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文旅融合發展策略研究

2024-06-26 06:32:56劉奕杉
絲綢之路 2024年2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劉奕杉

[摘要] 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產業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是極為重要的兩個部分。我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廣大農村文化土壤,凝結著當地民俗文化的獨特精神內涵,與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廣泛民眾基礎和天然親和力。通過分析康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蓮花山花兒的起源、特點和傳承現狀,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文旅融合的創新發展,提出如何在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中解決蓮花山花兒傳承與發展的困境并促進鄉村的經濟建設發展,可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相關理論研究,拓寬鄉村旅游研究領域,從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旅融合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思路借鑒。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康樂縣; 蓮花山花兒; 文旅融合

[中圖分類號] G127?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24)02-0107-08

花兒是古老而有著悠久歷史的民間歌謠,是傳唱于甘肅臨夏地區勞動大眾之間的口頭文學形式之一,飽含和凝結著當地勞動人民的情感與智慧。對甘肅花兒的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初,北大歌謠研究會積極倡導在全國范圍內搜索民歌,1925 年,《歌謠》周刊第82號頭版刊出袁復禮《甘肅的歌謠——話兒》(“話兒”即花兒),其中收集了30首花兒,甚至標注了這些花兒的流傳地域,記錄了當時甘肅花兒的存在樣貌[1]。花兒重要的傳播舞臺是花兒會,花兒會是花兒表演必不可缺的文化空間與藝術載體,有助于花兒形成多樣性的藝術風格。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在甘肅、青海境內四個地域傳唱形成了有代表性的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與二郎山花兒會[2]。各地花兒反映了所傳唱地區的文化和歷史,是當地的特色民俗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學、音樂、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是值得開發的旅游資源。花兒藝術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兒演唱和人潮涌動的花兒會已成為甘肅臨夏地區特有的文化品牌。

一、蓮花山花兒現狀

蓮花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獨特,位于洮河中部流域,地處甘肅西南部,這里是西傾山與岷山山系銜接處,四境與五縣相鄰,分別是康樂縣、臨潭縣、臨洮縣、卓尼縣和渭源縣。因此,蓮花山具備優良的區位條件。區位條件是指以開發的旅游區與客源地、中心城市距離、交通的可達性和相鄰旅游區的關系[3]。康樂縣坐落在回、漢、藏族傳統商道“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古絲綢之路途經此地,是連廣河通河州之要塞,也是西北地區各族人民經濟往來、交流溝通的重要門戶。康樂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花兒藝術歷史源遠流長。康樂縣蓮花山花兒屬于洮岷花兒,洮岷花兒是流傳在洮河流域廣大地區的民歌,以其地理位置和風格又分為以二郎山花兒會為首的南路花兒會和以蓮花山花兒會為首的北路花兒會。康樂縣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辦花兒會,方圓百里,數十萬群眾朝山赴會。蓮花山花兒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其自身歷史文化價值及藝術審美價值也極高。但是在當今,蓮花山花兒本身的優勢與帶動作用被遠遠低估,蓮花山花兒的特色及諸多價值潛力也有待開發。因此,當前需要深度挖掘蓮花山花兒的文化內涵,探索在具有豐富旅游文化資源的地區,把蓮花山花兒打造成為文化旅游品牌,更好地結合旅游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當地旅游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促進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增長。

如何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特殊旅游資源,需要當地文旅部門集思廣益,不僅要提升旅游產品項目的文化特質和游客體驗的升級,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用價值;更要通過旅游開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價值的保護和傳承拓寬途徑。要實現這一目標,對旅游和文化兩方面的因素都必須認真研究,之后才能確定如何對其進行開發管理[4]。康樂縣正處于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如何利用好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使其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作顯得十分重要。通過考察蓮花山花兒的保護傳承現狀,探索有效的非遺與旅游業相融合的模式,找出缺陷不足,推行可行做法,為當地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提出合理建議,使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強大力量。

