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民 朱茜 陳銳凱 田菊 郝漢舟 徐新創


基金項目:湖北科技學院教學研究項目“地方高校轉型視閾下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研究”(2020-XA-002);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生物質炭對鄰苯二甲酸酯(PAEs)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為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響研究”(2018CFC854);湖北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計劃中青年人才項目“生物質炭對土壤中鄰苯二甲酸酯(PAEs)的吸附解吸特性研究”(Q20182804)
第一作者簡介:湯民(1986-),男,漢族,湖北監利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地理學。
*通信作者:田菊(1987-),女,漢族,湖北蘄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思政)。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44
摘? 要: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是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修養的重要方法之一。該文以高校地理學基礎課程地理科學導論為例,深入挖掘該課程思政教育元素,結合地理教學素材分析,提出地理類課程思政應以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愛國情懷為切入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細節里。實施后對學生進行無記名問卷調查,檢測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驗證融入方式的有效性,以期為地理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地理科學;思政元素;專業素養;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9-0185-04
Abstract: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quality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we selected the basic course of geography in universities Geographical Science Introduction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el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mbined with geography teaching materials analysis, we proposed that geograph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patriotism, p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to every detail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After implementation, students were surveyed by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to test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e course and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method,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geography teaching.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ographic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effect evaluation
課程思政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僅關系到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而且還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未來。2014年,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并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2020年,教育部正式出臺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闡明了課程思政建設工作中的重點問題[2]。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3]。傳統的專業課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師對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認知不夠深入。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教師將課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在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出來,使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實現有機融合,在傳授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全方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
地理科學導論為高校地理科學專業的專業基礎主干課程,也是本專業首門專業課程,此課程有助于大一新生入學后全面了解地理科學和初步掌握地理科學研究方法,對學生后續的地理學科學習更好地起到“引”和“導”的作用[5]。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課程思政的有利因素是:該課程教學內容包含了地球系統、地理空間、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地理科學思想與方法,其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此外,這門課程建設基礎良好,主要體現在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高、對本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較好。可以利用地理科學導論課程覆蓋面廣、涉及的內容點多面廣、專業課教師和學生的接觸較為密切的特點,探究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途徑和可行性[6]。思政教育對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德育素質的養成與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結合地理科學導論課程的特點,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教學之中,對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中起到的主導作用及學生在實施課程思政后的回饋進行了分析。
一? 課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
(一)? 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入課程
地理科學導論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具有實施思政教育的天然優勢,例如愛國情懷、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文化自信和“一帶一路”倡議等。教師可以通過專業課程內容的講授有機結合這些思政內容,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讓學生在學懂吃透專業知識的同時激發出對國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培育學生科學嚴謹的專業精神和探索真知的優秀品質[7]。
深入剖析地理科學導論課程各章節的知識點,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該課程所涉及的主要思政元素見表1。
(二)? 課程教學中對“四個認同”元素的融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擔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責,要注重文化對學生成長的浸潤熏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理課堂教學有機融合。在講述地理科學與社會發展時,引入世界上綜合規模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三峽大壩案例,增強學生民族自豪與自信[8]。還可從三峽大壩拓展到我國的青藏鐵路、西電東送、南水北調、中國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超級工程,增強學生對黨領導的信念和認同感,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信[9]。講解地球系統時,教學內容涉及地理環境、全球氣候和人文地理等知識,可適當延伸引出已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具有指導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功能,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農耕社會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記憶,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哲思,可以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在講到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時,可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如環保志愿者長江濕地撿拾垃圾、“三北”防護林工程、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等畫面,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熱點素材,從中探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更全面、深刻地了解這部分知識,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和地理素養。講解宇宙中的行星與衛星時,以2020年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成功發射為切入點,向學生介紹此次嫦娥五號的奔月之旅,使他們了解嫦娥五號探月工程的挑戰和價值。引導學生感知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最新動態,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民族自豪感和科學探索精神[10]。在講授地理科學思想與方法時,介紹李四光、竺可楨、胡煥庸等老一輩地理學家的科學精神,弘揚他們專心科研、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
