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琨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確定語言能力為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要求。語言能力分為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指語言使用者、學習者運用語言表達自己信息的能力,可分為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兩種。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教學是以知識技能教學為主,忽視了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以筆者任教的小學英語PEP版教材為例,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說”和“寫”作為語言表達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體現(xiàn),是在學習了核心句型、核心詞匯之后的呈現(xiàn),學生的表達多呈現(xiàn)碎片化或者模式化。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口頭或書面表達一般是檢驗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的使用是否正確,表達中缺乏思維的訓練和文化意識的養(yǎng)成,只是一種“技能”的訓練,沒有進行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標中明確了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要求,語言能力是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的語言活動時表現(xiàn)出來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無論是發(fā)展學生文化意識,還是培養(yǎng)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都要通過語言能力來實現(xiàn)。學生真正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是體現(xiàn)在記憶了多少詞匯,學會了多少語法規(guī)則,而是看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運用這些詞匯和語法進行正確、合適的表達。也就是說,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是增強文化意識、發(fā)展思維品質,進而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作為長期工作在一線的英語教師,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著手考慮:語言知識是基礎、課堂是主要陣地、語言活動是重要途徑。
一、夯實語言知識教學,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
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語篇和語用知識,是發(fā)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語言知識教學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引導學生獲取語言知識。在備課時要有大英語觀念,一是要根據(jù)單元主題關注到已學過的相關內容,讓語言知識合理復現(xiàn);二是可以根據(jù)學情做出適當?shù)难a充與拓展;三是要把語言知識放到合適的語境中進行教學;四是要深入開展語篇研讀。比如,人教PEP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5主題為職業(yè),單元語言知識如圖1所示:
通過梳理可以得知,學生在四年級上冊Unit5B部分學過以職業(yè)為主題的語言知識,如圖2所示:
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已知和本單元的知識特點做出補充和拓展。在教學時以舊引新,教學文本也可以稍作加工,加入舊知或添加新的擴充元素,使語言更加豐富飽滿,真正將擴大輸入落到實處。總之,語言知識的復現(xiàn)與補充既有利于新舊語言知識的連貫學習,又可以幫助學生分類記憶,而語境的設置和語篇的研讀又為語言知識找到了“土壤”,使其生根發(fā)芽開花,有效擴充了學生的語言儲備,為學生的語言表達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幫助學生打好基礎。
二、守好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為提高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搭建舞臺
課堂是提高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也是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主陣地。語言表達能力不是簡單的單詞的羅列替換,句法的模仿,而是要調動學生的思維,結合學生實際經(jīng)歷,與學習到的文化認知相結合,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tài)度。比如同意或不同意某種觀點,或者解決真實問題,比如問路、指路等。語言表達要能體現(xiàn)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1.秉持英語學習觀組織實施英語課堂教學
英語課堂作為提高學生英語表達能力,落實核心素質培育的主陣地,要展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實踐英語學習活動,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形成與發(fā)展。秉持英語學習觀組織實施英語課堂教學,即倡導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chuàng)新的學習理念,扎實上好每一堂英語課。英語課堂中教師切忌講的過多,在教授語言知識后,應鼓勵學生多表達。不要擔心學生出錯,及時診斷學生在表達時出現(xiàn)的問題,判斷哪些是可以忽略的,哪些是要及時糾正的,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提供必要的語言支架,借助有效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并鼓勵其大膽表達。要對學生的表達做出相應的反饋,以幫助學生達到運用英語語言提高表達能力的目的。總體來說,英語課堂應該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理解語言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學習實踐,再到遷徙創(chuàng)新的過程,通過思維的參與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然后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的高度的學習理解,新的學習實踐,遷徙創(chuàng)新……實現(xiàn)知識積累與能力提升的螺旋式推進與發(fā)展,通過推動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2.巧妙使用思維導圖、表格等輔助手段,給英語表達“建模”,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對英語知識產生邏輯性的理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可以將抽象零散的知識點更加綜合直觀地呈現(xiàn),能夠讓學生的表達更有條理性,有助于開發(fā)學生的邏輯思維。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思維導圖對學生提高表達能力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并且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及時的解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教師不僅要利用規(guī)范的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教學,還要讓學生將自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進行導圖描述。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所以他們的思維導圖也有所不同,而這正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良好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不同的思維導圖,讓學生不僅對自己的知識理解進行糾正,在表達的過程中培養(yǎng)邏輯性,還能從別人的思維導圖中看到新的思路,從而能夠對英語知識點進行分散與綜合,有助于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串聯(lián),在互相學習中獲得學習策略。例如,在學完六年級上冊Unit4 I have a pen pal之后,可以讓學生以my friend為主題,說一說或者寫一寫身邊的好朋友。如果只是根據(jù)本單元所學寫興趣和愛好以及周末活動,那么作文的內容就會顯得比較單一枯燥。此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jù)主題畫出思維導圖。不僅增加了對朋友外貌、性格的描述,還對朋友進行了正確的評價,通過贊揚朋友的優(yōu)點或者對朋友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樹立了正確的交友觀,培養(yǎng)了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
3.教學評一體化,促進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注重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
教學評一體化是一種將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它旨在將評價融入教學,使評價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無論是學生的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全面、準確和有針對性的教學評價,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表達中的優(yōu)勢和需要改進的方面。小學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要針對學科特點采取多種評價手段,包括觀察、討論、反饋和自我評估等。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學生在表達中的表現(xiàn)進行教學調整,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評價過程,通過自我評估、同伴評價等方式,促進他們對自己學習的反思和發(fā)展,從而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同時,這種參與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三、創(chuàng)設有情境的語言活動,提高英語表達能力,強化文化意識養(yǎng)成的自覺性
英語表達能力不是簡單的“模仿說”英語或者“抄寫”英語,而是學生運用英語表達自己信息的能力。創(chuàng)設有情境的語言活動,不僅會提高學生進行英語表達的積極性,還會使語言活動更有意義,從而有助于思維品質的形成。有積極意義的語言活動,還有利于強化文化意識養(yǎng)成的自覺性。另外,語言活動既要有意義,又要形式多樣,可以和其他學科結合,比如給英文歌填詞并演唱、制作英語繪本、制作英語小報、開展英語繪本故事朗讀比賽等等,發(fā)揮學生的美術、音樂、朗讀等特長,從樂于表達到善于表達,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展現(xiàn)其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