二、蓮花山花兒歷史沿革

(一)蓮花山花兒起源

蓮花山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因這里是吐蕃居住和繁衍的核心地帶,該地區深受吐蕃民俗文化影響。蓮花山花兒就起源于藏族先民吐蕃的藝術形式“踏歌”。蓮花山花兒(即洮岷花兒)是以生活在蓮花山地區的漢族傳唱為主,輔以藏族(吐蕃)參與,把吐蕃的“踏歌”和漢族的碾場、進山勞動號子“牛拉拉”“煙霧拉”糅合而成[5];經過長期融合演化,形成豐富多樣的民間文藝樣式,逐步成熟、定型,在洮河中上游廣大地區,漢、藏、回、土等各民族群眾中傳播演唱的一種山歌。在蓮花山及周邊區域流行著韻律十足、內容豐富的勞動號子,如其中的“牛拉拉”就是碾場號子,正是蓮花山曲調的來源。蓮花山花兒從漢族曲調“牛拉拉”中汲取養料逐漸成長,明代初期大量的江南移民移居北方,他們不僅帶來了吳地民歌民謠,也帶來了南方民俗風情,極大地豐富了蓮花山花兒。蓮花山花兒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化完善,在傳唱中不斷成熟定型,最終成為洮河中上游地區漢、回、藏、土等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山歌。

(二)蓮花山花兒特色

1. 蓮花山花兒內容特色

蓮花山花兒的演唱內容多為情歌、勞動生活歌和祭神歌三大類。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出現了花兒唱黨歌、花兒唱政策、花兒唱時事、花兒唱生活等。另外,也有以歷史脈絡反映以前生活苦到現在生活富裕的歌唱性花兒。而祭神歌主要以求神和酬神兩個主題構成,如《八洞神仙》《十二牡丹套神佛》等[6]。在現如今互聯網科技時代,花兒內容也更加豐富多樣,出現了有關買房、上學、打工、宣傳思想政策等內容,甚至有了宣傳衛生防疫的花兒,從而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和時事。這也是人民生活富足、思想文化進步的必然結果。蓮花山花兒的創作內容與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雖然內容主題有限,但是通過歌手二度創作,結合當地方言的演唱,不僅歌詞與時俱進,帶有鮮明時代特征,而且貼近生活,容易被百姓接受,使得古老的蓮花山花兒迸發出新的活力。

2.蓮花山花兒藝術特色

“賦、比、興”是《詩經》常用的表現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蓮花山花兒以敘事抒情見長,有大量的鋪陳直敘,就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相關事物直接鋪陳的表述出來。如“窮尕妹”丁如蘭唱的一首花兒:“青稞大麥煮酒呢,我娘養我屬狗呢,出門扎腳舞手的,顯花呢么丟丑呢,看你割腳呢嗎剁手呢!”[5]173這首花兒,直截了當地敘述“窮尕妹”與舊習俗抗爭的情景,這里用賦的表現手法,把“窮尕妹”的勇敢、不服輸和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恰到好處。比是用貼切的事物把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興是受到外部環境的觸動,引發想要表達的東西,是一種表達意思的方法。“把你好比紐門兒系,縫在我的紐豁兒里;黑了解開亮了系,早晚都在一搭兒哩。”[2]161這首花兒用了比的表現手法,表達的是戀愛中相依相戀的情愫,用“紐門兒系”比喻戀愛中的一方。“剪子剪了紙箋了,解放軍把蔣軍打展了,打開山西進陜了,胡馬就像席卷了。”[7]這首花兒用了興的表現手法,用剪子這個具體事物,引出了解放軍的事。花兒歌詞充分運用比興手法,使得意思通俗易懂又生動鮮明,不僅增加了地方韻味,而且更具感染力。

3. 蓮花山花兒演唱特色

漢族歌手是蓮花山花兒的主要演唱者,對唱部分不同于自由演唱,對唱人數沒有嚴格限制,不僅可以二人對唱,也可以多人對唱。規模不等的花兒班子,又叫唱花班子,大家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唱把式”是演唱人員。蓮花山花兒旋律跨度很大,音調較高,演唱時男女均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方式多樣,既可在行走中演唱,也可站著或坐著演唱[8]。蓮花山花兒的演唱,一般都需要有好的唱花班子,唱花班子中要有優秀的“串花班長”以及男歌手和女歌手。演唱形式基本是兩個班子,每個班子的歌詞由“串花班長”負責編創,并帶領唱花班子采用相互競唱的方式在花兒會上對唱。