(三)? 課程中對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要求的引入
課程思政對地理科學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的養成與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課程中應該時常提及地理人應具有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如要具備吃苦耐勞、攻堅克難、不畏艱險和崇尚科學的精神;要有扎實的知識素養和嚴謹的工作態度。地理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地理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作為地理核心素養之一的地理實踐力體現的是地理學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地圖素養和使用地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構成地理實踐力素養的基礎之一。手繪地圖既是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必備的基礎專業技能,又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非常生動具體的抓手,在地圖前上好思政課,是地理科學專業進行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當講授行為地理理論中的環境認知時,可以結合校本資源,探究開展校內地理實踐力培養活動。讓學生通過手繪校園地圖的方式感知整體校園形象和文化內涵,同時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思政課的理論性與校園活動的趣味性有效銜接,融會貫通,讓紅色文化“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此外,學生借助手繪地圖這種載體形式,將組成校園的物質基礎(如校園建筑、花草樹木與教育教學設施等)和人文底蘊(學校辦學歷史、優秀校友的先進事跡與校園文化等)形象表達于紙上(圖1),承載學生對校園的回憶與情感,彰顯其獨特個性,有助于提升地理實踐力[11]。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討論一些真實案例,加深認識本科生論文抄襲、考試作弊、作偽造假等錯誤行為對他們未來的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
二? 課程思政中教師主導及學生評價分析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實施者,教師是否具有相應的素養、認知和情感,將直接影響思政教學的效果。為了將思政教學元素有效地融入地理科學導論專業課程之中,教師需要在各教學環節中都要注意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課前,教師心中要有思政,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以身作則做好思想引導和行為示范。以教學內容為根本,深入挖掘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并精心設計教案和教學環節,使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實現有機融合。課中,靈活調控教學過程,有機滲透思政元素。在精心設計的課堂環節中,有效運用現代化教育教學工具和手段(云課堂、視頻材料、MOOC平臺等),開展課堂互動討論。教師要調控好課堂氣氛,靈活調動學生學習動態,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到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做到思政育人全覆蓋。課后,教學評價及反思。
學生“獲得感”是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檢驗標準。從2021年10月開始,在本科生地理科學導論的課程教學中融入了課程思政,學期末對學習該課程的全部學生進行了無記名問卷調查(問卷共有14題),部分調查結果如圖2所示。
圖2中各項內容分別為:A表示在高校專業課中開設課程思政是有一定意義的;B表示專業課教學中所涉及的思政內容能幫助你形成良好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C表示思政教學可以與專業課知識結合起來;D表示地理科學導論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內容是合適及感興趣的;E表示比起思政課(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專業課中的思政內容使你更容易理解與接受;F表示課程思政應該有助于培養專業素養;G表示思政內容的教學對你堅定學習信心,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專業課程內容是有作用的。
學生們還提出了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些建議,如“多結合時事政治,開展相關實踐活動”“專業課堂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會比單獨進行思政教育更有效果,而且使課堂氣氛更活躍”“可以分享學長學姐們的成長經歷、備考技巧和職業選擇來增強專業自信”等。另外,有個別學生提出“思政時間安排較少、思政教學不夠深刻、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的匹配度不高”等問題。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反饋,說明他們是愿意接受專業課融入課程思政的。關注問題與不足,有益于提升地理科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對學生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地理科學導論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愛祖國的意識,培育了學生勇于挑戰的創新精神、質疑思辨的求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學生對專業知識的認識不再停留在表面,同時對感興趣的思政內容會主動查找資源進行了解和學習,希望通過專業課的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個三觀正確、具有地理科學核心素養和良好人文素養的地理人才。
三? 結束語
地理學是影響國家重大發展策略的基礎學科之一,地理類專業具有塑造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品格、提升思辨能力和培養人文情懷的獨特價值。開展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地理專業課教學的探討,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涵的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專業課程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潤,實現專業知識體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統一。實施后,通過問卷調查分析課程思政教學實施效果,了解學生對思政教學的認知和需求,同時驗證了融入方式的有效性,以期可以為地理專業課程思政育人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Z].2020-5-28.
[3]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4] 朱麗,翟仁健,魏海平,等.課程思政融入地貌野外實踐教學的探究[J].測繪通報,2022(S1):24-28.
[5] 宋紅麗,梁仁君,郁萬妮,等.基于OBE的高校地理課程教學改革及應用實例[J].高教學刊,2020(28):135-138.
[6] 王穗輝,潘國榮,張松林.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測繪專業課教學的探討[J].測繪地理信息,2022,47(2):152-154.
[7] 賈亞男.《中國地理》課程思政改革的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21(2):120-123.
[8] 李云帥,李曉東,郎赟超,等.課程思政在地理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探索與運用——以天津大學地理科學為例[J].高教學刊,2021,7(14):162-165.
[9] 張曉芳,張菡.思政元素融入自然地理學課程的教學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1(6):168-170.
[10] 張俊輝,李思佳,關運玖,等.課程思政融入高一地理課程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2(18):101-104.
[11] 陳麗麗,陳杰.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校本化探究——以手繪校園地圖為例[J].地理教學,2017(19):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