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云志 趙思藝
基金項目:2023年陜西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校本科生思政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問題研究”(23BY057);陜西特色線上課程立項建設項目“《西遷精神概論》”(陜高教辦[2023]9號)
第一作者簡介:阮云志(1975-),男,漢族,安徽無為人,博士,教授,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46
摘? 要: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認同情況直接影響著思政課立德樹人目標的達成。基于此,該文對近年來學界相關成果進行梳理。學界目前對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認同狀況的研究成果比較豐碩,主要聚焦于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內涵及提升意義、認同現(xiàn)狀、認同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升大學生思政課認同對策等方面。在了解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既有研究中存在著研究對象分層不夠全面、研究學科化區(qū)分較為匱乏和理論化研究較少等問題,在以后的研究中從這些方面有所深入。
關鍵詞:大學生;高校;思政課;認同;述評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9-0193-04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goal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course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identification,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should also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such as incomplete stratific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lack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tiation in 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delve deeper into these aspects.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ntification; review
高校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覺悟、理想信念等重要的任務。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高校思政課對大學生的引領作用。大學生對于高校思政課的認同,不僅決定著大學生在思政課中的行為表現(xiàn),更是高校思政課能否發(fā)揮實效的重要保證之一。近年來,學界對如何不斷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的問題上進行了比較豐富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本文通過對當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其主要觀點,并對于現(xiàn)有研究的不足進行理性探討,思考后續(xù)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以及可深入的方向,以期能為學界后續(xù)研究盡微薄之力。
一? 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內涵及提升意義研究
要研究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認同狀況,研究清楚其內涵是必要前提之一,而對提升意義的研究,則是對該研究進行下去的必要性的重要闡述。
(一)? 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內涵研究
認同是個心理學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認知主體對一定的認知對象認可的心理狀態(tài)(Identification),或者從不認可到認可、從低認可度到高認可度的心理過程(Identify),這種過程或狀態(tài)進而會影響其行為傾向或現(xiàn)實行為選擇。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顧名思義,就是一定的認知主體——大學生對一定的認知對象——思政課的認可過程和認可狀態(tài)。
按照這樣的學理邏輯,學界關于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內涵研究,大體上歸納為以下幾種觀點。一是心理過程說。認為是大學生通過學習思政課,對其所要傳達的價值觀念“認可并贊同”,并且將此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1]。這種觀點雖看到了認同的動態(tài)過程,但沒有看到其在實踐中產生的實際效用。二是心理-行為說。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建立在“認識和了解”思政課的基礎上,并對思政課“接受和認可”進而“促使自身思想及行為與思政課要求趨于一致”[2]。這種觀點,相對比較全面地闡釋了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產生的全過程,同時也把思政課立德樹人的目的融入其中,看到了其產生的實際效用。
學界以上兩種代表性觀點,都看到了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某一個方面或側面——動態(tài)心理過程或心理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其局限性,是沒有闡明認可本身生發(fā)的動力機制和認可心理影響行為的動力機制。我們認為學界今后的研究應該在這個方面有所精進。
(二)? 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意義研究
高校思政課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本質是講道理,講道理的直接目的在于說服人,讓大學生認同思政課所講的道理,間接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促進其朝著黨和國家所期待的方向有序發(fā)展。學界認為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對于認知主體、社會發(fā)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就認知主體而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思政課是育人的課程,有學者認為增強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3]。二是就社會發(fā)展而言,有利于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社會發(fā)展目標。大學生是建設社會主義、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價值是滿足人的政治屬性,思政課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加強政治引領,培育時代新人[4]。
以上觀點從不同方面闡釋了提升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必要性。這兩方面也存在著內在遞進的邏輯關系。大學生自覺把思政課理論內容運用到實踐中去,能夠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為擔負起國家和民族各項事業(yè)的歷史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現(xiàn)狀研究
要提升大學生思政課認同,就要搞清楚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現(xiàn)狀,這樣才能精準地找到問題所在。
(一)? 大學生對思政課整體認同狀況研究
思政課在高校中是公共課,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獲得和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并不產生直接影響。因此讓大學生在思政課中有所收獲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說,學界對于大學生思政課整體認同情況的研究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概括。一是思政課開設的必要性。通過學者們的調查表明,貴州高職院校中大部分的學生認為上思政課是有必要的[5],大慶某三所高校中9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思政課[6]。二是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有學者在以全國53所高校學生為對象進行了調查,大學生對“學習收獲”評價較低[7]。上述數據表明,大部分的學生都肯定了開設思政課的必要性,但在思政課中的獲得感并不高。
