問題的有機體[47]。應通過學校、社會和家庭相結合之方式,采取“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48]等舉措來對此類“疾病”加以診治。唯一不同的就是診治“農民這一病人”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最終目的是依仗“農民這一病人”的徹底治愈來維持封建剝削的地主所有制還是通過以土地改革為核心的鄉村變革活動來實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診治目的差異性的存在,才導致兩種性質迥異的鄉村變革實踐的紛爭,致使整個鄉村建設運動陷入尷尬的發展窘境。

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不管是維持封建剝削的地主所有制還是實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變革,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促進農民專業化發展之培育意向。這一點不僅可以從晏陽初博士打造的“以文藝、生計、衛生、公民”為教育手段的“定縣模式”等鄉村建設變革活動中看到雛形,而且在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的“用革命斗爭動員、用革命組織發動、用革命政權鍛煉”[49]等革命根據地農民診治活動中也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所不同的是,由于受當時經濟業態、政治制度和文化水平等的制約,農民專業化發展尚處于萌芽狀態而已。

2.農民是同盟軍:鄉村改造活動演進的現實情境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解放區土地革命”到“鄉村社會主義改造”再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三個階段的鄉村改造活動歷時約30年。其間雖然還是可以看到“政治觀念淡薄、封建思想濃厚、文化知識落后”等“農民是病人”之病態農民發展思想的影子,但其鄉村變革活動的主基調顯然已變成“農民階級成為黨最忠實的同盟軍”[50]。至此,“農民是同盟軍”這一新型的鄉村變革理念正式走向歷史舞臺。這一點最早可追溯到北伐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開展以抗租、減租為主的農民運動來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借以啟迪農民的民族意識與階級意識[51]的鄉村變革活動中。解放后,農民是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必不可少的同盟軍[52]之發展理念更加清晰。也許并不能看到太多“農民是同盟軍”的相關論述,但這一鄉村變革新理念卻在鄉村變革實踐中體現得更明顯。新中國成立初期,工人階級與民族階級的矛盾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化解矛盾已成為此時黨的中心任務[53],而且還特別重視通過思想改造運動對工農大眾進行文化教育、政治教育和技術教育,并把“為人民服務”“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54]作為國家層面的教育方針,最終不僅迎來了新中國教育史上工農教育發展高潮,而且還在新中國發展史上使農民首次成為平等的、具有獨立人格的主人,使廣大農民群眾的創造力和草根智慧得到史無前例的釋放。

不過,這里也要特別提一下的是,歷時約30年的鄉村改造活動,雖然其邏輯出發點是強化“農民是同盟軍”的生發工作,但總體上而言,基本上是一個用“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等武裝農民、農業技能技術教育提升農民、文化科技知識啟迪農民”的過程。而這一武裝、提升和啟發類的活動,本質上就是農民的專業化發展行為,只不過這一行為尚停留在農民專業化發展階段的初期而已。

3.農民是主體:鄉村建設行動演進的實踐指南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經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之后,農民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與參與意識顯著增強,農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政治熱情來參與各類鄉村變革活動,中國的鄉村建設行動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并先后經過了新農村建設、脫貧攻堅行動和鄉村振興三大歷史發展階段。然而,不管是新農村建設或者是脫貧攻堅行動抑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民是主體”這一發展理念始終伴隨其中,并逐漸成長為鄉村建設行動的軸心。這也就是說,“農民是主體”之發展理念已正式納入新世紀中國鄉村變革行動體系。這一點較早可追溯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為圓滿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200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55],正式以中央一號文件的形式肯定了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黨和國家十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發展,根本要依靠億萬農民。要堅持不懈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56]到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期間,農民的主體地位更是引發了高度關注。不僅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發展鄉村產業,一定要突出農民主體地位,始終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剝奪或者削弱農民的發展能力”[57],而且黨的二十大報告也強調要“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1]30-31。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進入新世紀以來的鄉村建設行動顯然緊扣了“農民是主體”這一發展主基調,農民的主體地位也得到了充分尊重。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鄉村建設行動也可以看作“職業農民—新型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過程,而這一培育過程在本質上其實就是農民的專業化發展過程,訴求通過“有組織、懂文化、通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守法紀、重情感、愛農村、勇創新的”[17]高素質農民的培育來彰顯新時代農民在鄉村建設行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只不過,由于受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農民專業化發展過程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制度供給位序: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鄉村建設演進的邏輯節點