(三)蓮花山花兒會特征

蓮花山花兒會形成于元朝末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六月蓮花艷陽天,遠望山峰如雪蓮;仙女唱歌流妙音,花兒綿綿至今傳。”[9]據傳說 ,老百姓修建殿堂紀念金花娘娘,落成典禮熱鬧非凡,突然兩位仙女踩著蓮花、搖著彩扇、唱著花兒從天而降,她們輕歌曼舞的場面感染了老百姓,所有人不由地跟著仙女唱了起來,而仙女口中所唱之歌正是花兒,后來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成為蓮花山地區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系列花兒會,它不是指某一天的某一處花兒會場,而是對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這六天之內的幾處花兒會場的統稱。每年六月初一,蓮花山花兒會從足古川開始,而后至蓮花山下尕拉橋,初五至景古鎮的王家溝門,初六至紫松山。蓮花山花兒會形式多樣,主要有攔路索歌、游山對歌、篝火夜歌、敬酒別歌等幾種,別具風情,饒有意趣。趕會時有康樂、臨潭、臨洮、渭源、卓尼等縣的漢族、回族、藏族、土族等民族歌手和游人云集在這些會場,人歌互益,天人合一,顯得極為和諧自然。

蓮花山花兒在傳唱中逐漸形成體系特征:第一,獨特性。它將自然生態環境的優美和民間藝術的文化融合起來,用山歌形式表演,歌詞內容豐富多彩,音調古樸自然,唱曲特色鮮明,禮佛習俗的演唱更是獨一無二。第二,群體性。一個人吟唱的花兒,不僅單調乏味而且難以傳唱流行。在花兒會上,唱花攤子隨處可見,大家三五成群組成聯唱,形成了花兒會的熱鬧場景和宏大場面。第三,娛樂性。蓮花山花兒誰都可以唱,內容多來源于生產生活,容易傳唱,充分體現了其用于娛樂的目的。尤其在生產之余,唱花兒逛山場成了蓮花山人民忙里偷閑、解愁消乏的一種最簡單最快樂的事。第四,通俗性。蓮花山花兒唱詞是普通大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提煉而成的,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唱曲方面易于學會且朗朗上口;唱詞為即興編寫,唱出的是對現實生活的體會和感悟。

三、蓮花山花兒的傳承保護

2007年,康樂縣蛇路村村民文香蓮被公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2024年,文香蓮入選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錄。近年來,《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一年一趟蓮花山》《你是花兒頭一朵》《蓮花山民俗》《蓮花山》《河州花兒集萃》《蓮花山花兒集萃》《傳承人的歌》《花兒集萃》等42套書刊相繼出版發行。從2009年開始,康樂縣對花兒傳承人每年給予一定資金幫扶;自2007年以來,已投入專項資金535萬元,用于蓮花山花兒會的搶救性記錄和傳承保護發展活動。國家采取文化扶貧、旅游振興舉措,出臺了相關政策進行指導與引領。2018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脫貧攻堅的道路上以其特有的魅力與文化特質,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截至2020年6月,各地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超2000 所,帶動非遺項目超 2200個,培訓了將近 18萬人,帶動近 50 萬人就業、20 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2]9。

2004年10月,康樂縣蓮花山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保護基地”;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蓮花山花兒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28日至10月4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阿布扎比會議上,蓮花山花兒會非遺項目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非遺代表作名錄。自此,蓮花山花兒的傳承與宣傳走上發展快車道。2020年的蓮花山花兒會,從宣傳到舉辦都與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作為感情表達與書寫的花兒,作為“民間性情”的花兒表演場、文化場,鄉間情懷異化成了現代性文化、物質的“狂歡”之所[10]。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當地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11],認真開展了各項保護工作,建立了戚家庵、紫松山、楊家河、撒路坡、二郎廟、王家溝門、麻家峽、蓮花山八處花兒藝術生態保護區。康樂縣積極開展培訓工作,每年至少舉辦一期蓮花山花兒歌手技藝提高班及花兒愛好者培訓班,不僅很好地傳承了花兒,而且提升了蓮花山花兒的藝術品位。同時,利用現有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蓮麓鎮花兒傳習所、各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設施,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對收集、整理的蓮花山花兒中需保存和可保存部分予以有效保護和集中展示。經過多年發展,康樂縣目前形成的主要花兒會會場有蓮花山、戚家庵、紫松山、楊家河、撒路坡、二郎廟、王家溝門、麻家峽。通過花兒會的舉辦,花兒演唱在當地蔚然成風,各族群眾也將花兒融入各種民俗活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下來、流行開、走出去”的過程中得到了有效保護、傳承和發展。

四、蓮花山花兒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許多非遺文化一樣,花兒的傳承與發展也進入了瓶頸期,花兒會不復當年的繁榮,許多小型花兒會逐漸消失,大型花兒會也不再有曾經的盛況,很多年輕人打著娛樂至上的旗號愿意看明星演唱會,卻不愿參與傳統花兒會。花兒會本身也被開發成商業鋪面,擺上當地的特色小吃和土特產品等一些簡單產品,充斥著濃重的商業氣息,掩蓋了花兒會本身的文化特質,歌手們迫于生計背井離鄉或是轉行,蓮花山花兒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