(二)? 大學生對思政課各要素認同狀況研究
大學生對于思政課各要素的認同狀況是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具體體現(xiàn),直接影響著其對課程信息的接受程度,進而影響著對思政課的整體認同程度。
其一,對思政課教師的認同。有學者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大大降低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1]。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充滿了期待[8]。有學者在對思政課考核方式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對試卷和考勤的考核方式期待值最高,其次是論文和面試[6]。
其二,對課程內容的認同。當前學界對于課程內容認同的研究大多是將不同思政課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去進行研究。從整體上來看,大學生對思政課內容認同度較高。有學者在對大學生對思政課內容信任度的調查中顯示,完全相信和基本相信的學生比例在91.19%,但仍有8.81%的學生不相信[6]。另有學者從不同課程的角度進行了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中國近代史綱要課的認同程度要高于其他三門課程[2]。
通過以上研究可見大學生在思政課中更期待有全方位高素質的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及更能引起共鳴的課程內容。
(三)? 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學生思政課認同出現(xiàn)問題并不是僅僅在于某一方面。有對思政課整體的不認同或低認同,也有對思政課組成要素的不認同或低認同。整體上來說,有學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思政課的價值不完全認同[5]。還有學者從“價值認同”“行為認同”“情感認同”三方面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情感認同”比例較低,只有13.51%[9]。從思政課組成要素來說,有學者發(fā)現(xiàn),雖然絕大部分思政課老師為上好課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的課程教學付出不夠認同[10]。
學界對于思政課認同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已經進行的比較全面。這些問題為我們分析原因、尋找提升途徑提供了依據。
三? 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產生問題的原因及提升對策研究
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產生認同問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想要提升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認同,不是僅僅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體進行努力就能夠達到的,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一)? 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產生問題的原因
大學生日常所接觸的環(huán)境不僅僅是課堂或是學校,思政課外部的環(huán)境同樣會對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造成大學生思政課認同問題的原因既有思政課內部的,也有外部的。
其一,思政課內部原因。學界認為思政課內部各要素對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負面作用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不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有學者認為思政課教學內容“更新滯后”,在語言的使用中“過度的理論化、概念化、抽象化”[11],降低了教材的可讀性,從而影響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度。有學者認為思政課雖有展開一些實踐教學,但“活動類型比較固化單一”,對于實踐資源沒有進行“充分的開發(fā)與利用”[12]。實踐資源利用的不充分,會導致思政課達不到通過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進而使學生覺得思政課“無用”,降低對思政課的認同。二是部分思政課教師存在著不足。有學者認為,部分思政課教師仍存在“內功不足”“專業(yè)功底和學術素養(yǎng)不強”的現(xiàn)象[11]。還有學者認為在當前思政課教師隊伍中,有少數教師人格魅力缺失,自身存在著一些錯誤價值觀,并在思政課程中傳遞給學生,降低了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13]。當前大學生對于教師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有自己的判斷。他們更愿意接受的是實力與魅力并存的教師。
其二,思政課外部原因。學界認為思政課外部環(huán)境對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的負面影響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界對大學生思想上的影響。現(xiàn)代信息的發(fā)展使得大學生獲取信息更加容易,信息時代的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更新,會讓傳統(tǒng)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在大學生中“逐漸喪失吸引力”[3]。同時對于大學生來說,好朋友、室友、父母等“重要他人”[9]的態(tài)度都會影響著其對思政課的認同狀況。二是高校對思政課的協(xié)同保障不夠。有學者認為,提升高校思政課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高校思政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但目前高校對于協(xié)同育人存在“平臺有待拓展”“機制有待完善”“條件保障有待加強”“隊伍內部能力有待提高”[14]的現(xiàn)象,會影響思政課開展的質量,進而影響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三是大學生自身思想存在著問題。有學者認為,對于大學生來說,思政課內容比較“復雜枯燥”,高校思政課“與高中的課程沒有實質性區(qū)別”[10],這種對思政課的認識會使大學生喪失對思政課學習下去的興趣。
無論是思政課內部的原因還是外部的原因,都會造成大學生不愿意去學習、了解思政課,認為思政課是“無趣、無用”的。學界對于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為對策的提出提供了依據。
(二)? 提升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對策研究
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學界認為從思政課內部要素入手的同時也要加強高校對思政課的保障。
其一,優(yōu)化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其目的是要使教學內容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使教學方式能夠符合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一是教學內容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有學者認為思政課要“從充滿理論性內容中,找到讓大學生感興趣的突破口”[10]。還有學者認為思政課內容要做到“把科學的理論和生動的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15]。上述觀點都是以大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通過使思政課內容更加符合大學生的期待來提升其對思政課的認同。二是實踐教學融入思政課。有學者調查發(fā)現(xiàn),當前大學生群體整體上認同實踐活動是提升個人能力方面的有效形式[12]。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把教育內容融入實踐活動的能力。
其二,提高教師能力與發(fā)揮教師引領示范作用。提升教師素質與能力,尤其是政治素質和與時俱進能力。一是提升教師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有學者認為,思政課教師要“具備高度的思想覺悟和政治素質”,同時“把握好意識形態(tài)性與學術性的關系”,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16]。二是提升教師與時俱進能力。思政課的教學素材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學者認為思政課教師的話語要符合“時代特征”,要能夠“回應學生的需求與期待”[7]。