誠如上述,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以農民地位的變化為邏輯基點的發展過程。之所以在這一演進過程中會出現“農民是病人、農民是同盟軍、農民是主體”等事關農民地位的巨大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歸屬于規范性邏輯層面之制度供給秩序結構的改變。眾所周知,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對行動收益結構有明確預期的環境[58],而制度的作用就是使人們能夠從中了解自身的行為邊界、行為規范以及自身能夠獲取的合法權益[59]。由于政府主體在政治力量與資源配置權力上處于優勢地位,所以政府主體是決定制度供給的方向、形式、進程及戰略安排的主導力量[60]。這也就意味著,“農民是病人、農民是同盟軍、農民是主體”之農民地位認識層面的顯著差異,其實就是權力配置視角下農民被侵權、農民被加權、農民被授權的必然結果。鑒于此,很有必要從制度供給的秩序和結構等維度對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邏輯節點進行探討。

1.農民被侵權:制度供給錯位的必然結果

鄉村建設運動時期,在“農民是病人”之邏輯基點的導向下,無論是民間自發的米氏村治工程、鄉村改造運動等鄉村變革活動,或是黨政組織的閻氏山西村治、鄉村建設實驗等鄉村改良探索,從農民專業化發展的視角而言,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農民應有的發展權利的侵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和農民大國,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不僅孕育了維系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穩定發展之“以農為本”理念,而且還建構了職業序列領域“士、農、工、商”型的國家意識形態,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特別強調農民權利的新“民本”思想。但在傳統的“鄉紳制度”和“農耕文化”的影響下,這種強調以民為本、關注農民發展權利的新政治文化只能是曇花一現,并進而促使農民在殘酷的封建統治面前逐漸淪落為缺乏人身自由的農奴或雇農,徹底失去在鄉村建設變革中踐履自己專業化發展使命的機會,最終成長為權利荒蕪的“病人”。

之所以使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殘酷剝削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供給錯位所催生的。回顧幾千年來的中國鄉村建設史,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封建社會生產關系的核心。就是到了鄉村建設運動時期,鄉村社會的經濟關系也依然還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剝削中介的封建地主與農民之間的剝削與被剝削關系。在這樣的封建社會生產關系中,地主階級的封建國家作為封建經濟制度的保持、維護力量不僅會對以民為本、關注農民發展權利的新政治文化置若罔聞,而且還會通過把土地這一生產資料作為剩余勞動價值主要載體來野蠻地壓迫剝削農民,無償地占有農民的勞動成果,進而強勢地“拿走”農民的土地,剝奪農民本應擁有的專業化發展權利,使農民“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地破產”[61],最終完全處于權利荒蕪的“病人”地位。

2.農民被加權:制度供給到位的應然態勢

翻開中國“鄉村改造活動”史,不難發現,在“農民是同盟軍”之邏輯基點的導向下,近代中國的鄉村變革實踐本質上是一個通過制度供給位序的不斷變化來給農民加權賦能的過程。這一點最早可從革命根據地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所采取的以土地改革為核心的“成立農民協會,打倒土豪劣紳,懲治不法地主,實行減租減息”[27]等鄉村變革實踐中看出端倪。不僅如此,在新解放區土地革命、鄉村社會主義改造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期間,農民也始終處于一個逐漸被加權賦能的過程之中。如“新解放區土地革命”通過“打土豪,分田地”等組織農民進行土地革命之方式,建立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提高了農民階級的政治覺悟,使農民真正成為農村的主人。而隨后發生的“鄉村社會主義改造”則通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等方式,將農民個體勞動轉化為集體勞動,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集體土地所有制,將農民和農村社會組織起來,組織農民群眾走合作經濟的發展道路,進而解放了農民的思想,提高了農民的覺悟,鼓足了農民的干勁。改革開放伊始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實現了農民身份上的自由,調動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使農民在履行自己同盟軍使命擔當的過程中“創造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造了鄉鎮企業、探索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的民主形式”[59],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的社會生產力,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中國農村的農民溫飽問題。