(一)傳承人文化基礎較弱

通過實地調研,很多蓮花山花兒傳承人的生活和學藝過程都比較艱辛,所以年輕人不愿意加入傳承人隊伍,蓮花山花兒傳承人年齡往往偏大,沒有新鮮血液注入,老年演唱者往往存在文化程度偏低的客觀問題。例如非遺傳承人文香蓮,她1969年出生于康樂縣蓮麓鎮蛇路村,父母都是農民,她本人也在務農,雖然從小喜愛花兒演唱,但只有小學文化。蓮花山花兒的演唱內容多是從田野自然和鄉間勞作過程中提取出來的,演唱者學習花兒是通過從花兒前輩那里耳濡目染或是自己豐富的勞動生活經驗提煉而來,花兒歌詞是自己填充即興演唱。他們只需對曲調熟悉了解掌握后,就可創作花兒進行演唱,不需要很扎實的文化知識。因此,很多傳承人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系統性、獨立性思考與認識,無法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能理解并貫徹一系列重大指示和要求,因而無法很好地發揮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的作用。一直以來,花兒被稱為“野曲”,人們認為它不是什么高雅作品,也難登大雅之堂,很多歌手也認為花兒是個人喜好和勞作間隙的休閑放松方式。所以,很多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人不愿當花兒歌手,花兒演唱者自然而然就逐漸成為年老者或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給進一步研究蓮花山花兒的整理記錄和創作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同時,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只是簡單地認為傳承人就是把花兒唱好,只負責唱花兒,唱什么內容就聽“串花班長”的,把自我放在了完全被動的只會發聲的位置。蓮花山花兒“唱把式”基本上是農民,文化水平較低,不會編詞;“串花班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是一般不唱,這就造成了“唱的人不會編,編的人不會唱”的不利局面。

(二)培養傳承人困難重重

文香蓮、潘喜妹等非遺傳承人依托自己身份對蓮花山花兒藝術進行傳播與推廣,在地方開班授徒,對學生開設花兒欣賞課程,有些學校甚至參照《新課程標準》編寫了花兒校本教材[10]85。蓮花山花兒通過活動傳承、講授傳承、舞臺傳承、校園傳承等多種傳承方式創造影響力,但是口頭傳承這種古老傳承方式依然是蓮花山花兒的主要傳播方式,而這一傳承方式日漸萎縮。唱花班的組織是松散不牢固的,蓮花山花兒的傳承系統依然是內向而保守。大多數蓮花山花兒歌手很少拜師,家人、親友、朋友、鄉鄰都可以是啟蒙前輩,即使行了拜師禮學習,徒弟也往往不受師傅管轄,學習花兒也會因為家務、農活、雜事,而減少師徒間耳提面授的機會。蓮花山花兒以家族血親、鄉村地形、鄰里社群的文化關系結成傳承業緣是非常松散的,這種無意識的習得方式,說明了文化語境在非遺傳承中的重要性。也許,正是傳統的自由松散的文化語境才形成了 蓮花山地區以花兒為主題的原生態文化圈[10]85。近些年,隨著科技進步和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文化交流與溝通比以往都要便捷、快速,市面上涌現出多種多樣的娛樂軟件和應用模式。網上信息鋪天蓋地,娛樂方式層出不迭,魚龍混雜的文化娛樂信息,嚴重擠壓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空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變得困難重重。

(三)生存土壤發生根本性變化

多年來,蓮花山地域因為以畜牧業為主,人口自由流動,每家孩子多,生活又困難,多數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學,因而進山拾柴、放牛、放羊,都在山野間討生計。所以,山野成為他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山野間,他們聽到了大人唱花兒,長期耳濡目染自然學會了唱花兒。隨著社會的進步,當地人們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城市一胎,農村二胎,孩子都上了學,學花兒、唱花兒的人越來越少,花兒的傳承逐漸失去了山野原始土壤。文香蓮在訪談中說:“現在唱花兒的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大多不識字。都是早婚,因為生活困難,失去了上學的年代,都成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文盲。”隨著時代飛速發展,浪會人由背上干糧步行浪會,到騎著自行車、摩托車,開著小汽車浪會。交通極大改善的同時,花兒會也失去了往日馬蓮繩攔路、自由結伴、扎攤對唱的場景。文香蓮在訪談中表示:“唱花兒的人越來越少了,越少越稀罕了。花兒進校園也沒有預期的效果。主要是學生家長反對,說什么我們把孩子送到學校是念書的,不是唱花兒的。”