其三,加強高校管理。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從高校的角度來說,要為思政課發(fā)展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一是高校要加強校風、學風、教風建設。有學者認為,高校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把思政課轉化為自覺追求”[17]。二是高校要完善思政課管理體系。有學者認為,思政課需要“在堅持各級黨委的統(tǒng)一領導下,統(tǒng)籌各方力量,同時地方和黨委推動相關政策落地、實施”[18]。
上述觀點已經比較全面地給出了提升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對策。就思政課教學而言,如果能把本土化資源融入思政課,同時拓展第二課堂,我們認為是有利于建立大學生和思政課的情感鏈接的。就高校而言,我們后續(xù)的研究應該更多地關注到具體措施,如師資的把控、班額設置、上課時間的安排(是否能夠安排在學生狀態(tài)比較好的時間段)等,為高校在實踐中提供切實可行的思路。
四? 簡要評析
綜上所述,學界對于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研究有一些相關成果,對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的現(xiàn)狀有了一些客觀的認識,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有了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實際意義的對策建議。但總體來說,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 研究對象分層不夠全面
從現(xiàn)有的研究來看,大多數現(xiàn)狀的調查都局限于某一地區(qū),僅有少數幾篇是以全國范圍內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的調研。且多數研究在調查過程中對大學生的分層不夠清晰,沒有分析出不同層次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度的區(qū)別所在。同時,大多數的調查都是使用問卷調查法,結果存在著被調查人員的主觀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調查結果的準確性。相關研究的調查,想要做到對象全面、分層全面、結果不受主觀因素影響還存在著非常大的挑戰(zhàn),因此,筆者和學界的接續(xù)研究中應盡可能地參考多地調查結果,區(qū)分不同層次、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學生在思政課認同方面存在的情況,同時可以采用實地觀察等方法,盡量規(guī)避被調查人員的主觀因素對調查結果的影響。以期取得更加全面客觀的調查結果。
(二)? 研究學科化區(qū)分較為匱乏
從現(xiàn)有研究看來,大多數研究都是把思政課作為一個整體,但高校思政課是由不同的課程組成的,對于不同課程的思政課相信大學生在認同方面也會有所差別,如果僅僅把思政課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調查和研究,則會出現(xiàn)調查結果的偏差,所提出的對策建議也不具有針對性。因此在后續(xù)研究中應在整體研究外,盡可能地把不同課程思政課作為子研究對象,更加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和建議。
(三)? 理論化研究較少
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大多研究都是基于實證調查,對大學生思政課認同進行原因分析和對策建議,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完善,但把相關理論融入對策建議的研究較少。大學生對于思政課的認同問題如果能與認同、教學心理學等相關理論相結合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相信能夠從新的角度去提出對策建議,對大學生的心理進行正向引導,從而增加大學生與思政課的情感鏈接,推進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認同的研究。
綜上所述,在后續(xù)的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認同的研究中,應該更加詳細、全面地把調查對象進行分類分層,確保調查結果的準確性;在把思政課作為整體研究的同時加強對各思政課的研究,有利于讓我們認清形勢,制定相應的對策;在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的指定時,融入相關理論,有利于我們能夠更好地把握大學生心理,提升對策建議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總之,對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狀況的研究有了一些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對策建議,但我們能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 劉興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認同度的調查和思考——以綿陽師范學院為例[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85-88,95.
[2] 盧慧,張璐斐.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現(xiàn)狀、影響因素及其教學啟示研究[J].教育導刊,2023(9):60-70.
[3] 李莉.信息時代大學生思想認同的對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視角[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3):131-134.
[4] 岳鳳蘭,趙曾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價值耦合與實踐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3(2):92-99.
[5] 聶純.高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認同與教師有效引導研究——以貴州高職院校為例[J].教育觀察,2019(13):130-132.
[6] 趙秀梅.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認同情況的調研——以大慶市三所高校為例[J].大慶社會科學,2017(1):150-152.
[7] 戴艷軍,趙宇.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狀況的調查——基于全國53所高校的問卷數據[J].科學決策,2021(9):94-101.
[8] 高莉,李英.民辦高校大學生思政課學習認同度滿意度需求度略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3(22):48-50.
[9] 朱葦葦,王峰,黃志斌.重要他人理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認同的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113-117.
[10] 徐艷紅,葉琦,肖宗志.情感認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3):70-74.
[11] 劉川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與針對性[J].中國高教研究,2018(2):1-6.
[12] 陸海霞,尹文浩.民族地區(qū)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0):56-58.
[13] 梁宇.大學生價值認同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實效性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0(3):122-125.
[14] 馮剛,高靜毅.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xié)同育人的實踐維度考察[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32-35.
[15] 周君才,魏毅.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研究[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27-29,59.
[16] 王曉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tài)認同的影響[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33-36.
[17] 尹興尉.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政課認同程度探析——以云南國防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22(4):75-81.
[18] 朱宗俠.認同理論視角下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再思考[J].高教學刊,2019(26):178-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