在“鄉村改造活動”期間,中國的農民群眾在政治地位上能真正成為農村的主人,自然是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及變農民土地所有制為集體土地所有制供給到位之應有之義。為保證農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黨中央適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土地改革中應注意糾正“左”傾錯誤》《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等政策法規,不斷強化對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組織領導。在“鄉村社會主義改造”期間,通過大力推行農業合作化運動、走集體化道路、“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農業學大寨”等方式,“逐步將個體農民私有的土地改造為人民公社所有以生產隊為基礎的集體所有制”[62]來提高農民的社會政治參與權。到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期間,通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等法規政策之方式,在農村推動土地所有和經營形式改革,鼓勵興辦鄉鎮企業,實施村民自治制度,從而有效保障農民的經濟發展權。

3.農民被授權:制度供給補位的或然指向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鄉村建設實踐步入全新發展階段。無論是新農村建設,或者是脫貧攻堅行動,抑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都貫穿在“農民是主體”這根邏輯主線之中,并在制度供給位序的適切補位中憑借農民主體作用的不斷突顯來踐履農民授權自己的神圣使命。為更好地擔當這一神圣使命,2005年中國共產黨正式從國家層面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并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力圖通過農村的全面發展來彰顯農民的主體地位。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明確了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底線任務,力圖通過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了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意圖通過推進和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強化以農民為主體的意識和制度安排、建立以農民為主體基礎上的政府引導機制[63]等突出農民主體作用的方式來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發展和農民全面進步,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的專業化發展,進而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回顧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中國鄉村建設實踐,無論是農村全面發展目標的訴求,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推進,抑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方位促進,都把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彰顯農民的主體作用、助推農民專業化發展放在給農民授權的核心位置。之所以能保證做到這一點,自然與重塑鄉村權力制度、優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鄉村建設制度供給的位序、鄉村建設實踐所需要的制度到位的時效性等關聯密切。為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2005年黨中央就批準出臺了《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把農村全面發展作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2006年又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把農業再組織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等制度或政策,積極展開扶貧扶志行動,充分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和脫貧攻堅等工作的有效銜接。黨的十九大以來,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黨中央、國務院又批準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和《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法規,把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作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突破口。

(三)幸福美好生活: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鄉村建設變革的邏輯旨歸

農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是鄉村建設變革的價值目標。前面的研究已經提到,農民專業化指的是基于某一既定專業或某種專項技能,以“化”字為突破口,以縱向延伸上的“精且深”和橫向拓展上的“寬且通”等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訴求的發展過程[17]。而這一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無論是對“病態農民”或是對“同盟軍農民”抑或對“主體農民”而言,都包含有一個隱藏其心底的愿望,即享受幸福美好生活。這一點在新時代的“主體農民”身上體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明顯且無比堅定。而“主體農民”這一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既是農民專業化發展之目標訴求,又是中國鄉村建設演進之邏輯旨歸,整合性邏輯特征十分明顯。既然如此,在當前這一俄烏沖突加劇世界動蕩、國家間農業貿易競爭日趨激烈,國內農業面臨沖擊不斷加劇的特殊時刻,如何通過圓夢“主體農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來提振農民精氣神,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則是新時代中國鄉村建設變革的整合性邏輯之旨歸。

1.凸顯政府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導地位

幸福美好生活的邏輯旨歸,離不開新時代鄉村建設變革過程中政府主導地位凸顯功效的促進作用。誠然,鄉村建設“需要政府主導的頂層設計、市場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社會各界的合力幫扶,但其中最為重要的卻是政府和農民之間權力利益關系的優化配置和功能實現問題”[64]。在當前這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刻,首要任務就是要凸顯政府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導地位。這不僅是新時代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滿足億萬農民幸福美好生活期待之鄉村建設變革價值定位之使然,而且還是搭建合作交流平臺、聚集多方發展力量之鄉村建設變革路徑創新之必然,甚至更是促進資金、技術、人員、土地等資源稟賦合理流動,突顯綜合優勢和溢出效應之鄉村建設變革制度供給正位之應然。