五、蓮花山花兒文旅融合發展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12]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與提高,文旅消費需求發生了根本改變,消費者追求的是對高品質和多樣化的文化旅游體驗;不僅注重觀光與休閑,更要兼顧文化與民俗欣賞。旅游如果失去文化內涵也就失去了靈魂,而文化沒有旅游這個載體也就失去傳播渠道。各地區獨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和文化魅力是文旅融合的產物,而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互動發展,又進一步促進文化與旅游密切融合,促進旅游目的地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精神文明建設[13]。這種轉變蘊含著巨大的發展前景,對文化旅游行業和傳統民俗行業發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才能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緊抓文旅消費模式更新升級新機遇,創新文旅融合項目新發展,打造文旅民俗產品新供給,文旅行業必將迎來新繁榮。

蓮花山花兒作為康樂縣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地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建設蓮花山花兒博物館

在各花兒會場建立集研究、培訓、表演、旅游于一體的蓮花山花兒傳習所的同時,建設承擔記錄、研究、傳承、傳播、利用職能的蓮花山花兒博物館,將蓮花山花兒記下來、傳下去,并使其活起來。具體可集展覽展示、參觀旅游、制作表演、收藏培訓、體驗傳習、研究保護等于一體,通過實物、圖片、音視頻等方式,將其建設成為鄉村振興、鄉村旅游的文化名片。博物館要同步推進數字化保護,加強相關技術裝備配置,逐步把蓮花山花兒的保護傳承拓展到大數據領域。

(二)打造蓮花山花兒室外情景劇

形式上,依托康樂縣優美自然風光,綜合應用煙霧、燈光、風雪等現代技術手段,利用電影蒙太奇和交錯剪輯手法,使群眾身臨其境觀劇,獲得沉浸式體驗。內容上,充分挖掘康樂縣紅色資源,將紅軍長征過蛇路村陰古作為背景,結合花兒的發展歷程,嵌入漢、回、藏民族融合元素,讓不同地域、不同審美需求的觀眾在觀賞中受到紅色精神和紅色文化鼓舞。觀眾在非遺文化表演中感受到美的熏陶,讓優秀文化走近生活、貼近民心,提升藝術影響力,強化紅色文化的記憶與認同,打造地域特色形象。在對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進行充分挖掘后,結合康樂縣具體發展情況,打造本地特色旅游IP,不斷完善旅游業的產業化發展,逐步推動形成具有地域風格的花兒旅游勝地。

(三)全方位保護蓮花山花兒

在全面摸底的基礎上,采取搶救性保護、記憶性保護、生產性保護和區域性整體保護等方法。對于瀕臨消失的蓮花山花兒歌詞、資料,要實施搶救性保護,記錄、整理、保存資料和成果,建立完整的物、文、圖、聲、像等檔案庫、數據庫。利用數字化保護非遺,完善和提升保護效率,進一步打造符合自身發展和特點的數字化應用手段,開發建設蓮花山花兒數字庫,讓非遺存下來、活起來。充分運用大數據、智能AI技術等,創辦蓮花山花兒非遺傳承保護網站,大力宣傳花兒品牌,提高蓮花山花兒的品牌知名度,逐步建立起獨具特色的非遺記憶庫。在蓮花山花兒資源豐富、形式和內涵完整、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較好的村鎮或者特定區域,建立蓮花山花兒保護區;結合當地的花兒傳說和花兒演唱,構建“蓮花山花兒+”特色旅游發展結構。挖掘蓮花山花兒傳說和花兒會,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實現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康樂縣經濟發展有效聯動,充分發揮蓮花山花兒的市場經濟效益,激發以花兒會帶動當地旅游,促進經濟發展活力,加快康樂縣經濟結構多元發展,實現多方共贏目標。同時,根據康樂縣本地特有的旅游資源和生態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將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本地的紅色旅游、自然生態景觀、特色民族傳統等相融合,形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結構,進而使得本地的特色旅游資源有機會得到更大范圍的開發和利用。為了更好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資源獨特性,避免在開發過程中只注重文化的經濟效益,忽視挖掘文化內涵的現象,康樂縣需要根植自身文化資源內涵,差異化開發,特色化發展,打造文化品牌,讓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成為康樂的地區名片,更成為甘肅的旅游形象大使,把甘肅的精彩帶給全國,走向世界。