鑒于此,應著力挖掘政府的主導優勢,凸顯政府在鄉村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具體而言,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發展理念引領方面的主導作用。要緊扣農民主體地位彰顯之邏輯基點,用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之戰略眼光培育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農民的創造活力[65],突顯政府的資源整合和秩序規范等主導功能。二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制度供給層面的主導作用。要緊扣制度供給正位之邏輯節點,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之前瞻視野對制度供給的秩序、結構、進程及戰略進行宏觀統籌,減少微觀層面的干預措施,“凸顯政府的規劃引領、政策設計和制度安排等”[64]主導地位。三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服務保障領域的主導作用。要緊扣幸福美好生活之邏輯旨歸,提升社會服務意識,用促進農民專業化發展之目標訴求對服務鄉村振興的基本舉措進行統籌部署,“突出政府的秩序維護、環境營造和兜底保障等主導作用”[64],最終把政府的主導性要求轉化為農民的主體性自覺。

2.強化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體作用

馬克思將人的主體性解讀為人在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的總和[66]。在這里農民的主體性主要突出表現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鄉村振興的主體一定是農民,鄉村振興的最大獲益者也應該是農民[67]。當前鄉村建設變革之所以會存在“能力缺乏、權利缺失、意識缺位”等農民主體作用被忽視之發展亂象,歸根結底是沒有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之使然。習近平總書記曾叮囑:“不能把農民土地拿走了,干得紅紅火火的,卻跟農民沒關系。”[57]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的韓俊同志也曾指出“現在很多鄉村建設項目熱火朝天地在搞,但是看不到農民參與的影子。不能政府在干、農民在看,一定要體現農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68]。之所以是這個道理,則主要是由農民“擁有推動鄉村社會改革發展的智慧和能力、具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性基底、享有發揮振興鄉村主體優勢和內在潛力的法治保障”[59]等屬性特征所決定的。

為此,要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強化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體作用。具體來說,一是要充分認識到賦予農民相應權能的積極作用。要通過培育農民的認同感和參與能力,構建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等方式來喚醒農民的主體意識,保障農民的主體權利、提高農民的主體能力,促進農民主體作用的持續發揮[59]。二是要充分認識到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性。要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健全村民自治機制、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密切互助合作、搭建溝通對話平臺”[69]等來重建村社共同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激發農民自己動手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要充分認識到推動農民社會文化組織發展的必要性。要通過塑造村莊公共精神、重建農民文化自信和農民的精神世界等方式,增強農民的文化認同感、社會歸屬感及主人翁意識,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淳樸鄉風和民風,不斷提升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增強農民的主體性[70]。

3.聚焦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全面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2017年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來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高質量發展則是以效益為中心、以創新為動力、以協調為特征、以綠色為形態、以開放為路徑、以共享為目的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選擇,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根本體現,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對促進農村現代化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71]。它追求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好滿足。它關注的是創新性、生態性和高效性,依靠的是科技進步、管理優化和素質提高。人的全面發展是指“能通曉整個生產系統的人”[72]。即“達到人的智力和體力,精神勞動、物質勞動和享受,生存和發展的統一;人的潛能和天資、興趣和才能得到空前未有的充分發展;人的身心、精神(道德)、才能、個性全面而豐富的發展”[73]。而農民專業化發展之視角下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人的全面發展則訴求的是多元化、復合型、和諧態人才的培育,即依靠的是專業基礎、變革決心和立體路徑,追求的是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斷提升以及鄉村幸福美好生活愿景的全面實現,其本質上就是一種高質量發展的形態。

既然如此,則應立足專業化發展之視角,聚焦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全面發展。一是要高度重視農民全面發展的價值。農民的全面發展既要以鄉村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基礎,也要兼顧鄉村發展的整體性與村莊發展的差異性。只有鄉村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才能推動鄉村社會的全面進步,也才能為農民的全面發展提供基礎。但為了特色彰顯之需要,還應以全覆蓋的農村教育、醫療和公共服務體系來夯實農民整體發展和全面發展的基礎,以語言、風俗、習慣、偏好等標識性文化事象表征農民在發展模式、路徑上的豐富個性和特色[74]。二是要夯實農民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要緊扣提升農民的身體素質、身心素養、專業技能和溝通頻率等抓手,通過建立健全鄉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鄉村教育培育體系、加快農村寄遞物流體系等方式,厚植農民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助推農業農村現代化。三是營造農民全面發展的輿論氛圍。要緊扣資源稟賦自由流動、農民主體意識激發、精神文化平臺搭建等要素,通過加大“城鄉戶口雙向自由流動、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等宣傳力度之方式,不斷優化農民全面發展的輿論氛圍,著力凈化鄉村振興的政治生態。四是搭建農民全面發展的支撐平臺。要緊扣生態自然、產業興旺、創新驅動等生長支點,通過“建立鄉村生態多重監測機制、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75]、健全鄉村現代企業制度等途徑,搭建園區聚集、科技支農、金融對接等支撐農民全面發展的科技服務和動能激發平臺,打造良好創新創業生態,培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有組織、善管理、守法紀”的高素質農民。

4.濃厚社會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參與效應

正如前文撰述,當前鄉村建設變革之所以會存在能力缺乏、權利缺失、意識缺位等農民主體作用被忽視之發展亂象,歸根結底是沒有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之結果。誠然,農民是鄉村社會建設的主體,但鄉村建設變革的高質量發展卻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社會力量是指除黨政機關以外能夠參與社會領域的各項公共事務并能夠提供社會服務的基本單位[76]。從其性質上來講,它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從其存在形式上來看,“可以表現為各式各樣的同鄉組織或同鄉群體,可以表現為業緣關系的組織或群體”[77]。這也就是說,從形式上而言,社會力量至少應包含社會工作者、志愿服務者、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機構、企業等類型。但無論其是何種形式存在,其不僅都是促進鄉村建設變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參與力量,而且還是政府開展鄉村建設的有益補充。

基于此,要立足社會力量有效介入之邏輯基點,濃厚社會力量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參與效應。一是營造社會力量有效參與鄉村建設變革的良好氛圍。要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現代化手段廣泛宣傳社會力量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及重要性,既能鼓勵引導更多社會力量自覺轉換理念,充分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并積極提升自我鄉村認同感,又能讓農民和政府這兩大力量了解社會力量的巨大能量,進而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密切合作。二是要完善社會力量助推鄉村建設變革的政策法規體系。要通過推進社會力量相關立法、搭建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變革的法律法規服務平臺、暢通農民主體和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協同發展政策法規等方式,從法律法規層面保障社會力量的有效介入。三是要建立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變革的監督激勵機制。要創新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政府監督、社會監督、行業監督、輿論監督與自我監督協調統一的多元化監督體系[78],激發社會工作者、志愿服務者、非政府組織、非營利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變革的內在動力和發展活力,創新農民主體和政府主導與社會力量的有機聯動機制,提高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變革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讓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變革量質齊升,進而“激活、增強各種功能效益為鄉村農業發展、社會治理、文化建設、醫療養老、教育發展賦能”[79],最終形成以政府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力量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享其果的鄉村建設變革跨界合作格局,實現鄉村建設變革的“最大公約數”,助推幸福美好生活之整合性邏輯旨歸的生成。