(四)加強蓮花山花兒傳承

組織優秀蓮花山花兒的“串班長”、傳承人和歌手,借助傳承基地、展示平臺、公益講座、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解員培訓營等,讓蓮花山花兒通過進鄉村、進廣場、進校園等方式,進行常規性或不定期的成果展示,解決蓮花山花兒斷代的問題。重點建立有一定活動范圍和示范作用的傳習所,鼓勵和扶持傳承人。還可以培育社會民間團體,發展壯大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組織力量,多宣傳多動員,盡可能發現、發展和培育非遺傳承人。不斷壯大傳承人隊伍,加強隊伍建設,增強責任意識與歸屬感。政府要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政策,鼓勵學校、企業及其他社會多元主體,充分動員社會力量,采取多種措施,努力形成教育界、商界、民間都來參與支持花兒傳承保護、傳播發展的良好局面,全面推動花兒保護工作的協調發展。同時還要構建全民參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保護體系,發動廣泛的民眾力量對當地特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為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培育繼承者、傳播人。

(五)提升蓮花山花兒知名度

政府主導創新宣傳推廣形式,借助新媒體多種方式進行線上線下平臺活動宣傳,對蓮花山花兒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推介,全方位展示蓮花山花兒的淵源、特點、價值、成果等,借助文旅融合發展機遇,利用好花兒會、節日、假日進行宣傳推廣。利用新媒體平臺介紹蓮花山花兒的淵源、特點、價值、代表性傳承人及工作成果等,讓蓮花山花兒走進大眾視野,從而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康樂沉浸式體驗蓮花山花兒的魅力,滿足旅游者了解地域傳統文化的需求。當地要做好傳統主流媒體宣傳推廣工作,如攝制專題紀錄片、發布新聞報道、策劃報刊專題等。除此之外,還應充分發揮目前流行的各類自媒體宣傳手段,比如通過網絡直播、抖音小視頻、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對蓮花山花兒進行全媒體、全方位的宣傳推介,讓康樂成為“網紅打卡地”,使蓮花山花兒紅起來、火起來。此外,定期開展交流、研討、培訓、比賽、評選等活動,進一步提高蓮花山花兒在國內和全世界的知名度。將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的蓮花山花兒會舉辦成國際性蓮花山花兒藝術節,舉辦大型蓮花山花兒研討會,向全世界非遺研究者、學者、游客全面推介蓮花山花兒,研發花兒文創產品,全面推動“花兒經濟”高質量發展,從而以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吳雙芹,馮亞娥. 從甘肅“花兒”看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31(02):7-10.

[2]郗慧民.西北花兒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26-27.

[3]李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以蓮花山花兒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

[4]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以蓮花山花兒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2.

[5]汪鴻明,丁作樞.蓮花山與蓮花山花兒[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26-27.

[6]井源源.基于口頭程式理論的康樂縣蓮花山花兒研究[J].藝術評鑒,2016,(11):40-42.

[7]郗萌.花兒民俗詞典[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9:26.

[8]劉夢涵.蓮花山“花兒”的藝術特征與傳承研究[J].民族音樂學,2018,(508):16-17.

[9]王有龍.蓮花山:守望青山綠水 唱響洮岷花兒[N].甘肅日報,2010-04-26.

[10]張小晚.蓮花山花兒的傳播路徑、傳承結構與傳承人身份認同——基于文香蓮唱花班的田野調查[J].藝苑,2020,(08):82-85.

[11]桑圣潔.膠州市文化發展情況的調研和啟示[C].濟南:山東省群眾文化學會,2008.

[12]習近平.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N]. 人民日報,2022-12-13.

[13]羅明義.論文化與旅游產業的互動發展[J].經濟問題探索,2009,(09):1-5.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4:59:57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7:11:23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55:56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5:14
“非遺”圖像——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圖片拍攝
芻議當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保護
唐山皮影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午夜a视频| 婷婷伊人久久|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一区|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亚洲伊人电影|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亚洲丝袜第一页| 日韩无码白|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999国内精品视频免费| 成人福利视频网| a亚洲视频|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性| 狠狠做深爱婷婷综合一区|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在线欧美日韩| 欧美一级在线| 欧美中文一区|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女人一级毛片|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日本三区视频| 国产特级毛片|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亚卅精品无码久久毛片乌克兰| 欧洲在线免费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久久人体视频|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精品视频91| 欧美a在线视频|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无码免费视频|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中国精品久久|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 av色爱 天堂网| 综合色在线|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流白浆视频|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美女毛片在线| AV色爱天堂网|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