四、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政府主導和農民主體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激發農民內在活力,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鄉村振興。”[80]表明農民專業化發展與鄉村建設變革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邏輯關聯。基于此,要進一步維系并深化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中國鄉村建設演進自身內部和彼此之間的時序、組織、同步、異步等邏輯關聯,需緊扣“運動、活動和行動”之“三動”型鄉村建設切入點并聚焦于其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聯系紐帶和關鍵變量,久久為功。誠如上述,在農民專業化發展之視角下,鄉村建設運動、鄉村改造活動、鄉村建設行動等“三動”型發展脈絡是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整體出場邏輯和在場邏輯。而從“農民是病人”到“農民是同盟軍”再到“農民是主體”之農民地位的變更迭代則是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導向性邏輯基點,從“農民被侵權之制度供給錯位”到“農民被加權之制度供給到位”再到“農民被授權之制度供給補位”等制度供給位序變化是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規范性邏輯節點。在中國鄉村建設演進之邏輯基點的導向作用和邏輯節點的規范要求下,全面、系統、整體朝著中國鄉村建設變革之幸福美好生活的邏輯旨歸勠力前行,最終在“凸顯政府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導地位,強化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主體作用。聚焦農民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全面發展,濃厚社會在鄉村建設變革中的參與效應”等創新舉措的助推作用下有效生成中國鄉村建設變革幸福美好生活的整合性邏輯旨歸。

探討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中國鄉村建設的演進脈絡及邏輯關聯,目的在于更為清晰且精準地認知中國鄉村建設演進的候場邏輯、出場邏輯、在場邏輯等關聯要素,從而從邏輯關聯角度思量深入推進中國鄉村建設變革的實踐舉措及科學預測其未來發展趨勢,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學的理論支撐、合理的目標導向和真實的實踐體會等決策參考信息。不過,應理性認知的是,農民專業化發展視角下中國鄉村建設的演進實踐有著極其豐富的精神內涵和實踐邏輯。本研究僅從農民專業化發展之視角對這一宏大問題嘗試進行研究,雖然小有心得,但形成的研究結論尚不能全面而系統地展示中國鄉村建設演進在宏觀、中觀、微觀等多個層次及不同歷史階段[53]的系統關聯及其實踐形態,對該問題的全面且系統的認識還有待學術同行們更為精細且深入性的研究,藉以在中國鄉村建設演進邏輯關聯的更加精準厘清中書寫中國式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發展與鄉村振興協同推進現代化之宏偉篇章。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奮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年)[Z].2019-01-14.

[3]? 劉奇.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十大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2015(3):23-31.

[4]? 文豐安.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推進鄉村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及法治路徑[J].江漢論壇,2023(11):129-135.

[5]? 郭正林.鄉村治理及其制度績效評估:學理性案例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24-31.

[6]? 張潤澤,楊華.轉型期鄉村治理的社會情緒基礎:概念、類型及困境[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4):11-13+30.

[7]? 黨國英.我國鄉村治理改革回顧與展望[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1-17.

[8]? 穆松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奮力推進鄉村治理[N].光明日報,2022-01-24(6).

[9]? 尹利民.中國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與治理體系塑造[J].甘肅社會科學,2022(1):51-59.

[10]? 孔令剛,孫自鐸.鄉村精英在村莊治理中的作用——“五老會”參與鄉村建設案例研究[J].江淮論壇,2013(1):138-142.

[11]? 寧華宗.新時代鄉村治理結構現代化:方向與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1(6):148-154.

[12]? 毛一敬.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村級治理的優化路徑[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56-63.

[13]? 黃愛軍.新公共管理與我國的鄉村治理[J].中國農村經濟,2005(2):67-72.

[14]? 李永芳.中國共產黨鄉村社會治理的百年歷程與基本經驗[J].蘭州學刊,2021(7):5-20.

[15]? 張曉山.簡析中國鄉村治理結構的改革[J].管理世界,2005(5):70-76.

[16]? 陳軍亞,肖靜.從“鄉政村治”到“鄉村治理”:政權建設視角下的農村基層政治變遷——對“鄉政村治”框架的再認識[J].理論月刊,2022(6):21-28.

[17]? 梁成艾.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化:形成機理、生長邏輯與發展旨歸[J].學習與探索,2022(1):129-136.

[18]? 郭海霞.大變局下的翟城村治實踐及思想(1904—1926)[J].中國集體經濟,2013(19):3-6.

[19]? 劉惠娟.民國時期山西省區村制研究(1917—1928)[D].錦州:渤海大學,2018.

[20]? 周子良.民初山西村自治機關運行的法制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218-241.

[21]? 李德芳.閻錫山與山西村制變革[J].晉陽學刊,2001(5):66-73.

[22]? 李鵬.試析閻錫山與山西村制變革[J].滄桑,2005(6):9-10.

[23]? 周連春.我國近代的鄉村建設運動及啟示[J].經濟研究參考,2007(63):45-47.

[24]? 徐杰舜,海路.從新村主義到新農村建設———中國農村建設思想史發展述略革[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270-276.

[25]? 李奪,黎鵬展.城鄉制度變革背景下的鄉村規劃理論與實踐[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17.

[26]? 近代中國歷次土地改革[J].西部資源,2011(6):30-31.

[27]? 王偉強,丁國勝.中國鄉村建設實驗演變及其特征考察[J].城市規劃學刊,2010(2):79-85.

[28]? 毛齊明.維果茨基與教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143.

[29]?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Z].1949-09-29.

[30]?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Z].1950-06-30.

[31]? 汪志強.新中國土地改革對構建政治新秩序的影響[J].長江論壇,2004(6):41-42.

[32]? 劉濤,王震.中國鄉村治理中“國家—社會”的研究路徑——新時期國家介入鄉村治理的必要性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7(5):57-64+72-81.

[33]? 李艷菲,張雙雙.鄉村建設行動的歷史脈絡、生成邏輯及實踐進路[J].甘肅理論學刊,2021(5):121-128.

[34]? 張春海,井榮.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失敗原因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42-46.

[35]? 榮敬本,崔之元,等.從壓力型體制向民主合作體制的轉變:縣鄉兩級政治體制改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129.

[36]? 呂海軍.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261.

[37]? 郭海霞,王景新.中國鄉村建設的百年歷程及其歷史邏輯——基于國家和社會的關系視角[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74-80.

[38]? 張目.習總書記的湖南足音[N].湖南日報,2013-03-09(01).

[39]?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 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5-01(1).

[40]? 習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強調? 堅決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N].人民日報,2015-01-22(1).

[4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6.

[42]? 李艷菲,張雙雙.百年鄉村建設行動:回溯、機理與進路[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21(3):24-29+72.

[43]? 李軍剛,林秀艷.論新時代脫貧攻堅精神及其時代價值[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21(5):36-41.

[44]? 袁紹光.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農業發展的戰略思想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45]? 陳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積極進展[N].光明日報,2022-06-28(4).

[46]? A.塔爾斯基,劉新文.論邏輯后承概念[J].世界哲學,2020(1):144-150.

[47]? 趙旭東.鄉村成為問題與成為問題的中國鄉村研究——圍繞“晏陽初模式”的知識社會學反思[J].中國社會科學,2008(3):110-117.

[48]? 馬永強,王正茂.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和視域[J].甘肅社會科學,2008(6):75-78.

[49]? 陳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農民改造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50]? 熊智鵬,吳仁明.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政治動員及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啟示[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29-34.

[51]? 覃雪梅.廣西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52]? 米庭樂.馬克思、恩格斯農民教育思想探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21(2):6-10.

[53]? 梁成艾.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農民教育的歷史變遷與發展愿景[J].教育學報,2021(3):23-36.

[54]? 錢俊瑞.當前教育建設的方針(下)[J].人民教育,1950(2):8-11.

[55]? 杜威漩.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界定及政策建議探討[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3):140-145.

[56]?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N].人民日報,2015-05-02(1).

[57]? 杜尚澤,王漢超.“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記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脫貧攻堅奔小康[N].人民日報,2020-06-12(1).

[58]? 楊郁,劉彤.國家權力的再嵌入:鄉村振興背景下村莊共同體再建的一種嘗試[J].社會科學研究,2018(5):61-66.

[59]? 張云生,張喜紅.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J].新疆社會科學,2021(6):161-168+171.

[60]? 程硯田.政府主導旅游發展績效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9.

[61]?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62]? 項繼權.中國農村建設:百年探索及路徑轉換[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9(2):87-94.

[63]? 徐勇.建構“以農民為主體,讓農民得實惠”的鄉村治理機制[J].理論學刊,2007(4):85-86.

[64]? 張大維.優勢治理: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與鄉村振興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18(11):66-72.

[65]? 鄧磊,羅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理路探析[J].江漢論壇,2020(2):51-56.

[66]? 鄧宏林.主體性視域下德育主體性:內涵表征、結構理析與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22(5):88-92.

[67]? 吳楠.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03-14(5).

[68]? 韓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要求[J].中國鄉村發現,2018(6):6-10.

[69]? 王曉毅.堅持農民主體地位是實現高質量鄉村振興的保障[J].人民論壇,2022(5):44-46.

[70]? 張祝平.論鄉村禮堂的變遷與鄉村社會的再組織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30-36.

[71]? 文豐安.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以高質量發展推進農村共同富裕:重要性、障礙及實現路徑[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42-48+188-189.

[72]?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系.馬克思恩格斯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71.

[73]?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4.

[74]? 王露璐.誰之鄉村?何種發展?——以農民為本的鄉村發展倫理探究[J].哲學動態,2018(2):80-86.

[75]? 李智慧.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下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研究[D].蚌埠:安徽財經大學,2020.

[76]? 唐鈞.社會救助管理需要專業化[J].社會觀察,2014(8):23-26.

[77]? 朱從兵,章建.鐵路與近代社會力量的成長——以粵漢鐵路建設的體制和機制為切入點的分析[J].江海學刊,2012(5):158-169+12-13.

[78]? 齊文浩,齊秀琳.社會力量助推鄉村振興:機制、障礙與因應策略[J].農業經濟問題,2023(3):62-71.

[79]? 文豐安,盧藝.數字技術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耦合性、作用機理與優化策略[J].河南社會科學,2023(3):104-112.

[80]? 習近平.堅持新發展理念打好“三大攻堅戰”奮力譜寫新時代湖北發展新篇章[N].人民日報,2018-04-29(1).

The evolution and logical connec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Liang Chengai1? ?Dai Yufang2

(1.Fanjing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2.College of Marxism,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Abstract: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of advancing the second centenary goal comprehensively, exploring the evolutionary context and logical connec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requires taking the "three movements" type of rural construction evolution activities as the research entry point, clarifying that the guiding logic point of the evolu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the iterative change of farmers' status, the normative logic node is the positional change of institutional suppl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 happy and beautiful life is its integrative logical purpose. However, the effective manifestation of this integrative logical purpose requires the assistance of innovative measures such as "highlight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rural construction reform, strengthening the main role of farmers in rural construction reform, 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in rural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enhancing the participation effect of society in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Farmers' specializ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Evolution; Logical association

猜你喜歡
鄉村建設
“互聯網+”在鄉村中發展探討
河北省美麗鄉村建設研究
中國土地生態管護內涵及發展策略探討
梁漱溟與費孝通鄉村建設思想之比較及當代價值
廣州市從化區智慧鄉村建設的調查與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43期)2017-02-16 13:34:29
再思20世紀上半葉的鄉村建設與改造
家電使用及維修現狀調研分析
考試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 23:52:25
從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略窺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對現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啟示
淺析中國新舊城鄉建筑景觀的建設與繼承
現代園藝(2016年17期)2016-10-17 08:24: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色天堂|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啪啪永久免费av|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欧美日本在线|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 免费日韩在线视频| 91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无码精品一区 | 91精品亚洲|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网站| 色综合久久88| 超碰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jizz国产在线| 无码国产伊人|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亚洲性影院|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国产一级裸网站| 青草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色网站|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亚洲综合经典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99热免费在线|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日韩欧美91|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国产黑丝一区|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免费|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在线a视频免费观看|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9热66这里只有精品一| 亚洲第一视频网|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午夜久久影院| 亚洲毛片网站|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乱论视频| 国产人人干| 91色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